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讀葉廣岑的《采桑子》有感(通用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葉廣岑的《采桑子》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葉廣岑的《采桑子》有感 1
第一次接觸葉廣芩的《采桑子》是經一位前輩推薦閱覽的電子版,吸引我堅持看下去的是作者不乏幽默的語言,作者對這個皇世家族的敗落是娓娓道來,這段滄桑的歷史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出于對葉老文筆的喜歡,同時也想收藏了再好好讀一讀,之后買下了這本《采桑子》。近日看江河網頁"讀書活動微感言"版塊有很多同事寫的讀書感言,經不住又拿起它看了一遍,每一次看完我對這本書的理解和喜愛又加深了一層。
《采桑子》作者葉廣芩,滿族人,祖姓葉赫那拉,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孫女,清朝隆裕皇后的親侄女。這本書描述的是一個皇族世家的敗落,一群貴胄子弟的飄零,展現出了中國近百年間的時代風云和人世滄桑與文化嬗變。書中講述了北京金家十四個子女的故事,由九個既相互關聯,又彼此游離的故事連綴而成,既有對故人、對民族精神的留戀與向往,也有對家族衰微、歷史消極面的哀嘆和反思。用作者的話講"是一種積淤已久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作者寫沒落卻不頹廢,嘆滄桑卻終能釋懷。之前我理解的作者文筆幽默,后來才知道這叫"京味兒",鄧友梅先生在此書的'序中寫道:葉廣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夠味兒",不僅有京味共性,還有她葉赫家的個性。好比穆柯寨"炒疙瘩",一樣的面,她炒出來就另味兒!"書中講到了戲曲知識、建筑藝術、陶瓷文化、風水道行、服飾等等這些讓人讀起來一點也不生澀,全書敘事寫人如數家珍,起承轉合不瘟不燥,舉手投足間流露出大家閨秀的遺風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本書前八個章節作者巧妙的用納蘭性德的《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的詞句為篇章的題目,以這首詞的詞牌為書名,一是以此紀念其先人的深切蘊意,二是用小說描述出了該詞境的凄婉、深沉與凝重。盡管繁華落盡,但作者對家族、對傳統文化的真情都傾訴在了這本小說中,她嘆家族的衰微,也為這文化的傳承接續,因為出身貴族世家,從小耳聞目染傳統文化教育,使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著深深的了解與認同。從小說里我們還能看見作者對固守與背叛的精神突圍,"一群有文化沒職業,有教養沒技能;衣著寒酸舉止高雅,手不能提卻能寫對聯畫畫,肩不能抗卻能拉山膀起霸"的旗人子弟,一半生活在現在,一半生活在過去,不思進取,坐吃山空,在歷史車輪的滾滾前進之中,必將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負面力量,逐漸為人們淡忘。作者坦言,小說中寫出了自己的真心感動,表達了自心的真實情愫,融進了自己的生活經歷,無論是對親人的眷念、對文化的傳承,還是對固守者的惋惜,對背叛者的批判,道不盡的情真意切,就像一首哀婉的歌曲,曲罷一聲長嘆:繁華落盡,真情永存!
最后,作者在后記里講到自己寫《采桑子》的初衷,"中國幾千年建立起來的道德觀、價值觀,深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骨髓中,背叛也好,維護也好,修正也好,變革也好,惟不能墮落。"我想也正是擁有這樣的人生態度作者在歷盡滄桑變革之后回憶起這段歷史心有感傷卻不失幽默高雅!
讀葉廣岑的《采桑子》有感 2
《采桑子》是一部講述滿族顯貴家族的生活長篇小說。這是一部描摹人物命運,富有詩情畫意的斑斕畫卷;是一曲滄桑,感悟人生的無盡挽歌。
民國初期,大宅門里的滿人四散。十四個兄弟姐妹各奔西東:長子反叛皇族加入國民黨;長女為票戲癡迷一生;次子因蕭墻之禍無奈自盡;次女為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出家門。一個世家的興盛至敗落,一群世家子弟的飄零。在這本書之內展現得淋淋盡致。
此書的標題選用清朝詩人納蘭性德的詩詞《采桑子》中的一部分。每個標題,作者都給予了它生動感人的故事。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要數次女金舜镅的.故事:金舜镅是七個格格中最美的一個。是所有人最寵愛的格格。一年夏天,當國民黨的大哥帶回了一位風流倜堂的年輕軍官,那年輕軍官英俊之外就是儒雅,星眸皓齒,美如冠玉。那名年輕軍官名叫沈瑞方,至于舜镅怎么和沈瑞方搞在一起的,沒有一個人清楚。當沈家的人上門提親時,所有人都驚呆了。父親把提親的人一腳揣出門外,栓上門。提起棍子就往后院走。舜镅畢竟是金枝玉葉,身嬌肉貴,經不起父親的一陣毒打。因后院有一門直通沈家,舜镅就趁夜深人靜之時,跑到了沈家。投入了沈瑞方的懷抱。父親一氣之下,把后院的小門堵了。從此不許舜镅再踏進金家一步。
這個故事之所以給我深刻的印象在于金家體現出的舊社會中的封建思想。正因為沈瑞方是國民黨軍官,金家所有人都反對金舜镅與他來往。正因為金舜镅不肯下嫁與父母親安排的大戶人家,金家人對她的態度大打折扣。金舜镅給我的感覺就像草原上的牧馬,放蕩不羈,但卻受著牧馬人的約束;像家犬一樣,膽大妄為,但終究還是逃離不了主人的束縛。不僅金舜镅如此,金家的其他十三個子女都如此。因為是大戶人家的子女,從小到大都未曾有過真正的快樂。記憶里只有父親冷峻的面容和母親絮絮叨叨的教育。
《采桑子》讓我真正地體會到了封建社會中大戶人家子女們悲慘的生活,也時刻提醒著我一定要向著新時代前進!
讀葉廣岑的《采桑子》有感 3
葉廣岑原是葉赫那拉氏的后人,滿族貴族之后。葉赫納拉氏出過幾位皇后,還出過一個英年早逝的詞界才子——納蘭性德。巧的是,這本書的書名以及篇章名,就是取自納蘭性德的一首詞,《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作為貫穿,串起一個個細枝末節的故事。文中每章節的小標題相連后便是這首詞: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每個故事的名字都與詩句非常貼切,書與詞相互呼應,渾然一體。
這是一本京味兒十足的小說,帶你回到清末民國初的北京城。小說以金家小格格為視角,回顧了金家往事,九個既相關又游離的故事,像編辮子一樣,捋出了老北京一個世家的歷史以及十四個子女的命運歷程。家長子反叛皇族當了軍統,長女為票戲癡迷一生,次子因蕭墻之禍無奈自盡,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門.......家族沒落的歷史,貴胄子弟的際遇,歷史的變遷,就像是放電影般,一幕幕在腦海里閃現,從庭院深深的`貴族生活,一步步沒落消亡,直至蕩然無存,讀來感人至深。而字里行間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巨大的落差也只見作者淡定與平和的心境,絲毫沒有怨恨與惡毒。這顆從容而堅定的心,值得每一個人共勉。
我不知道為什么這本小說讓我覺得和其他女性作家寫的小說完全不一樣,可能是因為它的京味兒,可能是因為它的歷史變遷感。感覺挺喜歡這一類的書啊。
讀葉廣岑的《采桑子》有感 4
我讀過的家族小說很少,勉強數數,也只《紅樓夢》、《塵埃落定》、《四世同堂》、《京華煙云》等寥寥幾本。作者均為男性,即便是以情婉思神見長的曹公,筆力也少不免遒勁雄健,加之男性構建世界的視角與女性是迥然不同的,因而讀《采桑子》,于我而言是十分特殊的閱讀體驗。
葉先生行文個人風格十分明顯,語調從容和緩,措辭雅致雋永,情感哀而不傷。讀其文幾便可知大家品性,不可不說,家族環境,城市環境對人的涵哺之功太大了。
回歸文本,《采桑子》帶有半自傳性質,作者的智識世界與第一人稱敘述者的經驗視界幾乎混融一體,讀者進入文本后不至于因兩者的出入而跳脫,這使文本具有極強的代入感與可信度。感覺如同那個耗子丫丫,牽著讀者的'手,在時光里逆著走。在一切發生之前,驕矜地指出老照片里的家族成員,而后又在漫漫長河里,旁觀每個人的凋敝。回神時,已站到了故事的盡頭——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值得稱道的是,葉先生在使用第一人稱時那份難得的分寸感。一方面是抒情論道上的分寸,情感傾向揉進語句里,不作赤裸裸的道德評判,這在今天尤其可貴。另一方面,是對事件的解讀程度。曾有段時間,瘋狂讀網絡小說,慢慢知道大部分網文作者是十分可怕的,在事件定性上不吝筆墨,大書特書,仿佛生怕讀者看不出人物動因,讀來一股嚼過的渣滓味道。對于事件的定調,尤見作者功力,這便顯出葉先生的高妙來。全文最打動我的兩個故事,都是似有若無,含而不露的。大格格之于董戈,四格格之于廖先生,是金風玉露,此生不渝的戀人深情,還是知音難覓,自有高格的交心之誼?作者大度極了,不多說一個字,全都交由讀者琢磨,讀出味道的人免不得在為故事感動之余,也有感于作者的信賴。
另一個值得稱道之處,是對于細節的選取和處理。讀至四格格歿了,我構想過已經神智不清的廖先生來吊唁的情景。是撫碑痛哭,還是當場隨之而去?都沒有。葉先生是這樣告訴我的——他沒來,身體狀況已不允許他出門。他派兒子去,手中帶著丁香,那曾經為她所喜,而后他種了滿院的憂愁之花。它在一眾鮮花之間顯得那樣局促而寒酸,但在落棺前一刻,兒子小心翼翼地將花瓣灑在她棺槨的四周,想來是他的吩咐。萬籟俱寂。我好久沒有為書里的情節動過念了,讀至此處,熱淚難已。——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不過如此。
遺憾的話放在最后,細膩與厚重,深情與深刻,往往難以兼得。《采桑子》中雖可見人性流變,時代興衰,但涉及在具體歷史大事件下人物命運的波動,筆力還是稍浮了些,有失深痛,但總歸寫出了以時為觀,人事難久這樣哲理意義上的悲劇,不失獨特的閨秀之風。這位從沒有被認可過的七格格,在歲月衣角生風幾十年之后,想來已白雪滿頭。提筆望當年,不知她是怎樣的心緒。
夏時夢長,請格格安。
讀葉廣岑的《采桑子》有感 5
讀著這樣蕩氣回腸的詞,讓人感到心潮澎湃,激動萬分。毛澤東的這首詞與古人寫重陽節詩詞的不同在于:它脫盡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
此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起句,起勢突兀,氣勢恢宏。“人生易老”是將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人們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莫讓年華付流水。“天難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難老”并非“不老”,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規律”(毛澤東《矛盾論》)。“人生易老”與“天難老”,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既對立又統一。揭示著人生真諦和永恒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今又重陽”是“歲歲重陽”的遞進反復,年年都有重陽節,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此地別有一番風光。
古有重陽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風習。毛澤東為何說“戰地黃花分外香?”是有緣由的。毛澤東筆下的“黃花”卻是和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聯系在一起的。這“黃花”既非供隱士高人“吟逸韻”的東籬秋叢,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懷”的庭院盆景,而是經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綻黃吐芳的滿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質樸卻生機蓬勃,具有現實與象征的雙重性,帶有賦和比的特點。詞作者是懷著欣悅之情來品味重陽佳景的。黃花裝點了戰地的重陽,重陽的戰地因此更顯得美麗。“分外香”三字寫出賞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
這一句讓人們讀到:這是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革命意志、哲理于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而不僅僅是“戰地黃花分外香”七個字的本義,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盡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戰斗、戰場、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事業聯系在一起的,他們并不嘆老懷悲,蹉跎歲月,虛擲光陰,而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革命而戰,一息尚存,奮斗不止。
而“一年一度秋風勁”,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勁道之美。此情豪邁異于東風駘蕩、桃紅柳綠、鶯語燕歌、溫柔旖旎的春日風光。但勁烈的西風、肅殺的秋氣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傷,而是振奮。詩人的感情、戰士的氣質決定了他的審美選擇:“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天朗氣清,江澄水碧;滿山彩霞,遍野云錦,一望無際,鋪向天邊,極寫景色之瑰麗。
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革命意志、哲理于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
【讀葉廣岑的《采桑子》有感】相關文章:
廣納賢才09-21
讀羅廣斌的《紅巖》有感(通用24篇)11-12
廣濟橋09-22
赫爾岑名言02-20
岑陽山初夏作文07-21
我的媽媽的鄉岑10-03
岑參的古詩大全08-24
詩人岑參簡介07-27
讀葉作文(通用24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