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燈塔去的讀后感(通用10篇)
當(dāng)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到燈塔去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到燈塔去的讀后感 篇1
讀完這部薄薄的小說,感覺是那么安靜,安靜得不像是部小說,只像一幀幀靜態(tài)的畫面,展現(xiàn)的是一些心靈的意象。而它們那么美好,哪怕表現(xiàn)的是暫時的風(fēng)暴、憂郁、頹廢、焦渴……作者準(zhǔn)確地捕捉到人物瞬息萬變的情感,用文字把它們描畫出來,由抽象到具象,因真實而美好。
前幾年第一次夜讀時,我為作者這種出色的能力而驚詫,常因心靈的感應(yīng)而深深激動?墒亲x完了卻說不出內(nèi)心的感受,知道自己并沒有讀懂,只是想讀第二遍。第二遍,仍需要安靜的時光安靜的心情,這計劃卻因惰性擱淺了,只在潛意識里留下朦朧的那幕印象:風(fēng)雨前夕陰沉的海面,在夜空中遙遠的閃爍著幾點燈塔的光,那光隨風(fēng)明滅不定,卻永遠不會消失。
小說的作者是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吳爾夫,一位“沒有人比她更女人”的女人。她就像一位出色的畫家,她用精準(zhǔn)美麗的文字為心靈寫生,創(chuàng)作了這部意識流小說。
小說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窗》,所有活動壓縮在一個晚上;過渡性的第二部分《時過境遷》,十年的變遷被壓縮到一夜之間;第三部分《燈塔》,表現(xiàn)一個上午里發(fā)生的事情。
第一部分描寫了拉姆齊一家和幾位追隨他們的客人在海島別墅渡假,在窗前可以眺望大海中的燈塔。拉姆齊夫人迷戀那燈塔的隱約的光束,每一次看見都仿佛在撞擊心靈。小兒子也幻想著能到燈塔去,而父親理智地告訴他明天有風(fēng)不能去。這個愿望一直到十年后才得以實現(xiàn)。第二部分,十年之間,拉姆齊夫人在一次睡眠中安詳去世。經(jīng)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他們的兩個孩子一個死于難產(chǎn),一個死于戰(zhàn)場。海邊別墅早已破敗荒蕪,唯有燈塔的光偶爾照進房間,在漆黑的冬夜突然凝視床和墻壁。拉姆齊先生帶著孩子們、當(dāng)年的客人又回到這里。第三部分,拉姆齊先生帶著最小的兩個兒女終于到燈塔去,實現(xiàn)多年前的夙愿,也是與拉姆齊夫人在精神上匯合。岸邊的莉莉在凝望中思索,感受到靈魂的升華,達到自己多年追求的境界。
很簡單的一條線索,沒有跌宕的情節(jié),沒有激烈的高潮,沒有絢麗的贊美,沒有驚人的震撼,卻因作者的細膩筆觸展現(xiàn)出豐富的情感。讀過之后,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那份感受。此番重新?lián)崦@本心愛的書,仍無法表達太多。只能摘錄幾個片斷,通過那些勾勒心靈的、比花朵更精致的文字,試圖展現(xiàn)這部作品描驀心靈的文學(xué)魅力。
到燈塔去的讀后感 篇2
這兩天隨手翻看了床邊堆放的詩集,睡前讀了一本之前木朵送的魯毅詩集《到燈塔去》。里面有幾則木朵的讀后點評。我看了詩集的大半部分。詩人魯毅關(guān)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些許片刻點滴,某些為常人所忽視的存在:那些細微的稍瞬即逝的感覺之物。而主體一般是我的出場,介于某種情境之中,其寫作的視域細化到極微末極短的一剎那時點上,但由于寫作的時點過于短促,詩人不得不將在有限的時點上拓展想像空間的張力。粗看這些文字,似乎找不到它的意義所在。
一張即景的照片、幾塊城市馬賽克拼貼而成的某個圖景,究竟有何詩意?但想想,作為一個城市人的處境,身處物質(zhì)膨脹的世界中,而作為創(chuàng)造者主體的人卻被龐大的外在物質(zhì)世界所壓迫,為物質(zhì)所奴役,且在這個正日益加速旋轉(zhuǎn)的轉(zhuǎn)盤上被迅速拋離世界,而成為毫無意義的塵埃沙粒。
而《到燈塔去》這個集名,似乎表明了詩人的立場:無常的生命,再渺小的事物也有他存在的意義,盡管為世人所忽視,他也曾存在,并不因他者的強勢而抹去其曾存在的事實,而詩人的使命就是去發(fā)現(xiàn)、放大、顯現(xiàn),甚至于力所能及的用自己的文字的溫度去擦亮點燃這此細微的存在物。我想詩人魯毅無疑做到了他想做到的事。
到燈塔去的讀后感 篇3
讀《到燈塔去》卻讓人很難感到四季的變遷。它最開始講的甚至算不上是一個故事,簡直是瑣碎的生活本身。拉姆齊一家和他們的客人們在島嶼上的別墅里度假,小兒子拉姆想要去海那邊的燈塔去,拉姆齊夫人答應(yīng)他第二天去,拉姆齊先生說壞天氣不適合出行,于是行程取消了。第一部分就這樣結(jié)束了。
讀者甚至連這樣簡單的情節(jié)也會遺忘,因為它們就像幾根電線桿,零星地散落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當(dāng)你在其間行走的時候,早已被花的繁復(fù)、草的叢雜所吸引。作家大量的筆墨描寫拉姆齊夫婦和幾個客人相互間的交流,以及他們各自的內(nèi)心世界。于是,拉姆齊先生兀自朗誦詩句的威嚴和任性,拉姆齊夫人慈母般的溫情,孩子們尚未展開的人生得以一一浮現(xiàn)。除此之外,在一次散步或者一頓晚餐的時間里,我們看到客人中的一位拉姆齊先生幾十年的老朋友、一位熱愛畫畫的獨身姑娘,一對相愛的年輕人以及一位躊躇滿志又出身潦倒的男青年,在他們近乎碎碎念的心理交戰(zhàn)中,每個人都顯得不安、驕傲,在時間的洪流中無可奈何。作家的眼睛像是顯微鏡,看見了每一顆塵埃的跌宕起伏。
緊接著第二部分,作家的視野并未離開這棟別墅,盡管這里已經(jīng)空無一人。她不厭其煩地描寫歲月是如何悄悄侵入房屋的各個角落,又摧枯拉朽般留下傷痕。描寫這棟失去往日繁華,仿佛很快將墜入塵土中的房子,像是在電影屏幕上匆匆打出“二十年后”的字樣,無情地逼著時光前行。在大段的景物描寫中,伍爾夫淡淡地寫出拉姆齊一家的際遇起伏:一些孩子沒有等到他們的好時光,誰誰誰在戰(zhàn)爭中死去,誰誰誰死于難產(chǎn),拉姆齊夫人也去世了,也許是重病。作家像是靜默千年的山河,冷看一代代鮮活的生命在轉(zhuǎn)瞬間萎去。
第三部分,拉姆齊先生回來了,帶著幾個長大成人的孩子和幾位昔日的客人。拉姆齊一家終于要到燈塔去了,拉姆齊先生坐在小船的中央,小兒子在船頭掌舵,女兒靜靜地觀察這一切。在多年之后,他們終于啟航了,不說是為了紀念誰,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也并非甜蜜,他們還是出發(fā)了。七十一歲的拉姆齊先生對老漁夫說,他們不久就會脫離塵世,但是他們的子女還會看到一些新奇的事務(wù)。小兒子看到荒涼的燈塔,想,這些年來隔海相望的燈塔,原來只是這番模樣。而那位在別墅里遙望他們的畫畫的姑娘,卻像是被完成了多年的夙愿,她對于拉姆齊夫人難以抑制的懷念終于得以安放。
讀完這本情節(jié)寡淡的書,讓人很難意識到竟然已經(jīng)讀完了。所謂的意識流,就是在這無數(shù)瑣碎的念頭里,竟然有生活的真相吧。
到燈塔去的讀后感 篇4
“如果一個人孑然獨處,這個人多么傾向于無生命的事物:樹木、溪流、花朵;感覺到它們表達了這個人的心意;感覺到它們變成了這個人;感覺到它們了解這個人,在某種意義上說,和這個人化為一體;感覺到一種如此騷動不安的柔情,就好像是在顧影自憐。”
《到燈塔去》分為三章:窗、歲月流逝、燈塔。伍爾夫不愧是意識流小說的先鋒,通過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湊在一起度假的幾個人、遠處的燈塔、近處的巖石、波濤海浪、窗外的平臺、花園里的小徑、盛開的鮮花、晚上的海風(fēng)……都為作品人物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間,作者憑借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覺,通過三個女性人物拉姆齊夫人、莉麗。布里斯庫、凱姆極其豐富的心理活動與自由想象表達出作者所要闡述的觀點。
主人公拉姆齊與拉姆齊夫人是一對養(yǎng)育了八個孩子的夫妻,拉姆齊集男性的理性、教條與專橫于一身,專注于自己的工作事業(yè),作品描寫他不斷地在窗外平臺上躑躅踱步、為不同看法與朋友們的爭執(zhí)、對孩子們的暴虐與無情,這些細節(jié)描寫所表現(xiàn)出的又是他焦慮不安,心虛不寧、徘徊不前的心態(tài),在最后一章中他的角色卻又表現(xiàn)出一個父親的和善和一個年邁鰥夫孤獨的一面,面對燈塔,他終于慢慢從理性走向感性,讓他與身邊的朋友親人都感受到彼此的溫暖和信任;而拉姆齊夫人卻是感性、溫柔、善良的化身,她操持家務(wù)、善待每一個人;她折服于丈夫的權(quán)威卻又任憑自己的思緒自由飛翔;她從不武斷地澆滅孩子們心中的夢想,總是留有空間和余地;她希望每一個人都找到幸福,比如保羅與敏泰、莉麗與班克斯;她把自己比作燈塔的第三束光,即使多年以后也仍然照耀在人們心中。莉麗是一個相貌平平的干癟老處女,她一直在構(gòu)思一幅畫,卻始終找不到在空白處那關(guān)鍵的一筆,她性格里有男人的理性,雖然對班克斯心有所傾但卻始終不去觸及這份感情,十年后再次來到當(dāng)年的窗外依然支起畫架,從斑斕色彩中回憶當(dāng)年的點點滴滴,在回憶中尋找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以突如其來的強烈沖動,為她的畫布添上歷史性的一筆,大功告成,終于畫出了在她心頭縈繞多年的幻境。
伍爾夫的作品沒有太多的故事情節(jié),寫什么都能天馬行空地任憑思緒自由飛揚,也許這就是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所在,所以讀起來必須全神貫注,經(jīng)常會像讀一首詩歌那樣細細推敲每一句話的所旨,稍稍分神便會遠離作者的思路,找不到繼續(xù)讀下去的感覺。
到燈塔去的讀后感 篇5
二十世紀現(xiàn)代主義代表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用意識流的寫作手法,一反傳統(tǒng)理性寫作,淡化故事情節(jié)本身,濃墨于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在人物精神空間中探索世界本真面目。她用女性的審美眼光,詩意的、細膩的語言,在人物的意識流程中傾瀉自己對人生真諦的感悟。
文章情節(jié)非常簡單,第一部分“窗”,一個九月的傍晚,布盧姆一家在海邊的別墅招待朋友一聚,小兒子詹姆斯和拉姆齊夫人希望翌日能到燈塔去,卻因為天氣原因不能實現(xiàn)這一愿望。青年畫家莉麗想把心中的景物畫出來,卻難于達到畫面的和諧過渡。當(dāng)天的晚宴在拉姆齊夫人的努力下,氣氛逐漸融洽,最終成功結(jié)束。黑夜來臨,一夜十年,文章轉(zhuǎn)入第二部分“時光流逝”,布魯姆夫人溘然仙逝,安德羅在戰(zhàn)爭中死于非命,女兒普魯香消玉損……海邊宅院靜靜的接受歲月的侵蝕,漸漸布滿灰塵,張結(jié)蛛網(wǎng),雜草叢生,野獸出沒,突然傳來消息,拉姆齊先生和兒女及朋友要到這里度假。第三部分“燈塔”,從清晨莉麗一覺醒來開始,她又找出十年前未完成的畫繼續(xù)進行,拉姆齊先生和兒子詹姆斯,女兒凱姆一同前往燈塔,在他們抵達燈塔時,莉麗也最終完成了畫作。
拉姆齊先生堅守于理性世界,他的一生為尋找客觀世界的永恒真理而艱難跋涉,他在哲學(xué)研究中不斷沖刺一座座高峰,就像從字母A到Z一樣,卻最終難以逾越R這座高峰,他的哲學(xué)研究如同浮士德的知識悲劇。他信奉事實,絲毫不會為了情感需要歪曲事實,把一句毀滅希望刺耳的話說得婉轉(zhuǎn)些,他讓兒子詹姆斯必須從小認識到人生是艱辛的,最光輝的希望也會熄滅,一個人需要的是勇氣、真實和毅力。在理性世界中感到孤獨和迷茫,在心靈疲憊時,他就會在拉姆齊夫人那里尋求安慰。拉姆齊夫人是感性世界中的完美女性,她用情感滋潤干澀的理性世界,像甘霖一樣滋養(yǎng)丈夫孤獨痛苦的心靈。她愛每一個人,力求在人們之間建立和諧融洽的關(guān)愛。她高雅美麗,若同一位女神,處于生活的中心,用情感撫慰每一個人。當(dāng)她的思緒遨游于情感世界中時,即使拉姆齊先生也無法與她溝通,也無法進入她的精神世界。
女畫家莉麗已經(jīng)不再年輕,依然獨身,在生活的邊緣,作為一個邊緣人物,敏銳地觀察周圍人的內(nèi)心世界。她討厭拉姆齊先生的盲目和狹隘、喜怒無常,又敬佩他的真摯和誠懇。她看到拉姆齊夫人竭力營造的和諧氣氛時,心中的畫面浮起,卻又因排斥拉姆齊夫人的情感,使畫面轉(zhuǎn)瞬即逝,無法付諸于畫布。理性的審視使她敏感,同時也成為自己的牢籠,不能超越生活,難以捕捉心中的意象,無法將畫面定格。
晚宴結(jié)束,人們都睡去,最后一盞燈熄滅,月亮落下,黑夜?jié)撔校宋锵[。時間繞行于花朵間,游走于書籍、墻紙邊,從一間房屋到另一間房屋,悄無聲息的呢喃細語,如幽靈般、流水般的游離在每一個角落。
黑夜周而復(fù)始,季節(jié)循環(huán)往復(fù),人類的勞動只能換來片刻的休息,沒有人與你分享孤獨,纖纖玉手在你手心漸漸萎縮、消失了,只有聲音震響耳際。
散了、空了、什么時候家具開始退色了,什么時候墻板開始裂縫……唯有人的遺跡,暗示著曾經(jīng)的生氣,梳妝鏡中昔日的花容月貌,孩子的奔跑,皆消退了,只有墻壁上斑駁婆娑的樹影,飛掠而過的鳥兒撲騰翅膀的影子……
孤獨的房子,寂靜而遙遠的獨自存留,收納了鳥兒飄逝的悲鳴、輪船呼嘯的汽笛、田野單調(diào)沉悶的鳴響、遙遠的的犬叫和人的呼喊,它把一切編織入體內(nèi),折攏,包裹在屋子周圍……
只有,麥克奈布太太,哼唱著二十年前的歌曲,打開了銹跡斑斑的鎖,抹拭灰塵。這個世界并不舒服,疲勞壓彎了腰,一個人的憂慮苦惱多么長久,東西搬出又收進,早晨醒來夜晚又睡去,生活多么機械和單調(diào),交織著給人安慰的、永不泯滅的希望……
生活就是這樣復(fù)雜紛繁,充滿了困惑和迷亂。時光流逝,十年如一夜。伍爾夫用溢滿詩情的語言,畫出時間的流逝不返,優(yōu)美而凄清,濃縮了作家本人獨特的時間體驗和生命體驗。莉麗從酣睡中猛然驚醒,“一把抓住床上的毯子,就像一個失足墜落的人緊緊抓住懸崖邊的草根”,伍爾夫用莉麗的驚厥把我們從詩意帶回現(xiàn)實,戰(zhàn)爭的硝煙早已消散,安德羅、拉姆齊夫人早已埋藏在記憶深處。
人生多么混亂,多么空虛,多么漫無目的,生與死無法逃避,對永恒的追求令死亡的恐懼隨時籠罩作家心頭,弗吉尼亞·伍爾夫認為,一切物質(zhì)性的,功利性的生存狀態(tài)并不代表真實的生命的存在,人生中不乏那種“美麗而莊嚴”的瞬間,在這種“存在的瞬間”,當(dāng)你全身心的沉浸在對生命的感悟時,便超越了死亡。
莉麗找出未完成的畫布,拉姆齊和孩子們乘船向燈塔駛?cè)。莉麗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對人生的真諦獲得了一剎那的印象,拉姆齊夫人曾說“生命在這兒靜止不動了”,在這個美妙的瞬間,拉姆齊先生最終登上了彼岸,莉麗感悟到了人生的啟示,在一片混亂之中,這種人生的啟示,這永恒的時光流逝,被鑄成了固定的東西。
我們不斷的掙扎于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體悟之間,渴求人生的目標(biāo),追逐生存的價值,叩問生命的意義。打開每一本書,我們都試圖與作者思想交流,領(lǐng)悟片刻人生的美妙;接觸每個優(yōu)秀的人,我們希求從他們身上汲取生命的力量,在困惑中打開一扇光明的天窗!兜綗羲ァ凡]有寫出莉麗畫出了怎樣的一筆,使整個畫面完美過渡,表達出了心中怎樣的意象;也沒有講述莉麗在十年后,心靈深處熱切的呼喚拉姆齊夫人時,她受到了什么啟示;也沒講明拉姆齊先生到燈塔去到底在尋求什么;即便伍爾夫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沒有說出“燈塔”象征了什么。
我們可以說燈塔象征了希望和光明,象征了理性和感性的和諧,象征了拉姆齊夫人的愛,象征了時光流逝中的永恒,作家只是為自己的精神世界尋找最恰當(dāng)?shù)谋磉_方式,而生命的答案本就是豐富多彩的。當(dāng)你感悟美麗時,當(dāng)你被高尚或純潔撥動心底那根弦時,當(dāng)你豁然開朗而心如明鏡時,在遠離塵世和積極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時,這美麗的瞬間,就是人生的真諦。
到燈塔去的讀后感 篇6
說中,燈塔看上去是去旅行的目的地,其實它是拉姆齊夫婦的整體代表,這一象征不僅意味著他們在人物中的中心位置,而且燈、塔分別是夸張溫情的拉姆齊夫人和客觀嚴苛的拉姆齊先生的象征。拉姆齊夫人被喻為燈塔的閃光,她不僅“具有火炬般光彩的美”,而且,她樂善好施,總以關(guān)愛之心對待周圍的人,就像燈光一樣將“所有的貧窮和苦難都化為光芒”,給人以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拉姆齊先生是作為其妻子的.對立面來塑造的,通過孩子的視角,我們看到拉姆齊先生自私虛榮,喜怒無常,總是要求別人的同情,與此同時我們還能從其他人物的視角,看到他的優(yōu)點——重視勇氣、真實和毅力,事業(yè)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總之,拉姆齊先生就像燈塔一樣堅實、忠實于生活。所以,拉姆齊夫婦并不只是對比、相互映襯的關(guān)系,兩者還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正如兩人美滿的婚姻關(guān)系。拉姆齊先生理智、忠于現(xiàn)實卻不能替別人設(shè)身處地地著想;拉姆齊夫人情感豐富,關(guān)心他人,“思想崇高”卻“行動無效”。兩人統(tǒng)一的是理智與情感、現(xiàn)實與理想的統(tǒng)一,而燈塔即是建立在理想基礎(chǔ)之上的理想之光。
在昔日海洋大國——英國的文學(xué)作品中,燈塔常常是一個重要的素材,隨附《第一證書英語教程》中《“鬼”誘茶客》一課課文的中譯文如下,以餐讀者。
“五十個便士看一次海灣的景色,”那個拿著望遠鏡的老者喊道!懊髅那缋实脑绯,看看那古老的燈塔和1935年那艘失事大船的殘骸吧!
看一次五十個便士,這純屬掠奪,不過,那景色的確很是壯觀。懸崖峭壁綿延不絕,海風(fēng)激起金光燦爛的波濤,猶如脫韁之馬撲向海灘,數(shù)只游艇,揚起乳白色的風(fēng)帆,千姿百態(tài)地在海面上左躲右閃,成一曲線前進。往下看,成群的海鷗一面在水面上盤旋滑翔,一面尖聲鳴叫,互相呼應(yīng)。在一英里外的海面上,那座古老的燈塔矗立在一些巖礁上的一個石砌臺基上,海浪貪婪地吞噬著這些巖礁。花錢我是毫不吝嗇的。就在我把望遠鏡對準(zhǔn)那座燈塔的時候,我身邊的那位老者輕輕地拍了拍我的手腕。
“你聽說過發(fā)生在那座燈塔上的一樁駭人聽聞的大悲劇嗎?”他悄悄地問道。
“我想可能有很多傳奇故事與這樣一塊引人注目的地方聯(lián)系在一起,”我提示說。
“根本不是傳奇,”老人肯定地說,“我父親就認識那兩位卷入這場悲劇的人。一切都發(fā)生在五十年前的今天。你聽我給你說吧!”
他的聲音好像變得更深沉更富有戲劇色彩了。
到燈塔去的讀后感 篇7
年幼的詹姆斯有一個愿望,就是到海中巖礁上的燈塔。然而在那年的夏天,由于氣候不佳,他的愿望并沒有實現(xiàn)。故事就從這兒拉開了帷幕。
本書分為三部,第一部就著重寫了女主人公拉姆齊夫人。以“窗”為標(biāo)題的第一部,就寫了溝通的一扇窗,象征著拉姆齊夫人的心靈之窗。她用她敏銳的洞察力,看出了人們的思維情緒,又憑她的菩薩心,為親友排憂解紛,訪貧問苦,助人為樂。要了解她,你需要“有五十雙眼睛”來觀察,但也難以窺其全貌。她對于人生缺陷總想全力補救。在她的人生中,能夠解決別人的痛苦,糾紛,讓身邊的人都能和諧地,穩(wěn)定地生活就是她的愿望。通過努力,她在那種混亂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煥發(fā)著心靈之美的孤島,使親友們感到至少暫時處于一個受到庇護的穩(wěn)定的世界。她為了她的家人,她的朋友付出了太多,也有很多的成功,然而,她取得的成功是有限度的,在第二部分中,拉姆齊夫人去世了,她的一切努力似乎付諸東流。但是,在結(jié)尾部分,拉姆齊夫人的形象又在她身邊的人們中浮現(xiàn),莉麗完成了她的畫,拉姆齊先生也抵達了燈塔。
拉姆齊夫人及身邊的人的人生都有那么一個追求的目標(biāo),在混亂的世界里她與其他人的成功都是有限的,畢竟會有失敗甚至破滅,但是,雖然能力有限,心卻是無限的,只要在自己的范圍內(nèi)真誠地用心去追求,往往最終都能實現(xiàn),即使未實現(xiàn),也不會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畢竟,自己真真正正地追求過,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老實說,自己的過去的確擁有一個愿望,就是想在NBA里打球,如今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了,而且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打消了這個念頭。如今漫無目的的我過著每一天,感覺自己的生活很空虛,或許末日到了,我也就這樣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吧。應(yīng)該給自己一個目標(biāo)了,我可不想在如今并不混亂的世界里給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混亂的世界。生活就是有自己追求的事物,并真心地追求它,在這條路上會遇到許多想不到的奇妙,正因為有了這些奇妙,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充實,生活才有意義,到頭來才會知道我是傳奇。
擁有一個目標(biāo),一個愿望,真誠的去追求吧,至少要讓我知道,我是傳奇。
到燈塔去的讀后感 篇8
《到燈塔去》是弗吉尼亞·伍爾芙的代表作,也是意識流小說中的經(jīng)典。作者通過莉麗·布里斯科對女性氣質(zhì)從拋卻到認可再到超越的心路歷程,揭示了女藝術(shù)家在男性占主導(dǎo)的社會中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所經(jīng)歷的艱難和困惑,以及女性主義的真諦。指出只有培養(yǎng)雙性頭腦才是婦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伍爾夫是個人物。誰都能說上兩句對生活的感受,但像伍爾夫這樣如此細膩地大篇幅綿延不絕地、不斷感發(fā),完全沒有任何重復(fù)感,這是比較少見的。伍爾夫把現(xiàn)實、思維、情感混揉成了一杯交纏不清的白開水。窗和到燈塔去之間的過渡段落,能以正常閱讀速度追得上作者敘述節(jié)奏,沒有任何含混和思維飄忽的,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天才級的讀者?勺x和寫,還差著一個數(shù)量級吧?就像對程序員來說,要是能讀得進伍爾夫,看得懂的算法,我覺得就沒有你讀不通的代碼了。
伍爾夫沒有固定的或者性格單視角的人物塑造,在她的作品里,所有人物因為不同人物,不同心境下的多側(cè)面多角度復(fù)沓或者矛盾的感受和評價,顯得真實可信。伍爾夫可能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敘述的可能性。這是天才中的天才。托爾斯泰晚期作品中,陌生人物的出場顯得特別突兀,毛刺感。但在伍爾夫這里同樣的處理就很自然。一維時間的概念消解了,敘事也就不再必須有邏輯關(guān)聯(lián),文字拓展到了一個自由而豐饒的境地,這種創(chuàng)造稱得上偉大。
伍爾夫的《到燈塔去》中提到了男人對女人的需要,一種獲取贊賞的需要。類似情節(jié)至少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章拉姆齊向夫人討要贊賞和鼓勵;第三章拉姆齊向莉莉討要同情。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個。現(xiàn)在回想起來,自己作為一個男人,恐怕也沒少向人討要這種鼓勵,至少飽含這種期待。這似乎是一種非常不理性,轉(zhuǎn)移自己對現(xiàn)實注意力的惡習(xí)。類似這種獨創(chuàng)性的感受,大量存在,把人們思維的盲區(qū)展示了出來。
還有,我覺得造就一個好作家的,是看他有沒有敘述的沖動——是否有對現(xiàn)實和情感的困惑。是否有值得分享的原創(chuàng)性想法。再一個,是否在這件事上投入了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伍爾夫的文字寫到如此繁富的程度,她一定經(jīng)歷了大量的練習(xí)和揣摩。我家里有一本伍爾夫讀書筆記,很感興趣她對傳統(tǒng)作家是如何評價的。此外,伍爾夫的寫法明顯病態(tài)。我不知道能否出現(xiàn)一種完全理性,清晰,又同樣繁復(fù)的寫法。
在我看來,伍爾夫是一個思維稍顯混亂的大膽的探路者、先行者。
到燈塔去的讀后感 篇9
弗吉尼亞·伍爾芙,或者還是順口稱作“伍爾芙夫人”吧,是我意識流小說閱讀計劃的一部分。我先前聽說過一個閱讀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家后,再去挖掘他所青睞的作者,列出名單去讀這些作者的作品。沿這條脈絡(luò)讀下去,不僅能加深認識,還能感受到作者間的相互聯(lián)系,我覺得此方法可行性很高。
之前讀馬爾克斯,對意識流十分感興趣,于是就挖掘出伍爾芙、福克納、喬伊斯三位代表性作者,決定系統(tǒng)的閱讀一下。
《到燈塔去》的故事其實不復(fù)雜,但由于意識流寫作手法,使得閱讀時必須把各個角色的視角拼湊在一起,才能理清小說主線。這樣就間接提升了本書的閱讀門檻。這本小說的時間線,主要分成兩部分(中間有一個交待時間流逝的過渡章節(jié)):一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拉姆齊一家和朋友們在海邊度假別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大戰(zhàn)之后,十年光陰流逝,物是人非,一家人故地重游回到別墅的境況。
值得強調(diào)的是,這兩個部分所描繪的都是一天時間內(nèi)的故事。也就是說伍爾芙用復(fù)雜的意識流手法,把兩天內(nèi)的生活寫成了一部二百多字的小說,在有限時間內(nèi),加入大量的回憶和倒敘,把故事塑造得極有厚度。
小說定名為《到燈塔去》,但其實直到故事最后,一家人才真正登上那座燈塔。在故事中,小兒子詹姆斯很想去海邊的燈塔看一看,卻因為天氣原因沒去成。而等到他真正登上這座燈塔時,他已從小孩子成長為青年,身邊的多個至親也在十年歲月里,因疾病、戰(zhàn)爭相繼去世。除令人感喟歲月無情之外,這里的“燈塔”也多了一層哲學(xué)意味,代表著人對理想的追尋(當(dāng)然,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因為追尋理想是件不需理由的事,是人類反叛世界虛無本質(zhì)時,對最優(yōu)道路的選擇。
故事中的人物,其實就展現(xiàn)了理想面對現(xiàn)實時的不同形態(tài)。比如:拉齊姆先生在小說中是位哲學(xué)教授,但由于家庭生活和個人天分的原因,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一本輩子的成就都可能只局限在教書育人,而提不出什么開創(chuàng)性思想。他的選擇是:接受現(xiàn)實,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做到最好。再比如:大兒子安德魯,他是個數(shù)字天分極高的年輕人,理想是到劍橋大學(xué)求學(xué),成為數(shù)學(xué)家。但他卻因為戰(zhàn)爭被應(yīng)征入伍,最終殞命于槍彈下。
著重要講的是暫住在拉齊姆別墅的莉麗。她是個蹩腳畫家,同樣也是個堅定的“獨身主義者”。在當(dāng)今的中國,我們尚且用“大齡剩女”這樣有負面色彩的詞給這類女性貼標(biāo)簽,足可以猜測到一百年前世俗社會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態(tài)度。伍爾芙夫人,對這一角色的刻畫,無疑帶有一絲女權(quán)主義色彩。許多當(dāng)時的先進觀念,在這個角色身上得到具體展現(xiàn)。她對繪畫理想的堅持,對大男子主義的反感,以及面對婚姻徘徊不定的態(tài)度。使這個角色讀起來很有趣,富有立體感。
伍爾芙夫人的這本《到燈塔去》風(fēng)格很獨特,意識流寫法使小說從不同人物視角展開,相互疊加后,又繼續(xù)延伸。人物通過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件事物,補足其他角色“看不到”的部分,進而把整個故事拼湊完整。小說人物就像真實的人一樣,在頭腦里迸出零零散散的念頭。而讀者的任務(wù),就是從中撿取“有價值的信息”把故事拼湊完整。這種華麗且不失文學(xué)性的寫法,我個人真的非常喜歡。
如果你對意識流小說感興趣,喜歡有哲思的故事,或者喜歡有女權(quán)色彩的文學(xué)作品。那么我想,伍爾芙的這本小說,你不應(yīng)該錯過。
到燈塔去的讀后感 篇10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是與喬伊斯、普魯斯特齊名的意識流作家,《到燈塔去》是伍爾夫最完美的一部作品,也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性作品。
一、什么是意識流小說?
《到燈塔去》是一本意識流小說。所謂“意識流”,簡單地說,就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和感受,通常雜亂無章、變化多端,而小說也就這么照原樣寫了出來,這就是“意識流”寫作。意識流是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一個重要手法,這種寫法相當(dāng)超前。在意識流小說中,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和印象,以及人物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有幾位意識流小說大師非常有名,一個是寫《尤利西斯》的喬伊斯,另一個寫《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伍爾夫。
二、小說對大自然的描寫有什么功能?“燈塔”到底象征什么?
“大自然”在書中不僅僅提供了美好的畫面,而且具有強大的象征功能。尤其是“燈塔”的意象,意味非常豐富,起到了延伸小說情節(jié)和完善小說結(jié)構(gòu)的功能,同時也傳達了深刻的精神內(nèi)涵,那就是如何在破碎的世界里重新追求穩(wěn)定性。
小說中有大量精彩的景物描寫,尤其是對海浪、海灣、海風(fēng)的描繪,這使得《到燈塔去》成為公認的現(xiàn)代文學(xué)名篇。人們常說:伍爾夫本質(zhì)上是個詩人。這是因為她的景物描寫中充滿了詩歌的味道。她筆下的景物描寫不僅僅是寫得美、寫得華麗,更重要的是,景物描寫是作家對人類命運展開剖析的方法。
在眾多被描述的事物中,最值得探究的是書中的核心意象“燈塔”。“燈塔”是最重要的一個象征物。它不僅僅是拉姆齊夫人想要靠近的一個具體的建筑物,更是她的道德品行的一個理想的投射,同時也是畫家莉麗追求的藝術(shù)夢想的象征。“燈塔”是小說內(nèi)容的中心,不管人們內(nèi)心有多么躁動、多么惶惶然,最終都會將目光投注在燈塔上。燈塔,就是那個為小說內(nèi)容和人物賦予秩序和價值的中心點。
對拉姆齊夫人來說,燈塔意味著內(nèi)心的某種穩(wěn)定秩序,是她理想的自我形象的象征,是排除謊言之后留在心靈中的真實感知的力量。簡單地說,燈塔是秩序、是真實、是美好的心靈世界,同時也是自我的某種高級目標(biāo)。
燈塔這一象征,不僅是大自然中諸多事物的一個焦點,更重要的是,它在小說中具有一個“中心”性質(zhì),由此也生發(fā)出小說另一些場景中的“中心”。所謂中心,是指將每一個人都聚攏在一個整體中。拉姆齊夫人以一種節(jié)制、隱忍,甚至是自我犧牲的態(tài)度,試圖為這個正處于坍塌中的世界、為那些正處于迷惘中的人們,重新賦予一種持久的信念。
三、意識流寫作體現(xiàn)了伍爾夫的什么思想?
一是這本書的“意識流”手法!耙庾R流”既是一種小說手法,更是一種回應(yīng)世界變化的精神選擇,它與西方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夜的文化焦慮感有關(guān)。
《到燈塔去》充分體現(xiàn)了伍爾夫“意識流”的創(chuàng)作手法,貫穿全書的不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人物耐人尋味的感官印象和微妙的心理變化。作家自己遠離了故事敘述,選擇人物作為敘事人,將其內(nèi)心世界按照其凌亂的、流動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
這樣的寫法其實并沒有什么新奇之處,在小說中選擇某個人物來敘述,這是常見的手法。但是,伍爾夫的獨特之處在于,她的小說中,人物視角跳來跳去,一會兒是這個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一會兒又換成另一個人在表露心跡。頻繁地切換人物視角,讓整部小說幾乎都處于這種跳躍和變幻之中,甚至對于書中的人物,讀者也完全是印象模糊的。
現(xiàn)代主義小說并不追求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講述一個在時間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連貫的故事,現(xiàn)代主義小說更愿意描述一個充滿了主觀印象的、模糊不清的世界。而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現(xiàn)代主義小說家不信任以前的小說理念,尤其是不信任現(xiàn)實主義小說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的那種過分“宏大”的野心和自信。
進一步說,小說放棄了對人物性格和行為的判斷,將一種混沌的氛圍留給了讀者。就像第一部分的標(biāo)題“窗”所顯示的那樣,每一個人物的視野和內(nèi)心,都是一扇窗戶,打開了一面風(fēng)景,照亮了另一個人的面貌。這樣的寫法,也與電影中蒙太奇的原理相似,一幀又一幀畫面,前后相繼,組成一個萬花筒一般的世界。
伍爾夫在她那篇著名的文章《論現(xiàn)代小說》中,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文學(xué)觀:作家不應(yīng)該對世界作出客觀描述,而應(yīng)該任由書中人物的意識無序流動;作家考察的是普通人在普通一天里的內(nèi)心活動,這些普通人的心靈接納了成千上萬個瞬間的印象,這些印象瑣碎、奇異、轉(zhuǎn)瞬即逝,如不計其數(shù)的原子從四面八方散射而來。
《到燈塔去》非常好地實現(xiàn)了伍爾夫的寫作意圖,人物眼里的影像和人物內(nèi)心的感受,紛紛揚揚地重疊在一起,作家并不對此作出整齊劃一的設(shè)計和敘述,讀者需要自己梳理出完整的脈絡(luò)。因此,這種寫法要求讀者有能力更自覺、更自由地參與到小說世界中去,在接受的過程中進一步探索小說的精神,激發(fā)審美潛力。
四、意識流寫作的出現(xiàn)有什么歷史背景?
伍爾夫有一個驚世駭俗的言論,她說:1910年12月左右,人類的性格已經(jīng)變化了。那時的西方社會,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信仰等諸多方面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這種變化太徹底了,以至于好像整個人類的性格都會因此而改變。后來的學(xué)者常用“崩潰”這樣的詞來描述那個時期的特征。那正是歐洲大戰(zhàn)的前夜,敏感的藝術(shù)家已經(jīng)預(yù)見到了野蠻力量對于人類文明的威脅。
這里舉一個思想變化的例子作解釋,那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xué)。表面上看,它只是一套心理分析技術(shù)的創(chuàng)新,但聯(lián)系到當(dāng)時其他思想變化就知道,人類的認識和觀察對象,正逐漸移向人的內(nèi)心世界。在思想和社會的危機之下,一切原來可信的東西,都似乎失去了根基,都似乎正處于“崩潰”的邊緣。在一片茫然之中,人能確信的似乎也只剩下了內(nèi)心那一小片世界了。
所以說,意識流是對一個即將破敗的世界的嘆息,是從前那個值得信任的世界坍塌之后,回歸到內(nèi)心世界的無奈選擇。意識流的無序狀態(tài)和前“燈塔”的中心秩序的象征,兩者構(gòu)成既對立又互補的關(guān)系。一方面是心靈世界的破碎,另一方面則是人們在破碎的世界里,依然不屈地尋求新的中心、新的精神認同。雖然前景未必樂觀,但這種尋求本身,卻是人類保持希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