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1
近階段一直在讀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不愧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竟從事兒童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深刻、獨到的認識。
書中分上下二篇,上篇為“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為“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無論在探討兒童發展、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幼教的專業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教師角色、教師與兒童關系、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問題時,凱茲博士時刻向我們展示著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的把握。譬如兒童自尊的培養是教師和家長都關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來培養自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養成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養幼兒適宜、積極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教師應該“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挫折及失敗”,只有在適量的、明確且充分的正面反饋中才有助于增強兒童的自尊。這些觀點既反映著凱茲博士所秉持的客觀、審慎的態度,批判與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對問題的辨證的把握,也體現了她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學風,彰顯她獨特的學術品格和精神。使人領略到一種作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種在幼教領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奮態度,滋養與凸現著研究的內在價值與魅力。
讀了凱茲博士的書,在感受到她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成果的時候,同時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與無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幼兒教師,才能擔負起幼教的重任。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2
《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它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她通過文字和我們分享她的經驗、觀察與看法。她希望我們能借肋閱讀與思考,仔細聆聽她的見解,并通過與麗蓮凱茲博士的心靈交流,得到專業上的啟迪,邁向專業的成長之路。
我輕輕地翻來目錄,哇,有好多一行行的除了作者的介紹、譯者的感受和推薦都的想法,還分了上篇(幼兒與幼兒教育)和下篇(幼兒教育議題),真是一目了然。簡單的讀了序,我便開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兒發展的需求",從這里讓我知道了幼兒理想發展的六個基本要素:幼兒需要有安全感、幼兒需要適度的自我肯定、幼兒需要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幼兒需要成人協助他們理解生活經驗、幼兒需要與有"權威"的成人一起成長學習、幼兒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為學習榜樣。簡短的幾頁字讓我明白: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一位幼兒,其幸福與世界上其他幼兒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去照顧與愛護別人的孩子不應該只是為了一些現實的理由,而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因為這么做是對的。就這樣,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戀"。真是讓我大開眼見,讓我知道所謂的自尊指的是評價自己后所衍生出來的感覺,而自戀指的則是專注于自己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態。而從麗蓮凱茲教授舉的例子來看,讓我明白自尊和自戀會影響著孩子的健康的成長。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如:如何解決或應對所謂的"問題行為",我們不能光從外表的行為來看,而是要考慮問題行為和原因。而在處理問題行為的時,我們必須了解其原因,然后對癥下藥,才是適當的治療方法。也讓我知道在教學中要學什么?什么時候學好?如何學最好?這讓我這個剛剛從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淺。
而下篇"幼兒教育議題"是值得我認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為在這里麗蓮凱茲教授寫下了有關幼教老師的反省與展望、現代父母與老師的角色、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幼教老師的成長、幼教界的意識形態等有關幼兒教育方面的經驗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讓我更進一步的理解了所謂的"專業"。它是對恪守執業標準或行事準則的承諾,這些行為準則規范專業人員在常見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點是1、在工作上運用高級縝密的知道;2、依據該知識做判斷;3、采用專業行為的準則。讓我懂得應該如何去教導幼兒,用幼兒教師的專業教育及訓練,為兒童的發展與學習盡最大的努力。
看完這本書了,感覺很不一樣,讓我進一步了解了有關幼兒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也讓我明白做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是多么的重要!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3
靜下心來讀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榮譽教授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感覺真是得益匪淺。凱茲博士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從事幼兒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獨到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刻感受到教授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思考,不停地聯想到教育實踐和現實,不斷地分享著她對教育的對策建議與教育智慧。如譯者所說,讀凱茲博士所提出的議題和例子,心里常常有觸動、有檢討、有反思、有爭辯。經歷過這個檢討、思辯的自我澄清之后,往往是一份不可言喻的喜悅。現摘錄書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或見解,進行一些思想或實踐上的思辯。
話題一:自尊與自戀
話題背景:目前幼教界流行著一些加強幼兒自尊的課程和教學,我擔心這種做法會引發幼兒沉溺于自我。于是提出個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并試著探討這個現象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舉例1:孩子自制的“我的書”,里面裝滿一頁頁復印的成績單。標題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歡的食物、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我喜歡收到的禮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評價:將幼兒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食物、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這些學習單并未鼓勵幼兒向外探詢以求了解或引導幼兒探究值得探究的現象,只是將幼兒的注意力轉向自己,使他們只注意自己。沒有一頁學習單上要求幼兒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探究、解決、想清楚的問題、我想制作的東西。
舉例2:參觀農場后,老師要求幼兒說出他們的感想,并將幼兒的感想列舉出來,貼在教室墻上。這些句子都是以“我喜歡”起頭的,如我喜歡乳牛、我喜歡擠牛奶機器。卻沒有如:令我驚奇的是……我覺得奇怪的是……我還想知道的是……農場最重要的事是……
評價:鼓勵幼兒專注于自我的滿足,卻未鼓勵幼兒觀察思考周圍的現象。相信農場一定有一些可以引發幼兒的好奇、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與行動。
舉例3、:我曾在英國一所幼兒園看到這樣的做法。某一班教師的布告欄貼著一個大標題“我們一班都是人”,底下接著一行字:“我們的分析”。布告欄的展示空間貼滿了長條圖與圓形圖,顯示班上所有幼兒的年齡、體重、身高、眼睛的顏色、缺牙的數目、鞋子的尺寸等等。這個活動始于一個“現在的我們”活動,為了這個活動,幼兒組成若干小組,有的整理大家從家里帶來的資料,有的負責在班里測量,然后匯總個別資料,加于分析,再與班上其他同學共同制作圖表,相互幫忙,把所分析的結果展示出來。
評價:在這個活動中,老師創造了一個研究平均值、趨勢、范圍的研究氣氛與研究群。這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自尊,而不是鼓勵幼兒過多專注于自己或滿足于自己;同時,也維護了幼兒對老師的尊敬。
我的思考:盡管來自不同的地域特點、不同的文化背景,這樣鮮活的例子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多么的熟悉。對“關于我”、“參觀農場后”中的做法,作者均提出了批評,原因很明確:教師的教育意圖是培養幼兒的自尊,但實際情況卻是可能有鼓勵幼兒自戀的傾向。聯系自己的工作,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已開始從關注群體轉向關注個體,運用多元只能理論來評價孩子,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要贊賞孩子的獨特之處。但如何去贊賞、如何有價值地贊賞孩子,思考真是不多。
我的收獲:
1、 在關注個體的同時,思考哪些活動能增強幼兒主動探索、主動研究的氣質,能刺激幼兒心智的發展,防止讓幼兒過度專注于自我或專注于滿足自己。
2、一些獨到的教育智慧非常實用。 如: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探究、解決、想清楚的事情……我想制造的東西……還有我最近感興趣的事情等各班教師完全可以支持,把這些東西放進“幼兒個人成長檔案”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參觀農場后的建議,我們在其他實踐活動中也能運用。如:令我驚奇的事……,我還想知道的事……我覺得奇怪的事……那里最重要的事……,注重鼓勵幼兒思考周圍的現象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相關文章: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后有感05-17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范文05-17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的范文12-30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范文550字11-28
讀《與自己對話》有感12-27
讀《與鸚鵡對話的人》有感12-24
讀《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有感05-21
讀對話教育有感作文11-29
讀《對話的藝術》有感范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