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名人傳》讀后感13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名人傳》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人傳》讀后感 篇1
“我稱之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強力而雄的人而只是一些心靈偉大的人。”這是羅曼羅蘭曾說過的一句話,他這樣的一句話,充分表明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三位傳奇形象,一本《名人傳》讓我領悟到三位的境界,感受到三位的靈魂。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使為了王位,也不要忘記真理。”在這些英雄行列中,羅曼羅蘭把首席的位置給予堅強而純潔的貝多芬。魯特維克·范。·貝多芬,他出生在音樂世家,但他命運卻不像我們所聽到的“音樂世家”那么美好,從小喪母,而精神也一度錯亂。不過,他對音樂的喜愛卻從未改變,他思念故鄉,熱愛祖國,當戰爭爆發之時,他懷愛國情緒創作了《行軍曲》和《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民族》,但上天賜于他的命運一次次捉弄著這位偉人,當他開始對生活充滿信心之際,他聽力卻漸漸衰退,但他卻從未屈服。懷著耳聾的折磨,他創作了一篇又一篇不朽的樂章,流芳于世。當他在舞臺上成功演奏時,盡管他聽不見那歡快的.掌聲,但他的靈魂在舞蹈。貝多芬——一個不幸的人,一個由貧困、殘疾和痛苦鑄就的偉人。世界沒有給他快樂,他卻為世界創造了快樂。
然而,米開朗基羅的命運也并非美好,出生在脾氣暴烈的法官家中,與貝多芬同樣,年幼喪母。起初米開朗基羅熱愛美術,但不久便厭惡。一次機會讓他接觸了古文化,熱衷了雕塑,從此他的雕塑生涯就此展開。但是上天一次又一次的捉弄他,社會的黑暗,宗教信仰,家庭的無理索取,敵人的擠壓,教皇的一次又一次命令,讓這樣一位固執,具有天才智慧的人備受折磨,但他依舊朝著自己的信念努力。
托爾斯泰也依然沒能逃脫“命運”,但他同樣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一篇篇不朽的文章。
在這三們人中,我對貝多芬的了解少許多些,但看了書之后,我對他們的精神感到佩服。或許我無法理解他們的思想,但我卻被他們的靈魂所震撼。那一小小的偉人用他們精神,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留下歷史氣息。我不知該怎樣來評判你們只能用佩服,或是偶像一詞,你們用神圣的心靈輻射出一種生命力和愛,為家人、為社會、為理想、為自由、為靈魂……
《名人傳》很快就看完了,感觸之深。“人啊,應當自強不息”羅曼·羅蘭用心靈的感情為我們講述三個偉人,從此一種精神環繞在我身上:堅強,堅持,他們是自由與正義的奮斗者。
《名人傳》讀后感 篇2
“心向善,愛自由高于一切,名人傳讀后感900字。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米開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早就聽朋友說,
《名人傳》十分好看,里面描述了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果真不假,他們,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讓我啟示超多。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從父親學音樂。不過,一生卻十分坎坷,就在他二十六歲那年漸漸耳朵開始變聾,但他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米開朗琪羅,他的經歷十分坎坷,曾卷入了一場革命的漩渦,差一點喪命。不過,他意志堅定,最終創作了《大衛》。托爾斯泰,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世人播撒愛的種子,他那史詩般的恢弘氣魄與明亮詩意的《戰爭與和平》,波瀾與不安騷動的《安娜·卡列尼娜》,還有悲天憫人的《復活》,已深受人們的喜愛。看完整本書,關于貝多芬的經歷,至今都令我難忘。
我佩服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他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么還能成功呢?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話說回來,貝多芬的一生簡直可與虛構的偉大悲劇媲美。他很早就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緊接著的,他又漸漸失聰,而且還有病魔纏身,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痛苦,也許很多人都會認為到了這個地步就一定會一事無成,然而貝多芬卻毫不動搖,反而創作出舉世聞名的《第九交響曲》。這是多么地令人震驚啊,這也同樣給了我們一些啟迪::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他們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挫折,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斗,像那三位一樣永遠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
《名人傳》讀后感 篇3
碎石不可與高山相提,水滴也難以與大海并論。但,前輩的“腳印”告訴了我:大海來自涓涓細流,成功全靠一個個堅實的腳印。
多少個香甜的夢中,我騎在駿馬上揮舞著戰刀,率領千軍萬馬馳騁在疆場上;多少次難以自抑的想象中,我又仿佛成了報社的記者,漫步在異國海濱沙灘上。多么甜美的夢幻啊,她雖然浸透著童年的幼稚,卻是我生活、學習的原動力。
我懷著渴望的心情讀完了《名人傳》,書中的名人貝多芬:一個不幸的人,他貧窮、殘廢、孤獨、幾乎所有痛苦都找上了他。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成功的背后是一個個堅實的腳印。以前,我總是羨慕他們出生的那個時代,以為只有那樣的時代,才能做出驚天動地的業績;想象只有那樣的時勢,才能造出他們這輩英雄。
今天,前輩的“腳印”告訴了我并非如此。
當我慢慢地長大,對美好的理想還沉醉在夢幻般的追求中時,前輩的腳印告訴了我。海市蜃樓,不是現實,不付出血汗的代價,不經歷艱辛的'努力,理想是不能實現的!
當我慢慢地長大,智慧老人賜予我更多的聰明才智,因而,每逢一道難題解出來了,一次測驗得滿分了,或一次競賽得獎了,我便沾沾自喜,飄飄然起來,沉湎于自我陶醉中。這時,前輩的“腳印”告訴了我——驕傲將意味著失敗,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走向成功。成績只能說明過去,并不能代表今天,更不能代表將來。
當我慢慢地長大,學習的擔子越來越重時,意志卻變得越來越脆弱,學習遇到一點困難,生活遭受一點挫折,便像泄了氣的皮球,甚至感到前途一片灰色:我還有望嗎?這時,又是前輩的“腳印”告訴了我——任何時候都決不向命運屈服,經不住考驗,受不起批評,自暴自棄,是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只有堅韌不拔的開鑿,刻苦勤奮的進取,才能鋪平通往理想的道路。
我們的前輩迎著暴風雨走過來了,他們成了偉大的音樂家、藝術家、文學家……他們身后留下的是一個個堅實的腳印。他們這種無論是掌聲、榮譽和演出的空前成功,還是經濟上的極端困窘和體質的日益衰弱,都不能使他停止前進、放棄自己鐘愛的事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的面前充滿陽光,難道不能踏著前輩留給我們的腳印,走向理想的明天,讓青春發出耀眼的光芒嗎?
《名人傳》讀后感 篇4
書中寫道,貝多芬在聽力逐漸下降、出現重聽且再也隱瞞不下去時,告訴了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是什么樣的人讓貝多芬如此信任如此依靠?親愛的、善良的、真摯的……描述不盡。兩個最相知最真誠的密友。貝多芬在最無助最痛苦的時候向他們傾訴著心。
我想,不管是到天涯或海角,不管是處在何種艱難險境,最好的朋友總是在你身邊。你悲劇式的愁苦中,他們會給予你援助的大手,借給你倚靠的臂膀;當你終于懂得了制造歡樂,他們便是那最忠實的守護者,最悉心幫助你的一片小小天空。友誼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
一曲曲天籟之音的誕生,或許只是才華上的登峰造極,但一支支曲子的背后充滿著痛苦的吶喊,是一種讓心靈習慣于痛苦的悲愴。他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向疾病、向命運、向社會宣戰?他又是如何抵住無休止的傷與痛,譜寫樂曲?自然是他那堅強與不羈的性格,頑強抵抗的毅力與不甘挫敗的信念。
您雖然患有耳疾,但卻擁有音樂——這個可以讓您思想情感任意馳聘的海洋。您在這片浩森無垠的海洋中遨游,擷取晶瑩的浪花。于是,一曲《第九交響曲》橫空出世了。它的出現,似乎孕育著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你也獲得了釋放,將音樂掌握在自己手中。
您雖被愛情所遺棄,但心中卻從不缺乏愛。因為您對特蕾澤的愛,而綻開了一朵純潔的“花”散發著您生命中平靜的芬芳,這朵奇葩便是《第九交響曲》,它的綻放,讓人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夢幻、溫柔與愛。那一刻,所有的人們震憾了,狂暴的外表下,是您那顆被愛所棄盈的心!這一切都證明了,即使愛情離開了你,但是, 愛并不會離開你!相反,您將愛永遠的留在自己的'心中!
您雖生活貧苦,但卻有一顆高昴的頭顱。永遠都無法忘懷,那次您與歌德在大街上漫步忽然遇到了一支貴族隊伍。歌德脫帽致禮!而您站立在那兒,讓那些貴族向您致禮!您可知道,這一舉動震憾了多少人的心扉?不向權貴低頭,您使自己的人格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您雖失去了一切的“歡樂”,但您卻給世人們留下了無數歡樂。您以一個失去歡樂而創造歡樂的人們的身份告訴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因為生活中的痛苦而放棄自己的人生,只要我們還有能力去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事,便能將所有痛苦承擔,讓它們鑄成歡樂。這句概括貝多芬一生的話:“惟其痛苦,才有歡樂。”將一生激勵著我們,告訴著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名人傳》讀后感 篇5
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名人傳》描述了處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啟示更多,獲得更多。
本書的首位譯者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承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正如傅雷所說《名人傳》的三個主人公他們的骨子里都有那么一種品格叫頑強;有一種精神叫不屈;有一種人格叫奉獻,這就叫做偉人。
像貝多芬那樣堅強、潑辣而又富有人情的人物,他的振撼和扶掖我們,不用多說了。托爾斯泰和米開朗琪羅——特別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點的人,可是我們在傳記里和他們接觸,卻感奮地分了他們的痛苦、失敗,同時也分了他們的誠摯和成功。我們的生命和他們的'差不多融成一片,決不只“枕著他們休息一會”而已。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有了一個定位,在世界上可以站在哪個位置,讓大家都彼此得清醒著,不要再自欺欺人。
《名人傳》讀后感 篇6
天才的雕塑家下卻隱藏著極凄慘的遭遇。這些苦難來自工作,生活,社會,家庭,而一直以來承受著這些的米開朗琪羅是我們難以想象的痛苦。他的一生艱苦得像個仆人,一個永遠侍奉主人的忠心仆人。他的父親,親戚,兄弟,侄子都要依靠他生活,他將金錢,關愛無微不至地給了他們,忠心耿耿,決無二心,這是親情方面的,如果你覺得這樣做很正常也不為怪。
在事業上,他以藝術作為自己的工作。他很早就顯露出了自己驚人的天賦和才能,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造詣。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刺激了那些貪得無厭的達官貴人與高高在上的主教皇。他們將無盡的工作丟給米開朗琪羅,并且他們只是為了顯赫自己家纏萬貫,高貴的地位與無邊的自尊。教皇們為使自己萬古長存,竟勉強天才雕塑家為自己造陵墓。米氏天生膽怯懦弱的性格無法令他抗拒,順從是唯一的選擇。巨大的工程無法在教皇生前完成,于是一件件工程的積壓,使米開朗琪羅的`身心大受煎熬,是他痛苦的根源。
但是,在這苦難的人身上我們卻看到了閃光點。米開朗琪羅的確是一個怪人,這點不可否認,從作者的記敘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來。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就否定了他的全部。他的天才,更多的是對藝術的崇敬與癡迷便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想想他接受那些繁重,荒唐工作的理由,除以膽怯,金錢等原因,我想更多的是他對自己在藝術上的挑戰。當尤利烏斯二世提出要用巨大的白石做雕塑時,全翡冷翠只有他一人敢來承擔。當他經過翡冷翠視野最好的山頂時,他竟有想要把整座山開鑿雕塑的沖動,只是沒有經過別人同意罷了。這位在藝術上敢于馳騁,挑戰的冒險家在工作中異常自私,自私到所有工程全部他一個人包的程度,水泥匠,石匠,泥瓦匠,木匠他統統硬著頭皮接下來,從沒想過后來的辛苦,以至到處現學現用,這些無一例外都表現出了米開朗琪羅對藝術的狂愛啊。
在評析米開朗琪羅的過程中,看到他那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為事業艱苦奮斗,持之以恒的意志,這些正是一代偉人大家身上的閃光點,也正是我們所需學習的。
《名人傳》讀后感 篇7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所著,里面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在這部書中,作者緊緊把握住這三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用深刻的言語刻畫出三位藝術家的不朽的成名歷程。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
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青年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麻木的酒鬼。這些不幸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墮落,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一次降臨了:他失聰了。對于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能夠欣賞到動人的音樂;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世界從此變得安靜了,這種打擊不是常人所能承受得住的。而他卻做到了,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仍然挺立于音樂之巔,并說了一句鏗鏘有力的話:“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是什么支持著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著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個痛苦險峰,達到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
另外兩位名人,有著和貝多芬不相同的悲慘命運,但他們卻有著共同的執著信念。所以說,他們是偉大的人,是英雄!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而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的時代,我們應該多讀一讀像《名人傳》這樣的書,將我們的思想進一步凈化,使我們不單單生活在物質豐富的世界,還在龐大的精神生活里暢游翱翔!
《名人傳》讀后感 篇8
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中向我們講述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三大英雄的故事,最令我敬佩的是大音樂家貝多芬。
“涓滴之水可磨損大石,不是由于他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地滴墜。只有勤奮不懈地努力,才能夠獲得那些技巧。”這是貝多芬曾說過的話,一個被命運捉弄的,最終耳聾的音樂家,一個用痛苦換來歡樂的英雄。這個表面狂傲的人,在事實卻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音樂家最重要的器官損壞了,他不敢表露出來,不敢讓人知道他的弱點,只好選擇離群索居。他沒有知音,甚至連朋友都沒有。但是,貝多芬接受了現實,承受了上天給予他的痛苦的命運。
我不奢望自己將來會成為一個像貝多芬那樣偉大的音樂家,只想就這樣,一直一直把屬于自己的琴聲傳遞給每一個人。也許只有自己才能聽得懂,卻希望它能把周圍和為未來打動。我的命運雖不像貝多芬的那樣,可我的音樂之路卻也充滿荊棘,是貝多芬讓我懂得了什么是堅持,讓我感受到音樂帶給我的喜怒哀樂。
5歲的我開始與音樂為友,與那對我來說陌生而又龐大的電子琴為友,一開始是長輩給我學的,可一學就是7年。直到我拿到10級證書的那一刻起,我才真正發現此時音樂與我不可分離。學琴之路是坎坷的,一開始我總記不得和弦,我生來便不是一雙修長的手,所以很多音有時會夠不到,老師便會用力掰我的手,那時的我只能忍著淚承受著疼痛。我也在慢慢地長大,脾氣也在慢慢長,有時會因為彈錯一個音而憤怒的砸琴,現在的我來看卻覺得十分幼稚。考完級之后,我慢慢的遠離了那架充滿我孩提時回憶的.電子琴,甚至有些練習曲已經忘記怎么彈了。如今,我正學習著吉他,有時還會回奶奶家彈彈那滿是灰塵的電子琴。我不知道自己還會不會堅持下去,我不知道自己還會不會徹底遺忘了那角落里的電子琴,我只知道,我愛音樂,愛它曾帶給我的喜怒哀樂,愛它曾陪我淌過的那片海。
這便是我與音樂的故事,平凡,珍貴,不可忘卻。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于身為一個音樂家。他有對于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如今這偉大的音樂家早已離開了人世。可他留下的每一首樂曲,每一個音符,都作為他的精魂,永遠的留在了世間,激勵著千千萬萬對音樂懷有雄心壯志的人們。
《名人傳》讀后感 篇9
寂中的紅日,磨難中的雄魂
成功是在挫折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絢麗花朵。
題記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一聲吶喊,似乎在告訴我們,磨難的降臨是成功的開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挫折的打擊只會讓人生更加精彩!
英雄是那些戰勝挫折,挑戰命運,征服自己的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他們都是英雄。
貝多芬為受傷窒息的心靈歌唱。
貝多芬,他的一生坎坷,經濟的困擾,疾病的折磨,伴他終生。他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他與莫扎特同樣都是舉世聞名的音樂家,而貝多芬更是靠著堅定的信念,沖破重重障礙一步步走向成功。
他的童年是孤獨凄涼的,他的音樂天賦是父親玩轉在手中的賺錢工具,小小的年紀擔負起家庭的重任,他沒有哭過,沒有叫累,而是堅強勇敢地面對,用瘦小的身軀,支撐起整個家庭。一位音樂家最重要的就是耳朵,但不幸的是,病魔奪走了他雙耳的聽力。禍不單行,他沒有了聽力,疾病也向他襲來,黑暗籠罩了他的世界。絕望的山谷似乎要阻斷他前行的路,可最終也擋不住他對音樂的熱愛。在黑暗的一角,一輪紅日正冉冉升起,他看到了希望,慢慢站起來,用琴聲訴說著自己的情感,奏響生命的樂章。
在藝術的舞臺,他創作的曲子,常常贏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直至臨終時,還創作了舉世聞名的《歡樂頌》。一些偉大的作品的誕生,讓我們永遠記住了這位征服命運的音樂家。
想想現在的我們,童年過得充實快樂,朋友的關心,父母的呵護時刻包圍著我們。這些貝多芬都沒有,但他樂觀面對艱難的生活,沒有停下追求夢想的步伐。在貝多芬孤獨的身影出現在社會大舞臺上時,我們也許像那嬌弱的鳥兒一樣還在巢中等待母親的喂食。
走進人生的花季,我決心要像貝多芬一樣,在挫折中經受磨練,用堅強樂觀的心態,迎接明天的風雨!
我們也要向自己的目標前進,堅強戰勝困難,迎來紅日。
一部《名人傳》,是一首不朽的心靈頌歌。在書中,我認識了貝多芬,當然還有那位偉大的雕塑家、畫家,還有那位享譽世界文壇的作家。
米開朗琪羅在動蕩的社會中,種種的磨難,依舊堅持自己的真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理想。
托爾斯泰生于一個貴族家庭,但他抨擊黑暗,熱愛自己的文學,自己的生活,不管道路多么困難重重,他都迎難而上,向著夢想不斷前進。
我要為他們歌唱!
看遠方,黑寂中,一輪紅日正慢慢升起。
《名人傳》讀后感 篇10
《名人傳》是法國20世紀初的一位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的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名人傳》描述了處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傳奇一生,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泰斗托爾斯泰。書中所體現的“個人奮斗”,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拼搏精神”,鼓舞和激勵的幾代人,也是我們現在所要弘揚的精神。三位偉人,三段人生,三個傳奇,都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與啟示,而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貝多芬傳》。
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并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當他在音樂事業最高峰時,他的耳朵聾了。對于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但是他沒有放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使我無法屈服……”他通過震動來感受音樂,他通過心靈來創作音樂,他是用“苦痛換來歡樂”。“他的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么還能成功呢?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從他的身上散發出的一種勇氣、一種斗爭的幸福、一種感到與上帝同在的陶醉,傳染給了我們”。盡管他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他的音樂是歡樂的。歡樂抓住了人。這是一種征服,是對痛苦的一場戰爭,是他對歡樂的追求,是他的成功,是他不斷奮斗的成果!
《名人傳》中不管是“一心向善,愛自由高于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的貝多芬,是“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的米開朗琪羅,還是“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的托爾斯泰,都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每個人都希望成功,渴望成功,可是卻不想奮斗。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同樣,成功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白白送給你。即使是湊巧被你碰上了,那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想永久地擁有它,只有通過不斷的奮斗與努力!
行動起來吧!與其守株待兔地等待成功,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通過努力與奮斗去接近成功!
《名人傳》讀后感 篇11
《名人傳》的作者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名人傳》講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其羅和托爾斯泰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慘,或由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于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但是他們憑借堅強的毅力,走完了輝煌而艱苦的一生。
《名人傳》的許多地方令人拍案叫絕,可是我最難忘的還是貝多芬說的一句話:"人啊,靠你自己吧!"這句話仿佛是對每一個生靈的忠告,假如不會自力更生,那么就自討苦吃了。這三位偉人,就是靠自己,才鑄就了輝煌的一生。
貝多芬出身貧寒,十三歲輟學,十七歲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二十五歲時他剛剛在樂壇嶄露頭角,耳朵又開始失聰。這種對音樂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給他帶來的痛苦,非常人能想象,誰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傳世之作,絕大部分竟是耳聾以后寫成的'。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貧困和殘疾,他的感情生活布滿了凄涼和遺憾。
盡管他的天才征服了全世界,盡管維也納的精英人物視他為國寶,盡管皇親國戚在他面前都會禮讓三分,但他的生活境況卻沒多大改善。不錯,他的藝術是無價的,于是人們慷慨的用掌聲和歡呼聲酬謝他,卻沒想到他的鞋子破的上不了街······
然而,他沒有被打倒:他痛苦,卻不肯屈服于命運;他貧窮,卻既不趨炎附勢,亦不迎合潮流,始終保持著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能以熱忱的赤子之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快樂,卻創造了快樂奉獻給世界。他終于戰勝了!戰勝了疾病,戰勝了痛苦,戰勝了聽眾的平庸,戰勝了所有的磨難和障礙,攀登上了生命的巔峰。當第九交響樂在維也納首演時,聽眾如癡如醉,許多人都流了淚,演出結束,掌聲雷動,當他轉身面向聽眾時,全場忽然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場面之熱烈,恍如暴。
米開朗其羅和托爾斯泰比貝多芬要幸運,他們沒有任何肢體上的殘缺,但是,他們不肯安享一生,不肯虛度年華,為自己的目標奮斗,拼搏。
有哪種勝利能與他們的成就相比?拿破侖的那場戰爭 ? 奧斯特歷茨那天的太陽?這種輝煌是精神力量所從未取得過的殊榮。他們用困難鍛造自己。正如貝多芬用一句話概括了他的一生,這句話已經成了勇敢者的座右銘: "為其痛苦,才有歡樂。"
《名人傳》讀后感 篇12
再一次捧起那本名人傳,對貝多芬的敬意卻依舊不減,仍是被他的執著與不屈感動著,《名人傳》讀后感劉若彤。他家境貧寒,父親用暴力逼迫他學習音樂。16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因而酗酒。家里的重擔全部壓倒了貝多芬的身上。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他卻漸漸失去了聽覺…
太多的不幸都降臨在了貝多芬的身上,仿佛故意和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可即使是這樣,他卻從沒有放棄過。畫像上他那緊抿的嘴唇,不屈的眼神,仿佛要向世界宣告:即使命運舍棄了我,我也絕不舍棄命運!
貝多芬是偉大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和我們一樣的人,他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的音樂是從他的內心流淌而出的,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感情。或許逆境更能出人才,他的作品寫的大氣豪邁,激勵著我們戰勝生活中的困難。
貝多芬是孤獨的。他的性格古怪,沒有人愿意與他相處。那時候更沒有人欣賞他那所謂的藝術,讀后感《《名人傳》讀后感劉若彤》。在他陷入困境的時候,他始終是獨自一人,沒有人愿意與他站的統一戰線上。也這是這樣的環境讓他學會了許多別人學不會的東西。他有著堅強的意志,在困難的時候也會給予自己希望。他堅信只要有勇氣,在頑強的敵人也會被打敗。
貝多芬是悲傷的。他的一生注定了是一個悲劇。自幼家境貧寒,年輕時不被人們認可,成名后卻又失聰…這一切的一切仿佛是上天注定了要遺棄他。他卻不卑不亢,堅持著他最初的`夢想,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成功。在失聰后寫出了氣勢磅礴的交響曲,也得到了后人的認可。或許從這點來說,他也是幸運的。但歸咎來說,貝多芬依舊是位不幸的偉人。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枉真理。"這是貝多芬曾說過的話。名利不過是過眼煙云,把它看淡了它也就淡了。自由、愛、善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任何時候,對真理的追求都是我們無法割舍的。
偉人們用他們的經歷教育著我們。不可否認無論是貝多芬還是米開朗基羅和列夫托爾斯泰,他們都在不斷的戰勝自己,以一種他們自己也許都意識不到的品質,盡可能完美地走完他們的人生。人就這短暫的一生,既然這樣,我們又為什么不去盡可能完美地走完我們的一生呢?
《名人傳》讀后感 篇13
在漫長的寒假中,吃完早點后總會抽出一本名著細細品味,而這本書總是《名人傳》因為它給我了很多啟示,很多收獲。
名人傳主要描述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這幾位偉人的坎坷經歷和心路歷程,寫出了他們面對困難的堅強不屈,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更寫出了作為一名偉人所需要的高尚情操、偉大情懷。閱讀這本書就與這幾位偉人面對面的促膝談心,讓我更加了解名人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堅強意志。
米開朗琪羅他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而托爾斯泰,這位在大地上熠熠發光的偉大靈魂,他用他的.筆桿寫出了一部部能讓我們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
雖然我對這幾位偉人都充滿了景仰,但是我對貝多芬更加崇拜與仰慕。貝多芬從童年的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從大名鼎鼎到貧苦交加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雖然他的人生是那樣曲折,但是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斗爭。雖然貝多芬給人一種傲慢和玩世不恭的感覺,但有幾個人知道他內心的脆弱與孤獨。也許貝多芬對音樂的熱情是來自自然,《月光奏鳴曲》、《黎明奏鳴曲》就是貝多芬來自自然的靈感。波蘭音樂家蕭邦的作品旋律跌蕩起伏,大多數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而貝多芬的作品不同,他的作品旋律如流水一般,緩緩流入人們的心扉。在鋼琴的奏鳴中,人們仿佛步入了田野,欣賞著云影、鳥語、水色,忽明忽暗,忽遠忽近,忽隱忽現,感覺如此惆悵與迷茫,更加體現了貝多芬悲壯的氣質。這些著名的名曲大多數都在貝多芬晚年時期寫的,而在那個時候貝多芬因肺炎導致了耳聾,聽覺已經差不多聽不見了,雖然有一段時間貝多芬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但是過了這段時間后他又振作起來寫出了那么多動人心弦的曲子。面對貝多芬對音樂的那份執著,我不禁感到汗顏,我對學習都沒有這樣的一份執著,面對一點點挫折就想放棄,不過這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經歷了風雨才能見到最美麗的彩虹。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著他們的才華創作出來的作品,它時刻告戒我們;吃水不忘挖井人。讓他們的人格與他們不朽的作品一樣,永遠留存在世人的心中。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的升華,就會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名人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后感名人傳03-22
名人傳記讀后感12-29
名人傳的讀后感04-17
《名人傳》讀后感[精選]07-17
【精選】名人傳讀后感08-25
《名人傳》讀后感08-26
(經典)名人傳讀后感09-01
名人傳讀后感06-29
名人傳讀后感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