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精選10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歡迎大家分享。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 1
放假第三天,按照原計劃我每天在《朝花夕拾》的這冊散文集中閱讀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讀的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圖》。
魯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圖》這本古籍的讀后感,而我所寫的則是先生的這篇讀后感的'讀后感,這邊讓我感到不少壓力了。
魯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話運動的領袖人物,而這篇文字也正是從白話運動入手。先給予那個所謂的紳士沖擊,闡明先生對于白話運動的立常為了加強說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入手,揭開封建衛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為了讀懂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還將《二十四孝圖》的原文找出,加以對比閱讀,讓自己能夠更好地理解先生的這篇文章。“老萊娛親”,“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文章都是傳揚封建禮教中的“孝”的膾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達的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違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為了人頌之為“孝”而“孝”,封建時代也講求“禮儀孝悌”,但這些所謂的“孝”實在是無法用當下的孝道觀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謂至孝,家里貧困,孝母之心值得稱贊,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實在違背了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隨便翻翻舉目全是!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這樣一種封建的吃人的禮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
封建時代的信仰與理念并非都是要繼承或拋棄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確地進行理解才是最正確的。作為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理當傳承發揚!但這樣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衛這些的披著羊皮的衛道士們更是可恥的!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 2
魯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涂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涂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么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寫。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說:“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實在沒有什么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說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么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 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后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說。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說過,學“子路負米”并不難,而“臥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里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出類似“臥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著“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贊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后的高貴與堅強,贊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 3
捧著魯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會兒,半天沒憋出一句話來。雖說作者是中國現代文壇當之無愧的巨匠,但我總覺得他的文筆太過深沉晦澀。也許是我的覺悟低了些吧,連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圖。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于“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于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著一些像“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為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著文中那般臥在冰上,求著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發老爺在故作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為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后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孝并不像魯迅所言的那番“難到了幾十幾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熱騰騰的暖茶,看見你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看見成績單上那喜人的成績。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讓父母舒展眉頭的了。可惜,有人連這一點小事也做不到,讓雙親頭上的白發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沒有錯,它的最終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順,更為懂事。儒家思想的確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們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發現它優秀的一面。因此原諒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 4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 5
有一篇文章叫《二十四孝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頗有感觸。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童年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重點分析作品“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責這種封建孝道不顧孩子的生命,會“有趣的是肉麻”,“以不情為倫紀,誣蔑古人,教壞后人”。作品尖銳地攻擊了當時反對白話文、倡導復古的傾向。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關于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傳封建孝道。但其中之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郭巨埋兒。據說晉代有個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去世后,他把家產分成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養母,對母親很孝順。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了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會影響母親的`供養,于是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后不能復活,最好埋葬兒子,節省食物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為了避免兒子死亡,興好挖了一罐金子。
雖然郭巨孝順,但殺兒之舉違背了人性,不符合儒家思想“天地之性,人為貴”人本觀念。看似孝順,其實是殘忍的。在古代,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的,也有割股肉為了解父母想吃肉的想法,現在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很少有為父母殺人的。為了節省食物,我想殺了自己的兒子,一個違背了母親對孫子的愛,另一個陷害了母親的不仁。所以后來有人稱這種孝道為“愚孝。“
隨便翻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覺得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嚴重的迷信思想;“嘗糞憂心”惡心。
孝是對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 6
在魯迅所有的文章中,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事實上,《二十四孝圖》中孝子的故事應該是非常感人的。不幸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給了它絲綢、油漆和粉末,把感人的真實涂抹成令人厭惡的夸張。就像一個女人,不管她有多漂亮,如果臉上涂了太厚的脂肪粉,只會讓人惡心。
其中,對郭巨埋兒的描寫給我印象最深。這一段讓我深深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說:童年的時候,我和伙伴真的沒有好的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最讓我困惑甚至反感的是老萊娛樂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諷刺地說,他不僅放棄了做孝子的'想法,還害怕父親做孝子,尤其是家庭衰落,祖母還活著的時候。如果他的父親真的是孝子,他應該埋葬他。不是讓任何人學習,而是讓每個人都明白,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應該愛他們的父母,傷害他們的孩子是錯誤的,但學習這種文化,而不是通過故事告訴每個人孝順父母。
紳士赤條躺在冰上,借用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的后母常想生魚,天天冷凍,祥解衣會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車去負米,借用了子路負米的傳說。孔丘學生子路,仲名原。當他為父母服務時,他只吃粗糙的食物,為父母百里之外背米。魯迅前面說過,學生路負米不難,臥冰求鯉有點危險。諷刺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頓倫紀文電是很常見的,但是很少看到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好事,比如臥冰求鯉,子路負米。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祭壇,回報他們原來的臉,那些不一定完美,但充滿人類的臉,那些褪色的光環,但閃耀著人們的光輝臉。
讓我們唱普通人的贊歌,唱軟弱、懦弱、猶豫背后的高貴和力量,贊美站在普通身體里的傲慢。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 7
最近看了魯迅散文集,大部分都收錄在里面。其中一篇文章在我看來很有反思價值,就是《二十四孝圖》,所以決定作為選修課的作業,順便想想這篇文章帶給我們的反思。
文章開頭一直提到白話文與阻礙白話文內容的斗爭,尤其是兩次“只要白話謀害者,就應該滅亡!”這句話,初讀起來似乎有些不符題意,明明是應該寫關于《二十四孝圖》的內容,怎么又和百話文有關呢?讀完全文后,我似乎明白了這兩句話是為了糾正魯迅本文要表達的觀點和想法,這將在下面提到。
接下來,正文正文剛開始寫道:“每次看到小學生高興地看著一本厚厚的《兒童世界》,想到別國孩子用書的精美,自然會覺得中國孩子很可憐。但回憶起我和同學的童年,我們不禁覺得他很幸福,給了我們永恒的青春一個悲哀的哀悼。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前輩”禁止,罵,甚至打手掌。”至少他對魯迅的童年并不滿意,9 自然,除了一些書可以讀),然后介紹這本書的起源(他是如何獲得的),以下是全文的重點,通過選擇一些孝道的解釋,特別是不合理的孝道,如本文所述“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批評和指責嚴重變化“孝”并非真孝。魯迅指責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生命,“以不情為倫紀,誣蔑古人,教壞后人”。魯迅指責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生命,“以不情為倫紀,誣蔑古人,教壞后人”。這篇文章主要批評封建孝道的概念,閱讀勝利讓人們嘆息,覺得概念的差異因年齡的不同而變得非常遙遠。作者一開始反對“妨害白話者”,尖銳的態度也讓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寫白話文的人。魯迅先生認為,不徒手的古籍束縛了孩子的.想象力。從“因為‘人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只好偷偷打開第一葉,看著問題“文星高照”魁星像,四個字的惡鬼,滿足他幼稚的愛美天性”可見可見,當時的孩子是多么喜歡這種新形式的書籍,這就是白話接下來,作者回憶起小時候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憤怒是他最重要的感受。
這樣一本《二十四孝圖》,宣揚孝道,完全使自然本能的愛,變得殘酷,扭曲,甚至讀一些公式化,完全違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扭曲人性,對魯迅來說,這是一種心理扭曲(加上他童年的生活經歷),像咒語發送在心里,所以他會生氣,不僅生氣自己的經歷,更憤怒地給新一代的孩子增加這樣的精神壓力,這與魯迅的理想背道而馳,也是對魯迅追求的侮辱,這是他無法忍受的——因此,魯迅的憤怒爆發了!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 8
讀完《二十四孝圖》,不禁發自內心的感慨: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是做人的基礎.因此,古人常說為先。自古以來,關于孝道的感人事跡就一直發生,一切都讓我們深感震驚。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黃香,他媽媽九歲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更孝順,更關心父親。嚴冬時節,黃翔在父親睡覺前鉆進被子,用自己的身體蓋住被子,讓父親睡得溫暖舒適;在炎熱的'夏天,黃翔用扇子冷卻枕頭席。為了讓父親睡得涼快,他不惜出汗。親戚鄰居知道后,都稱贊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后,當上了大官,但他體諒人民,孝順父母,人民都稱贊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有一個故事感動了整個中國,它讓世界各地的母親得到了安慰。
2023年,一個叫田世國的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的真理。田世國得知母親患有尿毒癥后,偷偷去醫院做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國不告訴母親,毅然將腎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后,田的母親恢復得很好,但她總是不知道她的腎臟是她兒子的。田說:如果我母親恢復正常,器官排斥相對較小,我認為這將永遠是一個秘密。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但也是一顆孝順的心!
孝是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兒女遵守的人生標準。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真的能愛他的親戚,那么他就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別人。俗話說老五老,人老,幼五幼,人之幼。由此可見,孝道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像樹根一樣牢牢扎根于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動搖。
誰知道,在美國人眼里,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在美國卻是不可想象的。聽者感嘆:發達國家的人要撿起我們丟失和忽視的東西。我們應該反思這一點嗎?我們應該珍惜古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嗎?
做孝順不必充滿活力。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從身邊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想想父母,盡力讓父母身心愉悅。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 9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述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由元代郭居敬輯錄并配以圖畫而成。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更是一部揭示封建孝道虛偽與殘酷的文獻。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感其中既有感人至深的孝心故事,也有令人發指的愚孝行為。
首先,書中許多故事展現了孝的真諦。比如《刻木事親》中的丁蘭,他在父母早逝后,制作了兩個木像,每天對著木像說心事,出門也要稟告。這種對木像都如此珍惜的態度,深深體現了丁蘭對父母的尊敬和懷念。又如《戲彩娛親》中的老萊子,他年逾七十仍不忘孝敬父母,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甚至在跌倒后也故意裝作小孩子一樣玩耍,以避免父母擔心。這些故事讓人感受到孝的力量,也讓我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足夠孝順。
然而,書中也有一些故事顯得荒謬甚至殘酷。比如《郭巨埋兒》,郭巨因家境貧寒,擔心養兒會影響供養母親,竟打算埋掉兒子以節省糧食。這種為了盡孝而不顧兒童性命的做法,顯然違背了人性和道德。又如《嘗糞憂心》中的庾黔婁,他通過嘗父親的糞便來判斷病情,這種醫學上的荒謬行為不僅無助于治療,反而讓人感到惡心和不解。這些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也讓我們對孝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魯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圖》中,通過回憶自己童年時閱讀這些故事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他認為,這些故事中的許多行為不僅難以做到,而且有些甚至不能去學。他批判了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的'虛偽行為,并呼吁人們要理性看待孝道,避免陷入愚孝的誤區。
讀完《二十四孝圖》后,我深刻認識到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我們應該以理性和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孝道。我們不能盲目模仿封建孝道中的極端行為,而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家庭條件來盡孝。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兒童的權益和成長,避免將他們作為盡孝的犧牲品。
總之,《二十四孝圖》不僅是一部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書籍,更是一部揭示封建孝道虛偽與殘酷的文獻。它讓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孝道,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關愛自己的父母和子女。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 10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充滿傳統儒家孝道思想的書籍,它通過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孝的多種形態和內涵。讀完這本書后,我深受感動,也對孝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被書中許多感人至深的孝心故事所打動。比如《鹿乳奉親》中的郯子,他為了讓患有眼疾的雙親能吃到鹿乳,不惜穿上鹿皮混入鹿群中去取乳。這種為了父母不惜冒險的行為讓我深感敬佩。又如《百里負米》中的仲由,他家里貧窮,卻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這種勤勞和孝順的精神讓我深受啟發。
然而,書中也有一些故事讓我感到困惑和不解。比如《臥冰求鯉》中的王祥,他為了給老母煲湯,不惜在嚴寒冬日里赤裸身體臥在冰面上。這種行為雖然體現了他的孝心,但卻顯得過于極端和不切實際。又如《郭巨埋兒》中的郭巨,他因為家境貧寒而打算埋掉兒子以節省糧食供養母親。這種為了盡孝而不顧兒童性命的做法讓我感到震驚和憤怒。
魯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圖》中通過回憶自己童年時閱讀這些故事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他批判了那些為了盡孝而不顧一切的行為,認為這些行為不僅難以做到,而且有些甚至不能去學。他呼吁人們要理性看待孝道,避免陷入愚孝的誤區。
讀完《二十四孝圖》后,我深刻認識到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我們應該以理性和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它。我們不能盲目模仿封建孝道中的極端行為,而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家庭條件來盡孝。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兒童的權益和成長,避免將他們作為盡孝的犧牲品。
總之,《二十四孝圖》是一本充滿傳統儒家孝道思想的書籍,它讓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孝道。通過這本書的閱讀和思考,我更加堅定了要盡自己所能去孝順父母的決心,并努力成為一個有孝心、有責任感的人。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700字】相關文章: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好詞好句10-19
魯迅《二十四孝圖》好詞佳句摘抄05-27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11-01
(精選)《二十四孝圖》讀后感02-16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12-06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02-18
魯迅二十四孝圖讀后感04-20
《二十四孝圖》優秀讀后感04-20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實用)07-04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精]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