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二月蘭》讀后感

時間:2021-03-30 16:29:45 讀后感 我要投稿

《二月蘭》讀后感

  二月蘭是一種常見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間。花形與顏色都沒有什么特異之處。如果只有一兩棵,在百花叢中,決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下面小編為你整理的《二月蘭》讀后感,希望能幫到你!

《二月蘭》讀后感

  篇一:《二月蘭》讀后感

  最近很忙碌,我慢慢地開始有些厭倦生活。于是我走進圖書館,慢慢把心沉靜下來,拿起最心愛的散文,突然想起老師說的散文有“形散神不散”的精髓,我就找了一篇季羨林的《二月蘭》,無心的翻閱卻使我找到了生活的涼茶,我喝著,品著,二月蘭的芬芳竟然讓我重新看到了一線生活的曙光。

  在介紹這篇文章之前,我得介紹文章的作者。

  這篇文章選自季羨林的《懷舊集》,作于1993年。季羨林是一位國學大師,曾被看作是“老生派”散文的代表之一。

  《二月蘭》是季羨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達的心胸、平樸簡約的文筆,給讀者講述了一個洋溢著淡淡二月蘭花香的人生歷程故事。

  本文主要通過作者回憶一些與二月蘭的人與事,抒發了作者對自己失去的親人的無限懷念之情,也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笑對人生冷暖,生活中體驗悲歡真情的人生感悟。作者用擬人、夸張與摹色手法,描寫了二月蘭隨著春風的召喚,兀自淋漓盡致的怒放,紫氣直沖云霄。它堅強地開著,不管世事變遷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風招搖中笑對人世沉浮。二月蘭的一“怒”,紫氣沖云霄,一切順其自然,應該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沒有所謂的悲與喜……然而,移花于情,作者的記憶開始打開。

  天地雖寬,陽光雖普照,作者卻依然感到無邊的寂寥與凄涼。二月蘭的順其自然,泰然處之的性格,與作者的處境形成鮮明的對比。花倒是能笑對春風,而作為人呢?于是結尾有“我問三十多年來親眼目睹我這些悲歡離合的`二月蘭,她也沉默不語,兀自萬朵怒放,笑對春風,紫氣直沖霄漢。”又是作者對二月蘭這一形象的提煉,達到了頂峰。在生命的逆境中,身邊的事物慢慢消逝,親人的離去,導致作者對人生悲歡離合的思考:悲中有歡,歡中有悲,悲歡交織難辨。文章以二月蘭貫穿全文,反復描寫二月蘭,強化了感情,表現了二月蘭在逆境中巍然屹立,一切順其自然,遇事泰然處之的品質與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人格與提醒人們體驗悲歡離合的人生境界。

  讀完此篇,我沉思了很久。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情緒大起大落,面對人生的跌宕起伏更是虛弱得像一根墻頭草,沒有毅力,沒有理想,甚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我們為何就不能像作者筆下的二月蘭一樣,不管外界如何,我們都活出自己的個性,用堅強的意志笑對人生起伏。而當我們在社會的逆境中無法逆流之上的時候,我們可以回到家,去尋找一份溫情,去修補自己脫落的羽翼,待一切都準備就緒時,我們就可以像二月蘭一樣,一怒沖霄漢,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篇二:《二月蘭》讀后感

  這的的確確,確確實實是我第一次沉下心來去觸碰季老先生的文章,以前只是在小學課本上讀到它在外留學時寫得日記,字字句句里都充斥著愛國思鄉之情。小學課本里這樣的文章很多,讀了后,我也不留記憶。如今卻無意間翻到一篇老先生的《月是故鄉明》,還沒來得及去細細品味,就已經被這個題目給醉倒了,寫得多好呀,月是故鄉明,月是故鄉明,一語道破,點醒夢中人。往日里讀到的那些,什么想念家鄉啊,什么思念故園,頓時都化為了浮云,都不如這五個“月是故鄉明”。

  這篇的名字叫《二月蘭》,簡單而不失風雅,單調而不失古樸,極其吻合了老先生那種獨有的氣質。起先是被開頭提到的“燕園”二字迷住的,我極其向往那里,去窺視那個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園子。殊不知老先生竟然住在那里,轉念一想,老先生就該住在那兒,也只有那里值得老先生祝我細細地往下看,看懂了什么叫“一見鐘情”,徹徹底底地伏倒在老先生的文字之下。對這些文字油然而生一種“相見恨晚”的情感。

  他說,二月蘭是在努力攀爬著的,這“攀爬”兩字用得妙絕,仿佛可以看見二月蘭那頑強的生命力。“連喘氣的聲音似乎都能聽到”二月蘭的喘氣竟被老先生聽見了,我癡笑,大概也只有老先生這樣的人能聽得見吧。

  婉如是季先生的女兒,但是對她描寫,倒讓我想起了“江南伊人,在水一方”的場景,“她總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帶到湖對岸的拐彎處。”

  “紫氣直沖霄漢,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的了。”這句話在文章中足足出現了三次之多,我本是覺得奇怪的,從沒讀見文章中竟出現了這么多重復的語句,想拿著書去找胡老師問問的,但后來多讀了幾次,便覺得就該這么寫,已經找不出比這更好的語句了。

  我的這篇文章絕不是在點評,因為即使讀了許多次,也不敢斗膽寫一篇點評的文章,只是寫寫心中的敬佩之情而已,僅此而已。

  篇三:《二月蘭》讀后感

  感動中國人物之——季羨林先生,其中的“頒獎辭”為:“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季老的專業論著,我們難以享用(因我們的學識所限),但季老的散文隨筆,卻給我們展現了他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一面。鐘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季老的散文集《二月蘭》其中有一篇《神奇的絲瓜》,給我印象深刻,絲瓜,太平常,太普通,我們房前屋后到處都有它的蹤影,但我從沒注意過它,直到我讀了季老的“神奇的絲瓜”,才注意到絲瓜也有“思想”。季老寫到:“我仿佛覺得這棵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象。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么來思想呢?絲瓜靠什么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涂。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上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我真佩服季老的觀察力與想象力。日本作家黒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里寫到“世之最可懼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聞其樂,有心不解其真,既無感慨,亦無激情……之類也”。我們對我們生活的世界,熟視無睹,對自然界的變化缺乏欣賞,對周邊的事件麻木不仁……真真的可悲可懼。“大家”與常人的區別大概就在此吧,我們司空見慣的“蘋果落地”,只有牛頓想到了蘋果為什么不往天上掉,進而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燒開的壺水,為什么會把壺蓋頂起,也只有瓦特比別人多問了個為什么,隨之發明了蒸汽機,引發了工業革命。

  我們不缺乏生活,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二月蘭》讀后感】相關文章:

二月蘭11-24

可憐的二月蘭08-11

《二月蘭》讀后感1000字06-10

二月蘭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01-28

二月蘭魂散文03-22

春天里的二月蘭01-05

現代詩歌“二月蘭”04-12

二月如蘭現代詩歌05-05

高一狀物作文 :二月蘭06-08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鲁丝片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小视频 |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视频 | 日韩精品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