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若琴弦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命若琴弦》有感【精】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命若琴弦》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題記
初讀《命若琴弦》,似乎平平無奇,只是我的精神之海中搬進了兩個人——一老一少兩個瞎子,斜背著把三弦琴,一路邊彈邊唱,向著太陽剛升起的地方走去。
再讀此書,已是兩年后,彼時,我有了自己的熱愛之物——羽毛球。我花很多時間在羽毛球的練習上,也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像林丹一樣大殺四方。可走上賽場,我卻輸給了矮自己一頭的小朋友。殘忍的現實讓我好久提不起精神,每次想拿起球拍,我都聽見一個質疑的聲音,“你是這塊料嗎?”然后悻悻的走到一邊。
那天,窩在床上亂翻書時,我又讀到了《命若琴弦》。讀著讀著,我讀到了眾生相,讀到了苦難,讀到了大千世界里每個人沉重的呼吸,我也讀到了我自己。往日老瞎子模糊的身影開始變得越來越清晰,直至“咔嚓”一聲,與我的心如齒輪般精準的扣在一起。
書中的老瞎子窮苦一生,“彈斷一千根琴弦”,就有了恢復視力的藥引子——在臨終前他才發現那所謂師傳秘方不過是張白紙。他想要看看這人間煙火的最樸素、卻又最奢求的愿望自然也沒能實現。不知抱恨告終的他撫摸著琴上的斷弦,是否有想起那些日復一日在深山中彈琴復長嘯的歲月?他彈過“僵臥孤村不自哀”的感慨,他彈過“五十弦翻塞外聲”的豪邁,他也彈過“寂寞梧桐飛秋雨”的傷感……一開始,他彈琴才能更好的活著,慢慢的,他活著是為了彈琴。彈琴變成了他的修行,變成了他人生的意義。琴聲漫漫中,越來越多的人夸獎他三弦琴彈得講究。彈琴,彈斷弦,哪個是手段,哪個是目的啊?
我釋然了。我之所以在球場上縱情揮灑汗水,縱然摔倒也要飛身救球,這一切,難道是為了打贏某個人,取得某場勝利嗎?不,我是因為熱愛,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做到他們口中的不可能。放下書本,重回球場后,我更努力的接每一個球,更用心的揮每一次拍。當我打壞第一千個球拍時,我可能會心平氣和的站在林丹的對面吧?我想。
后來,書漸漸讀得多了,可我依然愛讀《命若琴弦》。尤其當我知道史鐵生作為一個癱瘓的尿毒癥患者,在痛苦維持生命之余寫下了這些不朽巨著時更是如此。每次想懈怠,想退縮、想投降的時候,我都會下意識翻開《命若琴弦》。讀著讀著,我的眼前就會出現一個老瞎子,他在彈琴,琴聲從他的三弦琴上幽幽而起,最終鋪天蓋地奔涌而來將我淹沒。他彈斷了三弦琴,琴聲卻不會停。
“你彈斷一千根弦了嗎?”我聽見老瞎子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