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2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走在路上的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1
今天,小遠要帶奶奶去看電影。哎,大家都說人老了會變得遲鈍,這不小遠的奶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你看奶奶走得可慢了,不過奶奶年輕的時候走的可快了。不僅如此,奶奶還背著小遠去過動物園,游樂園,公園......不知道這些小遠還記不記的?只見小遠快步向前走,把奶奶一個人扔在了后面。這時,小遠轉頭看見奶奶一個人彎著腰,孤獨得走著。小遠有點心疼奶奶,于是連走過去扶著奶奶說:“奶奶您慢走!”
這個故事讓人聽了感覺有點難過,不過小遠還是好的,因為他知道要去扶奶奶。可有些人卻不同,自己長大就忘了要回報父母、長輩。比如報紙上登的一篇新聞,一個名叫小林的人,他養了一頭狗,后來這頭狗丟了,小林拿出兩萬元,說:“誰幫我找到狗我就把兩萬元送給他!”可是當醫院打電話給小林說:“你爸爸生病了,需要兩萬塊錢做手術。”誰知小林說自己沒錢。最后,小林的爸爸病死了。我長大后一定要孝敬長輩,不能像小林一樣。小林的做法太讓我氣憤了,如果他把那兩萬元送往醫院給他爸爸做手術,也不會發生悲劇了。
希望大家要孝敬長輩,報答長輩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因為我們大家都會有老了的時候。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2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作家梅子涵伯伯的短篇小說《走在路上》。本文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小遠帶奶奶去看電影,奶奶年紀大了,出門慢,路上走得也很慢,小遠要遲到了!小遠開始不耐煩,甚至開始討厭,他想丟下奶奶一人朝前走去,回頭之間突然發現奶奶變得非常老,想起奶奶陪伴自己成長的一幕幕往事,他眼睛濕潤了,他覺得自己應該等一等奶奶,攙著奶奶一起走,哪怕遲到也沒有關系。
這篇小說寫得十分感人,它沒有用十分幽默的語調,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內容,但卻可以抓住我的心,讓我情不自禁地讀下去,看完覺得心里酸酸的,差點掉下眼淚,我可以體會出作者寫這篇小說時,十分仔細,寫得很慢,很不著急,并從容地寫出了這篇短文應有的天然情感和它那飛揚的人格。
小說中“哦,小遠突然發現奶奶走路時背弓得這么厲害,踉踉蹌蹌的,讓人看一眼都覺得怪可憐的。奶奶變得多老啊!小遠天天和奶奶在一起,卻沒有注意奶奶已經這樣老了。”看到這段,帶給我不小的觸動,小遠的奶奶已經很老了,天天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小遠居然對這一切毫無察覺,我們有時就是這樣,平時只知道接受來自父母爺爺奶奶的`關心,卻忘了在我們長大的同時,他們卻在一點點老去,忘了去關心他們。
記得從我上幼兒園時,每天都是婆婆接送我,幫我拿這拿那,接的時候還要給我帶上一些吃的,就怕把我餓著,有時下雨,婆婆撐的傘總是一大半在我這邊,深怕我淋濕了生病,全然不顧自己會被淋濕。讀了《走在路上》這篇文章,想起我有時對婆婆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羞愧,婆婆現在年紀也大了,我應該多關心她們,而不應該覺得他們啰嗦,感覺厭煩,他們需要有人關心,有人陪伴。《走在路上》讓我更加懂得了要關心家人,尤其是為你付出很多的祖父母,要像他們關心我們一樣去關心他們,那樣他們才會覺得晚年過得真幸福真開心!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3
我是個不太喜歡讓別人講大道理給我聽的人,那樣我會覺得很無趣。但這篇故事與眾不同,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一直沒有在意。
人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沒錯,正當我們享受著父母給我們做的午餐,挑剔哪里哪里不好吃時,正當我們穿著父母給我們買的衣服,挑剔著哪里哪里不好看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想想:父母憑什么?憑什么要供你吃喝,要供你衣服穿?在春節時、過節時、重要場合時,你總是穿著漂亮的衣裳,而父母呢?不在年輕時那樣愛打扮、愛漂亮,這些都為了誰?為什么要這樣?僅僅是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嗎?僅僅是因為他們是你的父母嗎?如果是,那為什么是你的父母就要這樣對你,歷史以來拋棄自己孩子的父母數不勝數,你沒有加入到他們的行列,被父母一直所珍視著,你應該感到滿足,是的,由此就夠了,你又憑什么去挑剔父母給予你的一切的一切呢?
人總要長大,長大后總要衰老,也總有一天會離開人世。各位同學們,父母的愿望不多,沒有什么大愿望,他們已經漸漸衰老,再也不是那個志氣蓬勃的少年了,恩,他們老了,他們經歷了許多之后,他們看過了人間的丑惡與善美,他們經歷了很多,他們剩下的愿望就是讓你們長大成人,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他們對你的期望或許讓你感到太荒唐,但這是他們余生的心愿,是發自內心的,僅僅如此。看著父母一步步衰老的背影,我們是不是應該做些什么?叛逆還是報答?其實我本人原來覺得,其實叛逆這東西說白了,就是不按父母所希望的“路子”去“走”,再簡單點就是按自己想做的'去做,其實這也沒啥錯,可是各位同學們,父母們走過的路比你們多的多,他們為你們選擇了在他們看來的正確的“路”,我們是不是不應該選擇“叛逆”,而是應該坐下來,靜靜地與父母商討一下,跟父母講講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不征求同意就隨意行事呢?
父母老了,我們應該懂事了,我們的父母不再是曾經的那個抱有很大的理想的青年了,而我們也不也不是那個愛調皮搗蛋,卻又惹人喜愛的小孩子了,我們是不是應該嘗試著在父母的后半生中,給予他們回報,完成他們對你的期望呢?
其他也沒什么可說的了,說再多也沒用,有些人,就是“腦子不好使”,說來說去還是想叛逆,說來說去還是覺得父母有錯,關鍵不在于我能把應該報答父母的原因說的有多清楚,重點還是在于你,記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但請記得千萬別走上“叛逆”之路。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4
我最近從學校發的《七彩閱讀》中,讀了一篇叫做《走在路上》的文章。文章寫的是一個叫陳小遠的男孩,小遠是他的小名,他的奶奶由于歲數大了,做事動作很慢,有一天,陳小遠為奶奶買了一張電影票一起去看電影,由于奶奶的動作太慢總是跟不上他,小遠很后悔。本來奶奶已經磨到1:35時才走,可走在路上時奶奶慢得早被小遠甩得很遠了。小遠很急便對奶奶大叫大嚷了。可慢慢地···慢慢地···小遠想起了過去的`往事,奶奶對他的愛有多大!什么事總是那么耐心!他的心不禁軟了起來,他開始等著奶奶。奶奶一看以為小遠又要朝他大吵大嚷了,趕緊跑了兩步。小遠迎著奶奶奔上去,邊跑邊說:“奶奶別急!奶奶!您慢點兒!”小遠沒有忘記過去的事,在潛意識里這些事都還在,所以才有了小遠對奶奶態度的改變!
我看以后,又想了想,覺得我也會這樣對自己的奶奶!因為我覺得奶奶特別的煩人。想一想奶奶以前對我多好呀!奶奶是個農村人,有一年夏天,她天天靠買梨子掙錢,她自己一點都舍不得花。有一次我不懂事,非要奶奶買個笛子給我,當時奶奶身上的錢很少不購買,于是我便大吵大鬧,心疼得奶奶一晚沒睡香。第二天一大早奶奶便把“老本” 拿了出來給我買了一把笛子,可我是三分鐘熱度,過了幾天,我就把它扔 了,我想奶奶知道了可心疼了!
我終于明白了我自己的不懂事,我為我的行為感到很慚愧,我希望奶奶能原諒我。我今后要好好報答我的奶奶。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5
今天我讀了梅子涵寫的一篇文章《走在路上》,《走在路上》主要說的是,小遠的學校組織去看電影《海浪》,聽人說還挺好看的。吳成成生病了,多處一張票,不知怎么搞的,小遠突然把票買來,想帶著奶奶去看,可是奶奶老了,動作很慢,從大房間到走廊再到穿好鞋子,一共用了二十五分鐘,小遠已經很不耐煩了。小遠走得很快,像蒼蠅一樣,他每走幾米,就要等奶奶一會了。在半路上,小遠突然發現,奶奶老了,弓著腰走路,他想起了以前他二歲的'時候就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小時候小遠什么都不懂,奶奶就耐心地給他解釋聽,那時候小遠很喜歡奶奶,奶奶為了讓小遠好好生活,六十多歲了還在干活,小遠吃得好了穿得好了,奶奶卻老了。于是小遠就跑回去,扶著奶奶走了。
這篇文章十分感人,小遠一開始覺得奶奶拖他后腿,走路拖拖拉拉的,小遠很討厭奶奶,后悔帶她來看電影,耽誤他的時間,看不了電影,讀到這里,我很討厭小遠,這么對待奶奶,但看到后面,小時候奶奶對小遠這么好,我就更生氣了,但是后來,小遠看到了奶奶駝背的樣子,想起了小時候的事,奶奶對他這么好。現在奶奶都七十歲了,還讓她走這么快,實在是太不好了。于是就跑上去扶住奶奶去看電影。我覺得小遠并不是忘記了小時候的那些事,那寫事還在他的潛意識里,所以才有了對奶奶態度的改變,我很高興。我不能像小遠一樣,對長輩不耐煩,要孝順他們。這篇文章寫的很好,雖然沒有什么精彩的語言,但還是讓我很感動。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6
今天看了這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工作了好幾年,本來去北漂,為了買房子,可到現在連個衛生間都買不起,眼睜睜的看著身邊的同事和朋友一個個腳印越走越遠之后,才意識到自己沒有她們努力,世界不曾虧欠每一個努力的人。
有時候我們所謂的努力付出僅僅是比消極積極一點而已,當然你依舊可以選擇這樣活著,貌似在這個龐大的城市中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忙碌奔波,其實與碌碌無為相比這種狀態只是讓自己看起來很忙而已。你覺得自己足夠努力了,其實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你之所以沒有成功,其實只是因為你并未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才能。
你想選擇什么樣的'人生就要付出什么樣的努力,這是上天對我們最公平的地方。
當你為自己竭盡全力時你要想的一切自然會紛至沓來。如果他們還會到來,那么你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你真的用盡全力去努力了嗎?人生本來就有很多的可能性,雖然上天并沒給予大多數人優良富裕的生活條件,但只要努力,你終可以通過扎實的奮斗,一步步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7
走,誰都會,但對于一個70多歲的老奶奶來說,走的快卻非常不容易。《走在路上》的小遠是一個學校田徑隊員,而他的奶奶有70多歲了,他和奶奶一起看電影,但奶奶走的太慢了。
他想讓奶奶一個人走,但他又放心不下,可他又怕看電影遲到。他想起以前自己小時候的事,那時他的父母都在農場,他經常爬在奶奶的肩膀上,去馬路上玩,為了生活,奶奶還經常去拉車,小遠就站在窗前看著,有一次,他來到一棵梧桐樹前等奶奶,給她擦汗,奶奶叫他回到窗前,還給他買了個棒冰……小遠的同學追上來了,叫他快點,否則看電影要遲到了,他感到應該去攙扶著奶奶一起走。從這里,我看到愛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東西,它是一個動作,一句話,一種眼神,讓你有一種無窮的.力量。我們平時總是把父母、爺爺奶奶的關愛當成應該的,必需的,也習以為常了,如果“服務”有一點不到位的地方,就抱怨,說父母不關心自己了。
我也常常聽說“做父母關愛子女,是不指望有所回報”,但是我覺得子女是否應該有一個感恩的心。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8
假期閑暇時間,我有幸拜讀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感觸頗多。《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記錄了朱教授關于教育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從中可以看到的是一個教育理想主義者的心路成長歷程。此書共分五個部分,分別是“邊走邊吟”、“教育風景”、“書香世界”、“攜手圓夢”、“行者心語”。書中優美的詩歌,樸實的文字,將我們帶入了他心中那個理想的教育境地。
“邊走邊吟”這部分收錄了十首詩,詩歌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教育事業的激情,“新教育實驗”的行走激發了他的.意志,邊走邊吟,成為他追尋教育夢想的一種生活方式。
“教育風景”記錄了朱老師去國內多個地區考察和國外南美之行的感悟,無論到哪,“看風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對于一個有“教育情結”的行者來說,“看風景“是有選擇的,那就是主題風景——教育。他以廣闊的視野來考察、思索當地的教育問題。其獨特的教育視角引人深思。
“書香世界”收錄了朱教授為一些中小學校長、老師,包括他的兒子朱墨的著作里所錄的若干篇序言,以及朱教授為自己的著作所寫的部分后記。無知識的行走,無異于行尸走肉。作者在行走之余大部分時間花在閱讀上。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閱讀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也要像朱教授那樣,走進書香世界,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攜手圓夢”記錄了作者以“追尋理想,崇揚人文”為使命的“新教育實驗”步伐,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個理想的平臺上,跟著一個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種理想的路上,蹣跚前行。作為“新教育實驗”的創始人,朱教師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一個不斷追尋夢想,燃燒激情的人。他為中國的教育事業點燃了希望,他享受教育,邊走邊吟,用“心血”吟出來的詩篇震撼了一顆又一顆年輕的心。
《走在教育的路上》讓我認識到了一個心中有夢想,臉上有激情的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朱永新教授。他內心帶著堅定的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他總是可以找尋到獨特的“教育風景”,總是有新的啟迪和感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將一絲不茍地做好本職工作,將我心中的陽光傳遞給更多的學生。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9
輕輕合上已斷斷續續讀了近兩個月的《走在行知路上》一書,楊瑞清,這個響亮的名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這個以陶行知思想為指路明燈,用激情點亮人生,默默行走在農村教育路上的小學鄉村教師,以自己對鄉村教育的執著追求,初步探索出了一條“鄉村大教育”的路子,成就了自己扎根于農村、做一個鄉村教育家的夢想。
楊瑞清有無數的機會可以選擇離開農村,尤其是在他取得了若干的對于別人看來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之后,走上一條光鮮的為官之道,但是,他始終抹不去自己自己的“農”字情節,一個農民的兒子,他的`心靈的天平總是傾向農村、總是離不開農村的孩子。20年來,他選擇的是一條充滿了曲折而又艱辛快樂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有理想支撐、有激情相伴,更因為楊瑞清有著人淡如菊的情懷。他曾說過:我的付出,能改變孩子的一生呢!他用自己發明的人生價值公式,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體會人生意義,當榮譽接踵而來的時候,他說:如果要我自己再定位,那么我的選擇仍然是“辦行知小學,教農民孩子”。真是因為如此,楊瑞清的農村教育之路走得雖然很辛苦,但是他很快樂、很幸福、很滿足!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感受到工作的壓力之大,大家的幸福指數更是越來越低,讀罷此書,不妨大家認真學運用一下楊瑞清的人生價值公式,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心理定位,找到職業的幸福感,體會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10
奶奶,這是一個多么親切的稱呼啊!它代表的是自由和縱容。每一個孩子都認為奶奶對我們的愛是理所當然的,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以前還不懂事的我也曾這樣認為,偶爾想孝順孝順奶奶的時候我也是有的,不過馬上就被打消了。直到我看了這個故事,我就瞬間懂了許多。
故事講小遠帶奶奶去看電影,奶奶已經七十了,老了,所以動作有點慢。小遠等了她二十多分鐘,還沒好。于是就生氣地甩下奶奶自己先走出去。奶奶對小遠這個時代的事不太懂,只懂小菜場里的事。小遠走著走著,想起了小時候。小時候,小遠老要趴在奶奶的肩上,到各處去玩。奶奶還沿路告訴他一些小知識。夏天,奶奶要去拉勞動車,小遠看著她。小明明明不想讓奶奶買棒冰,奶奶還是買了。她的鈔票都被汗水浸濕了。小遠猛一轉頭,突然發現奶奶一下子變老了許多。一瞬間,他突然覺得應該等等奶奶,攙著奶奶。
看完這個故事,我眼淚傾盆而下,腦子里想的全是奶奶。小時候奶奶天天背著我上幼兒園,放學,奶奶又從一樓把我背到五樓。還有一次,奶奶突然腳骨折了,奶奶沒來接我。我等得眼淚都快出來了,才出現爸爸的身影。我剛才埋怨的情緒全都沒了。“奶奶呢?”“我要奶奶。”我回到家,奶奶在燒飯。她是單腳跳來跳去在移動。那個時候的我簡直不懂事的`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居然在房間里大笑著。那時候,奶奶六十五歲,我竟然沒有想到奶奶這樣跳來跳去會很累。如果時光能倒流,我一定選擇幫奶奶燒飯,也不要奶奶每天接送。現在,我比奶奶高了,奶奶漸漸渺小了,每次回去奶奶總是燒好一大桌的菜等我們。偶爾,可以住老家,奶奶也總是強烈推薦我住姑姑家,因為這樣我有玩伴,其實我知道,奶奶心里有一千個、一萬個不愿意,可她為了我能高興,還是這樣說。
珍惜眼前的人吧,當我們漸漸長大,長輩們也在悄悄地老去,歲月的沖擊使他們更蒼老,哪一條皺紋、一根白發不是為我們而生?哪怕為他們擦擦汗,陪他們走走路都是對他們最好的慰藉。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11
寒假里我讀了《走在行知路上》,從中我學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知道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但是陶行知又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其次陶行知是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的楷模。“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陶行知為了使大眾掌握文化知識,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圣的土地上。沒有流芳百世,沒有權力財富,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貧與艱辛。
當然作為一名教師,就要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因為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著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從陶行知身上學到了怎樣教學生學習,其實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喂養”式轉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在想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 12
近期我讀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這本書主要記錄了朱老師關于教育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從中可以聽到的是一個教育理想主義者的“行者心語”。
通過學習我收獲頗豐,同時也感受到了朱永新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的摯愛,他對教育理想的追求,令人感動。其中收獲最大的是朱教授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
一、愛的教育
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走在教育的路上》里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走在教育的路上》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作品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走在教育的路上》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走在教育的路上》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二、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朱教授卻認為,教育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他說,教育是為了學生未免太狹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教育就是為了人,為了一切人的發展,他將此理念作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創建和諧社會,教育應發揮怎樣的功能?教育是要關注學生的生存,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一切,教育同樣也要關注我們教師自己的生存,也要關注我們教師的發展,教育還要關注學生家長,實際上,一句話,教育只有關注到社會所有人員的`發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這樣才是和諧社會的教育。
三、只要行動,就有收獲
朱教授提倡要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他引用米盧的一句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并將以改版為“只要行動,就有收獲。”
他說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對太多的理想,一路走過,我們總是實現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礙著自我的超越。我們不要太多的口號,我們需要的是行動,記住朱教授的話,只要行動,就有收獲。
教育是開放性的、創造性的,更是理性的、深刻的,需要我們不斷領悟、發現在新的時代和教育背景下的新的教育之道,從而把個人的教育行為建立在個人的理性的探詢而不是盲從之上,使個人的教育行為成為個人理性之教育精神的實踐。
【走在路上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走在路上06-26
走在路上作文03-08
走在路上的作文04-18
走在路上作文(精選)10-01
走在路上小學作文01-14
走在回家的路上作文04-03
走在放學的路上作文04-20
走在路上作文(優選)08-25
走在路上作文(熱門)08-30
走在路上作文(精選49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