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馬刀》有感-歷史的悲歌與現實的覺醒
品讀張瑞先生的《馬刀》,只覺眼前一亮。題材雖是一部常見的剿匪類作品,但作者以其更為深刻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壩上匪患的猖獗與敵后武工隊的偉大壯舉,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其宏大的敘事場景和眾多的精彩人物讓人心潮澎湃,品咂不已。
《馬刀》開篇,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寇全方位侵華,八月十一日張家口淪陷,不久壩上地區也被日寇占領。面對惡劣的形式,主人公王志華堅持組織武工隊,李鐵南為隊長,對土匪,反動地主進行斬首行動,打擊了敵人囂張氣焰。
《馬刀》似乎沒有所謂的顛覆與藝術的五彩繽紛,更多的是傳承與弘揚。作品中,沒有那種習慣手法上的'溫婉與細膩,也沒有那種劃破夜幕的犀利與震撼,只是在平靜中講述。有的,只是那種明快與簡捷,直率凌厲。是真情的流露與理性的思索。是那種一鞭一痕的拷問與靈魂的觸動。即便是隨意的一段景色描寫,都是那樣的柔韌與粗獷,幾乎寫盡了那種透骨的寒意與蕭瑟。蘊含著一種精神的力量與思想的光芒。或期待或祝福。清澈如鏡,明凈如水。
諸如:已經是深秋初冬的壩上草原,大地一片灰黃。落地的樹葉、地面干枯的沙翸、枯草被冷颼颼的秋風吹的滿天飛舞,猶如天女散花,飄飄灑灑落在人間。秋風勁吹,云朵像棉絮一樣,薄厚、形狀、顏色不同地布滿在灰藍的天空上,隨風的強弱不停的移動。深秋的風,明顯得帶著寒冷。草原上的狼群忽然多了起來,狼的嗥叫聲刺耳、尖利,似乎壩上草原的牛羊已經是他們的囊中之物。“草原狼”是一種狡猾、殘忍、群體攻擊、記憶力極強、最善于報復的野獸。其實,和狼比起來,更殘忍、狡猾、歹毒的就是壩上大股、小股、形形色色的土匪,還有那慘無人道的日寇。
讀者完全可以從作品中抽取任何一段情節或篇章,尋找那種戰火的硝煙,血腥的慘烈,人性的悲愴,以及血淚深仇等等。無論是野蠻的肆虐與瘋狂,還是真情的頌揚與謳歌;無論是鞭撻的覺醒與揭示,還是不屈的尊嚴與靈魂等等,有著鮮明的對照。無論是“李鐵南大鬧縣城”,“白樺智取大黃風”,“計取張北城,打跑蘇美龍”,“王春夜襲尚義城”等等,無不給人以激蕩,以喝彩,以歡呼。作品中,無論是王志華、劉志剛、李鐵南、王楊、白樺等等的英雄人物,必將成為一座座屹立的豐碑,激勵后世,永久緬懷。在先烈身上,在他們在故事以外,還有更多的精彩,這就需要仔細的品讀和挖掘了。
張瑞先生的《馬刀》,作為一部長篇小說,在某種意義上,折射出的就是人民的心聲,以及壩上兒女抗擊外寇和剿滅匪患,正義戰勝邪惡的禮贊,彰顯著一種民族氣節和大義凜然。可歌可泣。作品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民眾的疾苦,以及顛沛流離的不幸遭遇,匪患成災,鐵蹄蹂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依然堅定地向往著和平與美好的夙愿……
顯而易見,長篇小說《馬刀》似乎做到了這一點,成為了最好的例證。無論何時,都是那樣的雄渾而壯麗,厚重而豐盈,不失為一部優秀的警世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