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第十三章回答了我們在十二章留下的問題:那么清靜寡欲地活著到底是為了圖什么呢?
老子非常清楚明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一、“貴以身”,意思是以身為貴,以生命為貴;
二、“愛以身”,意思是以身為愛,以生命為愛。
清靜寡欲,如此這樣去珍愛我們的身體,去珍視我們的生命,因為唯有這樣方才可能:為天下(為天下蒼生治理一方天下);托天下(接受一方天下蒼生的托付)。
由此可見,為天下&托天下需要一種多么高尚的情操!
能在三種情形之下,保持清靜寡欲的人會非常了不起。
第一種:滿世界都熱熱鬧鬧地折騰著某件可能帶來巨大利益的事情,而有人卻不為所動,無動于衷;
第二種:功成名遂身退,在舉手投足之間就能照顧一下自己的欲望,卻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選擇了清靜,保持了寡欲;
第三種則介于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就是那種得道、明道、詩書滿腹的士林中人,他們能做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前朝諸葛亮,后朝劉伯溫都是身兼這三種情形之人,士林中杰出知識分子,以得道明道的燦爛,閃耀于帝國的青史。
這二者之所以一個占據(jù)了前朝,一個占據(jù)了后朝的歷史地位,都與道息息相關(guān)。
諸葛亮和劉伯溫都擅長象緯之學(xué)(就是有資格對星象作出“主星不明、將星隕落、紫微暗淡”類似這樣判斷的人);都能遵道而行清靜寡欲;都能為無為地順勢而為,在歷史上留下一株北斗星般的璀璨。
元朝晚期,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們很是不爭氣,爭先恐后地揮舞著鋤頭挖掘著成吉思汗構(gòu)建起來的大元帝國大廈,實在看不下去的省廳級軍事干部(浙東元帥府都事——相當(dāng)于省軍區(qū)參謀長)劉伯溫看不下去了,選擇了辭職回家種種地,讀讀書,寫寫文章。
毫無疑問,在朝為官從物質(zhì)利益和社會地位方面來講,肯定比賦閑在家的一介草民要好很多,但是劉伯溫卻選擇了隱居,選擇了詩書相伴的日子。在此期間,劉伯溫留下了光芒四射的著作《郁離子》,這一著作中的不少文章還動不動就出現(xiàn)在今天高考的試卷上。
元朝末年,各路英雄與草莽,終于紛紛揭竿而起了。諸如張士誠、方國珍、等都據(jù)地稱王,元朝的滅亡已經(jīng)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椤?/p>
此時此刻,有人勸劉伯溫也揭竿而起,以他劉伯溫的才智,圈一片地,稱一方王,這是沒有任何困難的事情,但是劉伯溫冷眼看世界,絲毫不為此動心。深諳道之人懂得上善若水之道,知道“動,善時”。
終于,社會底層出身的朱元璋在各路義軍中嶄露頭角了。動,善時的劉伯溫順勢而為,出山輔導(dǎo)朱元璋平天下。
在戰(zhàn)爭年代,身為軍師的劉伯溫主要功績就是幫助朱元璋制定了規(guī)避多線作戰(zhàn),逐一擊破的戰(zhàn)略,當(dāng)然,在具體戰(zhàn)術(shù)方面也出謀劃策不少,這個我們不展開細說了。
劉基加盟朱元璋的隊伍之后提出了“先漢后周,最后伐元”的戰(zhàn)略。
當(dāng)時朱元璋政權(quán)的東面是義軍張士誠所建立的周,西面是義軍陳友諒的漢,北面是義軍小明王韓林兒,南面則是已經(jīng)反水歸順了元朝的義軍陳友定所控制。
而更為要命的問題是,這些義軍紛紛發(fā)現(xiàn)了朱元璋在悄然長大的苗頭,都想要先滅了朱元璋,然后再跟元朝算賬。
從實力方面來講,最大的威脅來自張士誠和陳友諒。
朱元璋以及領(lǐng)們的想法,是要先取張士誠,因為張士誠力量較弱,而且處于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上。
但是,劉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主張,他極力建議先取實力強大的陳友諒,因為奪取了陳友諒的地盤,幾乎就拿下了半邊天。
劉伯溫認為,有了這半邊天,那么解決其余義軍就非常容易,然后也就有了掀翻元朝的根基與大勢了,滅元只是個時間問題。
問題是,如果朱元璋在攻打陳友諒的時候,張士誠等其余義軍如果稱火打劫,背后來一刀怎么辦呢?
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給出了他的分析。
劉伯溫提出:私鹽販子出身的張士誠是個商人思維,是典型的守財奴他沒有陳友諒那般雄心勃勃稱霸天下的想法,他沒有稱火打劫的魄力。
事情果然如劉伯溫所分析與預(yù)料的`那樣,朱元璋于公元1363年,鄱陽湖之戰(zhàn)先滅陳友諒;于公元1367年滅張士誠;于1368年攻取了元朝京師大都(北京)滅元。
從大明王朝建國的功績來講,武有徐達無人可及,文有劉伯溫?zé)o人可比。但是在功臣分封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公、侯、伯三個等級來封功臣,劉伯溫被封為了誠意伯。
按照常規(guī)思維,老子功績?nèi)绱孙@著,封個公也不過分,怎么連個候都輪不到,就給了個誠意伯呢?!然后就會圍繞著這一要命的欲望,不遺余力地折騰著的。
但是,劉伯溫還真不是一般人,是明道高人,有靜心寡欲的功底,他不僅沒有在封誠意伯這個問題上糾纏,而且還刻意避開了權(quán)力中心,推辭了一些職務(wù),基本上就是在明太祖身邊做個顧問。所謂顧問,也就是有事情問問,而無權(quán)干政這類崗位。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也就是才打下元朝京師后的第四個年頭,劉伯溫選擇了裸退,辭職回鄉(xiāng)徹徹底底地回歸了田園。在此期間,劉伯溫不僅不過問政事,甚至連慕名而來求見的任何官員都一概不接見。
能將靜心寡欲進行到底絕對是一種工夫!
關(guān)于劉伯溫的故事我們不多扯了。
只是想要藉此說明,明道之人,可以“為天下”“寄天下”的先決條件就是靜心寡欲。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語出明.洪應(yīng)明《菜根譚》
毫無疑問,身為明朝道士的洪應(yīng)明一定是深諳《道德經(jīng)》之道的,否則萬物可能寫出傳世奇書《菜根譚》。
《道》第十三章談了寵辱不驚的問題。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什么叫寵辱若驚?
獲寵驚喜萬分;失寵驚魂不定。
為什么會寵辱若驚?
因為世人把受辱獲寵、失寵,這些感覺看得比自己的身體甚至于生命還重。
如果,世人壓根就沒有身體、身心、生命,那么自然也就不會寵辱若驚了!
(以上不是我的解析,是老子在《道》十三章中對寵辱若驚的解析。)
老子的意思是說,如果世人將身體、身心、生命看得珍貴一些,抱以“貴以身”“愛以身”之道,而“貴以身”“愛以身”則是為了“為天下”“托天下”。
如此這樣,我們很自然地可以理解老子在這一章中所談的如何實現(xiàn)寵辱不驚。
“為天下”“托天下”所賦予生命的意義,能直接就將寵辱二字摔在了地上,碎成了渣,二者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海底。
老子認為“貴以身”“愛以身”的動機和出發(fā)點則是:為天下;托天下。剩下諸如寵辱若驚這類,可以直接視為一地雞毛!
我又本能地想起范仲淹那篇唯美的古文:“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我仿佛看見了范仲淹于長空一煙,皓月千里的夜色下,登上了岳陽樓,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fēng)……
【讀《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老子校釋》第十三章06-14
第十三章-珀羅普斯01-19
卷六 謙讓第十九 凡三章07-15
讀《父親》有感08-31
讀逃離有感07-29
讀《爭論》有感12-24
希臘神話故事第十三章:珀羅普斯03-16
讀池莉《立》有感09-11
讀《燃燈者》有感08-26
讀《細化管理》有感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