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論語別裁讀后感

時間:2021-06-11 12:19:5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論語別裁讀后感(通用10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別裁讀后感(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別裁讀后感(通用10篇)

  論語別裁讀后感 篇1

  “得半部《論語》者,得天下”。這句話我也忘了是從哪里聽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譯的《論語》,覺得這句話太過夸張。不過,自我看了《論語別裁》后,我對《論語》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見解。

  我看《論語別裁》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過,當我接觸了《論語別裁》后我對“做學問”,“作人”有了新的認識。

  不過,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時,所以現(xiàn)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論語別裁》上冊,更別說整部《論語別裁》了。我只是閱讀了《學而篇》,粗略地翻閱了《為政篇》和《公治長》。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對《學而篇》的讀后感。

  首先,讀了《論語別裁》給了我新的認識。現(xiàn)在讀《論語別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難懂,而是有種與南懷瑾先生面對面交談一樣。原來讀《論語》這類四書五經(jīng)的書也能這樣有趣。同樣,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古人讀書都得“寒窗苦讀”的見地。

  然后,是我對“三家店”的認識。南懷瑾老先生生動形象地比喻,讓我明白了原來“五四運動”時,那些自稱“知識分子”的人竟這樣理解孔子的話。

  還有就是南懷瑾寫這本書是用心在寫。他把自己原本的認識與現(xiàn)在的理解,毫無保留地都說出來了。

  這是我在讀“學而有何樂”時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過字面來解釋。說“悅”應改為“苦”。朋友來家是“包袱”,雖然很真實,但我當時就認為這些認識仿佛是一些自以為是的不想讀書的學生在鉆“牛角尖”。

  不過,當我接著看下去,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這一切都分開做了解釋,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誰來懂得你”這一小節(jié)。南老先生在這一篇中對孔子的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將所有自己的解釋都總結(jié)在了一起。尤其是這篇中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真是恰到好處。不但說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還告訴了讀者,做人做學問成功的途徑。

  還有,我覺得寫得很妙的是南懷瑾說,現(xiàn)在的人讀《論語》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剛開始,我認為這只是南懷瑾的片面之解,不過在詢問父親后,才明白這是告訴讀者,看《論語》要自己反復品讀原文,而不是單單看注釋。至于不懂,接著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釋。這也是南懷瑾不支持將《論語》分類的原因吧,因為原文都是連貫在一起的。

  還有就是“沒有朋友的上帝”中說到的“過錯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這句話很對,大概“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也是這個意思吧!

  總之,《論語別裁》是本好書,它有助于你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我現(xiàn)在還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吧!

  下文自然有解釋。這也是南懷瑾不支持將《論語》分類的原因吧,因為原文都是連貫在一起的。還有就是“沒有朋友的上帝”中說到的“過錯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這句話很對,大概“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也是這個意思吧!總之,《論語別裁》是本好書,它有助于你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我現(xiàn)在還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吧!

  論語別裁讀后感 篇2

  最近在讀南懷瑾先生寫的《論語別裁》,雖然還沒有讀完,但是,感慨頗多。幾乎每翻開一頁,沒讀完一章,都能讓我心情愉悅,思如泉涌,讓我不得不寫點東西出來。正如論語里所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然而,正是在《論語別裁》的“學而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讓我開始感嘆于南懷瑾先生的睿智,感嘆于他對《論語》一書深刻的洞察力和精辟獨到的分析。

  看到這句話,就回想起上中學時,在課堂上跟著老師一絲不茍認真地讀孔圣人經(jīng)典的情景。對于老師的講解,學生都深信不已,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來。考試時解釋“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當時的學生,現(xiàn)在看起來,似乎是只求只字片解,其實只是因為文學修養(yǎng)還不夠,自然沒有能力去分析甚至批判了。正如南懷瑾說的,文學革命,你都不知道什么是“命”,如何去“革”?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開篇的“學而第一”部分,才發(fā)現(xiàn)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jīng)以為意義再明顯不過的“子曰”,在南懷瑾先生看來,居然還有另外一層完全不同的意思,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學問,要有思想,不斷地見習和體驗,并反省,就是學問。能夠從不斷的體驗反省中經(jīng)常得到“會心一笑”,那就是“不亦說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沒有人欣賞。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并不一定是指空間距離上的遠,也有可能是時間。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后的漢武帝時期才興起的,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贊美孔子,這個時間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間,孔子是非常“寂寞”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還說過,“無友不如己者”。在中學時學到這句話就很詫異,如果每個人都只交比自己強的朋友,那世間沒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豈不很勢利?其實,夫子的意思是,對朋友要“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看待朋友,有看到他們的長處,看到他們做的比自己好的地方。亦如民國時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師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們輕率地誤解了——甚至加以嘲諷和打壓。

  《論語》,經(jīng)歷了漢朝董仲舒的篡改和宋朝朱熹的注解統(tǒng)一思想……到當今的大師、教授、專家……拿它說事,其真實面目已經(jīng)不為大多數(shù)人所知。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jīng),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后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因此,這也成了孔子思想為再后來的人們說詬病的一個重要起因。

  從《學而》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孔子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入則孝”,我們都能明白,這個學生在家里是個孝子;“出則弟”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就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記得有人說過:要看一個人是否能與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個孝子。這就是“入則孝”,若在家里,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則孝”,何況在外,怎能做到“出則弟”?與別人交朋友呢?在學校同樣如此,同事之間也要做到“出則弟”,學校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之間要講友愛,講團結(jié),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教書育人。

  “謹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謹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謹慎處世而信,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應了別人的事要做到,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為人師表。同時又“泛愛眾”,一個人有了偉大的胸襟,能夠愛人,在學校里,彼此之間的友愛,對學生的愛,擴而充之,就能愛天下人就如愛自己一樣。假如一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親仁”,就能再親近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就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了。也就是說,學會了做人,做好了人,還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學文”,熱愛文學的就做文學家,熱愛科學的就做科學家,熱愛藝術(shù)的就做藝術(shù)家等等,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志向所在,興趣愛好,去以量力而行。

  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jīng)拋下的經(jīng)典,今朝又被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chǎn),圣哲的智慧,國學大家們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我尊重每一位內(nèi)心純良的學者大師,沒有他們對歷史的悉心研究,哪里來的社會進步?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亦步亦趨追隨高人的腳步。今天是這個聲音,我們頂禮膜拜,明天有人出來反對,我們又趨之若鶩,唯其馬首是瞻。從眾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普遍現(xiàn)象之一。所謂從眾,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言語、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xiàn)象。從眾、迷信權(quán)威是給自己內(nèi)心的禁錮。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記錄。作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離我們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真實的孔子不復存在,唯有思想流傳百世。而對他思想的理解,我們也只能揣測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內(nèi)心的判斷。

  《論語別裁》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的解釋。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包括為政還是做學問都是以做人為基礎(chǔ)的。我不是一個善于總結(jié)反思的人,對于《論與別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記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論語別裁讀后感 篇3

  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南懷瑾老先生的這套著作裝幀簡約大方,沒有任何繁雜的修飾,閱讀起來很貼手很舒服。幾年前在德一逛的時候,趕上一家店要轉(zhuǎn)讓,老板以不太貴的價格(忘記多少錢了)賣全套二十四本,當時囊中羞澀沒有買,只是撿著買了幾本,《論語別裁》不包括在內(nèi)。上個月老師送了書,拿到手里,到像是見到了闊別的老友。

  《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語錄體,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現(xiàn)存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古往今來,對《論語》的解讀和實踐不可謂不多,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對論語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中學語文課本上背誦的那幾篇,和那一些解釋。2006年于丹在百家講壇講了她的《論語》心得,火的一塌糊涂。我也借著機會去圖書館翻了一些關(guān)于《論語》解讀的書湊湊熱鬧,才知道原來《論語》遠不止課本里那幾篇,遠不止那些解釋。于丹口才很棒又很聰明,她的心靈雞湯式的解讀剛好符合廣大觀眾的胃口,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一些分量不輕的批評意見,我到覺得既要尊重經(jīng)典忠于內(nèi)心又要贏得大眾的喝彩與關(guān)注很難平衡,有爭議總是好事。

  本書堅持南懷瑾老先生一貫的儒雅的文風,仿佛聆聽一位和藹睿智的老者懷著對經(jīng)典的敬畏之心,結(jié)合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微笑著講述他對《論語》的理解,娓娓道來,如沐春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這句話太熟悉了,然而工作之后又有了更多的理解,工作中往往很少有機會有人給我們傳播知識,更多的是在用實踐和行動傳遞信息。能讀懂這些信息,好為人徒,才能使自己進益。

  論語別裁讀后感 篇4

  春節(jié)之中,從網(wǎng)上購買到這本夢寐以求的書籍,非常高興。因為我看了許多國內(nèi)的作者編寫的有關(guān)論語的書籍,但都沒有這一本那么地易懂,那么地貼近生活。老祖宗的思想,通過南懷瑾給了我們以通俗、啟蒙的教育。現(xiàn)在想修身的人們都來看看這本書。

  從高中就知道了南懷瑾,睿智的國學大師,從《易經(jīng)雜談》到《老子他說》又到《論語別裁》,值得現(xiàn)代年輕人靜心閱讀的書籍。

  以前看到過一句話,說國學可以治抑郁癥,不信,但,通讀此書,感覺國學確實給人以力量,特別像南師這樣深入淺出解說的書。每次看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書,都能不自覺的產(chǎn)生一種自豪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他把《論語》和生活聯(lián)系,更加突出現(xiàn)實針對性,我們也比較不會覺得枯燥。南懷瑾是國學大師,我認為他的論語評論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學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難能可貴的,至少能讓今人領(lǐng)略到與宋朝以來不同的孔子思想。我們可以在儒家傳統(tǒng)四書五經(jīng)的基礎(chǔ)上,學些南懷瑾老師關(guān)于佛學的教化,對自己、對社會都好。

  感恩南懷瑾老師,寫了這樣的好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掃四書五經(jīng)理解的晦澀。 而且南懷瑾老師對論語解譯透徹,比上學時課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師理順了論語,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運動對儒家的誤會,讓儒學以現(xiàn)代的視角得以更好的發(fā)揮,造福后人,定當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別裁讀后感 篇5

  這次看《論語別裁》,南懷瑾先生講了一番有關(guān)孝道的話,對此我深有感觸。

  父母對我們的愛,就像是空氣,摸不到卻時刻圍繞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個專屬名字中,必定包含了父母對我們無盡的深愛和期盼。今天偶然間在成語書上翻到“懷瑾握瑜”這個詞,在好奇心的督促下,我汲取了這個詞的含義。“懷瑾握瑜”形容人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由此可見,南懷瑾先生的父母對先生的期盼。現(xiàn)代人的名字中有“健”的數(shù)不勝數(shù),父母都希望我們健健康康一輩子;“一鳴”在人名中也屢次出現(xiàn),一聽便知道,父母希望我們“一鳴驚人”,成就不凡。

  不只是從名字,從生活中的語言、行為等等中,我們隨處可見父母對我們的愛和期盼。可是面對這些,我們應該用什么做以回報?我想,遵守孝道應該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做好孝道?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孝悌,是人的根本。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是否有學問。可見,孝道如此重要。

  說道孝道,我更想到了二十四孝圖中“郭巨埋兒”的故事。他為了養(yǎng)母親,想要把兒子埋了,說實話,我覺得這種“孝順”太為過了,不如做到父母開心,父母順心,父母無憂,父母健康,這不是更好嗎?

  百善孝為先,雖然我們年紀還小,但我們也應該學著感知父母心,感受父母情,并且盡力用微小的力量去報答父母的恩情。

  論語別裁讀后感 篇6

  看到阿波的讀后,才想起幾年以前曾帶研究生讀過一次《論語別裁》。不過當年共讀的學生都畢業(yè)了,阿波也已碩士畢業(yè)工作了兩年,今年又來我新調(diào)來工作的這所大學讀博士,并由我協(xié)助指導論文,可謂因緣巧合。而《論語》,我希望成為我指導的每一位學生的必讀內(nèi)容;對我來說,也是常讀常新。

  說來這是第二次閱讀南懷瑾先生所著的《論語別裁》,只不過第一次并未留下任何文字印記,隨著閱讀討論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在之后的日子里也未能用心去體會,有些慚愧。這次趁著入學前的一個月,伴隨著一些雜事,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上冊。

  第一篇學而包括了孔門教學的目的、態(tài)度、方法等等,講的是作學問的內(nèi)在修養(yǎng)。第二篇為政,講的是學問的外用,突出了德的重要性。第三篇八佾,為我們講述了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禮。祭祀之禮,外交之禮,君臣之禮,皆入其中。第四篇里仁,對“仁”進行了闡釋和講解。公冶長第五和雍也第六,通過對話和事例進行印證,述而第七則是通過對學而的注解,引申了學問之道。泰伯第八引申注解了為政,而子罕第九則是對公冶長和雍也進行了引申,闡述了孔子的思想與教育學問的觀點。

  讀完之后,印象較深的是學而、為政和里仁三篇,在此記下一些零星的感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問不是呆板的文字,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而應該從人生經(jīng)驗和做人做事上去體會。作學問,要多看、多疑問,隨時隨地地去思想、去見習、去體驗、去反省,并不是讀死書。反觀我們,求學都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無可厚非,但離真正的作學問,還差的十萬八千里。再來看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在家做孝子,出門在外,愛朋友、愛社會、愛國家,為人處事要謹慎,不小器,擁有寬廣的胸襟,親近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然后量力而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讀來是這樣的美好,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孝敬與友愛卻是那樣的缺失。為人子女者不贍養(yǎng)父母,更談不上“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卻為爭奪財產(chǎn)大打出手,對簿公堂,朋友間陽奉陰違,爾虞我詐,不喻于義,而喻于利。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想來令人痛心。

  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可以看出德業(yè)的重要性。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說的是法制與德治。其實為政也好,做人也罷,都要有德,都要通曉人情世故。正所謂功名看器宇,事業(yè)看精神,窮通看指甲,壽夭看腳踵,如要看條理,只在言語中。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刻懷揣一顆平常之心,愛人之心。

  南懷瑾先生認為“里仁”是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要求我們重視個人修養(yǎng),強化精神提煉,又要救世救人,追求“仁”的境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樹“仁”之人生觀,做到知行合一,以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意去對待他人,以無限的溫暖照亮他人。堅信心中有愛,以仁愛之心愛人。在日常生活中,堅信“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做到在家愛父母、愛兄弟姐妹,在外愛朋友、愛他人,愛社會,愛祖國。以“恭”要求自己,堅持做到必恭必敬,對世界、對他人有恭敬之心;以“寬”勉勵自己,以自然寬和之態(tài)善待他人;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講求信用;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善于抓住機遇,從容應對;以“惠”警示自己,以慈惠之心感動別人。

  以上是我一些淺顯的感受,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論語》,其中的深意和內(nèi)涵,留著以后慢慢去學習和體會。

  論語別裁讀后感 篇7

  近日偶讀書,南華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書盡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齒留香……

  人生在世幾百年間,能看盡滄海桑田,月缺月圓,參悟其中道理玄機者又有幾分?

  談學問,簡言“學”,一字好寫,秉承幾難?孔夫子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名言,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五十七年的經(jīng)歷使他仁德兼?zhèn)洌瑢W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nèi)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guī)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是謙虛;我不如老農(nóng),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于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成為了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jié)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lǐng)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nèi)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別裁讀后感 篇8

  子曰:“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并不那么容易,也許我們了解的只是工作、生活中的某一個側(cè)面,相互之間很難達到一個全面、通透的交融,難免別人不了解或者不理解自己的做法。在引航工作中更是如此,不同國籍的船長,有著不同種族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航海經(jīng)歷,甚至他上個航次經(jīng)歷了什么,上個港口的引水對他及他的船舶產(chǎn)生了什么,我們也不大了解,船長對我們亦是如此。所以他們有可能對我們引航員自己覺得對的、通常的做法表示質(zhì)疑。我們要學會包容、學會理解、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因為船長的不理解、質(zhì)疑而強烈反彈甚至“不慍”,那還是君子么?

  子曰:“觀過而知仁”。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jīng)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yǎng)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別人犯了錯誤,自己便要深思、反省,不要再犯這個錯誤。當我們在安全會上或者生活的閑聊中,聽別人講起、分析他遇到的尷尬情況、險情甚至事故時,我們更要深刻的反思、總結(jié),在吸取他人經(jīng)驗教訓的同時,時刻提醒自己,謹慎操作,不可魯莽,不可大意,不要在同樣的情況下犯相同的錯誤,真正的做到“觀過而知仁”。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作為長期無法在父母身邊盡孝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去孝順父母?打錢給父母是一種方式,但我想這絕不是僅有的一種方式,也許父母更想聽聽你的聲音,見見你的樣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有空的時候可以多給父母打打電話、視頻一下,多多溝通,拉拉家常,讓父母心安。避免給父母“色難”,避免無意識的給父母難看的臉色。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是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了別人,而將自己最壞的一面留給了最關(guān)心自己的家人,真的不應該。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畢竟是圣人,我們常人無法做到,但是否可以返過來講:“不逾矩而從心所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按照規(guī)章、規(guī)范去做,如果修養(yǎng)到了一定程度,做到在規(guī)章、規(guī)范內(nèi)“從心所欲”。例如寧波港區(qū)航道有順水時16節(jié)的限速規(guī)定,我們大可以在規(guī)范的限制內(nèi)、安全的前提下,走14節(jié)或者15節(jié)而“從心所欲”。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有規(guī)范,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我們不必執(zhí)著于、抱怨于規(guī)范帶來的不適感,而是要著眼于提高自己的內(nèi)心修養(yǎng)、養(yǎng)成積極、優(yōu)良的心理狀態(tài),真正做到“不逾矩而從心所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瑩衿渖普叨鴱闹瑩衿洳簧普叨闹薄N覀兤綍r應該多向高級別的師傅們學習,向船長學習,向同級別的同學學習,也可向低級別的徒弟學習,每個人都有其閃光點,專長的項目,只有調(diào)整好心態(tài),虛心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引航技術(shù)才會不斷地進步,才會更加安全的引航。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讀書人要有胸懷,特別是從事航海職業(yè)的讀書人更要有海一樣的胸懷。讀書人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剛毅,有決斷,要看得準、拿得穩(wěn),對事情處理有見解。作為引航員,是每天站在十幾層樓高的駕駛臺,面對著廣袤的大海,要處理各種繁雜的海上交通局面、保障重大財產(chǎn)安全的男人,更要有著廣闊的胸襟和大的格局。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

  論語別裁讀后感 篇9

  雖然家里放眼望去有許多課外書,感覺我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其實那只不過是表象罷了。

  其實我是一個很怕看書的人,那么多的書我都不一定完完整整地看完其中一本。我只要一坐在那老老實實地看書,不到半小時,我的上下眼皮準要打架。

  剛進B6班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讀《平凡的世界》并且寫摘抄與感悟,我把它當做任務,有目的地去讀,一會兒就瞌睡了。最后導致在開讀書分享會時我完全聽不懂同學們說的什么。

  但是《論語別裁》給我的感覺卻不一樣,可能是鄭老師廣告打的好!在沒有拿到書之前,老師就說了許多有趣的片段,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論語別裁》是解讀《論語》的書中最與眾不同的一本。南懷瑾先生將《論語》中的句子以通俗而風趣的方式給我們做了解釋,讓人耳目一新。

  對這幾句,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的解釋是隨時隨地有思想,有見習,有體驗,能夠反省才是做學問。開始反省時并不容易,慢慢有了體會,便會“不亦樂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理解。但孔子說:“只要有學問,就一定會有知己。”所以他接下來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孤獨寂寞的時候,能遇到一位知己。只是非常令人高興的,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說做學問就算一輩子不被理解,也要“不慍”,不怨天尤人。

  這與我本來學習的《論語》的解釋有很大不同,卻字字有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論語》本身并沒有那么深奧、古板。它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教我們?nèi)绾巫鋈恕⒆鰧W問。也正因為這本書,我慢慢喜歡上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論語別裁讀后感 篇10

  《論語別裁》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的解釋。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個善于總結(jié)反思的人,對于《論與別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記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對于《論語》里經(jīng)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對我的感觸特別大。“小人之過也必文”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過飾非”。有些人對于自己的過錯,總喜歡給自己找一個借口、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過錯。而一個君子錯了,就承認錯了,所謂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和太陽、月亮一樣,偶爾有一點黑暗陰影,大家都看得見。可是等一會就會過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過,不要自己去掩飾,錯了就坦誠錯了,大家都看得見,這就是君子風度。

  不過現(xiàn)在明白了,改過來,人們就像對月亮、太陽一樣,仰望他的光明。讀到這幾句話的時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這方面我是個君子還是個小人?對于自己的過錯我是否能夠坦誠?不,我沒做到。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當我錯怪了某位同學的時候,我曾因為自己是老師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說聲對不起。現(xiàn)在返回頭來想想:我們教師都在教育孩子誠實,不要說謊,但老師自己卻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這叫孩子怎樣做?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當我們面對錯誤,勇敢地說出“對不起”的時候,我想,因為我們的坦誠,我們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師。

  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這也就是所謂“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譬如:看見別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肅然起敬;看見人家有好畫,心里也很欣賞;讀書時看到有些道理很對,也很開心,但是我們照著做了嗎?沒有,這就是“執(zhí)德不弘”。我們沒有這樣遠大,我們也服從真理,看見別人做好人好事也很欽佩,但是自己做起來,沒那么積極,不能發(fā)揮。我們?nèi)松捏w會,有時明明知道這個道理,但到處理事情時,自己的個性、脾氣一來,就不管道理了,這就是“信道不篤”不踏實。“焉能為有,焉能為之”,換句話說,自己沒有建立一個人生觀,自己沒有中心思想,簡單一點就是缺少一種目標的動力,這就像我們最近在寫的三年規(guī)劃,開始時,我有些迷茫:我該怎樣給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標在哪里?

  偶然間在雜志上看到這樣一件事情:法國一家報紙曾經(jīng)進行刊登過一個問題:“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救哪一幅?”據(jù)說這家報紙收到數(shù)以萬計的答案,人們紛紛論證自己的選擇,有的甚至寫出幾萬字的論文,闡明為什么應該選達?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為什么應該是“向日葵”而不是“巖間圣母”。眾人相持不下,誰也不服誰,直到法國著名作家貝爾納說:“我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簡單,在失火的情況下,到處是濃密的煙霧,你根本無法看清哪幅畫掛在哪兒,如果你冒險進去找你心中認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結(jié)果是在找到那幅畫之前,你自己已經(jīng)葬身火海。而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雖然不是最有價值的,但卻是最可行的。再說,一幅畫只要能掛在盧浮宮,就說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兒去,尤其當其它的畫都化為灰燼以后,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會變得不普通不尋常。

  這個故事給了我一個啟示:給自己訂一個目標,并不是一定要價值最大的目標,而是最有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一個前進的方向,盡量做到執(zhí)德能弘,信道能篤。

  讀了南懷謹?shù)摹墩撜Z別裁》讓我想到的是瑞典漢內(nèi)斯的名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論語是我們?nèi)A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結(jié)晶。對社會,對人,對社會和人的關(guān)系,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都作詳細而又精煉的透視。《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經(jīng)典,為我們明白地講述了:《論語》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南懷瑾老先生把《論語》用自己的理解意譯了一遍,將孔子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展示出來,教我們懂得一些道理。

【論語別裁讀后感(通用10篇)】相關(guān)文章:

《論語》的讀后感3篇09-19

論語中關(guān)于道德的讀后感08-01

論語第一則讀后感12-09

《論語》論語·為政第二06-14

《論語集注》論語序說06-14

《論語》論語·子張第十九06-14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06-14

《論語》論語·顏淵第十二06-14

《論語》論語·先進第十一06-14

《論語》論語·子罕第九06-1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乱子伦一级视频 | 日韩一级二级一区二区 |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线路一在线观看 | 亚洲成a人v电影在线点播 | 综合亚洲国产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