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眾哲學讀后感范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眾哲學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哲學”一詞在普通人心中常是神秘、生澀的代表。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是我認真讀過的第一本哲學書。(媽媽問:《蘇菲的世界》不算嗎?嘉說:感覺那不能算是一本哲學書)。作者艾思奇用直白的語言向讀者講述了哲學世界的概況。
作者首先講了世界觀的兩大類:唯心論和唯物論。這兩種世界觀的基礎都是構成世界的兩大要素:主觀的精神與客觀的物質。唯心論主張精神是世界的主體,物質是精神衍生出來的;唯物主義正好相反,主張物質世界是獨立運行的,精神才是派生的。由此,艾思奇得出一個結論:唯心論是通向宗教迷信的橋梁。探究認識世界的主要方法有學習神學、哲學和科學三種。通常我們可以認為哲學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哲學的世界觀分為唯心論和唯物論,如果說唯心是通向神學的橋梁,那么它就是哲學中偏向神學的部分。所以,我們能不能說唯物論是通向科學的橋梁,且是哲學中偏向科學的部分呢?
唯心論分為主觀唯心論和客觀唯心論。前者認為人的精神主導一切,后者認為有一個“絕對”精神在主導一切。而神學認為有一個上帝在主導一切。兩者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而且,這相似之處在于對世界的看法上的相似。所以我們也可以從認識世界的角度去考量唯物論和科學的關系。
首先是認識物質運行的規(guī)律。唯物論的基礎就是物質獨立存在,獨立運行。機械唯物論認為事物的變化只是機械變化,即數(shù)量變化與位置變化。但唯物論的辯證法道出物質的變化更多的是物質內(nèi)部的變化,兼以外力的作用,且不同的物質在相同的外力下會有不同的變化結果。科學中也是如此。比如水凝結成冰,就既不是數(shù)量變化也不是位置變化,而是它本身的內(nèi)部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實際上也是它受到的熱量減少,運動變慢,受到相互作用,從而緊密地排列在一起,變成冰。所以從這點來看,唯物論和科學是緊密聯(lián)系的。
可供討論的還有認識方法。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唯物論的認識是累積感性認識,加以分析,達到理性認識,總結出真理。而科學也是如此。
如此看來,唯物論和科學確實有密切聯(lián)系,既然科學是我們要堅持的原則,那么,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辯證唯物論就需要我去好好學習。
【大眾哲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哲學07-06
中考寫作素材:小眾與大眾02-11
雪的哲學07-15
我的哲學07-08
愛的哲學07-08
我的哲學07-08
人生之哲學07-16
我的完美哲學07-02
人生哲學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