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傳》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孔子傳》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傳》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宋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鮑鵬山說:“孔子確實是懸掛在那個遙遠古世紀的一盞明燈,他使我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不再覺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時代的人與后代與我們溝通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老父叔梁紇和少母顏徵在禱于尼丘山而得名。他三歲喪父,十七歲前喪母,家境貧寒。子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聰明早慧,兒時就耳濡目染,以禮為嬉,勤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十五志學,三十而立,在家授徒設教,成為中國歷史上特立新創的第一個以教導為人大道為職業的教育家,后世尊之曰“至圣先師”。
而后,孔子和弟子們周游列國,混亂無道的洪荒時代,企圖用“仁”政治國。他的一生,倡導“仁”,實踐“仁”,修自身為“仁”,又要改造社會政治為“仁”。孔子說,要將人民的信任放在第一位。要求當政者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百姓,用禮儀穩定社會秩序,而非以嚴苛的刑罰治國。仁政的最終目的是使百姓安居,社會安定,天下歸仁。但他失敗了,他顛沛流離,不曾有一絲一毫的媚俗之態,他正大光明,磊磊落落;他一意孤行,坦坦蕩蕩。他明知改造社會是不可能的,但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關鍵在于做!孔子不愧是最堅定的行動主義者,他用自己的行為樹立一個榜樣,以自己的生命之汁點亮一盞明燈,使后世一切以各種借口逃避倫理責任的行為無所遁形。弟子曾參有一段話:“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就是他自討苦吃式的崇高。他行使著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和道義,執行著知識分子文化批判的基本職責,他的顛沛和造次成就了他的偉大。
魯哀公六年,孔子已六十有三。他描述自己的形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知老之將至。”其生命,其年歲,其人,即全在其志學好學、志道樂道之無盡向往無盡追求中。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亦全在此。此以外則全可忘。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平日此一番學養,此一番志好,此一番心胸,此一番追求,即孔子生命精神之所在。他的弟子顏回也一生奉行:“勤而行之,學而不厭,思而不惰”。孔子和一批勤奮好學安貧樂道的年輕人在成長著。無情歲月催人老,孔子知道自己老冉冉而將至,他抱定“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信念與日逐走,學而不厭。為后世留下寶貴財富,《春秋》《詩經》《論語》。他立功無門,便通過立言來不朽,而且在立言中還立了德,“三不朽”他完成了兩項。他光輝照后人,不可謂不偉大!
縱觀孔子一生,可謂傳奇。他命運坎坷,晚年凄涼。多次承受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慘痛。孔子69歲,兒子孔鯉去世;孔子71歲,得意弟子顏回去世,“天喪予!天喪予!”孔子深深慟哭,精神承受沉重打擊;孔子72歲,子路死在衛國,被人剁成肉醬,“不得其死”,他的心境更加凄涼。73歲,孔子卒。
鮑鵬山在《孔子:黑暗王國的殘燭》中寫到:圣人灑淚而盡了。帶著他的雄心去了。如蠟燭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熄滅了。天地之間,一片黑暗。但,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他不再僅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千秋萬代!
讀錢穆的《孔子傳》,才知自己認字太少,文言功底太淺,文化水平不高。老之將至的自己,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在教育改革風起云涌的今天,遙望“萬世師表”的背影,心有惶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真的做到了嗎?為“仁”,或為其他什么有價值的追求,那種自討苦吃式的崇高我有嗎?我不敢確定。蠟燭雖滅,但那盞燈始終高懸。
【《孔子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孔子傳》讀后感08-13
孔子座右銘11-06
孔子的悲哀07-08
關于孔子04-15
孔子曰07-08
孔子的故事05-14
孔子簡介05-17
孔子在哪里?06-19
關于孔子的成語11-22
我救孔子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