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人的北平讀后感
(一)
林語堂的《動人的北平》,對于這篇文章的結構,我是按照總分式來解讀的。即,先總說北平的特點,像魁梧老人一樣包容,它新舊并包,雅俗共容;像古木老樹一樣老大、寬大、老成,讓人如何形容,不敢說了解。再具體的從宮殿亭園樓榭、街市、住家院落、多樣的人、城市布局、紫禁城、大道、市民生活、休閑方式,乃至人力車夫等方面來描繪北平的形象的,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具體的畫面,使得抽象的北平變得具體可感了。在把握了文章結構的同時,我向學生著重提出,寫文章要學會化抽象為具體。如何去寫一些抽象的東西,比如一座城市,一種情感,一些哲理……我們可以寫這座城市里的小到具體的人、事、景、物,大到這座城市的文化、歷史,政治,甚至精神等等。通過文章的學習以及我的著重提出,同學們都很有收獲和感悟。我趁熱打鐵,便讓他們寫了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動人的家鄉》小短文。
對于這篇文章的解讀我還有一個收獲,那就是,在寫文章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材料的組織,而是一種情感的醞釀和注入,只有情感醞釀成熟并成功注入了,這樣的文章才是感人的,動人的。對于這個問題,我又帶著學生走進語段,比如,第6、12、13、14、15段,這幾個段落都是寫北平的宮殿亭臺樓閣、建筑布局、大道中軸等,北平在我們腦海里便有了線條輪廓。除此之外,我引導學生去品味林語堂字里行間里流露出的他的那種對北平的贊美和來自自身血脈里的自豪感。這種情愫隱藏在“有一條綿延五英里的中軸,它穿經依次相連的每一道城門,直抵皇宮正殿”“那里是皇室的畫舫遨游之地”“那里是皇帝祈年風調雨順之處”“所以到處都顯得極其寬闊”……所以,并不是因為他是林語堂,我們才學習他的文章。而是因為林語堂文章感情的流露都在字里行間里,而蕩漾在我們心中。通過品讀和咀嚼品味,同學們都點頭稱是、若有所思。
進一步的,那么感情是什么呢?感情有哪些呢?在一篇文章中應該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感情可以有很多種,比如,喜悅的、憂傷的、豪放的、激越的、悲苦的、悲憤的、高亢的、激昂的,活潑可愛的、美麗動人的等等等等,可以是濃墨重彩,也可以是清新淡雅,可以高貴,可以平民,可以脫俗,可以市儈……比如,你可以表達《竇娥冤》一樣的悲憤,也可以表達《報任安書》那樣的堅忍,還可以寫出《歸園田居》那田園的閑適,也可以寫出《雷雨》那時空的糾錯,還有《荷塘月色》一樣的'破不寧靜……感情是豐富多彩的,看你想表達哪一種,一切發自內心的,都可將其好好醞釀,注入字里行間去。確定好要表達的情感,再組織好材料,我想離“一篇好文章”就不遠了。
(二)
《動人的北平》正是如此一篇平淡現實中帶著激烈振奮的文章,不同于《天狗》的氣勢吞人,不可一世,似乎也不是《井》的深沉哲理,默默無聞,它以一種看似溫和、淡淡的語調細細數著北平這座古老城市的風物景象,刻畫出一個底蘊深厚、兼收并蓄的歷史名城。
雖然作者筆下似乎想要,也只想極力描寫只屬于那個時代北平生活的剪影,我卻在不知覺中讀出了一點同樣適用于其他時代、其他城市的共性。記得在賞析這篇文章時,有同學提出,那個時代的北平是否適用于現在的北平呢?我想是的,不只這樣,它同樣適用于更多。作者之所以把北平放在一個新舊交替的多元時代并著重突出他多元包容性的文化,除了恰好符合其時代特征和生活方式外,還或多或少的希望讓不同的讀者都能在字里行間找到一些屬于自己的共鳴和熟悉感吧。因為一篇文章只有在不同背景、不同環境下讀到,都有所感觸才會是一片流傳百世、經典的文章吧。
此外,整篇文章從細小之處入手,不同視野不同角度的選擇來表達和展示北平的動人之處:其間所凸顯的人文美是令我最為感觸豐富的。他們大致可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前清遺民。他們大多因這地位的貶失和年齡的衰老而不同程度的保有對過去的懷念;另一種則是因新時代的到來而更自在快活的生活著,其中那些率性自然的人力車夫更是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兩種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恰好反映了在新舊世代交替的過程中,我們適應留戀過去抑或是期待未來,不同的生活態度或許會影響我們今后的人生。
北平這座城市所蘊含的性格,正如作者所說,是一種人的性格。他不驕不躁,不溫不火,自他的身上,你會發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兩種背道而馳的態度,也是有可能共存的。
另外,在文章的結尾處,那一群談笑風生的人力車夫,是在北平厚重沉郁的歷史感下一絲絲詼諧的成分。那是屬于作者內心深處的期許,期許著在陰霾過后的北平能夠迅速的脫離這種沉郁,而選擇一種積極自在的生活方式與態度繼續發展下去。
【動人的北平讀后感】相關文章:
《想北平》的讀后感04-04
《想北平》讀后感750字03-06
想北平散文賞析04-13
散文《想北平》賞析04-13
《想北平》的說課稿范文03-19
北平無戰事經典語錄精選02-25
《想北平》精品教學設計03-07
老舍想北平散文賞析04-21
北平無戰事經典語錄整理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