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后感13篇【集合】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字經讀后感 篇1
今天看了三字經,感觸很深。
《三字經》是一部以三字為正文的古代教育書籍。《三字經》自宋代以來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名字。共1000多字,比較好背,包括中國傳統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還有一些民間傳說,內容廣泛,生動簡潔。這本書的'作者是宋朝的王應麟。第一個傳說是宋代的王應麟,作者多被認定為明清時期的王應麟(如清初康熙時期的王襄和清末學者章太炎)。
《三字經》這本書正是講了如何尊重他人,愛學習愛勞動,尊老愛幼等良好行為,可以讓我們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什么都不帶,就說我家樓下的小馮。之前他不愛學習,調皮任性但是一年級的某一天,我發現他變了很多。聽他媽說是三字經的功勞。就在前幾天,小馮的媽媽給小馮買了一本《漢字書》,小馮很可愛。每天抱著那本書,讀啊讀。他不僅看,還學里面的內容!小馮媽媽下班回來,小馮倒好熱茶,拿來拖鞋。所以我絕對認為三字經這本書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看完這本書,我深深地覺得,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值得傳授給下一代子孫。我們來研究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我們培養出有禮貌、愛學習、愛勞動、尊老愛幼的好學生,讓我們中華民族在浩瀚的宇宙中熠熠生輝!
三字經讀后感 篇2
在我能記事的時候,我認真讀過《三字經》發現它向我們講述著古人們做人做事的準則,是一本有著啟示性的書,我也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獲,在書中有很多動人的故事,我就不一一道來了,選兩三個作為題材吧!
現在的孩子,一點不入古代的.孩子,這要說起孔融讓梨了,他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都是父母讓著,我想吃什么就向父母要,這一點我做得很不好,但是通過學習讓梨的故事,我也經常讓父母先選了。
還有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有個女孩叫黃香,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了才讓父母誰……黃香她小小年紀就這么懂事,懂得為父母減輕負擔,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勞累,真是一個懂事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看著她,再看看我,真是天壤之別。我現在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么都不干,吃飯還特別挑食等等。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把《三字經》又讀了一遍,又有了更大的收獲。爸爸媽媽說:“我也比以前更懂事了。”
三字經讀后感 篇3
從我們上學的那天起,學校就給我們每位剛剛入學的新同學發了一張用綠色卡紙印制的《三字經》,每天我都會回到家里按到要求背上一小段。三字經告訴我許多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后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爸爸告訴我這句話說: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著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三字經讀后感 篇4
說實話,我對《三字經》這本書小學就接觸過了,但卻沒有仔細去理解。現在大學的我,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于是便拿起了《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以前,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么的“出名”,可其中也蘊涵著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示,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后,更加透徹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真告訴了我不少知識。
三字經讀后感 篇5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蒙學著作,自問世以來,一向是中國兒童啟蒙的必讀書,影響極其深遠。《三字經》篇幅雖然短小,資料卻十分豐富,被譽為“袖里通鑒綱目”。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資料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適宜什么是不適宜。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個性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我十分喜愛“孟母教子”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市鎮上,孟子便整天學著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最后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三字經》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要好好學習,友愛兄弟姐妹,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覺得我們就應要好好地學以致用,并且還要好好的傳承下去。
三字經讀后感 篇6
春假在家休息的日子,回味著三字經帶給我的無窮快樂,讓我受益無窮
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孔融四歲時就學會了尊敬長輩,把大的.梨給自己的哥哥吃,把小的留給自己吃。孔融就是我們的榜樣,有些人會和長輩搶東西,而有些人則會尊敬長輩。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而我們卻一定要父母監督才會讀書。孫敬和蘇秦為了讀書竟會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梁上、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孫敬和蘇秦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晉朝的車胤,沒有燈,就捉螢火蟲裝在紗袋里,照明讀書;晉朝的孫康,沒有燈,就借著大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雖然家境貧寒,但都沒有停止學習。而我們卻時常不想學習,不想讀書。車胤和孫康那里沒有燈,還是那么努力學習。
三字經,你只要去細細體會它,就能懂得許多道理。不僅是三字經,還有論語、孟子、后漢書、禮記都很值得你一看哦!讓我們一起在國學的道路上行走吧!
三字經讀后感 篇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當我和同學們站在舞臺上飽含深情地朗誦三字經時,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動啊!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里面蘊含著無數發人深省的道理。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它不但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做事,給人以無窮無盡的啟迪。在整篇當中,我最喜歡開頭兩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它的意思是:人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人與人的.本性相近,但生活習慣、行為卻相差很遠。既然人的本性都是都是善良的,后天為什么會有那么大差別呢?我覺得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才有了善惡之分、美丑之分、高低之分……才有了“昔孟母,擇鄰處”的故事。如果我們處在一個貧苦的環境中,我們就會變得堅強;如果我們處在一個處處受人關懷的環境中,我們就會變得脆弱。
這是多么值得人們深思的道理啊!同學們,三字經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其間蘊含的道理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永恒的經典吧!
三字經讀后感 篇8
今天我被《一本低碳生活三字經》的書吸引注了,這本書主要向人們講述了地球是我們全人類的共同健康生活家園。閱讀此書后我從中了解到,這些年來因為極端氣候變化引發的各種不同的重大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促使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給人類發出了警告的信息。目前各種溫室氣體排放已經成為危害地球生態平衡重要關鍵因數之一,在此背景下,低碳生活日益成為全球人類關注的熱點話題,逐漸演變成一種新的社會時尚和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三字經》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介紹低碳生活的理念與知識,涵蓋了日常生活,交往的各個領域,并以日常事例、趣聞逸事、歷史典故、先哲事跡、重要文獻等,把科學性、思想性、實踐相結合,積極向人們倡導低碳文明健康生活的重要,教育人們如何從各方面實際性進行低碳健康生活理念和方式。
這本書使我增長了很多健康生活知識,并且明白我們生活的地球自然環境,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做好環保。不是口頭上說,而是要從最基本的'飲食、衣著、起居等日常生活做起,不是一個人就可以了,而是要靠每個人的努力。我會自我做起,做好自我的低碳健康生活,為保護我們生活的地球自然環境而盡一份力,成為一名時尚的低碳生活小使者。
三字經讀后感 篇9
我家有五本《三字經》。有爸爸從書店和從網上買的,有叔叔送的。我最喜歡“新課標小學語文閱讀叢書”《三字經》。
這本書是從亞馬遜網店購買的。《三字經》是元朝初年教育家王應麟編寫的,主要是教小朋友們讀書。書的內容包括教育、天文、地理、民間故事、傳說等。三個字一句,有378個句子、1134個字,很好讀的。《三字經》到今天有700多年了,很多小朋友都喜歡讀,都在老師、爸爸、媽媽的帶領下讀了。
我喜歡的這本書,有簡單的說明文字,有63個有趣的小故事,還有漂亮的圖畫,特別是書里的'文字都有拼音,我自己都能閱讀,不用問爸爸、媽媽。
放假以來,我把《三字經》原文都讀了十多遍了,有一小部分我都能背著了。但是,爸爸媽媽要求背下來,我還要加倍努力。《三字經》的內容好多不知道說什么,爸爸媽媽說不用著急。這一段時間,通過讀里面的小故事也知道了一些內容。如,我讀“曹操之子”小故事,知道了三國時期的大英雄曹操,有曹植、曹丕、曹彰、曹沖四個兒子,都是他的親兒子,但是他們的愛好相差很大。曹植很有才氣,曹丕喜歡劍術,曹彰很喜歡跟猛獸打打仗,曹沖非常聰明,爸爸說這就是“性相近,習相遠”,哦,原來是這樣的。
寒假里,我還讀了《秘密花園》,還讀了《聲律啟蒙》,還讀了《小學生校園詩朗誦》等書籍,通過讀書,復習了拼音,認識了很多文字,知道了一些知識。我要長期堅持下去,養成好的習慣,為成功努力。
三字經讀后感 篇10
“頭懸梁,錐刺股”“蘇老泉,二十七”梁灝、祖塋、李泌……這些人都是一些努力學習的人,他們面臨著種種困難,但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挺了過去而名揚千古。里面的每一個典故都讓我感觸很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我從七歲開始學古琴,到現在已經學了三年了。在周圍熟知的同齡兒童內老師認為我的琴藝水平還算不錯,但是我自己知道現在的琴藝卻遲遲不能更上一層樓。學古琴是很辛苦的,那是因為古琴不僅僅是要靠音樂天賦,還要有較強的意境理解能力,和比較深厚的中國文學功底,再加上勤學苦練才能夠學好的。可是我因為年齡畢竟比較小,理解能力相應也差,文學功底也很薄弱,再加上現在我也沒有好好達到勤學苦練的地步,每天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練琴任務,以致于我現在古琴琴藝處于瓶頸狀態,琴藝水平停滯不前。為此我也深深苦惱不已。
自從媽媽要求我讀了以后,尤其是“蔡文姬,能辨琴”的故事給了我深深的啟發,讓我明確了自己的目標。我決定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后就開始認真并且保質保量的'完成每天一個小時的練琴任務,還請求媽媽讓我參加加強樂理知識的培訓課程,并且一有空就會去看那些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加強我的文學功底和理解能力,提升我的文學修養。
只要我下定決心,克服困難,付諸行動,相信過不了多久,我的琴藝水平就能突破瓶頸,更上一層樓了。
向我的目標發起挑戰!
三字經讀后感 篇11
春假,我在家閑得無聊時,又把以前看過的三字經拿出來細細品味。
我特別喜歡看“孟母擇鄰”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著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于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但是如果不自己努力,不管有多好的學習環境也是徒勞,這又讓我想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都如一塊玉,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成大器。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游手好閑,不求上進的人肯定是沒有作為的。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愛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棒干嘛用啊?”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么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后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后來成為了大詩人。
一天里,我讀完了整本三字經,他深深的吸引著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
三字經讀后感 篇12
我相信大家都讀過《三字經》吧!《三字經》里有兩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意思是:孟子的母親曾為了他有一個學習的好環境而搬了三次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割斷子織的布來教育他。就因為這樣,孟子才明白什么是半途而廢,才可以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學家。
像孟子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說詩仙李白,他小時候很聰明,而父親卻一天到晚讓他讀書。有一次,李白看見父親不在就偷偷溜出去玩了。他走著走著,看見一個年邁的老奶奶拿著一根又粗又大的鐵杵,在河邊的`石頭上使勁地磨著,李白便覺得十分奇怪,好奇地問:“老奶奶,您在干什么?”“我把它磨成繡花針”。老奶奶邊磨邊說。“這么粗的鐵杵,什么時候才能磨成呀!”李白驚訝萬分。“只要不停地磨,總有一天會磨成的。你們讀書也不是一樣嗎?”老奶奶笑了笑說。李白聽了,心里不由一動,馬上回到書房,專心地讀書來。最后,李白終于成了歷史有名的詩人。
還有很多名人因為小時候貪玩,而領會到一個一個的道理。雖然我們不會像孟子和李白一樣逃學,但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三字經讀后感 篇13
放假了,我要讀一本書。爺爺說:“再讀一讀《三字經》吧!”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背過《三字經》,但是不懂得什么意思。這一次我要和爺爺一起讀,盡量讀懂一些。
《三字經》是南宋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政治家王應麟為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編寫的。《三字經》全文1320個字,三字一句,通俗、順口、易記。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它是中國傳統蒙學的`讀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三字經》里有好多成語故事。如“孔融讓梨”、“孟母擇鄰”、“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這些故事都給人以深刻的啟發。
《三字經》用360個字概括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講了許多歷史故事。為我們今后學習中國歷史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很喜歡《三字經》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兩句話。意思是說,一塊美玉如果不經過精雕細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會懂得許多知識和道理。所以要懂更多的道理,就應該從小認真學習。
《三字經》結尾時說:“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這就告訴我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三字經》是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讓我們就和這位朋友密切接觸吧!
【三字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字經》讀后感08-30
三字經讀后感09-19
《三字經》讀后感(經典)09-04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09-14
《三字經》讀后感09-02
三字經的讀后感11-09
三字經讀后感10-29
關于《三字經》讀后感06-14
三字經讀后感范文10-18
《三字經》讀后感作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