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莫高窟》有感范文
讀《莫高窟》有感范文1
讀完全文細細想想文章后的問題莫高窟的存在價值?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是不能夠做出資深的回答的。也許,莫高窟是歷史、宗教、道德與美的結合吧!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也許這就是莫高窟存在的價值。
“色流”在文章后的解釋中他就是一個很生動形象的詞。然而,在本文作者的眼里“色流”不僅僅是一個詞而是不同的朝代在莫高窟中的演繹。
北魏時期的色流“青褐渾厚、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體”。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一般都高大威猛。古代多戰爭,在這般文化孕育之下的兒女作的畫自然多了一分強悍,少了一分溫柔。
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后的色流卻跟北魏大不相同了。戰亂少了,天下有了一定的太平,文人、才子一一涌現,人們不在滿足于過去的粗布衣服,毫無生氣。于是“衣服和圖案都變的華麗”那這時的色流當然就是“開始暢快柔美”了。
唐朝盛世,盛世唐朝。他比北魏少了些兇悍,多了些文雅。但是,又不缺豪邁。比隋朝少了些溫柔,多了些激情,但是又不乏華麗。宮中歌舞升平,朝廷官員其樂融融;街上喜氣洋洋,天下百姓載笑載言;山間豪氣升天,文人才子賦詩連連。在這樣一個盛世,色流當然是“猛的'一下渦旋卷涌”。
唐代已成為過去,五代已經到來,他已沒有唐代的雄風,而是變得溫柔了。于是“精細”成了這個時代的色流。
色流中少了鮮明的色彩,變得有點灰暗了。那一定是宋代了,國破家亡的滋味有誰嘗過呢?在這個戰亂多于太平的年代哪里還回有歡快的整體氣象呢?
色流中沒有了紅色,想必是到了元代了。
色流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寫照。
讀《莫高窟》有感范文2
莫高窟以余老的游蹤做線索,表現了莫高窟獨特的文化。
初讀一遍有些迷茫。怎么,莫高窟有這么復雜,那不就是飛天畫嗎?再讀一遍,才稍稍有些頭緒。首先,我無不被余老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所震撼,當然還有那獨特的見解。
線條色彩這些都是莫高窟壁畫表現中華古老文化的方式。北魏是色澤厚沉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隋的統一讓色流開始暢快柔美了,唐代則開始使色彩猛地一下渦旋卷涌,噴射出人世間能有的色彩。五代使線條更趨精細,到少了幾分炙熱與狂放。不斷改變,持續創造,這正是我國古代遺跡突出的特點。所以,莫高窟成了一種時間的蜿蜒。
余老記到,有很多人去莫高窟游玩。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都未嘗不可。這就是莫高窟豐厚的景深。所以咱們稱中國的旅游景點還叫文化景點。去那個地方應該都能感受到它內在的文化,且是多元化的。如莫高窟,可以是單純的美術,放在歷史上它又是一種歷史的彰顯,還能是一種思想精神的凝聚。所以你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看它而有所感悟。岳陽樓大觀能激起你憂國憂民的思緒,茫茫大漠能讓你感到當年馬蹄噠噠的歷史滄桑。
我也該想想了,我去過很多旅游景點,我是去干什么的呢?余老一探莫高窟,他就能有所收獲,看到了莫高窟所表現的文化。他感受到了這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自己的人性神化,有了圣潔的沉淀與永久的向往,一次靈魂的洗禮,讓他對這美留下的思念與珍惜。
而我,不過虛訪了一次精神圣殿,剛到門口就回去。當你走近它了,就不要再忙著拍照,抓住景點就拍,應學會伏在草木旁細細凝思,樓房檐下用心觀望。
【讀《莫高窟》有感】相關文章:
讀《莫高窟》有感04-19
讀《莫高窟》有感作文05-03
讀莫高窟有感400字01-13
讀莫高窟之后有感04-19
讀莫高窟有感600字范文05-04
讀《莫高窟》有感小學生范文04-18
各自的朝圣路——讀余秋雨《莫高窟》有感08-29
莫高窟09-15
莫高窟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