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歐也妮葛朗臺》有感800字作文
《歐也妮·葛朗臺》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筆下的作品,刻畫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法國,當時一個叫索漠的城市中發生的事情。
主人公之一老葛朗臺,即歐也妮·葛朗臺之父,但作者更愿意稱其為“箍桶匠”或是“葡萄園主”。為什么呢?因為這位有名的守財奴從前是個箍桶的,后來又改種葡萄了,這使他積累了一部分資本。而后,他通過一系列市場投機和類似詐騙的勾當,招來了自己幾百萬法郎的資產。
但他自己不用這些錢,他把錢換成金子堆在地窖里,每天看上一眼便心滿意足。他寧可自己的財產在家中變為一堆堆的塵土,也不愿意在面粉沒變成石頭之前去救濟一下那些饑餓難忍的窮人,他的內心已如同地窖中的面粉一樣堅硬,像倉庫中麻布一樣腐朽,他的靈魂已被冰冷的物欲冷卻到了零點。他只許自己的仆人拿儂在自己的咖啡里放兩塊糖,不許多放。在他弟弟破產自殺,侄子遠渡印度經商時,他只舍得花極少的錢作侄子的路費……
這個在巴爾扎克筆下的'守財奴被列入文學史上四大守財奴之一,論時間,是四者中最末一位,但論守財程度,決不亞于另三者。這個守財奴為什么會出現?另者,后來他侄子從事奴隸貿易后,為什么變得六親不認,只認得錢了?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金主義思想。把錢看得太重,以至于似老葛朗臺一樣斂財、守財,這已經把拜金主義修煉得爐火純青了。小說中作家用了相當多的細節來刻畫:葛朗臺臥病時,他的女兒歐也妮在桌上放開幾枚金路易,老頭兒就像剛學會看的孩子傻盯著同一件東西,定睛看那幾枚金路易,一看就是幾個小時;他也像孩子一樣,不時露出一個吃力的微笑。“這東西暖我的心窩”,他喃喃說道,偶爾臉上還露出一種無比舒坦的表情。臨終時,“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給他親吻基督的圣像,他卻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巴爾扎克對于當時猖獗一時的拜金主義的出現給予了無情地批判,雖然夸張地塑造了一個葛朗臺的形象,但仍有現實意義,他告訴我我們的是:對于錢,我們不能看得太重,以至于除了金子以外什么都不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