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2055年》有感
讀《2055年》有感1
剛從書店買來這本《20xx年》時,我一直沒時間看,這幾天,終于有些時間來讓我看這本夢寐以求的書了。
書寫得很有趣,但沒有小標題,只有序號。書的主人公是12歲男孩徐若宣和10歲女孩寶貝。我剛聽到“寶貝”這個名字時,跟若宣的感覺一樣:太過分了!要我叫她寶貝,簡直是占我的便宜,帥哥徐若宣哪能輕易叫別人寶貝呀!書中講述的是——徐若瑄在一次旅行中遭遇雪崩后被活埋,47年后,他被一名醫生解凍醒來,發現世界已經變成他不認識的樣子——人們不穿衣服而噴護霜,出行乘坐飛天球,天然食品被分子食物取代,鳥類滅絕了……最恐怖的是,他成了靈魂轉移手術的對象,不法醫生正準備將其他人的靈魂轉移到他的身體中牟利!若宣發現了真相。他憑著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帶領同伴——一個叫寶貝的女孩一起逃離了魔掌。
這本書不光講了這么個故事,還告訴我們了一個現在大家都在追求的目標:保護環境,綠色地球!然而在書里,等到地球頻發大水、不再提供能源了之后,人們才開始行動起來,制造環保的機器。在20xx年,雖然科技很發達、快捷、方便、環保,但是人們因為怕患上禽流感而死,進行了一次“鳥類大屠殺”,把世界上的鳥都殺光了,因此,世界上沒有了歡快的鳥叫。這次屠殺之后,因為沒有了鳥,昆蟲沒了天敵,便大量繁殖,致使世界上到處都是蟲子,人類沒有辦法,又進行了一次“昆蟲大屠殺”,把蟲子殺光了,因此,世界上沒了蟲鳴。天然食物也被人們吃光了,只能吃分子食品。制造衣服的材料開采光了,致使衣服變成古董……大家希望世界變成這樣嗎?變成這樣對我們有利嗎?當20xx年時,我才52歲,我可不希望世界變成這樣,只希望交通能變得像書中那樣快捷、舒適、環保、發達,也希望能出現冰凍復活這個技術,但不希望能源耗盡、災難連篇、鳥類滅絕、昆蟲滅絕,這樣,世界還完美嗎?
不想讓世界變得這么可怕,就得從現在做起,從你我做起,減少廢氣排放、污染,不要浪費食物,這些話說了多少次了,人類還是意識不到。再這樣亂砍亂伐,大肆消耗能源,世界末日可能也不遠了!
我們要現在,更要未來!
讀《2055年》有感2
《伯牙斷琴》講的是主人公伯牙與一個名叫鐘子期的人認識了。伯牙最善長彈琴,無論他演奏什么曲子,鐘子期都能表達出曲子的旋律。于是鐘子期成了伯牙的知己,鐘子期去世后,博雅也不再彈琴。
伯牙勤學苦練,可就是對自己的琴藝感到不滿。遇到了一個千年難遇的知音,可知音去世后,他對彈琴也失去了興趣。斷琴的地方叫做斷琴臺,而他們之間的友誼也是千古流傳。我認為伯牙如果不斷琴會有更好的選擇,雖然知音難覓,但他一個人也不是不可以繼續彈琴啊!他可以更加努力,讓自己的琴藝高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然后開一個琴行,把自己的琴藝傳授給學徒,讓這歌聲歡樂人們,讓這精髓永久地流傳下去。并像鐘子期對自己一樣對他們,把自己的欣賞成為對他們的鼓勵、動力,希望他們變的更自信。告訴一些曾經像自己一樣斷琴的人,不要放棄,不要氣餒,做一件事情要有目的,持之以恒、有毅力,這樣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伯牙啊!你怎能輕易放棄呢!如果不遇上鐘子期,你的琴藝能提高嗎?你現在斷琴,豈不是辜負了鐘子期對你的贊賞和你自己的努力嗎?
讀《2055年》有感3
《理想啲風箏》,光是念題目,就有著新鮮而深刻啲涵義。
每個人都有理想,這里啲一位老師少了只腿,可他不氣餒,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越飛越高。他一個瘸男人,比躺在病床上埋怨著自己的腿的人強多了。身為老師,瘸了是非常麻煩的。也許,他的理想是好好當一位老師,那么,他的理想系在了風箏上,每次都特別的高,飛得特別的好,他的理想離他根本就不遠了。
“圓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沒有它,劉老師不可能那么那么的偉大,說不定沒了它,劉老師就還在病床上呻吟呢!那在現實中,這根拐杖就是我們精神的支柱。劉老師瘸了還能這么的精神,我們呢,四肢齊全,可對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沒邁過一步,對嗎?
也曾試過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讓它飛高飛遠,讓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卻沒有達到:
我寫過一封書信,上面的內容是懺悔,要自己好好學習,相當于計劃表,可當我想做這件事時,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給撕了。
我實在想不通,劉老師的理想率已經少了一大半,他卻能挺過去,而我,懶惰得連自己條件充足了還不知足,還跟自己的理想慪氣,我真不應該呀!
但愿我自己理想啲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有了曲折挺胸抬頭;驕傲了,自己改過;飛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飛吧!!
讀《2055年》有感4
暑假,是旅游還是玩樂?更多學生的暑假核心應該還是萬年不變的補習班、創新班。
王巨成的《流浪的暑假》是一個別開生面的暑假。馬上就是初二學生的森林逃離了猶如萬丈深淵的補習班,帶著120元離開那個束縛著他這只鳥兒的家,過了一個做“大事”的暑假,擁有一段引人深思的旅程。
時代像鐘擺一樣快速變化,人們不斷要求高質量、高文化、高學歷,還要求一切從娃娃抓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并沒有錯,可是一味學習所成的龍鳳能飛得更高更遠嗎?
不是的。書中的森林、高翔飛、梁靜惠都是學校數一數二的好學生,他們的生活被規定為不停學習,他們的使命就是考上最好的大學,以后有一份比別人好的工作。這么一帆風順的日子也許不錯,但當他們幾十年后,老得眼睛都花了,走也走不動了,只能回憶以前的年華時,就只有最好的學業、事業,再無其他。這不值得驕傲,這令我覺得可悲!
人生是需要激情的,只有闖蕩過、見識過的生命才會有歲月的味道。
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森林”出走“后的一次回家且給父母留下一封信的章節。森林的一句句”我好煩,我要去尋找意思“換來的是父母不停的念叨,為什么他們不肯走入森林的世界想想呢?以至于當他們發現最后一封信的最后一句”爸爸媽媽,你們好嗎?“是取自歌詞時,先前的感動立刻變成多疑的猜想,認為又是一句敷衍。
有時,孩子只是想表達自己想說的,即使是一句歌詞,如果他寫下來送給父母,也必定是一顆真心。假如他不在乎父母,不孝敬這對養他育他的人,又怎么會花時間作此一舉?無論我們懷疑什么,請不要懷疑一個正悄悄長大的孩子,好嗎?縱使是一道眼神,也足以讓他剛筑起的世界留下一片不可修復的荒蕪。
世界變得再快,孩子仍是最美好、最純潔的存在。不要因為發展快而過早破壞一個孩子的純真,過早讓太多的利益左右他們的青春。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工作再忙,也不要總把孩子托付給各種補習班,多帶他們看看這個世界,就如《流浪的暑假》中一樣,在神秘的世界中多聽聽、多看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才是最刻骨銘心的,是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讀《2055年》有感5
自從我讀了《必考閱讀》中牛頓的故事以后,他的舉動十分令我感動,他為科學事業奉獻了許多。
當我讀著他的故事時,他為科學實驗而廢寢忘食,他如饑似渴的讀書態度讓我感動之至。再看看我自己,我的讀書態度與牛頓前輩真是天壤之別。牛頓讀書刻苦鉆研,而我卻是走馬觀花,每當有一本新書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我就會拋棄舊書,撲向新書。“啃”著那美味的新書。當我又借到一本更新的書時,我又會扔下手中的書,抱起那新借的書快速的讀起來。我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要多讀書,才會讓小伙伴們瞧得起。于是,我讀書只圖快,害得我所讀過的書幾乎不留什么印象。
牛頓為了工作,為了試驗,經常會鬧出一些笑話,那是因為他太投入了。而我卻都是因為馬虎而出錯,記得那次,因為我一粗心竟然忘了做英語作業,在學校被英語老師揍了一頓,回到家又被父母輪番批評,并且罰我一周不看電視,不玩電腦。哥哥回來還批評了我好半天,許多朋友也笑話我,前后算下來,我共受到五次批評哩!幸虧其他親戚不在場,要不我就更慘了。現在想一想,牛頓為了科學研究而不顧一切,他對待工作的執著和拼搏精神,讓我受到了震撼。
我們應該學習牛頓那種為了科學專心致志,一絲不茍的精神。作為我們學生就應該對待學習一心一意,專注有恒。
讀《2055年》有感6
暑假中,老師讓我們買了《必考閱讀》這本書,書中講述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比如:會排隊的毛毛蟲;畫家和她的孫女……
其中,會排隊的毛毛蟲我感觸比較深。文章講述了毛毛蟲們堅持不懈的群體力大無比。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覺得很好笑,毛毛蟲怎么會排隊呢?當我看完后,再看文章的主題,恍然大悟,毛毛蟲那種堅持不懈,不達目的不休止的精神遠遠超過了我們人類。我想我與毛毛蟲相對比,我是弱者,需要好好的向毛毛蟲學習。
《畫家和他的孫女》這篇文章,也讓我大開眼界。文中的小孫女想象力極為豐富,小女孩每次與畫家爺爺的對話,總是以畫家無話可說而告終。孫女畫了一只老母雞,老母雞下的蛋比母雞還大,她去參加西班牙的一個畫展,結果得了一等獎。從這里我知道了人只要有了豐富的想象力,世界就會變得豐富多彩。我還想到了人生也是如此,比如:讓人感動的、難忘的、開心的想象就好比四種糖果,一種是甜的,一種是苦的,一種是酸的,一種是辣的,這各種各樣的滋味等著你去品嘗。
讀《2055年》有感7
女兒天性文靜,從小就非常喜歡聽我講書。書讀得多了,也讓我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學會了有感情地朗讀,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慢慢地,女兒也會隨著故事中的情節而喜歡哀樂。
到了幼兒園中班,女兒自己慢慢地學會閱讀繪本。上小學了,剛開始因為受到識字量的限制,拼音也剛剛起步,讀書遇到一些困難。每次她從閱讀興趣班回來,總是說老師的繪本還沒有讀完,期待下次上課聽完。這樣子對閱讀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我自己也會跟她一起挑選一些色彩鮮艷,充滿童趣的書籍,一起閱讀。遇到不懂的問題或不理解的詞語,我會引導啟發她主動思考,耐心給她解答。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女兒可以順利地讀完一篇文章,而且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比如童話、成語故事類。看書多了,慢慢地會有許多“為什么”,為解決這些為什么,她又愿意看更多的書。現在一有空就會去書店看看書,就可以在書本海洋里盡情地遨游。
親子閱讀是一段美好的時光,它使孩子和我都體會到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激發孩子讀書的愿望,而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你孩子受益終生。
讀《2055年》有感8
在這個假期里,我依照計劃把全部作業做完后,我開始閱讀《我的快樂閱讀》,其中有一篇文章------《秋天的懷念》,文章全篇講述了母親對兒女們的愛。母親的愛是那樣真摯,那樣的無私,那樣的無所求,如涓涓細流涌入我的內心,讓我感動不已,這正如賈島的詩句一般,身在此上中,云深不知處,因為身處愛河,而不覺愛。還如李白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小享受母愛,而不覺母愛的偉大….
<<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并不是說故事發生在秋天,而是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和秋天這個季節一樣,是收獲的季節,都是代表了一種惋惜,代表了一種收獲,收獲母愛,收獲生存勇氣的信念。
讀完這篇文章,我被這位母親的事跡震撼,這位母親讓我明白了“愛是奉獻”。在我們的周圍,不是也有很多這樣默默無聞,默默奉獻的人嗎?我們敬愛的老師,為了心愛的學生嘔心瀝血直到粉筆染白雙鬢;我們的父母,每天照顧我們,一味的付出而不求回報,還有各種志愿者,他們出錢出力,為社會默默奉獻自己的力量。正因為有了這樣這么多的人在默默的無私的奉獻,我們的祖國才會這樣繁榮昌盛,國富民強。錦繡山河才會如此美麗壯觀。
母愛的偉大,奉獻愛的人同樣偉大,奉獻愛,也會得到別人的愛,我們應該學會奉獻愛。
讀《2055年》有感9
這篇文章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我從小就聽說的名字——冰心寫的。在小的時候,家人天天跟我講冰心奶奶的故事,可是我一直都沒有機會看她的作品,那時的我還只懂得什么叫古詩,還不清楚現代詩的格律與古詩詞的韻律有什么區別。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繁星春水》這篇文章,我才知道現代詩比古代詩更生動上口,給人的情趣更高。在不知不覺中我便迷上了現代詩。不信,您就聽我說一說《繁星春水》這篇文章吧!
我們先看一看這一段話:"繁星閃爍著——深藍的空中,何曾聽得見他們的對話?沉默中,微光里,他們深深的互相頌贊了。"短短的幾句,卻勾勒了一幅清幽、明麗、自然和諧的圖畫。而且,作者的想象力是這樣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無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贊頌,作者十分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對“人類之愛”的追求。你們看一句這么短的詩,可以體現出一種這么偉大的精神,想必冰心奶奶在寫時,必定苦心思考了一番。這還不算什么呢,你們再看這幾句:
讀《2055年》有感10
人生的哲理豐富多彩,各種哲理充斥著你我的生活。每一個哲理都會折射出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只有真正融合到社會生活中,才可以感悟出真理,只有真正經歷過了才可以感受到真諦。《長歌行》深情飽含的句子反映了作者對學習的感悟。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曦”寫出了園中朝露的易逝,露珠的生命多么短暫啊。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寫出了溫暖的春天給萬物帶來了恩惠,使他們充滿生機;“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意思是但常常擔心秋天的到來,因為一到秋天草木都會枯萎,萬物會事去活力。萬物的生命雖然美好。但多么短暫啊。寫出了春榮枯的自然規律。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寫出了百川東流,永遠是一起不復返的啊。光陰易逝,我們要珍惜時光。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全詩的主旨句,也是流傳千古的名句。青少年時期不努力學習。到老了只能白白地傷心后悔。
全詩借助朝露易逝、花草枯萎、百川歸海等自然現象警示人們:美好的時光短暫而易逝;人生短促,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不要等到了老了才陡然嘆息。全詩令人深思,發人深省。運用合理的安排反映了學習的重要。時光總是短暫的,要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