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范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馮恩洪的《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中提到了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教師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發(fā)展以人為本的教育變革新時代。只有這樣,我們培養(yǎng)的人將真正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有個性有特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那么教師怎樣做到以生為本呢?有的教師從早到晚的泡在學校甚至教室里,一發(fā)現(xiàn)問題就提醒學生,他認為這就會得到學生的認可,結果學生并不認同。我們提倡終身學習,但是長久的壓抑狀態(tài)的學習會造成許多仇視學習的現(xiàn)象。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教育學生呢?馮恩洪提到讓學生感動,讓學生從自身起見,不好意思不這樣做。這樣的動力來源于自身。有位教育家說,有時寬恕所產(chǎn)生的道德上的震動比責罰要強烈得多。它有助于學生認識自己的問題,促使他自身逐漸增長克服缺點的內(nèi)在力量,激起他們進行自我譴責,自我教育。而這種自我譴責、自我教育比別人的譴責教育更為有力。
如果教師一味的“嚴格”和“高壓”,過分夸大學生的錯誤,動不動責罵學生甚至不允許學生犯錯,要求學生“必須如何”、“禁止怎樣”。勢必會抹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就會遷怒于教師,拒絕改正自己的錯誤,進而產(chǎn)生對抗情緒,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針對不同學生針對不同的違紀行為,應體現(xiàn)“人性化”。例如學生在犯了錯誤之后,我們切不可傷害學生的自尊,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評多用鼓勵。
學生可以犯錯,老師也可以犯錯嗎?我認為可以,有時候故意的犯錯不僅讓學生對老師的這個錯誤印象深刻,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并非高高在上,也是平易近人的,拉進師生的距離,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的確,壓制中的執(zhí)行只是一時的成效,而鼓勵中的約束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自覺行為,只要孩子的心是朝著你的,還需要死命的不許這、不許那嗎?
總之只有讓學生“愛其師”,學生才會“信其道”。而讓學生“愛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們時時換位思考,處處為學生著想,學生就一定會“愛上你這個老師”,學習的興趣將大大提高,他們的潛力就會發(fā)揮出來。所以說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學生管住,而是讓學生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