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松江文化五千年》有感
《松江文化五千年》(上卷)一書,自以為是一部重要的專門研究松江文化史的學術著作。
初一看,有點勉強,分明是文學著作。你看,從中可欣賞到自然景象、生活場景、人物音容笑貌的繪聲繪色地描寫,也可領略到一個個人物的鮮明性格、本質特征和內心世界的深刻開掘,這足以表明已具備了文學著作的基本元素。
除了這些基本元素,還有語言上的通俗、生動、優美和文情并茂。
怎么說成是學術著作?
誠然,最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也許埋藏著一種最深刻的邏輯。
其實,我原先并不打算將它稱之為學術著作,而是只想追尋數千年的松江文明,在松江大地上、九峰三泖中思考松江文化的生命力。沒想到,松江的山山水水都有著濃濃的文化氛圍,遠古的松江文化底蘊深厚,這種文化生態決定了這部學術著作的學術含量。
你看,九峰十二山和三泖之間的文化疊加,松江千年古道上的文化步履,江南有名古城的文化韻味,這是一些多么有意義的理論課題,我粗粗一想,這已經具有很大的學術氣象了。
只是我用文學的'筆法來撰寫這些學術內容,談不上創新,是一種寫作嘗試。
多少年來,我在松江大地、九峰十二山、三泖、古城等地的古文化考察,驚訝很多,頗有思考。我曾經花費多年的時間鉆研過松江乃至中國的歷史文化,在我心里早就熟知的那些遠古文化人被苦難披風所裹挾的人生命運和詩情。這一切被風干了的記憶碎片,衍伸成一種文化生態彌漫在松江大地、九峰十二山、三泖、古城的時候,我不能不深深思索。它們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
早年過于精致的自我設計成了一種面對千年古道、遺址、老宅挑戰的深刻性負擔,人生的向往成了一種自以為是的追求,艱難的文化之旅成了制約人生理想的沉重滯力。也許考察古文化之路本身就是這樣。
總之,許多一直令我仰慕的古代文化高人,已經在我的心間激蕩,有時激蕩還有點凄厲。
當然,我也要把這種深刻感受表述出來。于是,以松江文化史為中介,也就連貫了起來。
這些年,我面對一群靜默而恭敬的古代松江的文化創造者(許多還是中國文化的創造者),他們以自己的畢生精力,將獨創的燦爛文化留存于世,讓世人有目共睹,實在是一種幸事。這里有他們的人生意蘊,而身處的朝代卻不以他們的人生價值為焦點。漫長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只是一項偉大事業的中斷;而他們的生命樂章撼人魁力,可他們竟沒有文化人的資格以生命本身來演奏。正是這個原因,使我的腳步一直行走在千年古道上,一時停不下來,手中的那支筆始終擱不下,因為我的腦海中怎么也揮不去遠古文化人的孤守身影。由此,我在做一個既是聆聽者,又是記錄者。
這是一個普通的松江人走向文化松江的路標、手杖和臺階的真實步履,因此,也是一種文化事業的傳承和播揚。
腳踏實地,此行不枉;寫作出書,此生不虛。
【讀《松江文化五千年》有感】相關文章:
讀文化苦旅有感04-12
讀《文化苦旅》有感08-14
讀《文化苦旅》有感12-25
讀《文化苦旅》有感08-14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05-01
讀《數學文化》有感04-10
讀《文化苦旅》有感筆記05-03
讀《文化苦旅》有感范文06-04
有關讀文化苦旅有感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