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1
媽媽為我買了一本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拿到這本書,我就翻開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從書里,我看到了大鼻子等許多孩子的窮苦生活。我們很難了解到他們——一些身無分文的苦孩子,如何獨自在那繁華、廣大的大上海里謀生,要知道那是多么不容易啊!看著他們的生活,我像吃了還未成熟的草莓,心里——酸極了。像大鼻子,他小小年紀本應睡在軟綿綿的床上聽媽媽給他講故事,本應在燒得旺盛炕前烤手取暖,本應吃香噴噴的飯菜和伙伴們一起上學……可是,他沒有,他沒有過這個年紀本該享有的幸福生活。他沒有溫馨的家,沒有摯愛的家人,沒有名字……他只有別人吃剩下的殘渣,他只睡硬邦邦的地板……這多么令人心酸。相比之下,我們這些口含金湯勺的小公主、小少爺是何等的幸福呀!但我們卻不珍惜,浪費糧食、挑食、不滿足……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他們真是太可憐了!
但是,當我看到他們成群結隊地舉旗保衛(wèi)祖國,發(fā)揚愛國精神。我就被震撼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呀!當大鼻子把錢袋拾回給那位學生,我又被震撼了,大鼻子變得懂事了!于是,我就相信,他們一定能反抗成功,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為我感受到了人間里的愛!他們懷著各種各樣的`愛,匯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條愛的河流,他們都為自己的愛起來反抗,為自己美好的生活而競爭!他們流血流汗,他們的遭遇慘不忍睹,他們有多少人失去家,失去親人,又有多少人大半年也不能回家一趟呢?但是他們堅持、反抗,雖然被“拒絕”時辛酸的一幕使人落淚。但是他們依舊堅持、反抗,為美好的明天而奮斗,他們的努力見證了我們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他們的愛世世代代傳承給我們!
我不僅看到了人類的愛,我還看到了大自然的愛。
童話中美麗的仙子與鳥兒吟唱,與花朵舞蹈,與小動物們相親相愛的美麗景象,在碧草如絲的原野畫出一道優(yōu)美精致的風景線,與悅耳的音樂交融,這是多么如詩如畫如仙境一般的情境呀!這真是一種的歡樂的愛。
合上這本書,我久久地感受,藏在書里的,還有在這個世界上的如巧克力一般絲滑醇厚的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2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段經(jīng)典的文字選自魯迅先生那篇家喻戶曉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給予魯迅先生這種樂趣的,卻是小小的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一些野草,一個園子,便是魯迅先生兒時的天堂。即使到了“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仍然也不乏樂趣:下課后和同學們溜到院子里玩耍,趁老先生讀書入神偷樂,充滿了童趣,充滿了歡樂。
然而到了現(xiàn)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孩子們不必在荒地玩耍了,而這種樂趣卻越來越少了。在學校,在辦公室,在路上,在餐廳,人人都捧著一塊方寸之屏,探索著虛擬的世界,沉溺于網(wǎng)絡的快樂。QQ、微信、抖音……一個個新奇的應用,占用了人們太多的時間。當前,手機確實顛覆了傳統(tǒng)的方式,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諸多便捷,使用手機也許是為了正事。可是,當人們在用手機點餐、打車、搜索資料的時候,又有幾個能忍住誘惑,不去點擊那一個個獵奇的標題,一個個朋友的動態(tài)呢?人們可能會在手機里得到片刻的歡愉,可是當你放下屏幕時,感到的是樂趣嗎?不,是空虛。現(xiàn)在的人們有了更多的娛樂方式,卻很少能感受到像魯迅先生一樣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了。
許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真正能放下手機的很少。為什么?因為手機的信息對于人們吸引力太大了。打開網(wǎng)絡,打開人們喜歡的內(nèi)容,比如:看視頻、聽音樂、讀新聞、購購物、聊聊天等,時間便在不知不覺間流失了。但只要你能放下手機,走出門外,去感受春夏秋冬的美麗,或者是靜下心來,品讀一本好書,即使環(huán)境像魯迅先生小時候一樣艱苦,相信你卻能感受到比網(wǎng)絡世界更真實、更充實的快樂。
手機方寸之屏,并非居心之所。放下手機,走向大自然,感受現(xiàn)實世界的美好,你也能收獲像魯迅先生一樣單純的快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3
記得小學三年級那時候,童真無瑕,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同學們滔滔朗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只感覺作者小時候玩樂點點滴滴樂趣其中,在那時我們富有同感。抓耳牢騷,心癢癢的恨不得也一起融入當中和作者嬉戲玩耍。在老學究的私塾中學學古詩詞、四書五經(jīng)。看看民國時候?qū)W習和我們當下究竟有何不同差異。
歲月如梭,一晃23年過去了,我已經(jīng)從天真浪漫的夭夭少年步入到而立之年,經(jīng)歷歲月的蹉跎,再重溫魯迅先生的大作《朝花夕拾之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此時此刻的我才品出其中作者那潛藏人世間悠然的心態(tài)和陶然的情操。
品著淡淡清香的綠茶,在皎潔月光下我慢慢翻著書籍,再次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我感覺心境莫名的安靜和宜然,平時的那種浮躁在文章的洗滌中漸漸平復,這時候我感覺這文章不光是重述小時候那種樂趣,它還是一種撫慰心靈的良藥,平日里所有的壓力和煩惱在讀文中消之一去。這時候才感覺小時候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是讓我們多么珍惜,在文中描述的百草園綠油油的良景,滿色的田園風光不由讓人浮想聯(lián)翩。尤其在現(xiàn)如今的城市喧囂中讓人產(chǎn)生趕緊去文中小草園小憩陶冶的心情。
書中在百草園描述的紫紅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攢成的覆盆子,又酸又甜,讓你忍不住回味那甜香。恨不得立馬去百草園里面摘下好好嘗嘗,解解饞。回轉(zhuǎn)之間那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碧綠的菜地,伴隨著油蛉的.低唱,蟋蟀們在彈琴。字里行間把我吸引的恨不得去穿越書中好好享受那愜意的秀色。在三味書屋中那古色古香的牌位和掛在中間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作暮然立在堂前,在書堂中搖頭晃腦戴著老花鏡的老先生拿著戒尺和堂下一幫挺著胸膛小書童一聲蒼老的引讀下然后是一眾童稚之聲,各種唐詩宋詞七言絕句滔滔不絕于耳,遐想之余,我也想去哪三味書屋坐在其中,好好跟著一幫小小夫子跟老學究好好把中國的古文化好好回味。想起那時那景,絕對是不一樣的滋味和感受,那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味道。
雖然是短短的一個中秋之夜,但重溫此作讓我感覺煥發(fā)出不一樣的精神和感受。在細細的品味中那平時的壓力和頹廢的心態(tài)立馬讓我掃然一空。書中讓我心中孜然出超越一切清靜的心態(tài)和積極向上的力量。
凡之種種,各種味道,讓人流連忘返。在喧囂的當下,此作可以當我的良師益友,可以當我的心靈雞湯,可以當我的人生指引,可以當我的知音慰藉。我也謝謝公司墨香社有機會讓我能和此書相伴。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振奮精神,在人生的畫作上勾畫完美的顏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4
很久沒有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了,記憶中還是小時候中學課本里面的那幾篇,特別是中學必須背誦的那一段《社戲》,魯迅去鄉(xiāng)下,認識了閏土,在鄉(xiāng)下很平常的事情,對于小時候的魯迅來說是那么的好玩,那么神秘和新奇。魯迅小時候的那個年代,中國的局勢還算是和平的,大人們努力的掙錢養(yǎng)家糊口,城里商人掙錢買園子,鄉(xiāng)下有錢就買地種,魯迅的家境算不錯的,家里有長工,有傭人,還能讀私塾。可以說魯迅小時候生活是無憂無慮的,百草園就成了他和小朋友的天堂,擺弄何首烏,高大的皂角樹,紫紅的桑葚,還有野草和菜花,如果這些是孩子們的`植物王國,那么蜈蚣,蟋蟀,云雀,黃蜂就是他們的動物世界,特別是閏土的爸爸教他們kan麻雀,那可真還是技術活,時候掌握不好,就前功盡棄了,但對于孩子們來說,最終的結果也許并不重要,無憂無慮的玩耍才是最開心的事情。我想語嫣如果生長在那個年代,也會快樂的在百草園跑來跑去的。
現(xiàn)在的孩子,快樂都在屏幕里面,看宮廷劇,看自己喜愛的明星刷微博告訴你他的女朋友@鹿xo彤,聽著歌兒打著王者農(nóng)藥,吃著薯片瞄一下電視里面的綜藝節(jié)目,有空的時候約同學去步行街看個電影。時代確實進步了,信息量豐富了,知識面也更廣了,估計長媽說的赤鏈蛇的故事再也嚇不到他們了,讀書時更不會搖頭晃腦的念:“笑人齒缺曰狗凍大開”了,時代在進步,那個年代更多的記憶是寧靜的,信息是封閉的。現(xiàn)在的孩子世界很豐富,信息是開放的,他們非常獨立,更加自我。后來,魯迅長大了,我們的國家積貧積弱,世界列強侵虐中國,燒殺搶劫,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魯迅先生果斷棄醫(yī)從文,用文字去喚醒國民的愚昧,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外來的侵略,魯迅先生是民族的英雄,也是民族的脊梁。21世紀的中國,經(jīng)濟突飛猛進,文化更加繁榮,軍事技術也是日新月異,時代賦予孩子們的機會就是學好本領,在各行各業(yè)中創(chuàng)新進步,讓我們的民族更加優(yōu)秀,國家更加強盛。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任何時候,都要做到勤儉好學,居安思危,保護好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保護好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人,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責任!這個,10000年,都不!會!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5
人的一生需要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而不是周圍的環(huán)境適應人。這是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帶給我最大的感悟。
最初的適應,是接受一個與自己原來的環(huán)境完全不同的地方。便如魯迅先生初到三味書屋時對先生“擺架子”的反感和對百草園的懷念。這時新的事物可能會讓人感到討厭,但我們至少應該認命并忍耐著。
然后,魯迅先生在忍耐中達到了適應的第二個境界。這時他開始對新的環(huán)境有興趣了。“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等詞語句子都能讓人感覺到他已經(jīng)對三味書屋有好感了。
魯迅先生最終到達的境界是“融入”。他認為三味書屋很有趣,可以折臘梅,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而不用戒尺不罰跪,只讓讀書,與“我們”很相宜等片斷突出了魯迅對壽鏡吾先生的喜愛,這都說明他已經(jīng)完全地適應了這里,開始喜愛這里了。
但令人遺憾的是魯迅先生窮其一生也沒能達到最后的那個境界。但他至少是坦坦蕩蕩、光明磊落的。不知有多少人為此付出了比死更可怕的代價,他們自以為已經(jīng)達到了那個境界,于是到了新的地方便到處奉承討好、請客送禮。開始人們可能會對他很客氣,但他自己已經(jīng)失去了靈魂,成為了一條卑躬屈膝的奴顏狗!而當人們揭開他的真正面目時,他就淪落到人見人厭、花見花謝的地步,而那時他即使悔悟也晚了,因為那時他已經(jīng)到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想翻身都難的地步了。人們已經(jīng)給了這種人一個貼切的稱呼:“老油條”。
在我看來,真正的適應最高境界應該是這樣的。無論到什么地方都能活得很好,覺得身邊的.每個人都很可愛,談吐舉止真誠大方而又使人如沐春風,受到侮辱時以柔克剛,用行為去感化對方。而當真有什么天災人禍時,他不是無動于衷,而是冷靜地尋找解決方案……這聽起來有些像一位高僧,但這的確是為人處世、處變不驚的態(tài)度。這還真應了鄭板橋那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而萬事相通,“四書”之一的《中庸》講的也是這樣一個道理。
學會適應,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帶給我最有用的啟示之一,希望學會了適應的人不要以之為恥,好好珍惜,沒有學會的人加緊努力,得到這一寶貴的人生財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6
細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魯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采摘野花野果,與伙伴一齊捕鳥,雖然總捕不到很多;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十分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氣,當讀書入神時,卻沒發(fā)現(xiàn)學生們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三味書屋,是一個讓人厭惡的地方,跟百草園來相比較,三味書屋真是個爛地方。然而老先生我自認為還是不錯的,因為還是實事求是,并沒有什么不懂裝懂。三味書屋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好的是能夠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知識,不好的事把我們“捆綁”了起來。
實際上兩個地方是透過明顯的比較,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寫出了小孩子們對于三味書屋的厭惡。這只但是是我自我的認為,但是我也認為有另外一種想法,就是寫和統(tǒng)一的方式。寫出了在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中也同樣對于讀書的追求。但是仍然不明白魯迅先生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想法。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熱情,期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期望被父母,家奴管著。回憶起我的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小時候,在田野里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花一會兒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樓房,而我在緊張的學習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卻仍舊向往著,無論此刻能否實現(xiàn)。讀過文章后有了許多感動。雖然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亂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一樣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齊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7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后,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美好時光。文中充分描寫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光這些景色,就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百草園這個樂園仿佛會讓讀者恨不得馬上去那兒飽飽眼福呢!
文中的長媽媽還給魯迅先生講過一個關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然而這個故事給魯迅先生有了些“后遺癥”。魯迅先生從此在夏夜乘涼時,總有些擔心,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合理的寫出了魯迅先生年幼時害怕的心情。
如果對于大人們而言,這個百草園是多么的平淡,但是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孩子看這個百草園,就是充滿了無限生機的地方。然而在文章的第二節(jié),就引人入勝,讓人們喜歡上了這個美麗的小院子,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這些美麗的植物,然百草園顯得越發(fā)充滿美感。那當然,如果只有植物的話,那么,魯迅先生就也不會喜歡上這個地方了,沒有任何的活力,對于我們來講,沒有了動物,也就是失去了一大部分。
動物和人類是十分好的朋友。魯迅先生自然而然也把植物給寫進去了,同樣寫的那么美妙,讓人們立刻想去那邊游玩,看看那些植物。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在綠色的植物的包圍下,在動物玩耍和鳴叫中,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難怪魯迅先生會喜歡上,留戀這個地方。
當魯迅先生要到上學的時候,家里人將他送到三味書屋,也就意味著魯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蓮等……要說拜拜了。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盡管如此,魯迅先生還是經(jīng)常和同窗們出三味書屋后的一個小園玩。雖然能折梅花、尋蟬蛻、喂螞蟻,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xù)讀書,這遠遠不及在百草園的自由、快活。
這篇文章不僅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8
“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多,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里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
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套在指甲上做游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么會那么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xiàn)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
我家在農(nóng)村,房屋四周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cè)ハ硎苤喝盏年柟猓锶盏那屣L,還有那片總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居家串門了,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限快樂之中。
我多想去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去看看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9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成長的記憶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里便是魯迅先生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了。
魯迅先生在文中說到“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在我看來,那里也是我心馳神往的樂土。單單是他“不必說”,“也不必說”的`景色,就已經(jīng)讓我眼花繚亂了。在細致描寫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更是使我目不暇接,似乎身在其中。
我仿佛聽到了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看到了蜈蚣、、何首烏;嘗到了又酸又甜的桑葚。而后,我又和小魯迅一起聽長媽媽講了美女蛇的傳說,盡管以我現(xiàn)在的年齡已經(jīng)知道這是大人教小孩子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而編出的故事,但仍然為書生捏了一把汗,也慨嘆飛蜈蚣的魔力。“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但正是捕鳥的好時候。這段描寫給我的啟發(fā)很大,作者連用了掃、支、撒、系、牽、拉、罩等準確的動詞把捕鳥的全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了讀者的面前。
豐富多彩的百草園讓童年魯迅流連忘返,但到了上學的年齡,他便被送到了全城中被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當中。老師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這里的顏色灰暗、陳設簡單,每天的生活便是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
比起百草園來,這里的生活顯得單調(diào)枯燥,但是我想,正是在這里魯迅先生打下了很好的文學基礎,他的人生有了新的啟航。盡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在八十多年前,但少年魯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和我們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在成長的道路上,美麗的風景,快樂的游戲會使我們感到愉快和輕松。但克服困難、持之以恒同樣會讓我們得到成功的喜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10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寫得非常好,不僅構思嚴謹,而且文章中的語言極有特色,令人叫絕。細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fā)現(xiàn)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yōu)質(zhì)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么會那么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現(xiàn)今,城市里的孩子已經(jīng)幾乎不可能體會到魯迅幼時的歡樂了;而說起童年樂事,哪一個來自農(nóng)村的孩子沒有一籮筐呢?百草園中的蟋蟀、何首烏,美女蛇的傳說,又何曾異于我們穿著露屁股的短褲(那一定是在樹枝上刮破的)下河摸蝦、上樹捉鳥呢?那別了“野孩子生活”的入學,那聽老先生抑揚頓挫地朗誦,“我便疑心那是極好的文章”,又和我們既因留戀“捉蝌蚪”的.生活而逃學,卻又要享受讀書識字在父母面前“顯擺”的快樂心理有何不同呢?
只是,城市里已經(jīng)消失了這夢境一般的兒童樂園。
成年的魯迅是一個戰(zhàn)士,一個不偏不倚的、浪漫的戰(zhàn)士。戰(zhàn)士不總在沖鋒陷陣,戰(zhàn)士更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的回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yōu)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的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的好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11
曾經(jīng)夢想,有這么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和伙伴們無憂無慮的捉迷藏、斗蛐蛐;曾經(jīng)夢想,有這么一個地方,可以讓我自由自在的呼吸清新的空氣,也可以肆無忌憚的就地打幾個滾兒;曾經(jīng)夢想,有這么一個地方,可以讓我?guī)е鞓啡W習、伴著濃厚興致在書海里遨游……
這個暑假,當我讀完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驀然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就是我夢想的地方。
在百草園里,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在百草園里,有高大的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在百草園里,有鳴蟬的長吟,肥胖的黃蜂,有輕捷的云雀……在如此美麗的地方,作者可以毫無顧忌的拔出牽連不斷的何首烏,甚而毀壞了鄰家的泥墻;可以感受長媽媽講述的驚險而刺激的美女蛇的故事;可以和伙伴們在下著雪的冬天,支起一面大的竹篩,開心的捕鳥……這該是一種多么自由,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啊!在這里,童真得到了盡情的釋放;在這里,孩提的夢想自由飛翔。
然而,這份美好在進入三味書屋的那一霎那戛然而止,僅有的快樂就是在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描繡像和課余在書屋后面的園子里折臘梅花,尋蟬蛻了。除此而外,就是單調(diào),枯燥的學習了。
在三味書屋里,整天面對的是先生嚴肅而冷漠的面孔,耳朵里充斥的是同學們雜亂無序的“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還不準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雖然老師不像魯迅老師那么的'嚴厲,但是也不會對我們放松要求。如果我們出現(xiàn)像逃課這樣的情況,是絕不會罵我們幾句就可以罷休的。我們每天要按時到學校上課,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內(nèi)學習任務,課后還要去補習班上課,還有的同學要抓緊點滴時間去學鋼琴、繪畫等。在雙休日里,也不能自由的休息,不是去上補習班,就是埋頭寫作業(yè)。而且,這樣的日子隨著年級的提高會變得越來越緊張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讓我體會了百草園的歡樂與自由,三味書屋的單調(diào)與枯燥。我真的很想每個像我一樣的學生能有一片夢中的“百草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1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寫得非常好,不僅構思嚴謹,而且文章中的語言極有特色,令人叫絕。細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昆蟲,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fā)現(xiàn)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yōu)質(zhì)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么會那么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300字[篇7]初讀魯迅先生的散文籍《朝花夕拾》的時候,便見識了魯迅先生的佳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是一篇透露出魯迅先生心聲的散文——批判舊封建社會的專制教育制度以及魯迅先生心中的強烈不滿。
散文講述的是魯迅先生小時候的樂園——百草園,在這里,有恐怖有趣的美女蛇,魯迅先生認為這是他自由的天地,有美麗的植物還有可親的小動物,這里有魯迅先生美好的回憶。但是后來,魯迅先生被迫到三味書屋讀書,百草園也就賣給了別的人,濃濃的書香彌漫了整個三味書屋,這里沒有百草園的活潑,也沒有百草園的樂趣,這里的是嚴肅,是認真,讓魯迅先生的心靈也隨之改變。他恨封建的教育制度,但是他卻很敬佩他的老師,在他的影象中,他的那位老師是個博學,和藹可親的忘年之交。
這片文章淋漓盡致的描繪了百草園生動美麗的景象以及三味書屋給魯迅先生的壓抑的感覺,生動而又形象地描寫了餓魯迅先生在快樂過后的苦惱,體會了魯迅先生的對封建社會專制制度的強烈的反抗,這也是帶領他走向文學道路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13
一是材料的積累。材料是寫作之源。寫作材料主要來源于社會生活。在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學生要學會時時處處留心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會現(xiàn)象,不斷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捕捉生活熱點,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識的捕捉有意義的事,有趣的人,并隨手記下。這樣,發(fā)現(xiàn)多了,積累也就多了。閱讀和聽取,則是獲取寫作材料的另一途徑。對于生活范圍較小,生活經(jīng)歷有限的中學生來說,從這一源頭獲取材料最為廣泛。閱讀書籍報刊,聽取軼聞逸事,可以使他們獲得許多無法親身接觸到的材料。可見,學生要養(yǎng)成勤于閱讀的習慣。通過留心生活,精于閱讀,學生材料積累多了,便不再會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狀況,而是潑灑成文。
二是語言的積累。語言是文章這所房子的磚瓦,中學生要有意識的積累語言,讀書看報,碰到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句;聽廣播看電視,甚至聽別人說活,得到的美妙言語,都要記下來。平時碰到的成語、歇后語、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認為生動美妙的,就積累。這樣,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從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語言詞典。同時,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詞,要查字典。經(jīng)過積累,語言豐富了,寫作文時自然左右逢源。
三是情感的積累。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寫作者只有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自己的真情、深情、純情、至情(如對師長的敬愛,對同學的友愛,對弱者的同情,對壞人的憎惡等等)付諸寫作對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動心。可見,寫好作文,中學生必須有情感的積淀。而事實上,情感積累豐富了,寫作時人稟七情就能自然流淌,進入一種情不能已的境界,寫出的文章生動感人。
四是精妙寫法的積累。“《文選》爛,秀才半”之說,形象道出了古人學習寫作的經(jīng)驗。大凡優(yōu)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訴我們,文章該怎么寫,不該怎么寫。通過熟讀、多讀各大家的作品,達到心領神會的`程度,自然學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閱讀多了,積累多了,用于寫作實踐,必能提高寫作水平。
實現(xiàn)寫作的積累,要達到三個要求:一、量要大,量的保證,才能帶來質(zhì)的變化。教師要鼓勵學生勤動筆,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東西記在其專為寫作積累而準備的本子上。二、范圍要廣。為了積累,學生生活視野閱讀視野要寬。教師可以組織各種活動,以擴大學生的生活圈子;可以建立班級書庫,實現(xiàn)資源共享,為學生的積累興趣,鼓勵學生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14
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出自我國著名作家周樹人先生筆下。本文主要寫了作者回憶童年的趣事,以及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閱讀時,我仿佛置身于樸素的百草園內(nèi),與作者一起“折臘梅”,“捕鳥”……緊跟著作者的腳步,小心翼翼地溜進三味書屋。一進書屋,我仿佛聽見了書屋中傳出來的朗朗讀書聲,不時還傳出教書先生講課的聲音,這正是魯迅先生的先生。這位先生嚴厲中帶著隨和,魯迅先生十分尊重先生。嚴厲的先生和認真讀書的學生們,構成了一幅和諧的景象。三味書屋與百草園中,處處洋溢著書聲與嬉笑聲。
百草園,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三味書屋,一個枯燥無趣的私塾。這兩個截然不同地方,卻緊密相鄰,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樂趣,并為魯迅先生成為未來的大文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體會到魯迅先生所流露出的懷念、依戀的真摯情感。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讓我們把三味書屋里的一草一木,看在眼里、刻在心里一般。他把我們帶回到了他的童年,循著他的腳步慢慢再走了一遍。
細細品味魯迅先生描寫三味書屋的片段,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的校園。早上的校園,到處充滿著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老師們的耐心講解聲。瞧!我們四班的同學們正在全神貫注地聽我們的`老師講課呢。
“捕鳥”、“斗蛐蛐”……這些都是魯迅童年的趣事。少年魯迅雖然享受了快樂的童年,但他在學習上也一點不馬虎,相反還特別努力。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幾乎從來沒有遲到早退過。就有一次,他父親病重,魯迅被叫去藥店買藥,等買藥回家再趕去三味書屋時,先生已經(jīng)開始講課。那一次先生責備了魯迅,并告訴他要做一個守時的人。自那一次之后,魯迅就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以此勉勵自己做一個勤奮好學的學生!我想我們也應該向魯迅先生學習,做一個遵守紀律,刻苦學習的學生。
魯迅先生的事跡激勵著我們,我不禁再次拿起魯迅的名篇賞析,打開書,走進魯迅先生,走進百草園,走進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15
細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魯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采摘野花野果,與伙伴一齊捕鳥,雖然總捕不到很多;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此十分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鏡吾老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氣,當讀書入神時,卻沒發(fā)現(xiàn)學生們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三味書屋,是一個讓人厭惡的地方,跟百草園相比較起來,三味書屋真是個爛地方。然而老先生我自認為還是不錯的,因為還是實事求是,并沒有什么不懂裝懂。三味書屋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好的是能夠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知識,不好的是把我們“捆綁”了起來。
實際上兩個地方是透過明顯的比較,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寫出了小孩子們對于三味書屋的厭惡。這只是我個人的認為,但我也有另外一種想法,就是和諧統(tǒng)一的`方式。寫出了在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中也同樣有對于讀書的追求。不過仍然不明白魯迅先生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想法。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熱情,期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期望被父母,家奴管著。回憶起我的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小時候,在田野里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采摘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花一會兒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樓房,而我在緊張的學習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卻仍舊向往著,無論此刻能否實現(xiàn)。讀過文章后有了許多感動。雖然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亂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一樣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齊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相關文章: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03-16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好詞好句摘抄01-1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段閱讀理解11-04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精選10篇)11-07
初一語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01-15
七年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