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釋迦摩尼佛傳》有感
在我閱讀《釋迦摩尼佛傳》時,邊讀邊產生了很多的感想,有整體的也有瑣碎的,由于當時在學校準備期末考試以及處理手頭一些事情,所以閱讀時間各種零散,除了更好地了解了佛教以及佛陀的歷程,了解了最基本的佛教常識,現整理部分心得如下。
一、關于佛陀出家
首先是佛陀出生后,凈飯王為防止佛陀出家,助其榮登轉輪圣王,想盡各種辦法。極好的衣食住行,各項優秀的學習資源條件,等等。但釋迦摩尼佛并未貪戀于此,反而心懷眾生,追尋內心深處更為神圣持久的,感悟生老病死,求得根本的解脫之道。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累世的修行,但從另一方面看,就那世的因緣來講,佛陀立志出家之前,見到生老病死受那么大的觸動,有一定的原因是與宮中生活的巨大反差;歌姬舞女晚上的惡臭污穢之感和白日光鮮亮麗的.對比,所造成的心理觸動,有原因來自于太子對純潔純凈的追尋與向往;同時,小時候的絕佳成長環境以及悉心培養也加強了太子博愛眾生的能力;遍享繁華后,看透萬象,看清欲望,決然放下,悟道之后內心更是明澈,魔王使盡五欲阻礙王子成佛不得成功也是必然。同時我也清楚這只是作為一個凡夫俗子個人的愚見,但不妨寫下來,待日后修行提高后再來看,自嘲一下未嘗不可。
但確實是被佛陀出家的巨大決心以及毅力所震撼。對大道的追尋,為了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人生煩惱的束縛問題,而求得解脫,巧妙得克服了出家的障礙,總能感化因緣助他出家,天地為之動容。
二、關于佛陀參訪與悟道成佛
佛陀通過實證意識到,修行要持中道,不執著追求兩個極端,即既不放縱,也不自虐。讓我對佛學院的理念有了更好的理解和體悟,也解決了內心曾經對此的困惑。但同時,對十大弟子不同修行方式成就的了解,也很好地避免了日后修行走向偏執,辯證看問題。
一些戒律的來源與初心,方便更好地理解佛陀的本意。而不執著于戒律,狹隘了自己的思維與智慧。
連佛陀最后成就的時候,都會遇到魔王想方設法的阻礙,阿難也曾被魔王所困擾,更讓我意識到修行不易,不僅是個人天賦與精進的問題,還會有很多外界的阻礙,要有直面阻礙的勇氣,隨時做好準備,嚴格要求自己。
三、關于佛教理論的傳播與發展
隨著僧團人數的增加,也產生過各種各樣的問題,發生過很多事情,也隨之產生了很多戒律,這些事情讓我想到了現代的寺廟僧團,以及之前在一所寺廟結識的出家師父給我講的寺廟里的現象以及煩心事。讓我對出家人現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且意識到,這些問題是古往今來一直存在的,不稀奇也不必太過擔憂,寺廟也并不是絕佳的清凈之地,也會有很多紛爭,因為出家人的并不是因為出家了習氣就斷了,就連十大弟子也各有特點,甚至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產生相互矛盾的地方,更何況我們凡俗之人呢。
古時出家修法因緣各異,也并不都是曾經想象得都是那么神圣的,更別提末法時代的當今了,這也算給我天真的一面一點警示吧。也正因如此,加上僧團人數如此巨大,這就涉及到管理問題,隨時問題的產生,戒律也逐漸出現,有利于更好地約束僧眾,克服習氣。同時,經典的傳承也利于佛教更加規范化地長久發展。用現代管理的角度來說,明文規定的制度約束對大多數人是很必要的,并不是有很多人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不論是從發心上還是行為上,同時理解的偏差會導致理念傳承出現很大的偏差。所以,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人,一定要注意制度化、規范化與人性化的結合,必要的地方更要講明初心,方便其他人對某項內容的理解,最大程度地保證團隊的團結一致,并且發揮好帶頭人的作用,做好表率作用。當僧團出現問題的時候,佛陀的十大弟子可以順利解決,可是遇到根本性問題的時候,還是要看佛陀的智慧。同時,佛陀的十大弟子各異,各有出身也各有所長,在用人的時候更要尊重大家的特色與差異性,同時在人格上提倡平等。
以上是我此次閱讀《釋迦摩尼佛傳》的部分個人感悟,很多是針對個人目前發展所想的,興許看起來幼稚或者狂妄些,但還是堅持客觀記錄下來,我相信在過些時日重讀此書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再看此文的時候也會有不一樣的感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