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閱讀《美國音樂教育改革報告》有感
愉悅的課堂輕松的學習----《美國音樂教育改革報告》讀后感
拜讀了郭聲健老師所體驗到的美國音樂教育現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帶孩子們玩音樂”那節(jié)中所描繪的小學音樂課堂情景,音樂老師親切的教學態(tài)度,生動的教學方式和靈活多變的教學內容讓人印象深刻。
那堂美國小學音樂課堂的特點對我國的音樂教育也是種有益啟示。
總結如下:
一、實踐性音樂教育的基本任務和目標是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去,并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結合著學習最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歡愉,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奠定其終生享受,學習音樂,發(fā)展音樂能力的堅實基礎。通過音樂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識,陶冶高尚情操,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并為其他方面的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Helen老師上課最大的特點就是給學生提供了大量表現,享受音樂的'機會并讓孩子們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中獲得了愉悅快樂。如迎候孩子們進教室時就讓學生用類似于練聲的聲音打招呼,彼此呼應,并在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到另一個環(huán)節(jié)或者需要引起學生注意,調動學生情緒時,“練聲”都被采用。上課之前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的表演節(jié)目,和孩子們跟著老師的吉他,鋼琴一起學唱,跟著音響一起演唱。并通過不同的方式演唱,部分輪唱,二聲部合唱曲等。孩子們就是在圍著老師的鋼琴唱歌的過程中感受著音樂的快樂,在主動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升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并提高了音樂鑒賞能力。
二、愉悅性作為人類特有的精神糧食,音樂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和美感。現代音樂教育觀無一例外的都強調音樂教學過程應充滿愉悅。對于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來說,音樂教學即不像專業(yè)音樂學院那樣強調技能,技巧的掌握,也不能像學校其他學科教學那樣注重書本知識的吸收,而是重在讓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樂趣,激發(fā)其音樂的興趣,在興趣的驅使而非外在的壓迫下自覺自愿地去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技能,進而提高自身的音樂藝術修養(yǎng)。音樂課程作為中小學教育中活動性,實踐性最強的課程之一,中小學音樂教育不應理性化,學術化,而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化,讓學生在參與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中,有趣的,令人開心的掌握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與技能,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進一步學音樂的興趣,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讓學生“從做中學”“從樂中學”。Helen的課堂就具有這種輕松愉悅的氣氛。學生在演唱過程中有老師多種樂器的伴奏,節(jié)奏游戲,同學們的樂器表演,音樂律動游戲,創(chuàng)作接龍比賽等等,都極大地豐富活躍了課堂教學。老師不是在課堂上試圖教孩子們什么東西,而是帶著孩子們在音樂中玩,或者說是在帶著孩子們玩音樂,同學們遇到自己非常喜歡的當紅歌手的歌曲,就情不自禁地扭動身軀,載歌載舞。老師的情緒也是完全融入到了學生當中。和學生共享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孩子們的音樂素養(yǎng)和音樂知識技能就是在這樣快樂地玩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吸收的。
三、形式多樣,內容多變的課堂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在內容上,改變了以往“以唱歌為主,識譜為輔”的狀況,代之以唱歌,識譜,樂理,器樂,欣賞并重的音樂教育結構,在唱歌教學上,將唱歌與律動相結合,與游戲相結合,或者與舞蹈,體育相結合,發(fā)展學生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Helen的音樂教室里面墻壁上貼著許多有趣的畫,大都是與音樂相關的學生的作品。學生就這樣用繪畫來理解音樂,表達音樂。當孩子們演唱一個二聲部合唱曲時,先是讓孩子們跟著音響伴奏來演唱,然后大家圍在鋼琴周圍站著隨老師的鋼琴伴奏演唱。并讓幾個學生用打擊樂配節(jié)奏,而所配節(jié)奏型是另外的學生在五線譜小黑板上粘帖音符即興創(chuàng)作的。這樣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和節(jié)奏感。同時還有豐富多彩的演唱活動方式:吉它伴奏演唱,架子鼓伴奏演唱,三聲部的合唱曲等。另外音樂律動游戲在娛樂中增強了學生的節(jié)奏感,還有音符的聽力比賽等等游戲通過多樣化的形式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郭聲健老師寫的《美國音樂教育改革報告》一書呈現了一副副生動的美國音樂教育圖景。以上就是我就從自己感觸最深的一小篇,從音樂課堂教學的角度,做的些微的分析。
【閱讀《美國音樂教育改革報告》有感】相關文章:
《錢學森在美國》閱讀題04-20
閱讀有感04-07
讀教育改革要從家長教育開始有感04-20
關于錢學森在美國的閱讀練習04-24
閱讀史記有感04-16
閱讀干法有感04-15
閱讀《邊城》有感04-13
閱讀《將心比心》有感04-13
閱讀《浮士德》有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