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時間:2023-10-16 11:08:2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1

  讀《把欄桿拍遍》有感(閱讀偉人篇)這是一本由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作家梁衡編著,將從古至今英雄人物的輝煌與低沉描寫的淋漓盡致的一本書。書名取自辛棄疾的《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就是這篇《把欄桿拍遍》,讓我重新認識了辛棄疾,讓我更加明確了他與古代詩人的不同之處。他天生孔武高大,從小苦修劍法。他又生于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蹂躪,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后又掌管印信。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將印信偷走,準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了光復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想就這幾天之內又變生肘腋,當他完成任務返回時,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并率萬人南下歸宋。說來,他干這場壯舉時還只是一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風華正茂,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他為國為民的精神無人能擋。他的生命之路就像石縫里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桿,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

  作為一名封建知識分子,雖建議不被采納,但他有一顆熾熱的心。對待政治,他不像陶淵明那樣淺嘗輒止,便不再

  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樣長期在任,亦政亦文。從他身上我仿佛得到了一種力量,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文字的捶打,無不在人們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正是這種力量,推動著國家與民族飛躍向前。

  亂世中的美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有一種凄冷的美,她是愁的化身,她是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女性的代表,她就是李清照。如今已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最愛她的那首《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十分真實地表現了少女的羞澀與天真,秀發香腮,面如花玉,情竇初開,春心萌動難以按捺。她也作出:“何為出戰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的慷慨豪放詩句,雖說是婉約派詩人,但她寫的詩的氣勢不亞于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棄疾。“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面對丈夫趙明誠的分離,離愁別緒,難舍難分之愈深,思之愈切的情感涌上心頭。她顯已成為當代“女神”之代言人。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也總能看到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

  縱觀歷史,我們或許能輕微的感受到偉人們當時的輝煌與成就,他們所帶給我的,往往最能激勵自己在無盡的挫折面前,沉著應對、勇往直前!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2

  五一假期,有幸讀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桿拍遍》。想來,讀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誠寫作,給散文創作帶來別樣的文本,也為很多朋友帶來了堪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欄桿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釋手,通過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于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為他激蕩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回腸,執著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

  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征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有著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桿。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

  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把欄桿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淵博的學識,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從中發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欄桿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筆下所繪的稼軒一顰一笑若隱若現。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對詞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軒在世,也會有當年白樂天那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感慨。當然,更有知音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閱讀此文時,時而為其絕妙的一筆而贊嘆,時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3

  最初對于稼軒的認識是在小學的課本里讀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那時對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這么一個人罷了。而第二次是在中學課本上,從老師的介紹中得知他生平資料的一點皮毛,前兩次都在課本上遇見他的,而今天卻是在一張充滿了平凡氣息的紙上再次與他對話。

  “把欄桿拍遍”,多么有詩意的一個題目,讓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個政途不順的詞人在一排安靜的欄桿前輕輕拍過,心情是復雜的。他想建功立業想讓自己的滿腔熱血注入到國家發展的壇子中。但是夢想有時雖然離現實很近很近,就是中間隔著一堵墻罷了。南宋的皇帝沒有練就一雙善于發現人才的眼睛,以至于老是看見一些像浮藻之類的東西,而終不知那從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賞。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朵荷花并沒有因為無人欣賞而馬上枯萎凋謝,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儀態,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種不在乎有沒有人注意的.但始終是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的品性——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從未動搖過收復失地的決心!

  從歷史這本書里慢慢去翻閱去找尋,壯志難酬的人真不少。陶潛也是有建功揚名之心的,只不過官場對他來說是一個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時的抽身,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麗的田園詩作,不再執著于自己曾經的建功立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在仕途不順的時候,也只能在小亭子里舉著杯子,望著斜陽,喝喝悶酒,曾經的理想變成了自己閑置時的偶爾的回憶。但辛棄疾不同,因為他是真正操過刀的人,正如文中說道的“是快刀利劍殺過幾次人的。”這說明他的詩詞真的是從刀刃上用血洗蘸過的,是真的從鐵蹄黃沙的洗禮中抽出來的,帶著對于“希望再回沙場”的無限渴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只是拿著劍或是舉著酒杯在某一個容易勾起回憶找尋感覺的地方寫下詩或是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之情。

  如果在這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若宋朝是一棵參天大樹,那辛棄疾則是一片樹上的葉子,而且不是長在樹的冠頭,天天都能夠享受陽光的充分愛撫,恰恰是長在最下端的沒有陽光沒有充分的養料,但就是這樣的一片葉子卻是不停地向上生長,從未停止過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種追求功業,追求北伐的愛國信念。這種執著又何嘗不是可貴的呢?這種執著的心又何嘗不是神圣的呢?

  也許我們當代人,特別是當代的青年人,也應該去試著擁有一顆執著的心呢?試著向一顆種子學習,學習一顆種子是怎樣的從硬如土石的大地下鉆出來,然后是怎樣從一株小芽去努力地汲取養料從而歷經歲月風霜地長成為一顆參天大樹的。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困難的,也是陰霾籠罩的。所以,你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向一顆種子學習,學習它的執著,也勇敢地去嘗試!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4

  書中一位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士,一幅幅美輪美奐的景色,一段段難以忘卻的情懷,一句句真情流露的話語……吸引著我,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梁衡先生用手中的筆為我們寫就一篇篇頗具古色古香的“工巧散文”。他細膩傳神的勾畫或許是其與筆下人在精神上沖撞,在思想上交匯,才能袒露心靈,直逼心靈,進而寫出心靈,為我們呈現出筆下人的真實意境、想法。

  從前,我未曾看過當代作家的散文作品,誤以為當代作家生活在和平年代無法將真情注入筆下,為我們帶來震撼心靈的佳作。而今我錯了,梁衡先生仿佛集百家之長,無論是繪人亦或是繪物,無不傳達著他心中的那股豪情與壯志!

  觀書過程中,我仿佛是穿越了時空,與筆下人、筆下物真切溝通交流,觸碰到心底的文化沉淀。正是這優美的文字,袒露出心中的理想抱負,并涌入我心!

  佳文中,《把欄桿拍遍》最令我難忘。或許是符合我這個年紀的心理,辛棄疾的一生深深地觸動著我,滿腔的熱血被調動!時興奮,時悲傷,時憤慨。面對他的一生,我的內心五味陳雜!從起義始,至沒落終,辛棄疾的`一生在梁衡先生的筆下令我嘆息。“中國歷史上有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對他的贊嘆與尊敬直至現在也不絕于耳。正是這樣一位英雄豪杰,其蒼涼的一生,令人動容!他抑郁難申,報國無門,以詩以詞抒情排郁。“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憂國憂民,憑欄遠眺,望眼欲穿,心急如焚的形象是他的名片。那份愛國之心何人能及?他只是想為國效力,收復中原!可憐南宋朝廷的委屈求安,排斥他的做法,是對他最大的傷害!隨時局變動,仿佛成了他的宿命!百般阻撓,百般磨練下,辛棄疾的詞不再簡簡單單,“筆下的每一個字都讓人吃一驚,仿佛就是一滴血,又恰如一行淚!”

  “積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對,辛棄疾只有一個!他的愛國情懷,他的憂國憂民,他的堅持不懈……即使是今日依舊是我們不斷學習的優秀品質,我們應以辛棄疾為榜樣,謹記他痛拍欄桿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吧!

  觀完本書后,心中不斷起伏波動,如此精致散文,如此蕩氣回腸的筆觸帶給了我對文學的進一步認識,對人生也重新審視,我將不斷努力,不斷感悟人生中的真諦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5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水龍吟》

  說起古代文人,腦海中便出現那些遷客騷人站在譬如黃鶴樓之類的名樓上,或憑欄遠眺,或雙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遙遠,或是飲酒對詩,或談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或是報國無門痛拍欄桿的場景。欄桿似乎成了他們的發泄口,而欄桿也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那些有過壯志雄心的文人們的悲憤與無奈。“把欄桿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宋代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桿。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

  這次暑假,我有幸讀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桿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沒有華麗虛浮的辭藻,卻字字珠璣;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其實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們的心靈。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歡他的《把欄桿拍遍》,他向我們描述了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于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為他激蕩過。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回腸,執著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征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有著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桿。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把欄桿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相關文章: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書心得01-22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書心得-1500字12-21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范文(精選21篇)10-18

《把欄桿拍遍》好詞好句欣賞10-20

高中語文選修《把欄桿拍遍》介紹04-23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02-24

讀把欄桿拍遍有感03-07

梁衡經典散文(精選8篇)05-13

讀《把欄桿拍遍》有感作文(精選20篇)08-26

梁衡《冬日香山》初中散文閱讀及答案06-13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 | 日韩一级在线播放 | 久久婷婷综合激情亚洲狠狠 | 中文乱码在线精品日本 | 午夜福利观看视频1色小妹 天天躁久久躁中文字字幕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成α人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