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史的讀后感范文1500字
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以梁三老漢父輩創業的故事開篇,又以梁三老漢解放后經歷互助合作的風風雨雨,終于走上集體化道路收束,遵循起承轉合的路數,小說家把新的生活內容和新的主題意向都安排在比較圓熟的敘述格局中。
《創業史》(第一部)描寫的是1953年春秋之間,陜西農村下堡鄉蛤蟆灘農民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經歷。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農村所有制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期。貧苦的農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經過戰后的休養生息,農村出現新的貧富分化的苗頭,同時也出現了農業生產互助的互助組形式。實際上,作為一種農村生產組織形式,互助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歷史上農民就有自發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生產合作形式,共產黨在根據地吸取這種來自民間的互助生產方式或經濟組織形式,建國后又在一些地區推廣這種互助生產方式,這就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最初階段。《創業史》的敘述從這里開始,它講述的不僅是一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早期故事,還揭示了合作化的未來——將土地轉向公有的集體化趨勢,并由此構成作品矛盾的聚焦點。正如作品開篇的“題敘”所言:“梁三老漢草棚院里的矛盾和統一,與下堡鄉第五村(即蛤蟆灘)的矛盾和統一,在社會主義革命的頭幾年里糾纏在一起,就構成了這部‘生活故事’的內容”。將“社會主義革命”的精神寫進小說,這便不僅是一幕農家院的悲喜劇了。
梁三老漢一家三代人的創業經歷,發生在20世紀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陜西渭河流域。梁三老漢的父親是地主“最講‘信用’”的佃戶,他憑著力氣,“居然在他們落腳的草棚屋旁蓋起了三間正房,給梁三娶了媳婦”。父親把創業的希望留給了兒子,但時運不濟,梁三竟幾番創業不成。解放后,梁三老漢分得土地,創業的目標有可能實現了,但他也老了,只好像父親那樣,把創業的希望寄托在兒子梁生寶身上,一心要有屬于自己的“三合頭瓦房院”和這院里“豬、雞、馬,加上孩子們的吵鬧聲”……然而,在依舊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間的老農看來,生活的現實如此差強人意,創業的夢想在不斷地加劇他與兒子的矛盾。讓梁三老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兒子為什么不和他一條心?難道這就是當年收養梁生寶母子的結果嗎?
梁三老漢雖然不屬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卻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和特有的藝術價值。作品對土改后農村階級斗爭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廣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這個形象的完成。而從藝術上來說,梁三老漢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獨立意義的形象.
梁三老漢那些發家有望的農民,單門獨院地做著發家夢,畢竟底子太薄,很難逃脫破產的命運。這就為小說中的合作化運動何以得到農民的支持埋下伏筆。由這些生活化的情景連綴下來,作品結局便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而不像宣傳手冊一般枯燥無味。小說的描寫與故事情節同時展開,梁生寶的互助組與農村各種自發勢力的矛盾構成小說的主要線索,這條線索連帶出對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描寫,比如他的互助組受到富農姚士杰暗中破壞,黨內又遇到郭振山的消極對抗,其間還穿插梁三老漢一家人在這個問題上出現的種種矛盾,等等,作品將這些情節編織成下堡鄉農民生活的一幅長卷。像傳統小說那樣,作品的結局也是邪不壓正、大團圓式的',無論姚士杰的美人計,還是郭世富與互助組的公開競爭,他們在與梁生寶、歡喜等農村積極分子的較量中終于敗北。經過將近一年的奮斗,梁生寶的互助組成功了,糧食平均畝產是單干戶產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糧和飼料糧外,還向國家出售余糧五十石,這是單干時人們無法想象的。在事實面前,梁三老漢也不得不承認兒子的事業,積極支持他的工作。這時,梁生寶已成為全區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燈塔農業社的社長。作品結尾寫道:
"梁三老漢提了一斤豆油,莊嚴地走過莊稼人群。一輩子生活的奴隸,現在終于帶著生活主人的神氣了。他知道蛤蟆灘以后的事兒不會少的,但最替兒子擔心駭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世代受人欺侮的農民,終于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感受到人的尊嚴。梁三老漢的命運給作品主題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證明。
【創業史的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
《創業史》讀后感06-08
創業史讀后感04-10
創業史的讀后感03-23
《創業史》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04-15
創業史讀后感(通用6篇)04-17
創業史初中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04-17
創業史讀后感范文(通用8篇)03-10
創業史經典句子摘抄01-17
讀創業史有感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