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讀書筆記讀后感
出師表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后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于舊都,為大家分享了出師表讀書筆記,歡迎借鑒!
出師表讀書筆記1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千載之下,重讀《出師表》,仍不禁為諸葛孔明的忠義所震撼,為他的遭遇而扼腕嘆息。近來易中天講“三國”,把“三國熱”又推向一個新的高點,我也來談談淺見吧。
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在《三國演義》中已經(jīng)快被描寫得接近“神仙”的水平了,功高蓋主啊,劉備倒是深知諸葛亮沒有什么“打貓心腸”,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對劉禪這個毫無君主資質(zhì)的主公,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最終也沒能為蜀地帶來什么長治久安,如果諸葛亮真的篡權奪位,會是什么樣的局面呢?有姜維,有費祎,應該比在劉禪手里好得多吧,雖然為天下文人所不齒,可是象曹操那樣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嗎?諸葛亮當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興奮啊!可惜,諸葛亮永遠也不是司馬氏,永遠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應該有愚忠的成分在里面吧。其實,他應該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更可怕的是忠于一個死人。計劃沒有變化快,死守著對一個死人的承諾,對現(xiàn)實的生活來說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危險!!!
歷史上,人們對于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今天,本人斗膽也來談談我對諸葛亮的一些看法。
諸葛亮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zhàn)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后感覺蕩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實在是智!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仿佛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于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
死而后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yè),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是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唯一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實現(xiàn)劉備的遺愿了吧。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慧,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啊!人無完人,諸葛亮也確實有不足,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因為他實在是無愧于一個值得千秋贊頌的人。
越想越遠,就此擱筆了。
出師表讀書筆記2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天,在閱讀陸游的詩集時,我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句詩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來讀了《出師表》一文后,我逐漸明白了。
《出師表》的前五段主要講述了諸葛亮對后主劉禪提出的'三條建議。第一段中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廣開言路這一政策;第二段中,諸葛亮為后主分析對宮中府中賞罰不一,會使朝廷動搖,借此又強調(diào)了嚴明賞法這一內(nèi)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諸葛亮提出了最為重要的建議——親賢遠佞。后部分中他講述了征戰(zhàn)史和對后主的勸諫,表明了自己對漢室復興的決心。(這是寫文章嗎?像是總結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見識到了諸葛亮的才華橫溢,為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認為三條建議中最好的還是親賢遠佞,它是其他的基礎,也是關鍵部分。因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廣開言路,接聽善意之言;嚴明賞罰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實,諸葛亮的這三條建議在實際生活中也十分實用。我們只有廣開言路,聽從多方面的建議,從中仔細的篩選,才能將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賞罰不嚴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樣的錯,受不一樣的處罰,大家一定會有意見,弄得大家不和睦;(此處銜接突兀)再者說我們在社會上與一些小混混長期接觸,定然會去一些不良的場所,會學許多壞的習慣。
所以,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們?nèi)ゼ毤毜钠肺叮煤玫倪\用!
出師表讀書筆記3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語文書上的注釋是這樣寫的。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也就是這“臥龍”。
《三國演義》里是這樣寫的。
我曾經(jīng)像許多人一樣,欣賞他的謀略,欽佩他的博學,也感嘆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誠然,他的功績是那么顯赫,但是寫《出師表》的他,在我眼中,與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這樣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間,受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這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為何那樣謙虛?或許你是淡泊名利,可卻從未“茍全性命于亂世”;或許你是一個布衣,可絕不“卑鄙”;或許你是那樣自覺卑微,但你這樣一個才子,讓任何一個君王“三顧茅廬”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卻是以那樣一個平凡、忠誠、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現(xiàn)。或許對于劉禪,你有些無奈。可更多的卻是自責,自責自己沒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樣的你,豈能不讓人欽佩。
劉備死前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劉備對他是怎樣的看重,怎樣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獨攬大權,可是他沒有,也許這就是他,只要選擇了忠誠,那么期限就是永遠。那樣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國演義》里被神話了的他,《出師表》中那個捧著一顆忠誠的心,向君王進諫的他,那個一輩子都盡忠盡職的博學才子——孔明,我對你的欽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學之上了。
出師表讀書筆記4
《出師表》可謂千古名篇,是諸葛亮北伐之前,寫給劉禪的奏章。上學的時候,只是把它當做順口溜一樣來背誦,卻從未真正鬧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讀《出師表》,才知道為什么它會被千古傳誦。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與靈魂的寫照。細讀《出師表》,我才體會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滲透在字里行間,讓人為之動容。讀完《出師表》,也讓我對諸葛亮其人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朝廷政治的擔憂,對國家命運的牽掛。接下來諸葛亮所做的通盤的安排,詳盡周到,可見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處處流淌著諸葛亮的報國之志,以漢室之隆為己任,希望能夠“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體現(xiàn)著諸葛亮憂國憂民的愛國深情。
臨行前諸葛亮所做的統(tǒng)籌安排,自上而下,從宮中到府中,從軍中到營中,細致穩(wěn)妥,井井有條。規(guī)范制度,舉薦良才,對劉禪一片赤誠。諸葛亮提出了“親賢臣,遠小人”的用人之道。古來帝王犯錯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問題,而是因為他們親近了小人。小人在身邊,就會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終招致?lián)p失。諸葛亮以史為鑒,盡進忠言,用心良苦。所有這些都輝映出諸葛亮卓越的政治見解和不同凡響的政治才華。
諸葛亮有著敢于擔當重任的英雄氣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臨終托孤”,所有國家的大事都由諸葛亮一人承擔。諸葛亮毫不畏懼,也不退縮,勇挑重擔,而且把這些看做是自己的責任。認為“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應被視為楷模。
諸葛亮不慕榮利,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之所以跟隨劉備“以驅(qū)馳”,完全是因為劉備“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孫權和曹操當中任何一方都比劉備勢力強大。當初劉備沒有自己的地盤,沒有自己的軍隊,寄人籬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榮華富貴,高官厚祿,恐怕不會選擇劉備。孫權和曹操也都招賢納士,求才若渴,如果諸葛亮前去投奔,定會受到更多優(yōu)待。然而,讓諸葛亮一生感念的,卻是劉備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肝膽相照,雖為一介書生,卻也堪稱為重情重義,俠肝義膽的忠義之士。
諸葛亮不僅是一個超群的智者,他的無私奉公的高尚品質(zhì)也令人欽佩。文章之中諸葛亮反復表明自己的報國之志,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只可惜蜀后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即便是諸葛亮再怎么恪盡職守,殫精竭慮,也扶不起那該死的劉阿斗。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遺憾,令人嘆惋。
【出師表讀書筆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出師表》讀后感04-11
出師表讀后感03-24
出師表讀后感范文06-16
出師表說課稿11-03
《出師表》教案11-21
《出師表》說課稿06-29
《出師表》讀后感范文(通用12篇)03-14
《出師表》的初中讀后感范文(精選10篇)07-07
出師表初中的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