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8篇
【篇一:讀三國演義有感】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國,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么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篇二:讀三國演義有感】
閑來無事,捧起一卷《三國演義》,閱讀之余被描寫的已經很熟悉的情節再次吸引,決定重溫那一段膾炙人口的風云故事。數天之后感慨頗深,記錄下來,也算是收獲。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下面我最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10、214和217年連續下了三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賞,是他那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篇三: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
我從小愛看《三國演義》,在小學的時候,就常捧著厚厚的《三國演義》啃,似懂非懂地沉入驚心動魄的大戰之中。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最著名、最杰出的歷史小說,他向我們展示了精彩壯闊的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無論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陰險狡詐的曹操,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英勇善戰的關羽、趙云……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欣賞的一個人物,他的一生鞠躬盡,死而后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他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巧擺八陣圖,空城退敵、以木偶智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一個個故事打動人心,。使人難以忘懷。就拿“草船借箭”來說吧,雖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萬支箭陷害他,可他顧全大局,豁達大度,不愿意在大敵當前時與周瑜鬧翻,而是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他預測三天內必有大霧,了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機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輕易出兵。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偽裝,利用大霧,“一字兒擺開”,是為了受箭的面積大、數量多;讓軍士“擂鼓吶喊”,是為了虛張聲勢,提示曹軍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積,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順風順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來十萬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怎能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呢?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好書,每閱讀一次,我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讓我收益匪淺。
【篇四:讀三國演義有感】
暑假里,我讀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書中主要講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國、蜀國、吳國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里面描寫了許多鮮活的人物,下面我就來給你簡單講一下吧!
書中寫了重情重義,重視人才的劉備;有義薄云天,忠心耿耿的紅臉大漢關羽;有有勇無謀,粗中有細的張飛;有聰明機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諸葛亮;有雄才大略,陰險狡詐的曹操……真是數不勝數。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他足智多謀,料事如神,讓我欽佩。
一次,諸葛亮帶領五千士兵孤守西城,這時,司馬懿帶領了十五萬大軍來到西城,諸葛亮應經無路可逃了。怎么辦呢?他想了一會,果斷下令,將所有旗幟全部放倒,一個士兵也不能暴露,留下少數人扮成老百姓,灑水、掃街。諸葛亮則身披鶴氅,頭戴綸巾登上城樓,和兩個童子悠閑地彈起琴來。魏軍沖到城下,見到這樣一副景象,于是司馬懿讓原來撤回,有人問他:“你為什么要撤走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來不做冒險的事,現在他打開城門,里面一定有埋伏。如果進城,就中了他的詭計。”因此后來流傳著這樣一句歇后語:孔明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真讓我佩服!書中“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等等,無一不體現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真是太精彩了!
《三國演義》的人物和精彩故事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一定要讀這本書哦!
【篇五:讀三國演義有感】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編寫。這本書已家喻戶曉,但是我初次拿著到這本書,看著看著,被里面的情節、人物深深吸引著,打動著,令我愛不釋手。
孔明一生鋪佐明君,為國家著想,任勞任怨,從來沒有過什么要求。他常常協助使自己的國家打了勝仗,是一個出色而又盡心盡力的軍師。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個軟弱無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歲就活活的累死了。這個名副其實的無能阿斗皇帝,還把人害死了,真是不應該呀!
劉備、關羽、張飛是在桃園結義的生死兄弟。他們在討伐黃巾起義軍勝利后,卻只得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無眼哪!后來,靠公孫瓚大人他們才任平原縣的縣令。他們三個人都是英雄豪杰。劉備是皇室后代,父親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軍,為天下百姓著想;關羽也是英雄,他因為憤憤不平,而殺了家鄉的解良惡霸,所以也來投軍;張飛雖然說是個急性子,但是他從不向無能的人投靠,對自己的結義大哥二哥聽命是從,也為百姓著想。所以,他們三人就像現代中人們的公仆,為人民服務。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還有很多很多,多得觸手可及。這些人物很值得我們學習。
平時,我不太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別人遇到了難題,我就不太喜歡幫助別人,但是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后,就不這么做了,好像自己變得開朗大方起來。我覺得我們應該像英雄人物一樣,全心全意幫助別人,保家衛國,無私奉獻,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篇六:讀三國演義有感】
我書柜里的書數不勝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這本書,我看了一點便覺得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絕,讀到曹操時我便有感于懷。
三國演義主要內容是這樣的:東漢末年,皇帝昏庸無能弄得民不聊生,最后使得農民爆發了起義,朝廷知道后立即下了征兵書,劉備看到自己的國家已成這樣不僅唉聲嘆氣,然后遇到了張飛和關羽,他們還結義成兄第,劉備還為了國家大事三請諸葛亮。在赤壁大戰打敗了曹操,這才使天下分成三國。最終都被晉同一了。
讀完這本術后,我感覺曹操是兩種人,第一種是大丈夫和梟雄。而第二種是奸臣和獨把利益的人。在生活當中我也算是個獨把利益的人。
一次,我用我的零花錢買了一包牛肉干,回到家弄了一瓶汽水,然后打開電視看了起來,過了一會我表弟回到家看見我手里有牛肉干,就立馬跑過來對我說:“好表哥,給我一點牛肉干吧!”說完便捏一捏我的肩膀和捶一捶腿可我卻無動于衷,最后我說一句:“去去去,回你房間去,牛肉干是我用零花錢買的怎么可能給你吃。”話未落音表弟便哭著跑回房間,又過了一會表姐也回來了,也看著我再吃牛肉干也想吃便找我,我就把我剛才跟表弟說給表姐聽,表姐聽后變氣呼呼的跑回房間,恰好媽媽也回來了,但沒看到表姐和表弟便問我:“姐和你弟呢?”我說都在房里,突然表弟沖了出來說:“姑姑,哥哥他不給我吃牛肉干。”“什么有這樣的事?”沒辦法我只好招供全部罪行,媽媽為了懲罰我讓我把牛肉干給表姐和表弟。唉!這就是我獨霸利益的下場。
通過讀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后我明白一個道理,不能獨霸利益,而是要與人一起分享我還要向大家推薦看三國演義這本書。作文
【篇七:讀三國演義有感】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說是眾所周知,這本書是明代著名作家羅貫中的心血作品。“七分實事,三分虛構”,這就是流芳百世的《三國演義》的'真實寫照。《三國演義》是我國論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三國時代是一個風云變幻戰火硝煙飛的時代,又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回回扣人心弦,使人無不膽戰心驚。起初漢末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一共九十六年。主要描寫魏、蜀、吳、三個大國的興亡史,十七路諸侯征討董卓,董卓被殺后,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全書思想鮮明,渴求和平統一,反對戰亂,百姓擁仁反暴。作者成功塑造了上百名鮮明的人物,刻畫非常成功的有:曹孟德、劉玄德、周公瑾、諸葛孔明……曹孟德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他的生活信條。諸葛孔明在作者心目中是一個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斬顏良,誅文丑。孔明三氣周瑜甚是精彩周公瑾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千古流傳……
書中還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其構思宏偉,手法多樣,我們能清晰的看到一場又一場的刀光血影的戰爭。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還有更多的戰爭。描寫的波瀾起伏,讀起來讓人感覺驚心動魄。
《三國演義》是一部很好看的名著。
【篇八:讀三國演義有感】
在這個寒假中,我看了《三國演義》這部書,經歷了不同的人和事,明白了做人與處事的道理。
這部書講的是東漢末年,漢帝無能,導致朝庭潰敗,天下大亂,諸侯紛起,各占一方,自封為主。經過無數次的戰斗后,司馬炎統一“三國”,自立國號為“晉國”。在這當中,有許多英雄偉人,他們盡忠、盡職,為人正直,有骨氣,值得我們學習。也有陰險狡詐、爭名奪利,讓我們感得恥、恨。
東漢末年,黃巾造反。大將軍何進一邊派人鎮壓,一邊張榜招賢,共滅黃巾的起義軍。各路諸侯接到榜文后,紛紛起兵,共滅黃巾,保護朝庭。這讓我明白了做人要盡忠報國,為了國家寧可犧牲一切的道理。
何進死后,董卓造反,要廢少帝,把握朝政。丁原挺起,與董卓公開對抗,以保少帝,保住漢王朝。這說明做人要不畏強權,不怕犧牲,勇敢的與惡勢力斗爭。
吉平與董承等合謀共誅國賊曹操。后被曹操抓住,嚴刑烤打吉平,逼他說出同黨,吉平被折磨、拷打,死也不供出同黨。教育了我們對于一些重大的機密,要守口如瓶,無論如何也不能告訴敵人與外人。
曹操圍攻徐州,關羽被俘,曹操要關羽投降。關羽為了不出賣劉備,不害兄弟,寧死不降。讓我明白:手足之情重于一切,無論怎樣,也不能加害親人,出賣友誼。
劉備心地善良,待人寬厚,得到各路諸侯的喜愛、敬佩,后來有了一份偉大的基業。告訴我們:要待人寬厚,只有你對別人熱情,給予幫助,你就有同樣的回報。
曹操在三國中評論甚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梟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認為他是一個“賊“,一個實實在在的賊。他把曾經給他出謀劃策的人通通殺死,或迫害。他逼死荀或,囚禁毛階,殺死崔琰,斬死楊修。這種人遭厭惡。
而諸葛亮是一個智慧的化身。他幫劉備出謀劃策,忙前顧后。在先主死后,一心一意輔佐阿斗,鞠躬盡瘁,受到后人的敬仰,我們應該學習他這種一心輔國,為國家盡力的優秀品質。
《三國演義》寫的真好看,我從中了解到了許多的歷史故事,也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人生哲理。
【讀三國演義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國演義有感》有感精選范文04-28
讀三國演義有感04-13
《三國演義》讀有感精選04-08
《三國演義》讀有感04-08
讀《三國演義》有感01-22
讀《三國演義》有感09-04
讀《三國演義》有感08-12
讀《三國演義》有感05-24
讀《三國演義》有感04-30
讀《三國演義》有感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