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后感[實用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呼蘭河傳讀后感1
第一次全面地了解蕭紅的人生經(jīng)歷,是通過電影《黃金時代》,個人認為湯唯塑造的人物形象還是立體豐滿的。蕭紅女士一生桀驁不馴、倔強自立,一路追尋理想。然而這樣的斗士必定是顛沛流離、孤獨悲涼的,她在異鄉(xiāng)冰冷的病床上悄然離逝時年僅31歲。
我一直在思考,這位左翼女作家悲天憫人的情懷究竟從何而來,直到讀到《呼蘭河傳》。呼蘭縣,這座她出生、成長的東北小城,夏季短暫溫暖,冬季漫長嚴寒,這座城里的人閉塞、守舊又市儈。
小說開篇講了縣城里一個詭異的`大泥坑,雨天洪水泛濫,晴天泥濘黏稠,這個坑吞噬過無數(shù)雞鴨貓狗甚至豬羊馬牛,人們過坑的時候手腳并用、提心吊膽,恐怕稍有閃失就會命喪泥沼。可是從來沒人想過要把坑填上,仿佛那個坑就是天然的存在,如同大自然的法則。每個人只要自己安全過了坑,就站在對面看戲似地看別人怎么過。這是多么真實的寫照,人心麻木自私,社會怎能不沒落?
童年的“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我”以孩童單純無邪的視角描摹了呼蘭縣里的人情世故,而其中的世態(tài)炎涼由讀者細細品味。初來乍到天真可愛的童養(yǎng)媳“團圓媳婦”被婆婆生生折磨死,可在夫家人的眼里,婆婆打媳婦天經(jīng)地義,不打怎么懂規(guī)矩明事理?婆婆更是理直氣壯,兒子小時候踩死了一只小雞,一只雞仔值三塊豆腐呢,她打了他三天三夜,不照樣長大成人了嗎?這媳婦怎么就經(jīng)不得打呢,不就是把她吊在房梁上用鞭子抽了幾頓、用鐵棍烙了她的腳心而已?團圓媳婦死了,全家人真心疼了,心疼了娶媳婦花掉的銀子,心疼給媳婦尋偏方、請神婆花掉的銅錢。
團圓媳婦死了,街坊鄰居很長時間沒得熱鬧可看,直到看磨坊的馮歪嘴子忽然有了兒子。那孩子出生在大冬天的磨坊里,身上蓋著面袋子。磨坊主老婆勃然大怒,來路不明的野婆娘生的野種也配蓋面袋子?她毫不猶豫地拿走了嬰兒身上的袋子,不忘說了句“可凍死我了”。被趕出磨坊的馮歪嘴子一家只能住在茅草棚里,新生的嬰兒渾身蓋滿茅草御寒,日夜哭鬧。街坊們就等著看那孩子什么時候凍死,可他偏偏不死,還長大了,能幫著做事了。
馮歪嘴子的老婆生下第二個兒子就死了,于是他們又打賭猜測第二孩子的死法,看他是凍死呢還是餓死。可是馮歪嘴子硬是把他養(yǎng)活了,盡管這孩子嚴重營養(yǎng)不良,七八個月大了只會拍拍手,可他會笑了,微笑的時候露出了新萌出的乳牙。這世上最深的悲哀,莫過于能用錢換的東西都比人值錢、別人家的悲劇都是自家的樂趣。
“我”從小就想渡過呼蘭河,去看對岸的世界。可是祖父說,你怎么過得了河?祖父是蕭紅回憶里的一抹亮色,是她眷戀家庭的唯一原因。可是祖父也不全懂她的心。她是女孩,長大了要嫁做人婦,相夫教子,怎么可以出去闖蕩世界?祖父沒了,她徹底不再留戀這個守舊的家庭,不再留戀這座冷漠的城市。
正是這樣一個冷酷的時代造就了蕭紅的黃金時代。她用紙和筆高聲吶喊,為著平等,為著自由,為著光明!
呼蘭河傳讀后感2
蕭紅筆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這座小城極為普通,從南到北的十字街貫穿整個小城。一個個生活在這普通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編織成《呼蘭河傳》的故事。
全書由“整體到局部”的結(jié)構(gòu)先總寫呼蘭小城的地理情況、城市內(nèi)部的構(gòu)造等等。再寫人,但這本書無主要角色,用小城各個地方不同的人為線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鋪開。作者用敘述生活的口吻描寫的事件當中,有善有惡,有悲有喜,黑白交織,如灰色的'、大筆點染的水墨畫。
“灰色”——這是我讀完《呼蘭河傳》的第一感受。白與黑交織,便構(gòu)成了灰。《呼蘭河傳》有令人愉悅的片段,有能激勵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記得在第五章有一個片段:“于是我從祖父的身上從上往下掙扎著,喊著:‘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幾乎抱不住我了。”童趣與天真如鉆石一樣鑲嵌在本書中,但僅存的美好便大抵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蘭小城的“文化活動”。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請的,而且還要獻上布匹,大神不高興了還要殺雞。既然活動成本這么高,呼蘭城的市民為什么還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我認為可以從上下文尋得答案:呼蘭小城有為神鬼服務的店鋪,以扎彩鋪為例,文中作者用細致的描寫寫出了扎彩鋪里金碧輝煌的陰間宅子,加之以豪華的特殊服務——有專門的人拉車,有穿著白凈的廚子拉面,還有精明的管家管賬……然而這一切是還是衣著粗鄙的人做出來的,并沒有因為陰間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變現(xiàn)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說,并未見到做扎彩的人給自己做一間陰間宅子。放河燈也是一大特色活動,例如此場景描寫:“這時,再往遠處的下流看去,看著,看著,那燈就滅了一個,再看著看著,又滅了一個,還有兩個一塊兒滅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個一個地托著走了。打過三更,河沿上一個人也沒有了,河里邊一個燈也沒有了。”文字雖簡潔,但在我腦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畫面:在視野的盡頭,燈在河的遠處一個個地滅掉,每滅掉一個,天色便暗了幾分。待到燈全部都滅完后,這河,便又恢復死寂。
哪有陽間人渴望陰間的道理?如果真是這樣,只能說明人們對現(xiàn)世的不滿、失望以及對虛無縹緲的“來世”的憧憬。聽著大神唱著跌宕起伏的調(diào)子,難道他們感受不到內(nèi)心的空虛嗎?向鬼神求幸福安穩(wěn),渴望來世的榮華富貴——而這一切,是誰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說,讀者自知。而打動我的是灰色的回憶:如黑白交織,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順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難、坎坷;只有風雨交織、雨后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實,也最是動人。
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今日已物是人非,哈爾濱市呼蘭區(qū)代替了呼蘭縣。但蕭紅筆下的呼蘭小城,似一縷若有若無的炊煙,跨過歷史的河岸,飄過了呼蘭,飄過了黑龍江,飄過了中國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訴說這娓娓道來的故事,喜悲交織的故事將會一直延續(xù)下去……
呼蘭河傳讀后感3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閱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xiāng)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xiàn)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zhèn),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tǒng)的回憶性質(zhì)作品有些不同,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為各章,但又像描寫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但是當時的民眾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tài)度看熱鬧般的圍觀。盡管把這個坑填平并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愿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xiàn)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tài)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xiàn)出人民的日常休閑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寫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溫暖的老人,在這里不得不說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溫暖和快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后花園里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寫幾家鄰居,有喂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這里不得不說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里面住著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yǎng)了一個童養(yǎng)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己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寫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zhàn)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后”,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為不易,但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毀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后因難產(chǎn)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兒子身上,他不在絕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講到這里,我們已經(jīng)可以看到作者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表達出作者對于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xiàn)實的否定。借xx的話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蘭河傳讀后感4
蕭紅先生,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滿傳奇,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不斷抗爭。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先生的《呼蘭河傳》,這本書寫于戰(zhàn)火紛飛的1940年。1942年,日軍攻陷香港,因病住于香港醫(yī)院的先生也寂寞地離開了人世,這本書成為了先生最后的著作。
這本書,是一篇優(yōu)美的敘事詩、更是一串凄婉的歌謠!作者以細膩的手筆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無奈的故事。通過一個不諳世事的兒童眼中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難忘經(jīng)歷。其中,有快樂的、有悲傷的,更多的是對那個丑陋封建社會的批判、揭露。
在這個封建社會的大舞臺上,生活著一個個悠然自樂、自怨自艾的可憐蟲,有二伯、老廚子、老胡一家子、周圍的閑人們…
書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屬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侶。無憂無慮的后花園中,與祖父盡情玩耍,纏著祖父講唐詩、故事…祖父是和藹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滿童趣,像個孩子;祖父是通情達理的,在大家紛紛議論小團圓媳婦的不是時,他說小媳婦是個好孩子…祖父雖默默無聞,卻不斷激勵著作者積極的一生。
小團圓媳婦太凄慘了!她是一個“笑呵呵”、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歲的孩子,就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兒媳婦。天真、大方、率性的她,無意識地違背了封建傳統(tǒng)習慣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圍人們的閑言碎語下,愚昧的婆婆為了“規(guī)矩出一個好人來”,從她一進家門就開始,打了她一個月。婆婆親口對別人講,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有時,吊梁上,皮帶抽,打昏后用涼水澆醒;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把一個好好的人折磨病后,不給她看大夫,卻聽信周圍的人,到處找偏方、請大仙、跳大神…就是這么一群人,一次次的從精神上、從身體上瘋狂地折磨著團圓媳婦,卻口口聲聲的說是為了她好。最終,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圍留下了一群“熱心”的、冷漠的看客…
這一切,該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干的出來啊?這是一件多么凄慘的事啊!這是一群多么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殊不知,這些婆婆們,同樣也是“照著幾千年封建傳統(tǒng)習慣而生活”的犧牲品!可以想象,這些屈服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會為自己的愚蠢、頑固而付出代價!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說過:翻開封建歷史書,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卻是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透過這本書,我分明看到了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猙獰面目,正張著血盆大口,吞噬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想想蕭紅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現(xiàn)在,我為自己生活在這個繁榮文明的新社會感到光榮與榮幸!我們要倍加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積極樂觀地建設新時代的文明!
呼蘭河傳讀后感5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茅盾
讀了《呼蘭河傳》后,感觸頗深。作者蕭紅以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用童年的視角將我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
在那個小城里,“人與城”“少女與老人”“生者與逝者”“愚昧與人性”交織在一起。讀著它,會感受到一條悠悠的小河,緩緩地從容地流淌著,時而濺起幾朵機智的幽默的浪花。如此平緩的語言,就像一個純樸的女孩兒正向她的小朋友講敘她所迷戀的地方,真切直率,卻令人神往。就是用這樣的文字,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諳世事的“我”、慈祥和藹的祖父、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和淳樸善良的馮歪嘴子。
小團圓媳婦,剛被接到胡家的時候,臉龐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因為婆婆的毒打,人們的愚昧無知。從側(cè)面反映出了農(nóng)村人的每天的生活和心理。從一個小孩子的角度去問答對看到現(xiàn)象的不解。一個害人害物的泥坑,大家寧愿繞著走也沒有人愿意把他填上,因為這泥坑填不填上不關我的事,泥坑又不是我家的`,別人填不填也不關我的事。這個泥坑就在生活中,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去填,我希望自己能把他填上。
文章接著寫的是小時候的趣事。這一段看到挺開心的。每天翻翻家里的老物件,去園子里逛逛,和爺爺一起背詩,抓園子里的小動物玩,捉弄爺爺,每天和爺爺一起哈哈哈的笑著。任何時候都可以笑起來。想笑就笑。這樣簡單快樂的童年讓人想著感覺美美的。有這樣一位爺爺很幸福。
接著是寫小團圓媳婦的。小團圓媳婦這個人物充滿的悲劇色彩。她以一個活潑、機靈、可愛的形象出場。以一種受盡煎熬,遭人嫌棄的方式離去。表達出了那個時代下女性生存的艱難。十幾歲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在短短的一年內(nèi),從生折磨到死。是因為他第一天來到婆家就吃了3碗飯?是因為她走路很快?或許在那個年代,人命是賤的,比家禽還要賤。那些踐踏他人生命的人,自己內(nèi)心骨子里就是賤的。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能夠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存下來。活著最終也是害人害己。自己也永遠是利益的奴隸,悲哀可憐的活著,只是為了等死。那么我呢?此刻的我是什么樣的?這一生的我和你呢?
文章最后是幾個人物描寫。廚子、有二爺、馮歪嘴。這幾個人,個性羨慕,代表了一個時代。我喜歡馮歪嘴。他的生活是積極的,幸福的。或者說曾經(jīng)幸福過。互相體諒的夫妻,還有倆個孩子。最后妻子死了,他還是堅強的活下去,帶著孩子一起。
時光飛逝,離蕭紅筆下的那個年代已經(jīng)過去將近拜年了。我小時候的鄉(xiāng)下似乎和那個年代比起來變化不大。大人門串門、閑聊、講悄悄話。小孩子嬉戲打鬧,翻箱倒柜。
轉(zhuǎn)眼間,我也到了蕭紅的年齡了,也有幸讀著她的呼蘭河傳。讀起來。感覺,簡單、寧靜、很舒服。
【呼蘭河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呼蘭河傳10-16
呼蘭河傳作文04-05
《呼蘭河傳》閱讀心得03-24
閱讀呼蘭河傳心得04-14
讀《呼蘭河傳》有感呼蘭河傳讀后感12-09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大全01-16
呼蘭河傳作文(精選22篇)09-09
《呼蘭河傳》里的好詞好句收集02-04
呼蘭河傳心得體會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