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時間:2023-03-31 22:07:48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精選1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1

  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么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

  ——題記

  請允許我使用無數東野迷心中的無冕之王《白夜行》的引言作為本文引言。

  這個寒假是過得多么有意義啊!在新裝修好的零點書店,每天,我都能在書中與東野先生相見,在書店,靠在松軟的沙發上,小酌一口咖啡,在濃濃的書香中如此愜意地看東野先生的書,乃人生一大樂事。

  每一本書中驚心動魄的案件,查清蛛絲馬跡的偵察,一個個有理有據的推理,每一個犯罪者的心中是什么?我認為,有人之常情,有護友之心,有理想,有很多很多,就像《解憂雜貨店》中所說的,人們心中破了個洞,那些美好的東西從洞里流了出來。

  在讀東野先生的書時,又何嘗不是與東野先生在對話呢?像《嫌疑人X的獻身》里,東野先生仿佛也在與自己做斗爭一般,讀者心中的一個個疑問,都會在書中一一體現,一一解答。

  讀東野先生的書時,又何嘗不是在審視自己呢?在書中的一個個人就像極了我們所生存的這樣的社會。而我,就宛如《解憂雜貨店》中的翔太,平時沉默寡言,開心時開懷大笑,又像《白夜行》中的松浦和《嫌疑人X的獻身》中的石神一樣,為了朋友可以不顧一切。

  看東野先生的.書,我才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什么而活?我,思考著怎樣才能把自己的人生裝扮得五彩繽紛,不要將自己的時間所浪費。

  東野先生所寫出的書:《嫌疑人X的獻身》《白夜行》《圣女的救濟》......一個個故事中的推理,定是東野先生費盡心思想出來的。《圣女的救濟》中那個殺手不經意中用一杯咖啡打開了湯川的推理,最后那殺手被捕了,湯川卻說“這場戰斗,警察輸了,如果沒有我,這就是一場完美的犯罪,這場犯罪只在理論上可行,現實中只能靠意外了,而這就是意外。”他手指著咖啡杯,“是啊,她在不經意中,創下了種種意外,導致了警察們頭暈目眩,人們有在多少個意外中傷害了別人呢?”

  是啊,很多人在沒有看過東野先生的書時,就只能說那是個寫推理小說的人罷了!但是,當真正接觸到他時,才發現書中的人多么像我們身邊的人,他的小說常常令人沉思。

  所以,在這個寒假能認識并接觸到東野圭吾先生就是我最有意義、也是最榮幸的事情了。

  最后,以我認為最有意義的一段話來與大家共勉:

  “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在哪里,可是換一個角度,正因為是一張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你自己,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就是無限的可能。”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2

  這本書與其他推理小說不同,它主要講了:三兄妹晚上偷偷跑出去看英仙座流星雨,回來時卻發現雙親被殺,三兄妹的人生軌跡從此徹底改變。案子始終未破,逐漸被人忘記。年幼的他們無家可歸,來到孤兒院,相依為命,日子過得艱難卻有溫暖。他們一天天長大,心中一直忘不了看流星的那個晚上。十四年過去,案子的追訴期越來越近了,三兄妹無意間發現命案當晚的人。最后,他們通過推理找出了兇手。

  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的內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你想象得到嗎?最大的孩子只有十三歲,最小的只有七歲。一般孩子在這種年齡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快快樂樂的,但這三個孩子卻要面臨父母被殺,身無分文的過日子,甚至沒有尋求過任何人的幫助,而且就這樣過了十四年。在這十四年間不管生活有多艱難,也不管回憶有多悲痛,但這三兄妹一直互相扶持著,互相鼓勵著,不離不棄,也一直沒忘記要幫父母報仇雪恨。我好幾次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都流下了眼淚。我被這三兄妹堅強、執著、不離不棄的精神給感染了,同時也被他們濃濃的親情給打動了。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難道不要學習這三兄妹堅強、執著、不離不棄的精神嗎?我覺得這都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地方,而也正是我們缺乏的。書中還曾提到過:“我們三人就像流星,毫無目標地飛逝,也不知在何處燃燒殆盡。但不論何時,都會有一根紐帶將我們緊密相連:一定要手刃兇手!”我想,作者是想要告訴我們:不管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執著和不離不棄的精神都是最重要。但我認為:親情比執著、不離不棄的精神更重要!

  對于東野先生筆下的故事,總是帶著好奇去讀。這個故事在一位朋友的推薦下,迫不及待地讀完,卻遲遲不知該如何寫這讀后之感。

  這次的故事便與人心掛了鉤,故事的真相令人咋舌。十四年前,坐落于橫濱川的一家洋食屋,老板有三個可愛的孩子。可就在三人偷偷溜去看流星時,雙親已被殺害,成了背負仇恨的孤兒。十四年后,真相大白,誰曾想,兇手竟是十四年來熱切“調查”雙親被殺案,并且兄妹三人極其信任的,為了兒子做手術的費用走到這一步的警察——柏原先生。

  猛然想起,九月去廣州旅行,同行的朋友被腳下的蟲子嚇得上躥下跳,卻還不忘問我一句:“你不怕嗎?”“我好像還沒發現我害怕的.動物是什么哎。”“你也是個奇葩了。”“可我覺得這世上最可怕的是人心吧。”朋友愣了神,認真地回答我:“是啊,最可怕的是人心。”人心總是自私的,對他人惡意,對己人關切。但受過世人惡意的人,總是懂得善意的珍貴。

  漫漫十四年里,兄妹三人相依為命,遭受了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被人欺騙后,決定以“欺騙”報之以“桃李”。十四年后,哥哥功一理智敏銳;弟弟泰甫活潑百變,妹妹靜奈風姿卓越,利用各自的長處成立了一個“詐騙團隊”。而就在一次平常的任務中,化名的靜奈認識了戶神行成,他身上那份干凈的純真,深深地吸引了靜奈。他懂得這份純真的珍貴,是自己想要擁有,卻無法擁有的東西。而在報以目的的接近戶神的過程中,靜奈距父母之死的'真相越來越近,似乎所有的現象都指向這位純真之人的父親。戶神察覺到這一切后,卻并未掩蓋,而是站在兄妹三人的立場,查明了事件的真相。而這人間,未被世人惡意相待的人,永懷著一份令人羨嫉的純真。這份純真里潛藏著純粹的善意,神戶的作為,改變了兄妹三人的命運,買了三人計劃好,由神戶送于靜奈的假戒指。完結了他們的最后一次“任務”,與靜奈相戀。從此一切,歸于平靜。

  你問我為何著迷于東野筆下的一個個故事,因他講的并不是邏輯清晰的案件推理思路,而是揭示著各類人心的本質。流星之絆,于我這里,便是璀璨行路中的荊棘,也意為數萬人就有數萬道路和人生要譜寫,只因所“絆”不相像。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3

  我對東野圭吾的書一直很感興趣,尤其喜歡他的偵探小說,如《白夜行》、《放學后》以及這本《新參者》。當我知道要看這本書的時候,興奮得快要跳起來了,終于可以在暑假看一本自己真正想看的書了。

  這是一起發生在小傳馬町的兇殺案,死者是三井峰子,兇手是岸田要作。加賀通過在街上四處走訪,了解到了許多江戶的傳統文化,逐漸發現蛛絲馬跡,并利用這些蛛絲馬跡找出了真兇,讓真相大白。

  這本書講了很多個故事,很真實,和現實相近,讓人十分感動。

  一開始寫仙貝店里的菜穗、文孝和聰子之間發生的事。聰子生病了,菜穗為了照顧她做了許多自己不擅長的事,充分體現了菜穗對聰子的愛。還有就是文孝隱瞞了聰子得了癌癥的`事實,反而騙了她,不正是之前講的“善意的謊言”嗎?

  接下來講的是料亭里修平了解到老板與老板娘之間的事。老板有了外遇,還自以為很厲害,讓老板娘十分無奈,卻理解他的天真,不就是講的維護家庭和睦嗎?

  后面還講了鐘表店、陶瓷店的事,但最重要的還是關于兇手一家的事。

  弘毅為了自己對話劇的愛好離家出走,峰子為了實現翻譯家的夢想離婚了,直弘為了事業同意了。這似乎是一個走不到一起的家庭。但他們也相互關心,相互在意著對方。岸田為了償還兒子的債務而貪污,為了隱瞞而殺了峰子,而克哉和玲子卻絲毫不知,依然過得很奢侈。其實這么多的事情講的就只有一個字“家”。家人們相互照顧、相互關心。即使是撒謊、貪污、甚至是殺人都在所不惜,為了家人愿意赴湯蹈火。

  這個案子破解的得令我匪夷所思,明明沒有做什么事情,只是在街上四處轉轉,四處找人聊天,卻能將一件棘手的案件破解。也就像雕刻一件藝術品一樣,仔細琢磨、慢慢享受這個過程,最終打造出一件藝術品,令同行刮目相看。

  破案破得如此有藝術,這才是真正的高手。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4

  手上剛讀完的《解憂雜貨店》,這還真是一部“非東野圭吾式”的東野圭吾作品啊。這部作品里沒有罪案,沒有偵探,而是和《火影忍者》一樣,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羈絆為主題的作品。然而這部毫無推理元素的小說卻是繼《白夜行》之后,又一部能夠給我的靈魂以深刻震撼的作品。

  如果說《白夜行》是在地獄中行走,只能以頭頂上微弱的星光來溫暖自己的旅程的話,那么《解憂雜貨店》就是在晴好的日子里泛舟湖上的美好時光,那些看起來似乎毫無關聯的細節:被風吹皺的水面、遠處不知名的野花傳來的淡淡香氣、清澈的水底下輕輕舞動的水草,還有錯船而過時陌生人微微頷首的微笑,都是組成這個幸福畫面的必備元素,也是不能輕易舍棄的羈絆,就像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一樣。

  故事的開頭,三個因為偷的車拋錨,只能在天亮之前暫避到廢棄的雜貨店里的無業青年,無意中在店里的牛奶箱里接到了一封來自于過去的咨詢信。原來這個雜貨店在三十多年前,是一家能夠解決任何煩惱的雜貨店,晚年喪偶的店主因為一封封求助的來信,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覺。因緣際會,店主去世之后的來信,就這樣來到了他們的手中。而那種被人信任和需要的感覺,是他們在很久以來都沒有感受過的,因此,他們開始提筆,以“浪矢雜貨店”的名義給人回信——盡管錯別字很多,語氣也粗魯不文,但是他們和浪矢爺爺一樣,是真心對待這些信的。

  因為男友身患癌癥,在參加奧運集訓和陪伴男友的選擇中迷茫的“月兔小姐”;為了音樂夢想漂泊異鄉數年的“魚店音樂人”,在看到老邁患病的父親之后不知何去何從;家庭遭逢巨變,原本是高帥富的“保羅?列儂”,即將和父母踏上逃債的不歸路,對父母、未來,和曾經喜歡的披頭士都喪失了信心;還有想盡快解決養父母的經濟窘境,不知道該不該去做陪酒小姐的“迷途的小狗”……一封封來自過去的困惑通過牛奶箱來到了現在,不知不覺的,這些信改變了過去那些人的人生,也改變了信箱這頭三個青年的人生。

  如果故事這么一個個講下去的話,這本書會變成一顆顆散落的珍珠,雖然也可稱為佳作,但是畢竟失之凌亂。然而這可是東野圭吾希望“讀者能在掩卷時喃喃自語:我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說”的作品啊,因此他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角度來分別講述這四個故事,分開看獨立成章,連起來又對情節起到了層層推進的作用。四個故事中出現的人物,都隱隱的和“浪矢雜貨店”以及孤兒院“丸光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間每個人不經意間的選擇和行為,都像投入水面的石子一樣,造成了持續不斷的漣漪,這些漣漪不斷擴大,漸漸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羈絆,過去未來終于交匯。

  翔太、敦也、幸平,他們三個人對這個不公的世界充滿了憤怒和抵觸的情緒,這是多么熟悉的情感啊,曾經的我們,都或多或少是這么看待這個世界的吧,甚至有的人現在還陷在這種情緒中不能自拔。總有那么一些日子,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是失焦的,雖然不像火影里的鳴人和我愛羅,是因為沒有親人、不被認可而帶來的失落和孤寂,但是我們感受到的孤寂并不會因此少了半分。因為不被人需要而找不到存在感,因為力量太小而無能為力的挫敗感逼得我們要發狂,所以我們拼命地想抓住一些什么,來確定我們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一些可以幫我們找到自己是誰的'羈絆。

  曾幾何時,我認為所有的羈絆都是沉重的負擔,我曾經幻想過要是我是個孤兒,沒有人管我我該多么的自由。高二會考壓力最大的時候,我甚至有過一次短暫的離家出走的經歷。早上我背著書包裝作要去上學的樣子,實際上用積攢的零花錢買了一張到鄰市的客車票,兩個多小時之后,我就坐在鄰市一家大公園里開始看書,心里壓根沒有接下來的打算。我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有孩子纏著爸媽買冰淇淋,有媽媽把孩子圈在懷里一起滑滑梯,有街頭畫家再給一家三口畫畫像,看著看著,我才覺得自己有多么傻,我迅速地回車站買了一張票回家,裝作是剛剛放學的樣子。我爸媽照舊抱怨說我太不讓他們省心,可是往常只覺厭煩的我滿心都是失而復得的甜蜜。

  所以每當看到火影里的鳴人、我愛羅和寧次等人,是那么努力地想要去獲得屬于自己的羈絆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那年任性的我。然而也就是那時,我才終于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會讓你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也會讓你找到前進的方向和努力的意義,是它讓我們不再孤獨,是它成為了我們一生都愿意去背負的、甜蜜的負擔。

  浪矢爺爺曾經和他的兒子說,“很多時候,咨詢的人心里已經有了答案,來咨詢只是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這就像拋硬幣一樣,把硬幣拋到空中的時候,也是有了選擇的時候。他們只是迷途的羔羊,手中都有地圖,卻沒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回信的人只要點出他們的羈絆所在,他們就知道該如何走下去。但是敦也他們三個人則是一張白紙,因為沒有羈絆,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

  “地圖是一張白紙,這當然很傷腦筋,任何人都會不知所措。可是換個角度來看,正因為是一張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你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無限的可能。”這是浪矢爺爺最后回復的一封咨詢信,是給未來這三位接班人的信。經由這封信,他們也終于厘清了自己身上隱形的羈絆,并且心甘情愿地背負起這甜蜜的負擔——為所有需要自己的、相信自己的人去努力,如果沒有的話,那么就要努力證明自己來獲得別人的認可,變成會令別人需要和相信的存在,這就是他們所選擇的路,也是我們應該去走的路。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5

  彷徨之刃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寫的一部小說,故事大概是這樣的:長峰重樹的獨女長峰繪摩在回家的路上被幾個青年擄走,并被凌虐致死,他們甚至還把這個過程拍成了視頻。在長峰重樹悲憤交加的時候卻得知兇手是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他準備自己動手結束兇手的生命。

  這個故事的結局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它拋給了大家一個問題,未成年人犯罪,究竟該不該獲得法律的保護,如果保護了他們,那么被害人的正義又由何人來伸張。在小說中,有一個收留長峰重樹的旅店女老板,發現了他的身份,但是沒有揭穿他而是慢慢地向幫助他的方向傾斜。這不是普通的幫助,這是在幫他殺人,幫他犯罪,但是,可怕的是,在看小說的過程中,大多數讀者也會不由自主地贊同長峰重樹的做法,起碼是持理解態度的。其實大家都對這個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產生了懷疑。正義到底是什么?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到底意義何在?對于任何性質的未成年犯罪都要寬大處理嗎?我們其實也在彷徨。

  最后,故事是以悲劇結尾,長峰重樹自己死了,在整個過程中他是一個雙重受害者,而真正的兇手卻逍遙法外。

  刑法的目的是什么,在學界是存在爭議的。在我國,有學者認為刑法的目的是保護人民與懲罰犯罪并重,有的學者則認為以保護人民為目的,懲罰犯罪不是獨立的目的。另一方面還有學者從實質出發認為刑法的目的就是保護法益,這也為廣大秉持結果無價值論的學者們所接受,自然相應的持行為無價值論學者們還主張保護規范秩序價值也是刑法的目的之一。

  然而,不管是哪一種學說,刑法的目的終究是保護而不是懲罰,懲罰只是作為手段而存在。因此所有把手段作為目的的行為都是本末倒置的。報復主義刑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占據主流位臵的一種學說。報復主義刑法將刑法作為報復犯罪的一種工具,報復就是其最終目的,其本身也是一種惡的表現,只是由于國家權威性和對犯罪之惡的憎恨所以其惡性被人們所認可。這種報復式的刑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犯罪問題,而只是將私人報復上升為國家報復,無法跳脫犯罪、報復、反報的死循環。所以可以說,單純的報復可能可以尋求一時的慰藉,但是毫無意義。

  那這么看來是否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親屬就無法從法律中尋求到正義的撫慰了呢?這一點,東野圭吾也發出了同樣的疑問。文中有一段描寫是對這一問題的集中體現:年輕警察真野對著前任上司久冢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您認為神秘密報者(向主人公提供復仇線索的人)的'所作所為正確嗎?您覺得那就是正義嗎?”久冢是這么答到的:“這要怎么說呢?因為最后的結局是這樣,所以或許不能說是正確的吧。但是密告者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話,結果會如何呢?真的會有比較好的結果嗎?菅野和伴崎被捕,經過形式上的懲役后,立刻又可以重返社會,然后他們重復做著同樣的事。接二連三的,還會有長峰繪摩變成尸體漂浮在河面上。這就是幸福的結局嗎?”接著,久冢又補充到,“我們都無法回答,當我們面對孩子遭到殺害的父母,有誰能告訴他們說這是法律的規定,請您忍耐吧!

  當生命以及身體法益一旦侵害基本無法恢復,無論對罪犯如何懲罰失去的生命也無法挽回。此時最優的結果是什么?此時最優的結果無非是通過對犯罪人的改造使其認識錯誤懺悔錯誤,進而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這才是對被害人與被害人家屬最大的慰藉,同時也是刑法保護法益之目的與刑罰預防犯罪之目的之間的最好統一。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6

  看完了《白夜行》,決定寫點什么紀念一下。

  在白夜行之前看了東野圭吾的另一個作品《嫌疑犯X的獻身》,感覺還不錯,把數學geek塑造成情圣的情況比較少見,咋一看還挺有新鮮感。第一遍屬于粗粗瀏覽,情節至上,總感覺細節好像沒那么經得起推敲。同房說白夜行更加震撼于是緊接著看了,看完《白夜行》,我終于意識到,東野圭吾不是那種流于獵奇、推理或者驚悚的小說家,他的書不能按我所理解的探案小說的套路來解讀。

  為何文字作為古老的信息載體,在電視大熒屏甚至3ds max等視覺系傳媒工具發明之后仍然屹立不倒,為何電視劇電影充斥生活的今天,由一個個字節組合而成的小說依舊流行,為何每當由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播出后總會引發原著黨和電視黨的爭論。顯然,文字對人們有獨特的吸引力,它的獨一無二在于,它有太多暗示性和可能性。

  《白夜行》被拍成了電視電影,作者君自然而然要虛心請教一下度娘啦,粗粗瀏覽了一下各種版本的三次元《白夜行》,我知道它們帶來的震撼,絕對比不上一次元文字的娓娓敘述,而且是,遠遠比不上。

  一直到最后,我都無法相信殺人的竟然是雪穗和亮司。我知道這兩個小孩有問題,但在東野圭吾筆下,似乎每一個人都有問題。我一路閱讀,一路看雪穗虛假而優雅地活著,我一直在等,等作者來個絕地翻盤,把雪穗的偽裝撕碎,她加諸于那些無辜女孩子的恥辱,必須一一償還。而我絕沒有把她和十八年前的謀殺案聯系起來。而亮司,看他踩著命運的刀刃而行,看他活在光鮮亮麗的社會的背面——黑暗臟臭腐朽不堪的底層,看他冷笑,看他鄙夷,我對這個人物簡直又愛又怕。我在期待這兩條全然不同的主線相交,兩個由一樁無頭案聯系起來的悲慘家庭的孩子,他們現在是云泥之別,東野要怎么讓他們產生交集?

  一直到最后幾章,由老刑警口中得知了,雪穗有一個“槍蝦和蝦虎魚”一般共生的人,并直言這個人是亮司。這才明白,這兩個小孩之間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雪穗身邊發生的種種有了合理的解釋,而在亮司線屢屢出現剽竊案也有了不言自明的回答。原著從頭到尾沒有兩人的直接互動,知道老刑警的一句話,讀者才知道,原來雪穗和亮司,早已將彼此深深刻入了生命的軌道。

  明白了真相之后,我對雪穗和亮司根本提不起一絲恨意,盡管他們殺了很多人,盡管雪穗在成為美佳的.繼母之后對還是小孩子的美佳故技重施……我真的恨不起來!因為他們遭受的是最殘忍的背叛和最無情的漠視——來自于最親的人。我認為命運加諸于雪穗身上的屈辱,重到幾乎可以抵消她所犯過的全部罪行。

  關于第一場和第二場謀殺,也就是亮司父親和送貨員的死,我無法譴責雪穗和亮司,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掙扎著活下去,努力不被人欺辱。之后接二連三的不幸,都源于這兩個小孩早早被扭曲了的心理。

  東野對真相并沒有過多著墨,他留給我們無限推想的空間,兩個小孩是如何殺死這些人的?他們之間如何聯系,或者有沒有過聯系?他們的童年到底如何?包括雪穗母親的死是自殺還是謀殺都沒有定論。

  我認為,亮司的心理還是有跡可循的,從他對待友彥的態度就知道了。從頭到尾,他沒有背叛過友彥,甚至有那么幾回保護了他,從此可以窺見亮司心底被他自己囚禁起來,不能見天日的善良。我相信亮司不是沒有人性,他把感情全部寄托在了雪穗身上。他面對雪穗時懷有怎樣的感情?對父親行為的愧疚和羞恥,對雪穗遭遇的同情和愛護,或許還有擔心害怕。雪穗是他無盡黑夜的光,他活著,就是為了她。然而他和雪穗的感情是從罪惡的土壤里開出來的花,再美,再純粹,也是帶著原罪而生的,不可見光的——于是他們無法相見更不敢相認。

  “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么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借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

  終于明白了雪穗說過的這段話的真正意思,也明白了《白夜行》書名的奧秘,作為讀者猶且心傷,兩個主人公的內心如何,我根本想都不敢想。雪穗對亮司的態度,除了以上那段似是而非的剖白,雪穗本人在書中沒有任何表露。但從旁人的敘述中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雪穗和亮司小時候是好朋友,他們會一起去圖書館,亮司還會給雪穗剪紙。個人認為雪穗的感情埋藏得比亮司還要深,亮司是刻意避開和雪穗的關系,而雪穗早已經把隱藏當成習慣了。作者將雪穗刻畫成貌美聰慧,極有教養的女子,在我眼里,她的外表有多光鮮,內心就得承受多大的痛苦,痛著痛著,她就麻木了。

  “那時,我比現在的你更小,真的還是孩子。但是,惡魔不會因為你是孩子就放過你。而且,惡魔還不止一個……”

  雪穗的話冷靜而淡漠,她才是那個把自己困死在心墻之中的人,她對所有的人都持有高度戒備,她沒有朋友——一個也沒有,唯一能夠依靠的亮司和她一樣也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她才是從頭到尾最痛苦,最疲憊的那個人。

  作者君我無法再進一步評判或者揣測雪穗這個人物,關于“童妓”這個群體,我知道的不多。看過類似的宣傳展,天涯也曾經有帖子講述這個晦暗無光的群體,但都沒有像東野圭吾筆下的雪穗一樣讓我震動并且恐怖。

  我們都能理解,有過被親生母親賣作童妓經歷的孩子心理必然不會健康到哪里去,但他們能扭曲到什么地步,誰也講不清楚。東野圭吾的《白夜行》重點不是破案探案,而是雪穗和亮司兩個小孩的成長史。知道真相的作者君,回想起雪穗的每一次出場,每一句話語心都疼得不得了——簡直是慘無人道的摧殘,那些在雪穗身上犯下過罪惡的人,必須下拔舌地獄。

  日本作家似乎特別擅長描寫人的惡,尖銳而大膽,血淋淋直戳戳地把黑暗捧到讀者眼前。雪穗和亮司,我覺得應該不是主謀和幫兇的關系,而是兩個人出于對自己或者對方的防護對外界做出了過激的反抗。他們殺人、利用他人、盜竊、侵犯少女……對所有有威脅的人動用一切手段抹殺掉。我跟朋友講述了白夜行的情節,朋友說,無論如何他們的殺人行為無法原諒。而我卻因為,當你所承受的惡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粗暴地反抗乃是人的天性。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耶穌基督,棲息在我們心底的,是人性而非神性。當罪惡延伸到法律和社會都無法拯救的灰色地帶,奮起反抗難道還必須受指責?雪穗被親生母親背叛,究其原因是貧窮。亮司目睹著父母毫不避諱的相互背叛,究其原因是父母的冷漠。這都是難以改變的。

  雪穗依靠美色和示弱幾乎利用了身邊所有的男人,但她沒有愛上過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從江利子口中我們知道,高宮誠,也就是雪穗的第一任丈夫并非雪穗最愛的人。而雪穗的第二任丈夫幾乎毫無疑問是奔著雪穗那層偽裝的殼去的,就像是之前來源不斷的各種追求者一樣,雪穗沒有理由突然愛上這個男人。毫無疑問,彼此知根知底相互扶持的亮司才是雪穗心中獨一無二的愛人——但他們之間只能以悲劇結束。在罪惡的泥沼中掙扎了太久,他們都是該死的,但他們又都不想死。亮司沒有拉著雪穗一起下地獄,他把活下去的機會讓給了雪穗。亮司的愿望是“在白天走路”,他背負著罪惡在污垢中生活了近三十年,最后為了保護雪穗而自殺。雪穗的太陽沒有了,共生的伙伴沒有了,縱使她可以把所有的罪過都推到亮司身上,悲觀地推測她距離死亡也不遠了。亮司死的時候,雪穗轉身離開,沒有回頭看過一眼,但作者寫道“雪穗正沿著扶梯上樓,背影猶如白色的幽靈”。沒有亮司的雪穗只剩下行尸走肉,而整部作品也完結于此。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7

  《惡意》是日本推理作家東野圭吾創作的長篇小說,于1996年首次出版。

  《惡意》講述的是作家在出國前一晚被殺,警方很快鎖定了兇手,但事情的真相絕非如此。其主體部分表現為第一人稱不定內聚焦型敘述,并充分體現了內聚焦敘述的特點。故事在結尾戛然而止,使得讀者不能迅速從敘事語篇的指示中心中抽離出來,這種抽離的缺失往往會更加引人深思,更能體會小說的主題,即人性的惡意。

  小說開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稱的口吻敘事,由鄰居家的貓之死開篇,講述暢銷書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前一天被人殺死在家中的故事。負責偵破此案的加賀恭一郎很快就根據現場發現的煙頭以及同為作家的死者好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確定野野口修就是兇手,然而加賀發現野野口修的口供有幾處故意疏漏的地方而且野野口修始終不肯透露作案動機,只求速死。通過野野口修留下的'細微線索,加賀發現原來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日高發現好友與妻子初美有曖昧關系并以此為要挾強迫野野口修成為自己的影子寫手,從而成為暢銷書作家。而此時野野口修身患不治之癥,他忍辱負重為了維護已經過世的初美的名譽隱瞞了殺害日高的動機。可事情絕沒有那么簡單。

  《惡意》這本書也斷斷續續看完了,或許正如作者所說,人心的惡意永遠讓人難測。東野圭吾的許多小說都寫了最親密的朋友往往最后反目成仇。正如《畢業》、《放學后》、《嫌疑人X的獻身》等。喜歡東野圭吾這樣的小說風格,也恰恰說明了因為喜愛所以喜歡。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8

  這幾天,看了一部小說,東野奎吾的《嫌疑人X人的獻身》。這是一部懸疑小說,也是東野的代表作之一。小說通篇都是戲,關注書中的每個細節,邊看邊燒腦,到最后一刻,結局雖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了。小說描繪了各色人物,天才型的數學家石神,物理學家湯川,自然還有腦子偶爾在線的警察草薙,女主人公是一位漂亮的,帶著17歲女兒獨自生活的前陪酒女郎靖子。故事從靖子與女兒失手殺死前夫富樫開始。

  相信有很多看過這部小說的人,會無法理解石神對靖子愛。為了沒有感情互動的靖子,他用下半生作約定。如果沒有湯川,石神將成功悍衛愛人。但是,有湯川,這場較量石神輸得很徹底。這種愛,是超越肉體的靈魂之愛,這份愛孤獨而沉重,它只與石神自己有關。

  記得電影第三種愛情有一個橋段,男配問女主,愛情有哪三種,女主回答:合法,違法,無法。石神這種愛,屬于什么,我想,是無法。愛情兩字,拆開來看,先有愛,才有情,愛是主觀的',情是兩個人互為傾心而產生的客觀存在。石神只有愛,沒有情。他是個自卑的男人,生活無望,工作無趣,明顯老于同齡人。他有理想,有才華,漸漸地埋沒于生活里。他封閉了自己,甚至準備結束生命,直到他看到靖子母女明亮的眼睛,重又拾起生活的信心。對于靖子,他自始自終沒有表達過心意,從一開始,他的愛就是卑微的。

  如果,故事是另一種結局,石神成功了,他和靖子逃脫了這一切。他們倆會在一起嗎?我想不會。愛情的種子,在兩顆完全不同的人之間,無法生根發芽。石神愛靖子,愛的是他對生的向往,靖子是他心目中完美女性的替代。這種愛,與靖子無關。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9

  《宿命》是東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亦是他學做生涯的分水嶺——從這部作品開始,他的筆鋒日趨老辣,文字鮮加雕琢,敘述簡練兇狠,情節跌宕詭異。

  這本書的情節環環相扣,每一個時間點的背景均不容有誤,故事的架構幾至匪夷所思的地步!這部涉及腦科學的推理小說,從主人公的孩提時代開始,涉及兩代,講主人公與一個十余年來彼此敵對卻又互相牽掛的宿敵,被一起突發的兇殺案聯系到一起。兩人均是學校的風云人物,卻是不同類型的人。主人公勇作,無論是讀書、運動、繪畫、書法均幾乎不曾落在人后,成績也是經過許多的努力才得到第一的寶座。但是,瓜生晃彥卻輕松地奪走了它。雖然他們在不同的班,但是他們的視線總是會落在對方的身上,在意著對方的一舉一動,即使他們不曾講過一句話。命運總是愛捉弄人,兩個互看不順眼的人卻被命運之線無形地緊緊地綁在一起。勇作在案件中遇到了自己的初戀女友,對方已是晃彥的妻子了——宿敵的妻子!案中,他查到了自己兒時很喜歡的早苗姐姐,知道了發生在她身上的不幸。到最后,他知道了案件的`始末,卻無法取得證據逮捕宿敵!

  事情不會總是跟著人的意愿發展,越不愿見到的人卻聯系得越緊,其實這也是生命的趣味!在小說中,反應出了社會的陰暗面、關注社會、探討人性。為了腦科學的研究,文中的研究人員不惜斥巨資請處于社會底層、生活困難的平民參與充滿著不確定性的實驗,將一塊相當于“定時炸彈”的晶片植入腦中,精神不太清醒的早苗,從紅磚醫院跳樓去世,沒有人去詢問理由、沒有人去追究這是社會的冷漠!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10

  剛剛閱讀完東野圭吾的《幻夜》,故事的從頭到尾的確讓人讀來有種再讀《白夜行》的感覺,講述的都是互相依存的兩個人有著同樣不愿企及的過往并不斷的不擇手段去掩飾過去以及滿足自己的愿望,并且到最后同樣都變成了一樁在無人可以破解的謎題,但是幻夜有別于白夜行的地方在于只有雅也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而美冬是從頭到尾掌控者,而亮司和雪穗卻是真正意味上的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講,幻夜的情節更加多變,轉折更多,但也因此顯得更加突兀,沒有白夜行的草蛇灰線,而且人物的.塑造不是太實際,這里特指新海美冬,有些刻畫過度,她強大的判斷力,精神魄力,以及對感情的淡化能力都有點神乎其神,最后在這本里還留下了我的遺憾,我到最后都沒能讀出美冬變成美冬的動機,加藤的死也十分讓人痛心,對于資本化的當今,甚至警察也變得麻木不仁,只把調查案件當作工作而不是責任,對于維護受害者的權益安撫其家屬的損失,甚至沒有自己的一次升職重要,正是在這個讓人寒心的黑暗里,加藤就像那孤獨但堅定的閃光,這樣的人最后卻沒有英雄凱旋,而是作為最后一名陪葬者死在了這個迷里,可見東野極盡文字的鋒芒去揭露這個社會的慘淡。

  在看了這么多本推理之后,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其實稍微想深一點就會發現,其實推理小說小說的故事情節是一個極簡的過程,推理小說在情節發展上充滿了巧合性,但從現實出發真正的巧合,或者說真正的突發情況被一省再省,意思是在每到情節發展的轉折或是人物的某種行動真正的阻礙往往被忽略,前者成就其推理,后者成就其小說。果然看待這點上不需要用太過現實的眼光來看待。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11

  看完《幻夜》很生氣,忍不住來吐槽。

  看之前已經聽說幻夜是白夜行的姊妹篇,寫法和白夜行大致相同,只是情節和犯案手法各方面都更加的直白,不需要自己腦補拼湊,但還是看得津津有味。直到知道美冬是假的以后,開始感覺到不舒服,看到結局的時候直接犯惡心。

  在不知道美冬是假的時候,我已經拿美冬和雪穗進行了對比。一樣完美的外貌和精湛的演技,只是“美冬”做的事情更加拙劣,像一個變質、只模仿到皮囊的贗品。看的時候已經覺得“美冬”比雪穗低了一個層次。

  看到"美冬"其實是假的'以后,才恍然大悟,她做的一切才變得順理成章。

  我個人還是堅定認為"美冬"=雪穗,只不過是退化版的。看到很多解析說美冬還是美冬,只是整了容,沒辦法認同這個觀點,漏洞太多了。

  看完白夜行的時候,我對亮司的死耿耿于懷。雖然雪穗做了很多壞事,但是她還是值得心疼的,她的童年促使她變成了這樣,唯一一個依靠也沒了,真的是一個絕望的結局。雖然做壞事沒有遭到應有的懲罰,私心還是希望他倆有個童話的結局。

  看完幻夜,我只覺得她值得被槍斃一百遍。

  她變了,也有可能這才是她的本性。

  我覺得東野圭吾說不要把幻夜當成白夜行的續篇,只是怕讀者心里崩塌吧,更像是"你可以相信童話",一個善意的謊言。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12

  最近一直在看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讀來讓人欲罷不能。之前拒絕看外國的小說,總是怕看不到精華,自打看了幾部東野圭吾的小說后發現,結構才是他的精華,一部普通的小說,可是通過精巧的.結構設計,竟然熠熠生輝,大師就是大師,不得不服。

  看東野圭吾的第一本小說是《白夜行》,確實被故事結構震撼到了。男女主人公從頭到尾正面沒有見面描寫,沒有任何交談,都是獨立成線,但是只有讀到最后,才能感嘆原來是這么不容易,讀完卻還有很多不能明白的地方,需要多次反復的感受,也許有些問題到現在都不能回到。

  第二本小說是《紅手指》,講述一部家庭倫理的簡單推理案件,其實過程很簡單,但是值得反思。大師對于社會,家庭,人文的洞悉非常敏銳,值得我們去品味。也正是因為看了這本書,發現很迷戀書中過的“加賀恭一郎”,于是在網上搜好了“加賀”系列,準備一本本的從頭看。加賀是個溫柔,善良但是又能夠敏銳的洞悉一切的人,甚是喜歡,值得推薦閱讀。

  十一月份一共看完了11本書,其中東野圭吾的書占了3本,現在已經把第4本放入自己的掌閱里,準備看起來,哈哈,不過不太建議晚上看,因為夢里會夢到,哈哈,逗你玩,看書去了!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 篇13

  拿起了幾個月前買的一本《假面飯店》,作者出道二十五周年所創作的珍藏本,《假面飯店》沒有《白夜行》給我的震撼,但這一次好奇心穿越我的身體,搜索了作者東野圭吾的資料,我決定看一看他早期的作品《放學后》。

  距離高中生活已經有十多年了,但還是能夠通過他的作品去重溫那段難忘的歲月。比如青春期的反叛,師生之間的微妙關系,發育時的愛情與友情,成長的迷惘,學業與擇業的壓力等等。故事中幾位主要人物還是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為人普通,被學生稱為"機器"的男主前島,因吸煙而被迫停學的叛逆少女陽子,學業優秀和反抗精神兼具的北條雅美等,東野用密室殺人等本格派的手法制造了懸疑的故事氛圍,小說后半段的推理成分濃重,但同時也不乏主題表現。在我看來,東野還是非常社會派的推理作家,除此之外能在產量和質量上與他較量的.新生代推理小說作家,我能想到的只有伊坂幸太郎了。

  之所以喜歡社會派的推理作家,是因為我覺得小說不僅要具備精彩好看這樣的故事性要素,同時也需擔起讓人反思的社會責任。再來看看《放學后》,像前島這樣的男老師,好像就出現在自己身邊,大學畢業后由于要去偏遠的異地工作,于是迫于家人的壓力和已有的人脈資源選擇了教職的工作,有點內向木訥,不知如何與學生相處,把老師作為養家糊口的工作;因為與女友在生活中有差不多的愛好,于是結婚,過著平淡如水的生活,而當經歷了與學生相處的過程,前島開始懷疑這樣的人生——擁有孩子并不會讓自己快樂的人生,于是讓自己的老婆打胎,在他看來孩子生來殘忍,而這一殘酷的行為栽下妻子作惡的種子。"我是差不多先生,我的差不多是天生,代表我很天真,也代表我是個賤人。"此時,無意識地哼起MC HotDog《差不多先生》,和前島這樣的男主融為一體。

  也許我現在所處的階段和故事中的前島最為貼切的,擁有相同的教師身份,時常也在這樣的自我懷疑中搖擺不定,我所理解的教育既不是拔苗助長,也不是放飛自我,而是保持一種距離感——安全范圍內的自由成長,度是最難把握的,比如與學生維系一種既親密又威嚴的關系,如何去應對他們的請求。當然大學生和中學生還是有年齡階段的稍許區別,但總的來說,面對人的工作真的不好做,特別是消費社會下的教育。偶爾也會有像前島那樣的恐孩癥,主要恐以下幾點:

  (一)收入太低,覺得自己養不起。

  (二)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與職業生涯有沖突,怕自己無法平衡好。

  (三)擔心小孩不給力,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就像看到自己的學生不求上進,會有焦慮感。

  綜上所述,責任太大,怕自己無法勝任。當然誰都無法斷定未來的走向和人生的選項,就像我們猜不透故事的結尾,本書的結尾,也就是兇手的動機一直被許多書評人詬病,但我覺得從上下文語境中還是不難看出東野在書中想要表達——殺人動機,除了財權色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任何令人不爽事情都可能成為殺人動機,是啊,多么符合邏輯,因為這才是青春,青春的羽箭指向所有。

【讀東野圭吾作品有感】相關文章:

東野圭吾的語錄46句02-14

東野圭吾的語錄46條09-04

東野圭吾的語錄48句11-04

東野圭吾的語錄39條01-31

東野圭吾的語錄38句09-15

東野圭吾的語錄49句09-21

東野圭吾的語錄30句09-10

東野圭吾的語錄38條07-01

東野圭吾的語錄摘錄55句07-19

東野圭吾的語錄匯編45句06-29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手机观看 |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色男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中文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