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成長》有感
讀《成長》有感1
我們國家歷來就是一個講道德、重情義的禮儀之邦,幾千年來流傳的知恩感恩的佳話不勝枚舉。偉大的思想家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由此我想說:生活中不是缺乏讓人感動的人和事,而是人人應有一顆感恩之心。在人生旅途,個人能力再大也只是滄海一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不僅對父母要感恩,對組織、對師長、對同事、對部屬都應如此。一是感恩父母,這是做人之本。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兒女毫無功利的摯愛,兒女用一生回報都不為過。文中舉了這么一個例子:“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做一道數學連線題時,把一塊磚跟25克相連,并在題后寫了一句話:我爸爸是個搬運工,每天靠搬磚賺錢,如果每塊磚只有25克重,那爸爸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老師在閱卷時寫下了4個字:愛心無價。”這名小學生對父母的體恤之心難能可貴。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成人不容易,想一想我們自己在生活中又該如何感恩父母?對父母感恩并非一定要給老人家錦衣玉食,平時多打打電話,多寫寫家信,生活上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工作上多一些積極奮進,他們就會備感榮耀,十分滿足。身為一名軍人特別是一名干部,平日里舍小家顧大家,既要對國家安全盡忠,也要對父母盡孝。
二是要感恩組織,這是立身之基。走出家門,投身軍旅,無論你在什么崗位,擔任什么職務,都離不開組織的教育培養,離不開執行上級規章制度和師長的殷殷教誨。我們感恩組織,就要多為組織著想,努力為組織分憂,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不利于團結的話不說,違背組織原則的事不做;就要充分信任組織,依靠組織,老實做人,踏實做事,淡泊名利,做到上不愧黨,下不虧心,以實際行動回報組織的培養。三是感恩同事、部屬,這是為人之道。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進步除了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還離不開上下左右周圍同志的關心幫助。一份愛心、一句問候、一個眼神,都飽含著真摯的愛、濃濃的情,猶如甘霖滋潤著我們的心田,伴我們前行。感恩同事、部屬,把快樂與他們共享,把困難與他們同當,風雨同舟,攜手并進,虛心向他們學習,把他們給予的支持、幫助銘記于心踐于行。
讀《成長》有感2
我讀過一本書叫做《成長不煩惱》,里面有一個故事叫做馬太太的美味情緣。馬一左和馬一右是兄弟,他們的媽媽就是馬太太。一天,馬太太喜歡上了甜品,她感覺甜品很好吃,于是她就帶是馬一左和馬一右去吃,一開始他們都覺得很好吃。馬太太天天帶他們去吃,馬一左和馬一右就吃膩了,馬太太還弄出一些新花樣讓馬一左和馬一右吃。
看過這個故事,我想不管再好吃的東西也不能天天吃,吃多了會對身體不好,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節制,要把握好度。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要把握好度。我們現在的任務是讀書,讀書也要有度,不能每時每刻地讀書。古人有一句話叫做“學而不思則罔”,這句話的意思是光讀書不思考一點用處也沒有,每時每刻地讀書就像馬太太只給兒子吃甜品一樣,沒有留下一點時間思考,讀書時不會有多大用處的。還有,每時每刻地讀書還會對眼睛有傷害,有句俗話是這么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失去了眼睛就等于關上了心靈的窗戶,再也看不到色彩斑斕的世界,我們的生活就失去了許多樂趣。
所以,馬太太的美味情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馬太太不應該因為甜品好吃就天天讓她的兩個兒子吃,要和別的食物調和,才能保證健康。我們在學習中也要這樣,應該讀一會書再休息一會,勞逸結合,保護好自己的眼睛,也給自己留下一些時間認真思考,理解書上的知識和內容,這樣我們讀書的效果就會更好。
讀《成長》有感3
也許是有緣吧,在這人學期中,讓我結識了這樣一位良師,這樣一個益友,她日日夜夜陪伴著我,陪著我成長,指引我前進。《成長勝經》,就是這樣一位良師益友,這是一部書籍,給予你生命最珍貴的禮物。
這本書用了101個小故事,透過最純真、最動人心弦的文字,滋潤著少年兒童的心靈。她像露水,澆灌著新一代的育畝;她像天使,開啟我們的智慧;她像航燈,溫暖我們的身軀,照亮我們的前程;她又像一位最貼心的朋友,那一字一詞,都是最溫柔的眼神,撫慰的言語。無論什么在什么時候,輕輕翻開她,就能獲得最真誠的幫助,與你度過風風雨雨,一同前進。
除此之外,她還是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她總是為我們描繪一個又一個世界,塑造一個又一個形象,讓我們領悟成長的真諦,真不愧是“成長勝經”啊!
就如第一輯成長道理故事中,結合真實故事和奇幻想,讓我們受益匪淺,回味無窮,像《小女孩和天堂鳥》、《溫暖的圣誕》、《丟失的玩具》等等,都是貼近生活,貼近我們身邊,卻是那么動人,激人肺腑。還有第二輯成長智慧故事,多半用了想象奇幻的故事,讓我們在美好的境界中給我們注進點點滴滴的智慧,影響我們的成長,還有求知故事,理論故事,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帶我們走進我們這個花樣年華最燦爛的春天。《成長勝經》也是一首成長的歌謠,一個故事,如同一個音符,譜奏最動人的旋律。它也是一片綠洲,一個故事,如同一個成長的腳印。
有些故事還能讓我們看到自己影子,讓我們領悟至深。就如《一個小游戲》的故事中,每個同學都學會鼓勵別人,讓大家都更自信,更友好,更團結。我們在真實生活中也是一樣的,我們班里就有差生,學習不好,可我們不能排斥他們,鄙視他們,讓他們對學習更沒興趣,沒自信,作為同學,作為班中一分子,我們應該幫助他們,鼓勵他們,讓大家共同進步。看,這書不一會兒就給了我們生活成長的.金點子,成了我們的好幫手!
《成長勝經》真的會令成長的世界更精彩!
讀《成長》有感4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爸爸媽媽開始與我商量一些大事。我也隱隱約約發現自己改變了很多。我說得清么?把自己鎖在書堆里,渴望尋找,眼睛在字里行間搜索,讓我震顫的題目撲面而來——《成長著,隱匿著》。
好奇心驅使我讀了下去,作者發現時間在一天天過,她自己也在一天天改變,可怕的成長正一點一點地吞噬著純真,自己也在一天天地隱匿……
這簡直把我所想的全說出來了!從前放學之后,總可以和幾個要好的朋友沒完沒了地癡笑著回家,現在不會了;以前可以在課間的縫細里去操場的一角拾木棉花串花冠,現在不會了;以前可以和表姐開“搖控器大戰”,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現在表姐不會了,我也不會了……
我孤零零地行走在歲月的過道上,流逝的時光猶如一把鋒利的刺刀。正把我身上五彩繽紛的童趣一塊一塊地割下來。做事情之前,總要把后果想得一清二楚,才敢去做;說話之前,總要把每個詞語再三斟酌,才敢開口……無論做什么事,總會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錯。
背負著沉重的包袱,跋涉在荒漠之中,各種滋味兒可以向誰傾訴呢?拿個“無人能及”的名次,接“踵”而來的是同情和可憐的目光,訕笑和挖苦的尋問,還有冷嘲熱諷的“關心”,父母臉上掩飾的黯然……一串串勸慰的話語鋪天蓋地地向我壓來,只能將無盡的辛酸和痛苦濃縮進日記里。怎能還像過去那樣和向幾個要好的朋友訴苦呢?
讀《成長》有感5
讀一本好書,身心就會經歷一次洗禮。在假期當中我讀了林金炎老師的《教師成長那些事》后,我覺得作者雖然是一位從鄉村中學走出來的教師,但他的故事中卻蘊含著大智慧。隨著一頁頁地閱讀,我被深深地吸引;遇到難題,我會和作者一樣緊縮雙眉;實踐嘗試時,我會和作者一起充滿期待;問題解決,我又為作者的教學機智稱道!
案例十分貼近生活,使我感觸頗深,我覺得自己跟文中的陳雪很像。想干這,又想干那,傍徨、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定位自己。林老師對陳雪說的那段話,讓我似乎找到方向。“這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天賦,自己的個性喜好,如果你能尋找到自己興趣的鑰匙,一定會打開你的心鎖。你一定會在屬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里開心地求索、恣意地追求自己的興趣、盡情地展示自己”!靜能定,定能安,安能成,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過濾掉那些浮躁,思考一下,自己的那把鑰匙到底是什么,在哪里?
很多時候,我認為教育學生,特別是頑皮的學生,或者孤傲有個性的學生,就必須想辦法讓他們“臣服”或是“就范”。而作者認為,哪一天,如果我們的教育只剩下孤零零、硬邦邦的“征服”,那么教育的前景一定不樂觀。作者在《與其征服學生,不如感謝學生》指出了師道的最高境界、《教師要做保溫瓶》講解了培養了孩子的好奇心的技巧、《設立差生獎》對差生無疑是最好的激勵。
讀完這些,我不禁稱道:心懷鼓勵和感激才會主動和學生打成一片,在和學生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娛樂中,建立和架起感情的橋梁。人們的感情是靠彼此熟悉、了解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間也是一樣。教師只在上課時和學生見面,是斷然難以建立,只有與學生充分地接觸和了解,此間才能互相理解而加深情感。他們的才智、個性往往能較為充分地顯露出來,思想感情也會自然流露出來。我們可以在與學生打成一片時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最真實的信息。
一本好書于人的益處不是一兩句話可以道盡的,作為基層教師,面對的問題更多,需要更強的教育信念,更先進的專業能力。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借鑒林老師優秀的教育經驗為我所用,堅持一個教師成長中的感動與堅持。
讀《成長》有感6
寒假時,我在家里如饑似渴地閱讀了英國著名兒童作家勞麗·費里德曼所寫的《馬洛麗成長記》——第一次夏令營這本書。特別是讀了這本書的第十二章《營火》后,我被主人公馬洛麗勇敢地向卡里恩·格林道歉的勇氣深深地感動了。幾個月了,我一直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反復回味,體會多多。
《營火》主要講的是主人公馬洛麗想給好朋友卡里恩道歉。因為在手工課上,馬洛麗不小心把顏料灑在了卡里恩身上,而卡里恩誤解馬洛麗是故意把顏料灑在她身上的。所以,馬洛麗鼓起勇氣在一次“重要火柴”的活動中向卡里恩道歉了。她們又成為了好朋友。
讀完故事后,我想了很多:同學之間,就是應該團結友愛、知錯就改。如果兩人之間遇到了矛盾,就應該鼓起勇氣去道歉,這種美德應該是每個中小學生都應該擁有的。
生活中,我們多么需要這樣的勇氣呀!前不久,我無意之間打碎了鄰居家的窗戶。我當時心驚膽戰,但是這件事常常讓我無法安寧,我終于鼓起勇氣去向鄰居道歉。當鄰居微笑著原諒我后,我臉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并把自己那張最心愛的簽名照給了鄰居。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品格,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好好利用它呢?
是啊,這就是勇氣!是勇氣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絢麗多彩!
讀《成長》有感7
在除夕那天,他的娘在一個餃子里包了5分錢,吃飯5分錢時,母親說:“哪個人吃到餃子里面的5分錢,那這個人就會有福氣。”那個男孩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他在嘴里嚼了嚼,突然嚼到了一個很硬的東西,他便吐出來,呀!竟然是5分錢。高考到了,那個男孩充滿信心地拿起試卷開始做了起來。沒有想到那個男孩真的考出了優異的好成績。
在生活中,有時,媽媽會給我做很多作業,只要有一個不會寫,她就會責備我、打我,那時我真的很不服氣。自從讀了這本書《在感恩中成長》后,我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論媽媽讓我做多少作業我都心服口服了。同學們告訴你們哦,家長雖然有時會對我們很兇,但這都是他們愛我們的方式。可不要像我那樣不服氣哦!讓我們對媽媽說:“媽媽,我愛你!”
讀《成長》有感8
這個學期,我讀了《文明美德伴心成長》后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述了許多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偉人以及平凡人士不平凡的事跡等優良的傳統美德和崇高的形象。但使我深深感動的是“保護環境,我的責任”。這篇文章記敘了一位老共產黨員——原云南省保山地位書記楊善洲退休后回到家鄉種樹,拿著自己僅有的退休金幾十年如一日每天起早貪黑植樹造林,22年的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綠裝,五六萬畝人工造林,1。6萬畝雜木林,700多畝茶葉……樹多了,山綠了,飽嘗缺水的山里人第一次在家門口又喝上了甘甜額水,農民種起菜、蘑菇、茶葉……拉倒集市上換錢。
曾經美麗富饒的地球,想母親一樣,不斷地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各種資源,由于人類的不斷破壞以及每年產生的大量的垃圾和廢氣,我們的生存環境逐漸被各種災難威脅。森林和草地大片大片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滿眼的荒漠,嚴酷的署旱澇等困擾著人類,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喊“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現在的漓江大部分風河床已經裸露出來,昔日的秀美風光早已不復存在……在云南省,干旱重災區,一噸河水就已賣到了50元,一個小鎮的小麥,農作物幾乎顆粒無收,當地人民面料斷糧的危險。
“保護環境是我的責任……”楊善洲爺爺這樣的崇高品質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難道不知道我們去學習?是啊,綠色是生命的象征。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當我們為了個人利益,準備砍伐樹木時,當我們為了一時的快樂,準備見他小草時,我們首先要想的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責任。更要想到的像楊善洲爺爺那樣的品質和精神!
讀《成長》有感9
走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已將近三年了,在這三年里我時常會想起那句“我愛我做我求索”,正是這句話讓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還能自信的站立在講臺上,還能向同事和學生展露自己的笑容,也是這句話激勵我要不斷完善自我并讓我更有信心和勇氣堅守在教師這個崗位上。我選擇教師這個行業主要是因為兩點:第一,“育人先育己”,所以做教師可以激勵我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會更具有挑戰性。我做我愛的,我覺得很幸福,可是在工作中我卻發現,“育己先育心”,而非常情緒化的我似乎與教育人的工作格格不入,尤其在做班主任之后,對此感受更深,甚至曾想過要放棄,但是因為我愛,所以我要不斷的求索,絕不可以輕言放棄。利用寒假,在陽光里,音樂中,我讀完了這本《教師心靈智慧與成長》,感覺到好像是與一位智者有了一次心靈的對話。他仿佛在為我上一節生動的心理學課,而課上的內容深深吸引了我,讓我感同身受。在這一節課里我不僅更多的了解了教師心里健康標準和不同職業階段的教師所存在的心理問題,也學會了一些調適心里情緒的方法以及應對心理困惑的人生智慧。
書中所列舉的事例都是關于一些有嚴重心理疾病的教師,很慶幸自己沒有那些嚴重的心里問題,但這些心理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多少也有一些折射,而且也會情緒不佳,心理不適的時候,仔細反省,在與同事和學生的相處中也并不是非常的得心應手。其實,人都有多樣的情緒和復雜的心理,只不過有些轉瞬即逝,而又些卻越演越列,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還記得剛工作時,我也是個理想主義,完美主義者。我曾想讓我的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英語,讓我的課堂生動活潑,可為了應試,我卻不得不改變我原有的一些設想,雖然盡量去堅持自己的一些風格卻有一些無可奈何的感覺。但隨著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更深了解和自己不斷的調整,在掌握一些應試技巧的同時也力求堅持自己的風格,有了不錯的教學效果。當然,在內心深處還是沒有放棄一些改革的想法,當然這些想法在現今的教育制度的大環境下時難以執行的,所以不是的還是會小郁悶一下。而我的完美主義讓我在工作初受到深深的折磨,我總是期望所有的學生都有進步,總是期望他們能理解我為他們所做的一點一滴。
可這些是那么的不切實際,但有一段的時間我卻固執的堅持著,也對自己失去過信心。雖然失望,失落,但我沒有逃避現實,而是積極的去面對,總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讀了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的書籍,多與老教師談心,很快就走出了自己的困惑。現在看到這本書中對年青教師成長的一些概述,我真的覺得很欣慰。工作的第一年是我收獲最多的一年,我成功的完成了教師角色的轉換,而這一年的收獲也讓我更有自信的站在講臺上面對我的學生。而工作的第二年是我困惑最多,也是最痛苦的一年。剛到一個新環境,又擔任了班主任一職。我知道到一個新環境一定會又一些不適應,而且我以前也沒有見習過班主任,我很清楚一定會困難重重,但我相信憑我的一腔熱情和對學生的熱愛一定能把工作做好,但結果卻讓我很受打擊。由于對學校的規章制度不甚了解,我在班級管理上漏洞重重,經常顧此失彼。而且本人性格急躁,容易發火,總是在情緒不佳的時候不能更好處理一些問題,也不能抓住一些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有效的教育。雖然對學生付出了很多,也是真誠的愛著他們,并且也受到他們的喜愛,但由于一些管理措施失當,從而使班級狀況不太理想:學生行為習慣不太好,學習成績也不出色。而且我還在“尊師愛生”這個問題上不太確定,也曾為到底愛學生多少這個問題彷徨過。現實生活的種種和學生的現狀讓我第一年的成就感蕩然無存,這讓我很痛苦。我也傷心流淚過,可我沒有失去方向和信心,痛定思痛,我依然勇敢的站在學生的面前,接受他們的一些建議,我也反復反省自己性格上的一些缺點,利用種種方法去調整自己,因為我知道要教育好這幫孩子我必須要盡快完善自己,而這也是我選擇做教師的初衷。
我對書中的一些調整心理的方法都很熟悉,也會做的更好。而書中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對“尊師愛生”觀念的詮釋,拓寬了我的思路,讓我明白只有與學生互尊互愛才能其樂融融,再也不會去擔心是不是對學生太好就會失去自己的威信。書中的一些話讓我記憶深刻。“人在發脾氣、憤怒時,是智能較低下的時候,往往做出愚蠢的判斷和荒唐的決定。要做好工作,為了集體,為了國家,也是為了學生,更是為了自己,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少發或不發脾氣。”“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不能成為好教師。”“要學會對所有你認識的人微笑。”這些話會一直提醒我要注重提高個人的修養。書中提到的心里問題的對策和心理困惑的智慧不僅能幫助我們完善自己的品格,還能讓我們學會一些與人相處的技巧,還可以讓我們學會用一些心理學知識去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我永遠不會忘記書的扉頁上的那句“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當我在人生旅途上苦悶彷徨時,這本書將成為一劑良藥,幫我恢復平常心態,繼續我幸福快樂的教師生涯。
讀《成長》有感10
“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于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這是高爾基在《童年》中的生活寫照。
高爾基的童年是在殘酷、黑暗的社會中度過的。文中的阿廖沙其實就是童年時的高爾基。他早年喪父,為了生活下去,阿廖沙和母親只能去外祖父家住了。在外祖父家中,阿廖沙遭受了毒打、小伙伴的調戲和鄰居的冷眼。他的生活是那么的黑暗!可是,阿廖沙卻沒有一句怨言。
如今,我們卻連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抱怨很久,阿廖沙連課都沒得上,連書都沒得讀,還被趕出家門,去擺地攤;而我們,有吃有喝,又有書讀,多好的生活啊!
在阿廖沙十一歲時,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唯一的依靠失去了。外祖父就不讓阿廖沙呆在他家里,就讓他提前到“人間”混飯吃去了。阿廖沙童年的生活和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產生了鮮明的對比,難道,我們不該為我們現在的生活而感到慶幸嗎?
我們已經長大了,也成長不少了。和阿廖沙的對比,說明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這種完美的生活,都是父母為我們造就的。所以,我們應該去感恩父母,感謝他們為我們造就了這個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