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楚辭·漁父》有感

時間:2024-06-12 18:28:36 賽賽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楚辭·漁父》有感(精選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楚辭·漁父》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楚辭·漁父》有感 1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并認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于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辭·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并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說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托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說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愿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來創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論的人生見地或許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的悲嘆的回風,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愿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讀《楚辭·漁父》有感 2

  歷史的波濤,會卷走河底的沙塵,但深沉巨大的磐石卻穩穩地沉淀下來供后世瞻仰。我似乎又聽到屈原在吟誦著《漁父》向我走來。 ——題記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在《漁父》中,屈原這樣向漁父也向我們解釋著他被無情流放的原因。此時他已顛沛流離多時,身心潦倒不堪,卻仍然驕傲地訴說著自己的“清”、“醒”。

  他難道還不明白正是自己孤行到底的“清醒”把他推向了潦倒的邊緣嗎?他當然知道!面對漁父的善告,他再次激昂憤慨地大呼:安能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實際上,這是堅守理想的.他在告誡疲憊不堪的自己,在鼓勵幾近崩潰的自己!

  這不能不讓人以之動容啊!屈原,他的一生都在為實現“美政”的理想奔走呼喊,即使遭人排擠,即使被貶流放,即使失意一生,也不改初衷。

  也許有人會像“漁父”一樣,認為他這樣做有些不值。可是,如果人人都為了享樂茍活而放棄自己的理想,這世界將變成怎樣?

  這世上將沒有《史記》了———如果司馬遷沒有因為堅守理想,受刑之辱早已將他吞噬殆盡;這世上將沒有“戊戌六君子”了———如果譚嗣同他們沒有因為堅守理想,他們將不至喋血市口;這世上將沒有《日心說》了———如果哥白尼懾于教會而放棄理想,他將不會落得葬身火海!

  可這些假設全部不成立!因為他們無一放棄理想,無一不是為了理想憤然前行,完成了為人的涅磐,書寫了人類燦爛光輝的歷史,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堅守理想,于他們自己本就是一種幸福快樂,于整個人類更是偉績卓著!

  所以,“漁父”們,請你們別再為屈原堅守理想不值。相反,我們都應該為了理想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我們的困難挫折與偉人們相比,簡直微不足道;他們尚能為理想奉獻一生,我們有什么理由因挫折困苦放棄理想?

  心懷理想。讓我們再次瞻仰那吟誦著《漁父》的屈原,就讓深厚的古典蘊藉深刻我們的理想。

  讀《楚辭·漁父》有感 3

  在那飄著秦風楚雨的澤畔,歌者屈原在踽踽而行,憔悴的臉上寫滿了憤怒孤獨。當雨無情地打在你憔悴的身體上,你的心被憂愁撕裂,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禮——跳進永恒風景的姿態。

  面對追問,你仰天大笑:“舉世皆渚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面對猜忌,你義正言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然而你課曾知道,你瀟灑地離開,并沒有振聾發聵,人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與其含恨離世,何不像漁父一樣隱世避俗“侶魚蝦而友麋鹿”豈不快哉!勇往直前有著幾多的執著;永不言棄有著幾多的堅韌;知難而進有著幾多的勇敢……然而,當我們的勇敢只為我們留下殘缺的人生時,“一往無前”還剩下多少意義?所以我說,“適時知退”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智慧。

  或許在你眼里,“退”意味著妥協和放棄,但事實上退并不是懦弱,而是對污濁的一種厭棄,對權勢的無爭,對心靈的堅守。

  退,是一種守住高潔的最美的姿態。

  司馬遷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替李陵說情,而觸犯圣顏,引來最下等的刑罰——腐形。一個熱血男兒的尊嚴霎時被打入萬丈深淵。他也曾多次想要引決沒世。

  然而父親的遺言不斷地提醒著他。他還不能死,正因為“恨私心有所不盡,恐鄙陋沒世,文采不表于后。”所以即便“每念斯恥,汗發背沾衣”他仍不放棄,最終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變,是為了更好地接近目標。

  曾幾何時,國人體弱,被外強譏笑為“東亞病夫”魯迅孑然一身踏上異國求醫之路。但后來他發現,醫學再高明也只能救人的'軀體,而就不了人的靈魂,于是他毅然棄醫從文。他的話不是《狂人日記》,而是能穿透蒼穹的《吶喊》,這一聲震驚中外,使沉睡的中國在“四面楚歌”中咆哮,怒吼。

  孔子說,做事的最高標準是做對,而不是做好。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失去了朋友,卻成就了軍法,是最對;魯智深野豬林救林沖,保住了朋友,卻違背了法律,是能做好而非做對。

  漁父是個睿智的老人,除了這個詞,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形容他了,面對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的回答是“淈其泥而揚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自有一種怡然的心態,別人家的事,與我何干,我的日子照樣還能過!

  “何故深思高舉?”想這么多干嗎呢?身在這亂世中,即使有天大的抱負,又能怎樣?

  還是將力氣花在自己身上吧。雖說這樣的想法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有點“不思進取”之感,但也不失為在學***下手足無措時的最準選擇。將自己的小日子過好點,將目前能抓的一分一秒抓下,這是比較現實的,若真要我們都去想未來的工作,(可能)將遇的挫折,我怕沒幾個人能斗志昂揚,早癟了。

  難得的是他“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獨到理解。

  所以,當我們不順時,應該多想想漁父的話,清者可濯纓,濁者可濯足。清乃順境,濁乃逆境。順境中我們不要驕傲,逆境中我們不要失志。

  不管是什么情況,不管是什么職位,只要做好本職工作,為祖國和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這也許就是漁父安慰屈原的用意所在。

  讀《楚辭·漁父》有感 4

  讀書時老師沒有過多的講《漁父》只讓我們背,里面的含義太深,只要背下來了,說將來會明白的.。

  工作后,偶爾讀到《漁父》還能朗朗入口;同事之間有時開玩笑也會來幾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話無論是從誰的口中說出,大家都會開心的笑著挖苦幾句。又過了些年,當有人再說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已經多了幾份感嘆,因為說這句話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到中年能說出這句話的人就更少了,大家都愿意做一個開心的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看透了世間的紛紛擾擾,不回避,而是隨遇而安,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在市場經濟的時代,大家在按照漁父的話在做,這樣不為過,漁父曰: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如果大家都堅守著人格之高標準,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不知道江河還能不能承載千千萬萬個屈子。

  現在讀《漁父》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世人皆濁,我也要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我也要哺其糟而歠其醨。哈哈。

  讀《楚辭·漁父》有感 5

  漁父無疑是大自然塑造的最干凈、最親切的人類。千山鳥飛絕時,孤舟蓑笠翁,一只孤舟在浩無邊際的江上漂蕩,舟上只坐著戴著一個斗笠,穿著蓑衣,垂釣的白發蒼蒼的老人,與水為融,在世俗的污水中,他選擇“濯吾足”,足,恐怕就是他跺在腳底的,厭惡的污水,大自然的清水,他選擇“濯吾纓”,纓,系帽的帶子,愿清水洗滌內心,留下一片澄凈在腦海,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隱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在對屈原的關切疑問,屈原的決然嚴肅后,他選擇在歌聲中離去,他與屈原不同,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茍和不妥協,他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

  他又與屈原相同,與世無爭,內心清高,只是他們選擇的態度不同,屈原積極入世。漁父消極出世。無論怎樣,他選擇的.大自然,是最純凈的地方,沒有官宦的爭位,沒有世俗的占據,沒有人心的推搡,有的是青山綠水,平靜安逸。漁父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種的文化內涵,遺世獨立,清高隱逸,歷經滄桑,明于得失,歸于淡泊,與世無爭,愿為大自然中渺小的一抹,享受當下的生活,與水一樣,平靜安逸,清靜無為。

  讀《楚辭·漁父》有感 6

  小學的時候就從課本里知道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通過一些學習,還知道了屈原不單單是一個詩人,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二十世紀中葉,他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只因從小過慣了端午節,聽慣了對屈原的贊美,所以心中早就樹立了屈原的高大美好的形象,他那種愛國,為明忠貞而投身汨羅江的情懷早已深深地震撼了我。雖被流放,但依舊保持自己高潔的節操,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足以證明。雖被流放,但依舊憂國憂民,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表達了他的愛國情。

  此時《漁夫》將屈原的正面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勾勒出一個在政治上遭受嚴重打擊的詩人形象,反襯出詩人精神形象的高大。通過漁夫和屈原的對話,展開了思想交鋒,把屈原的內心矛盾外化出來,真實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現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江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使屈原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污的形象躍然紙上。

  有人說漁夫更加明智,能夠做到與世推移,而屈原過于清高,是不為世俗所容的,投江而死是他的必然選擇。然而,在我看來,不論屈原能否被那個時代所容納,還是在當今時代能否生存,他的.品質都是當時和現在所缺少的。正是因為像屈原這樣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被稱為偉人。正是因為屈原的愛國情懷,才會有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屈原的品質是高尚的,才需要我們一直推崇和學習。那么相比那些當時能否被容納,在當今是否可以生存這些物質上的討論又算得了什么呢?

  即使屈原因為社會因素、時代因素投身汨羅江,但是能夠在一個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時代做到保持本心,那么在我看來他的死是無憾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途也。屈原為人生追求而死,為祖國而死,這是多高的泰山也無法比擬的。一些人所謂的清高只是他的理想追求,只是他不肯隨波逐流的形容詞。

  如果非要說屈原在當今時代會是個失敗者,但是我想說他會是未來的成功者。時代在進步,在未來我們需要更多像屈原一樣有人生追求,并為之執著的群體。不要總是用時代的局限來掩蓋屈原的閃光點,不要用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評價這個人的價值,我們應該看重這個人身上的品質精神。

  從這樣的層面看來,屈原不愧是世界文化名人。

【讀《楚辭·漁父》有感】相關文章:

讀《楚辭·漁父》有感11-24

漁父樂10-10

楚辭的名句08-13

讀《漁父》有感作文(精選5篇)07-21

楚辭名句解讀11-09

楚辭取名推薦07-29

楚辭名句大全01-06

楚辭《大招》原文09-06

《楚辭.卜居》原文09-06

楚辭《遠游》鑒賞10-28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757 | 日本乱码伦电影 |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 色资源在线精品 | 一级a爱视频日本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αv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