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還學習本來的樣子》有感

時間:2024-02-20 16:32:2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還學習本來的樣子》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還學習本來的樣子》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還學習本來的樣子》有感

  寒假拜讀了潘文彬老師的的《還學習本來的樣子》獲益匪淺。潘文彬老師的教育主張是創立“兒童問學課堂”,既注重“問學”的理論性研究,又親自上課實踐和兒童“問”“學”交流。本書共設十講,每一講都有作者的經典課例。潘文彬老師的理念是“回歸語文的本體,回歸學習的本質,回歸課堂的本真。”潘文彬老師“兒童問學課堂”的語文教學觀念為“三本”——學生為本,問題為本,語言為本。

  學生為本,為學而教。潘文彬老師認為:“兒童問學課堂,就是以學生自己的‘學’為核心,彰顯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成為學習的主人;兒童問學課堂,以現實的、有趣的、探索的情境展開學習過程,突出學生學習的實踐性,讓學習真實發生;兒童問學課堂,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為基礎,打通課堂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習成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生活的享受。”在經典課例《我的拿手好戲》教學中,潘文彬老師激勵學生說:“你的拿手好戲是什么呢?請打開你封存的記憶。”這樣的提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踐,有趣味地說出自己生動活潑的拿手好戲——“跳舞,唱歌,畫畫,剪紙,變魔術,做面食,挑西瓜……”學生還說出自己的“神奇”“不神奇”,這樣的“以學生自己的‘學’為核心”,既是生活的享受,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問題為本,問學而進。作者的“問學”問的是什么?在學習的過程中,帶著問題思考、理解和實踐。思考的基礎在于問題,提問就是進行思考,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理解才會更有深度。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說:“如果沒有問題被提出,我們是不能有經驗的。每一個突然想法都具有一種問題的結構。”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潘文彬老師在課堂教學上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通過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經歷這樣的“問學”過程,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思維能力也不斷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得到落實。在《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教學中,從“什么”的問題角度,潘文彬老師引導學生提問思考。他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再次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可以在課文的相關地方打上問號,表明那個地方有問題。”這樣的問題引導,啟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通過提問、思考和交流,拓展了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語言為本,素養提升。潘文彬老師以“問學”的方式,以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為本,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他認為:“特別的語言有著特別的趣味,特別的語言有著特別的魅力,特別的語言表達著特別的情感。所以,閱讀時,我們要留意那些形式特別的語言。”在潘文彬老師的引導下,小學生以品味語言為核心閱讀蕭紅的《祖父的園子》。“祖父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在后邊,用腳把那下了種的土窩一個一個地溜平。其實,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但沒有蓋上菜種,反而把它踢飛了。”在這句話里,學生關注了兩個關鍵詞“踢飛”“瞎鬧”。從這兩個詞,學生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自由、快樂的情趣。從語用的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到用生動的詞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從美感的角度,學生由語言文字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幸福。子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言為心聲,人心是通過語言表露出來的。任何語言都是生存的表達、人心的表露。在語言的叢林里審問、發現,由語言追思人、追思人心,再由人、人心追思語言表達。思維、文化、審美都離不開語言的學習、實踐和運用。

  語文教學的本真就是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過程中,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語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形象是感受、理解、運用語言的重要背景,情感與感受、理解、運用語言相依相伴,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和歸宿,是語文核心素養的根。有了對語言的感受、理解、品味和積累,情感、思維、價值觀、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才會從這個根上生長出來。語文課無疑要幫助學生提高理解、運用語言這個工具的能力。只有充分認識到“兒童問學課堂”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形成語文核心素養的根本途徑是學習語言,才能真正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另类日本欧美专区 |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观看 | 小草在线影院婷婷亚洲 | 宅男一区二区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