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談美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談美》寫于1932年,是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他曾說:在寫這封信時,我和平時寫信給我的弟弟妹妹一樣,面前一張紙,手里一管筆,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什么書也不去翻看,我說所說的話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強要你全盤接收。
本書順著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點等問題層層展開,提出了他的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本書共分為十五個章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如何欣賞美和以及如何創造美。前三章主要圍繞美感是什么進行了回答和探討;四至六章則針對一般人將尋常快感、聯想以及考據與批評認為美感的經驗是一種大誤解這一問題進行說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則針對自然美這一概念進行闡釋;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則引導讀者如何創造美;最后一章則約略地探討了人生與藝術的關系。從什么是美感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啟發讀者如何欣賞美,繼而如何創造美,再到如何將美與人生意義相結合,讓零基礎的讀者從最淺顯的概念開始,一步步深入美學的世界,從對美的欣賞者的角度慢慢轉變為創造者,最后在了解了這最基本的美學知識后開始嘗試將所學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這一看似深奧的話題。然而作者輕松的筆觸與合理的結構安排,卻并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沉重感,將學術與對人生的指導意義渾然天成地融合,讓剛剛還在沉浸在美學的學術熏陶中讀者有了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盡顯大師風范。朱先生以一種對老朋友的語氣娓娓而談,將他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滲透在質樸清新的文字中,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全書最后呼吁人們慢慢走,欣賞啊,認為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朱光潛從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父親老早便開始教他做科舉考試的策論經文,這就是議論文的一種了。我從十歲左右到二十歲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陰都費在這種議論文上面。這種訓練造就我的思想的定型,注定我的寫作的命運。我寫說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說得出,很難說的理我都能用很淺的話說出來。朱光潛自始至終都喜歡使用的寫作形式,他追求的散文的審美效果,如同朋友之間促膝談心,開誠布公,家常白話,娓娓道來。《談美》的讀者乃是中學生,朱先生在寫作時必須放下身段降低高度,必須將抽象的概念和高深的道理簡單化通俗化。所以朱光潛的說理文總是洞見源于生活,來自體驗。讀《談美》,讓我們覺得,美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就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東西。
《談美》第一章《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朱光潛的自我評論:很難說的理我都能用很淺的話說出來。朱光潛談美學,不像其他文學家那樣用概念、用文字抽象地空談,而是從真、善、美三大人類價值的基本分野入手,他把真善美三種抽象價值轉化為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將道理活生生地化在人人可以直接感受的經驗之中,幽靈般虛無飄渺的價值擁有了形體,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仿佛生活中可以觸摸的文具或碗筷。所以我覺得,《談美》可能是我讀過的最好的關于美學的作品了!
我比較喜歡的是第二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朱先生為我們揭示了美感獲得一條重要途徑即美和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他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朱先生先用自身的一個例子,認為距離自己遠的東西比自己身邊的東西更美,認為新奇的東西比熟悉的東西更具有美感。然后通過一系列的對比,說明全是觀點和態度的差別。看倒影,看過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陸地上遠看海霧,不受實際的切身的利害牽絆,能安閑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而若持實用的態度看事物,它們都只是實際生活的工具或障礙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惡。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無論是對于游歷新境時所感到的美,還是歷史上話題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實都是將事物獨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與環境及一切條件絕緣,才能獲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途。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去看,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秘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才會有向往,美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同樣的,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既有主觀又有客觀,或者說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來客觀審視。美的藝術的創作,既不可過于主觀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絕對客觀而令作品趣味索然。所以,發現美的過程即是脫離實用性、逐漸走向客觀的過程。人事景物,脫離了我們的日常實用,其中所蘊含的美感才有機會被我們所發現。
在《談美》的最后一章,朱先生強調了,美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大舞臺,生活是可以藝術化的,誰知道如何把握一種度,誰懂得和諧的規律誰就能藝術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種駕馭生活的本領,要辛苦要勤奮,有所得有所失,得失來去全賴一種心境,心多寬路就多寬,豁達樂觀的心境就是藝術,因為那是一種精神境界,是積極生活的態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經意的一個靈感,細細體味心境、宇宙、斗轉星移,日月流轉的變化,有情趣的生活、帶一顆感激的心珍惜生活。在欣賞事物的時候,當你發現事物別人說不知的美后,不僅使自己身心愉悅,而且讓藝術細胞得以熏陶。在發現、感受美的同時,愉悅自己,享受生活。
當第十五章結束,對于朱先生說的人生的藝術化在本節中已經分析的及其透徹了。讀完此書,更見朱先生對美、對藝術理解的功力。慢慢走,欣賞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現在人們都提倡要藝術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精致更有情趣,心態的平衡也是關鍵所在,豁達樂觀的心境就是藝術。希望每個人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用心發現生活生活中的美,用正確的方法品味點點滴滴的美,藝術生活從現在開始!
【談美讀后感】相關文章:
談“美”08-06
《談美》讀后感05-04
《談美》讀后感15篇05-04
初三優秀議論文:談美09-06
《談美》讀后感800字(通用20篇)02-10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體會簡短10-21
談06-08
美與不美06-29
回憶,美,不美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