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百年孤獨》讀后感

時間:2023-08-24 08:34:2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百年孤獨》讀后感15篇[經典]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百年孤獨》讀后感15篇[經典]

《百年孤獨》讀后感1

  在拉美文學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贊嘆,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閱讀了《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復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復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復的發生著。聯系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征了什么。

《百年孤獨》讀后感2

  高中時看《百年孤獨》看得我很凌亂,只記得人能詭異地長出豬尾巴來。最近這本書又掀起了一股熱潮,看看馬爾克斯的傳記有助于加深對這部偉大作品的理解。

  加西亞馬爾克斯總把它和外公外婆以及兒時的記憶聯系在一起。

  據加西亞馬爾克斯回憶,大屋的很多房間是空著的,其所以空著的原因是它們的'居住者死了可能是哪個親戚,比如他的舅老爺拉薩羅科特斯、姨奶奶佩特拉科特斯或者姨媽瑪爾加麗塔。為了紀念他們,房間一直空著。后來孩子們長大了,房子不夠住了,外婆就請人加建幾間。因此,實際上,房子由四部分組成,建成于不同時期。

  住在那么一座大屋里,加西亞馬爾克斯難免感到既渺小又膽怯,尤其是在黑夜來臨的時候,房子變得靜悄悄的!

  多年以后,當加西亞馬爾克斯不得不離開阿拉卡塔卡時,大屋就成了他最大的精神負擔,因為他想用文學成就它,一半為了忘卻,一半為了紀念。他后來多次提到的那部萌生于青少年時期的長篇小說,指的就是《大屋》《百年孤獨》的雛形。

《百年孤獨》讀后感3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復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馬爾克斯對于生活也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筆下的世界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卻還是愚昧落后沒有任何進步相反還逐漸走向沒落。

  人與人之間并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后感4

  多年以后,當我讀到“馬孔多在下雨”這句話時,我回想起了我第一次聽說百年孤獨的那個遙遠的高中午后。

  百年?很久。孤獨?令人不解。在高中某個時間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內心強烈的閱讀欲望就被喚起了。但是礙于學業緊迫,那時候 即便忙中偷閑也是拿一些爽文來讀,于是就那么錯過了。之后再見到這本書就是在所謂的“死活讀不下去了書排行榜”,紅樓夢和百年孤獨分列狀元榜眼。《石頭記》的厲害我是知道的,理所當然《百年孤獨》也不會好讀到哪里去,于是拿起的書就又放下了。一直到我讀完《金陵十二釵》才恍然大悟:有多么死活讀不下去,就有多么經典多么好看。看完此書后更加確信了這一真理,《百年孤獨》,一本好書,一本奇書,一本神書!

  提到此書不得不說其描寫的碩大的家族以及交雜錯綜的人物關系,重復七代的`人物而且還長的人物名字,確實給閱讀帶來了很大困難。二十六萬字的書,我讀了整整七個多小時才讀完—而且我看其他人很多十幾個小時才讀了一半的。但是如果認真閱讀,并且把握住書中稍縱即逝的行文脈絡的話—我承認這本書乍看上去非常的亂—還是可以很好地理解到作者的深意。

《百年孤獨》讀后感5

  之前寫的一篇《百年孤獨》讀后感想,發在豆瓣后,收到了一位朋友的回復,感到高興之外,便構思要如何回復,竟也醞釀了好半天,到午夜的時節才寫出這幾句話來,給讀者朋友發過去后才睡下了。因為感到這位朋友于“美”的感情的寶貴,我也并不敷衍,因此很覺得這一種交流的價值,便“抄錄”如下:

  R君:“以前讀的時候,蕾梅黛絲飛上天的那一段我非常喜歡呢,一直到現在在我心目中提到美這個字仍然會想到她。我覺得也不一定要讀懂這種書吧,即使在普通的讀者看來這也可以是一本好書呢!

  訥:“十分認同蕾梅黛絲給您的美的感受,有那樣一位美的人去掛念,是一件幸福事。提到美,我常會想起《悲慘世界》里的`冉阿讓,他給以一種震撼美;《紅樓夢》里的平兒,她給以一種謙厚、融通美。我的忘記或沒能欣賞蕾梅黛絲的美,是我的草率,大約也因為心有所屬罷。《百年孤獨》不會因我的差評就不是一本好書,它的美好只有懂它的人才能享受。假如有人給《悲慘世界》差評,我也不會就低看它,因為它在心上的美好已經好像那合抱之樹,誰也不能推動!

《百年孤獨》讀后感6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著無窮的神秘,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秘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云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借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余年的歷史,并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怪圈。這也就是為什么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復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后說:“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歷史是重復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讀后感7

  穿越百年的孤獨,我飛到這個寂寞的夜。

  我,是一只蛾。我把翅膀妝扮成沒有色彩的灰褐,就像我的心情。以為這樣可以隱蔽自己的孤獨。

  聽說有一種蝴蝶,在白天追求花的美麗與芬芳。而我卻追求一種光明,我不喜歡白晝,因為它沒有溫度。蝴蝶有七彩的翅膀和輕柔的舞姿。人們用最華麗的辭藻,寫成優美的詩,贊美他們。而我注定要孤獨的隱蔽在這寂寞的夜?晌覐牟槐瘋,也不自卑。但,我孤獨。

  百年的孤獨,換來一個醒著的殘夜――沒有月光的溫柔,沒有暖風的.矜持,只有片片蛙聲,撕破整個滴血的夜。這一夜,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個音符,也是最美的……我終于要去追尋一種炙熱的光明,用整個身軀。

  而那絲光亮,似乎又那么遙遠。我來不及撫慰受傷的翅膀,帶著一絲傷痛,追尋著。是的,那是一團烈火,火紅的光明。我倦了,累了。沒有絲毫的恐懼與猶豫,我孤獨著,痛著,累著,義無返顧地飛向那片光明……

  一只蛾,穿越百年的孤獨,終于在烈火中,化成一個透明的靈魂。

  而那個靈魂,又終究要回歸于――那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8

  總起來說,范曄譯《百年孤獨》是一個非常可讀的本子,又是作者第一個中文授權本,愛書人不可不收,盡管定價高點,也算是為之前的未授權本買單吧。但感覺也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于譯者來說,譯文注釋稀少,本可再多些;前言后記俱無,讀起來倒也省事,但對初讀者來說,缺少了一個了解作者與作品的機會;再者,有一兩處譯文費解的地方,老張曾百思不得其解,具體內容而今倒是忘了。另一方面,于出版方而言,封面設計本可更精一些,套封有些失望,如果內封換為布面或緞面,那可能就接近完美了。哈哈,得隴望蜀,人之常情也。具體評價為:原文——上上,譯文——上,印制——中上。

  《百年孤獨》是一部不能只讀一遍的書,至少讀三遍才能理出頭緒,前提是需用心讀。老張的`第二遍預備從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開始,時間待定。黃譯本當是第一個從原文迻譯的中譯本,廣獲贊譽,出版時間當在1991年中國加入出版公約之前,老張收存的精裝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數印本,當屬于盜版本了,不過孔乙己說過“竊書不算偷”,中國又屬于發展中國家,老馬先生何必大動肝火呢,還好這次出售了中文版權,盡管索價不菲,哈哈,這是題外之話,扯遠了。

《百年孤獨》讀后感9

  《百年孤獨》看完了。

  有烏爾蘇拉在真好,再怎么不幸也能頑強支撐著,整個家族唯一正常并且時刻保持清醒和警惕的人,有她在的時候,家還一直是家。

  其實提取大綱出來體系也沒有多復雜,上校的戰爭事件作為大篇幅也著重在背景渲染,厲害之處在于無處不在的魔幻之筆。

  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害怕生出豬尾巴孩子,到最后一代被螞蟻運走的豬尾巴孩子,就連那搖搖欲墜層層打補丁似地疊加了一層又一層時代風霜的承載了無盡孤獨的大房子也將被即將到來的.颶風所卷走,布恩迪亞家族將不復存在。

  有種命運嘲弄般的氣憤、無奈到無所謂,那在每一代不曾被完全放棄破譯的神秘莫測的羊皮卷,其實就是記載著整個家族變遷的預言,但永遠也稱不上預言,破譯出來的時候已經到了歷史盡頭。如果能早點破譯出來那么能改變歷史么?或許沒有關系。從每一代沿用第二代名字開始就意味沒有一個正常人和歷史重演,烏爾蘇拉曾經試圖按著教皇的目標培養一個純正的子孫都失敗了。

《百年孤獨》讀后感10

  百年孤獨斷斷續續地歷時十六個多小時,最后讀到接近凌晨收尾,一場風暴席卷整個村落,一切塵埃落定,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所有的沉重情緒都被作者一笑而過,用一種輕松的方式卻讓人內心感覺沉甸甸。

  我相信,百年孤獨并不玄幻,他是社會和許多家族的映射,文中沒有對話全程像在講述一個家族的故事,這恰好無這個無關愛的`家族契合,長輩對晚輩沒有認真的陪伴和關愛,沒有言語交流,雖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并不了解,這個家族的人極度缺乏愛和安全感,所以會有奇怪的癖好;钪,我們總會相信,只要做些努力總比什么也不做好,可是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最深寒意的是,宿命的不可更改,即便不是第七代破譯出家族的命運,而是提前獲知命運而有時間去扭轉,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一切是徒勞,我們還會選擇努力去改變嗎?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來,但這個社會充滿了孤獨,塔更像是人類的基因,存在每個人身上,書中的故事呼嘯而過,每個人都曾總有美好的記憶,就憑著這個溫暖的光亮,也足夠撐過漫長苦澀的人生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11

  經典就是經典 這應該是我讀的最快的一本書了吧!雖然書中人名錯綜復雜 重名極多但絲毫沒有影響我對這本書的興趣以及閱讀給我心靈帶來的快感.

  七代人的歷史,一個家族的百年興衰 從第一個人死在樹上開始,最后一個人被螞蟻吃掉結束。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走向孤獨的宿命,重復的名字,重復做相同的事,命運的齒輪也跟著一圈一圈的輪回,但齒輪的磨損最終會消磨掉一切。這不僅是一個家庭宿命式的興衰,也是拉丁美洲內戰此起彼伏的血淚史,他更反映人類的文明。

  讀到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的孤獨,我總想也許,每個人都是這樣吧,越長大越發現身邊的人越少 離別總比相聚多。每個人都少不了孤獨,有些人在孤獨中掙扎,想要逃離,他們愛聚會,喜歡熱鬧 盡量避免自己一個人。而有些人他們更愿意享受孤獨,他們寧愿一個人。彼此孤獨的形式不一樣,但孤獨的本質卻是相似的`。就像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一樣,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想要擺脫孤獨的方式卻有所不同,他們這一生中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有把自己關起來,也有把酒言歡的。

  孤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到未來!所以不要去糾結于過去的回憶,而是大膽向前買邁去吧,未來是不確定,是神秘,是萬事皆有可能。

《百年孤獨》讀后感12

  這是拉丁美洲最有名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寫的,也是在哥倫比亞戰爭的后期創作的,里面包含了自己的一些經歷和創作,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其書可以稱得上巨著了,因為它描寫了拉丁美洲百年的歷史和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興衰和悲歡離合,外加魔幻變成現實的寫實和對復雜人物關系和名稱的一遍遍重復,著實讓人驚嘆,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初讀此書,就一個感覺名字太多太像,記不清楚,而且老爹和兒子的兒子的名字基本都是一樣,這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了。外加比較亂的結婚家譜,以及各式各樣的突破傳統認知的婚喪倫理,對當時拉丁美洲的文化,形成了鮮明的批判。

  這本書最特別之處在于百年的孤獨,并非年代的'孤獨,而是一代傳一代的孤獨。從老布恩迪亞的遭遇開始,一代一代傳下來。雖然沒有明說,但其的遭遇和行為語言的刁鉆刻畫,已經在無聲中給人留下了孤獨之感。從第一代到第七代,是如此的讓人心聲悲憫之感。

  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就是認識孤獨,理解孤獨,承擔孤獨,享受孤獨,并從中悟出生活的真諦。

《百年孤獨》讀后感13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么多紛繁的故事自然的、毫無痕跡的鏈接起來。

  這里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著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里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么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著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么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于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么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么一群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后感14

  這是第一本讓我讀完后依依不舍的書。

  當年,有人評價它為“睡前讀物、拿過來看一會兒就能睡著”。于是我先入為主地認為它沒意思。

  再加上網友們說人物關系復雜,我更是懷著畏懼心理打開了這本書并一直畫人物關系圖。

  《百年孤獨》本應是我2020讀完的第一本書,但是因為疫情緣故,它成了第三本。

  剛開始讀時,對書中的細節我不斷較真:老何在栗子樹下綁著,子孫也不管?家里的東西像被精靈亂動一樣消失一會又在別處出現?暴雨一下就是幾年?如此種種。不禁感嘆魔幻現實主義的想象力很高。

  直到讀完全本,仿佛從一場荒誕的`夢中醒來,心里也不知從何時起竟然與書中家族產生聯系,一陣不舍涌出。

  書里的“發展”線與當今主旋律的“發展”二字背道而馳——往昔逐漸衰敗、趨近滅亡而不會滅亡。

  人類當真是不會反思、不吸取教訓的物種,和動物一無二致。重復前人的錯誤而不自知,不論世界如何變遷,錯誤只是換了頭面找上門來,人就照單全收。

  是啊,不論科技如何發展,人經歷情愛總都是第一遭。也無外乎相同的愛恨戲碼在書里書外重現。

《百年孤獨》讀后感15

  人物給我印象較深的是霍·布恩蒂亞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這對孿生兄弟。首先,他們叫的不一樣,不像別的那么復雜,記都記死了。然后就是他們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簟げ级鞯賮喌诙駣W雷良諾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良諾第二則像霍·布恩蒂亞那樣不羈——以至于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這樣的懷疑并不離譜,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樣嘛。這是一個深深的諷刺。然而最后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仿佛這樣才是正確的歸屬,一切是命中注定的。

  雖然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著波折,但這個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傳著,并且一直傳承了下去。只是最后,當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時,讓這個百年世家終于陷入了衰敗。不過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開竅了,因為他最終發現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過是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這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

  即便合上手中的書,那些情節還會在我的腦海中一幕幕地涌現出來。這本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難以忘懷。

【《百年孤獨》讀后感】相關文章:

《百年孤獨》讀后感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悟10-29

百年孤獨讀后感07-22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4-30

百年孤獨讀后感08-29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3-31

《百年孤獨》讀后感08-30

《百年孤獨》讀后感08-31

百年孤獨讀后感07-22

【精選】百年孤獨讀后感08-07

《百年孤獨》讀后感范文10-23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网伊 | 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免费播放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网站 |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