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紅旗渠源頭的故事》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紅旗渠源頭的故事》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陽高鄉候璧斷下不遠處,紅旗渠第一個石砌涵洞正上方有“紅旗渠源”四個字。為什么當年的建設者沒有在那孔涵洞上寫“渠首”,而取了一個“源”字呢?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源”的解釋是水流起頭的地方。渠不是水流的起頭,當然不是“源”,而可以稱“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點的攔水壩上就赫然寫著“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幾個大字。紅旗渠的建設者,為什么要寫上大大的“源”字而不是“首”?
讀申樹鳳老師的《紅旗渠源頭的故事》,便常常想起這個“源”字。紅旗渠源自平順,留下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渠水悠悠流淌,這段歷史也在不斷延續。所以,品味一番“源頭的故事”,非常有意義。
我們平順的先輩在那個火熱的年代,支持紅旗渠建設是義無反顧的,并沒有多少情感糾結。那是一個倡導共產主義大協作的年代,那是一個把每個地方的社會主義建設都當成自家事情的年代。還有一點是,質樸的鄉親們總是那么真誠地對待外來的人。人家上門來討口水,我們時常熱情地端出一碗飯。這是紅旗渠修建者得到漳河沿岸群眾熱情接待的民間基礎。當紅旗渠穿過平順的大山蜿蜒向東,終于把一渠清水護送到林州時,當林州人民為水而歡騰時,我們平順人民的笑也是發自內心的。
我們對紅旗渠產生情感糾結,是后來的事。客觀上說,有了水的林州從此“換了人間”,趁著改革開放的強勁春風,他們快步奔走,經濟和社會發展都遠遠超過了平順。當我們也攢足勁,想方設法追趕的時候,發現紅旗渠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掣肘”。于是,各種矛盾就產生了。無論是石城村干部的努力,還是林州領導借助人民日報的呼吁,都是這種抗爭的表現。今天,我們應該記錄這些紛爭,但難以評判是非對錯。站在渠首和渠尾,得出的結論并不相同。好在,這番紛爭已經由上一輩人完成了,隨著時代車輪向前,平順和林州都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這是一個已經變化了的時代。從林州看,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其他水源的發現,紅旗渠供水的決定性意義已經大大減弱;從平順看,我們趕上了脫貧攻堅大潮,經濟社會都獲得巨大發展,塊頭雖然趕不上林州,但發展的落差正在漸漸拉平。紅旗渠分流的河水對沿岸村莊的意義,也已經“今非昔比”。拉緊皮筋的兩頭都不像從前那樣使勁,紅旗渠在兩地之間便沒有了那么大矛盾。
自打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幾乎是一個甲子60年的時間,我們與紅旗渠這項偉大工程走過了幾個螺旋。從修渠時期的合作到后來的紛爭,今天又走到一個合作的時代;當年“精神變物質”,兩地人民憑著團結協作和艱苦奮斗精神修成這項偉大工程。今天,又逢“物質變精神”,我們走到新的時代節點,大張旗鼓地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歷史的螺旋總是這樣奇妙,站在螺旋的這頭,看到的幾乎是與起點相似的風景。
換句話說,平順與林州有關紅旗渠的故事,六十多年又走回了起點。兩地仍然需要攜手合作,共同傳承那份修建紅旗渠的先輩創造的、歷經變遷而不衰的團結協作精神。我們都知道,林州正和平順合作,在為紅旗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努力。這也可以說是我們團結協作傳承紅旗渠精神的具體抓手和現實著眼點。盼著這項工作能有更快進展,能有更好結果。相信這項工作的完成,必將福澤平順和林州兩地人民。
申樹鳳老師這本《紅旗渠源頭的故事》引述了許多檔案資料,更可貴的是記錄了很多作者親自采訪到的民間記憶。這些當事人散落在漳河沿岸各個村落里,他們像黃土一樣賦予這片土地以豐厚,而他們每個個體又像一粒微塵,很少得到足夠重視。每個人都在參與創造歷史,但不是誰都有機會被歷史所記載。
申老師不辭辛勞地訪問,讓這些歷史創造者的“源頭故事”重新“活”起來,“活”在文字里,更將活在時光的記憶中。從這個意義上說,《紅旗渠源頭的故事》有著獨特價值。這些沒有寫入正式檔案的“民間記憶”,更加生動地勾勒出時代的畫卷,更加質樸地展示出普通人的貢獻。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將會越來越認識到這些記錄的寶貴。
紅旗渠改變了林州,其實也是平順的精神之“源”。漳河水從上游流淌而至,在我們這里第一次以人工形式輸出到缺水的林州;當林州修渠的民工隊伍走上太行山時,我們的先輩第一次以有組織的集體行動,迎接那么多外地人來這片土地上勞作。更重要的是,我們平順人第一次把眼光集體移到層層疊疊的大山外邊,展現出無私奉獻和真誠協作的胸懷。祖祖輩輩的山間生活,煉成了我們勤勞吃苦的精神特質。而有了與林州的合作,有了紅旗渠的修建,平順人豪邁地在自己的精神底色上大大地寫下無私奉獻和團結協作,平順人的精神風貌有了新的時代內容。因此,也可以說,修建紅旗渠也是平順人新精神形成的“源頭”。
當高鐵在我們不遠的地方設站,當高速公路從眼前的山間穿過,當互聯網把我們和世界實時鏈接在一起,要在這樣一個相融相通的時代爭取更大發展,我們平順人就一刻也離不開那種從紅旗渠源頭起始的無私奉獻和團結協作精神。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讀一讀先輩們厚重感人的“源頭故事”,我們不去尋找“恩賜”的自信,因為河水不是某個地方的“私產”;我們不替上輩人算虧欠的“細賬”,因為那不是他們無私奉獻幫助修渠的“初衷”;我們更不是站在這項偉大工程面前“論功”,因為我們這輩人沒有為工程修建搬過一塊石頭、挑過一擔土。
紅旗渠是我們的先輩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筑起的“人工天河”,更是留給我們的一份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遺產。我們一代代平順人和林州人只有守護和傳承好這份遺產的責任,沒有撕裂和褻瀆這份遺產的權力!今天,我們重新感悟“源頭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種情感表達,對前輩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表達崇敬之情;也是一種決心的宣示,宣示我們繼承和發揚這種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的決心。紅旗渠像太行山間躍動的紅飄帶,漳河水如叢山峻嶺中奏鳴的和弦。固“源”而長“流”。發揚好紅旗渠精神,是歷史賦予平順和林州一代代人的共同使命。我們都應該以自己的努力,為平順人的精神底色涂上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