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大學讀后感

時間:2021-08-17 13:16:0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大學讀后感3篇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頻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大學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大學讀后感3篇

  大學讀后感篇一: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并不是聲情并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于文中所講,還源于著書者及注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注之后才發現人家并非徒有虛名。他的注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地學習鉆研孔圣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于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于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煉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來狀態,“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并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法論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該采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大學讀后感篇二:

  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寫到:"《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學》這部書,是古代大學教書育人的綱要和準繩。為什么呢?帶著這個疑問,我閱讀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中的《大學》。

  《大學》被朱熹分為了經篇和傳篇。經一章向人們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綱八目"的要義,邏輯分明,層層推進。"三綱"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十篇的傳的文則是引經據典地闡釋"三綱八目",其內容言簡義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宗旨在于顯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這種修養取得的成就恩澤人間百姓,從而使人人都達到至善的境界。解釋"在明明德"的傳一章引用了《康誥》《大甲》《堯典》主要是"為了說明弘揚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質從三皇五帝時期就開始了,并不是我們標新立異的產物。"我認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賦予每個人的德性。它強調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環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導致了人們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異。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們自己加強自身的修養。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也"在親民"。《四書章句集注》中"程子曰:'親,當作新。'"朱熹說"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

  《新民與親民--作為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一個問題》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眾提高覺悟,實現精神、思想的更新;而"親民"則指使民眾富足、安頓而獲得必要的生存基礎,進而親善于政權結構,易于統治,服從管理。"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認為"親民"適合古代社會而"新民"更適合現代的社會。因為"新民"更強調了一種自我的革新,社會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說的,首先要自己"去其舊染之污",對自己的舊觀念,舊思想進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領導者就不擔心人民不歸順他。對于個人來講,"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種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辦法:通過不停歇地隨時反思自我、改過自新從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過"明明德"、"親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達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說:"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來,這是通過"明明德"、"親民"后達到的一種效果,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是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從古代社會還是現今社會來講都有點脫離了實際。然而,我們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談論"止于至善"。書中所描述的"止"是從精神層面上來講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認,這對于現在來講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強調了自己應該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為之奮斗。

  經篇勾勒出"三綱八目"的要義,然后傳篇對其展開闡釋。其中"八目"又包含著quot;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

  在內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誠其意,正其心。"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為窮,故其知有不盡也。"由于我還不太懂朱熹這番話,于是我通過查找一些資料來加深對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窮就事物之理,當人民通曉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所以朱熹認為,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來說格物和致知的關系,一方面說格物以致知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過程中實現的。"人的知識在認真研究外界事物中獲取,日積月累就能達到"知之至"的境界。這里我思考了一個問題:對于教師,該怎么樣幫助學生"格物致知"呢?過去的教師"填鴨子"的形式顯然已經不符合現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聯系"格物",我認為它更強調了是自己對事物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借用別人的知識,從而達到"致知"。從知識儲備方面,內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從精神修養方面呢,就要求"誠其意,正其心"了。意誠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我覺得無需哆嗦這兩者,因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不斷的自我改善中達到的。

  在外修方面,"齊家,治國,平天下"著眼于處理人際關系。這讓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國國教主教的墓志銘: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我縮小了范圍,決定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我終于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后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這也讓我想起了自身,自問我沒有這么大的抱負要平天下,或改變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過我教育的學生都能成為能"平天下",能改變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師了!

  總的來說,《大學》言簡義豐,讓我領略到中華經典的強大。

  大學讀后感篇三:

  用了幾天時間,把《大學》精讀了幾遍,真有一種相見恨晚、醍醐灌頂的感覺。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是千百年來讀書人做學問必讀的第一部書,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來士子們做人做學問的標桿。程頤先生還說,大學是做學問第一部,《論語》《孟子》到在其次,學者做學問必須從這本書學起。

  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覺得這條可以作為所有大學的校訓,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人生的意義嗎?再看看當今的大學,仿佛離這三條基本的方向還相差的挺遠,大學的教育不僅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這本書還說了實現這三條基本方向,實現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八條途徑又以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關于做學問,《大學》里引用了一句《詩經》中的話“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學問就像磨制一塊精美的玉器那樣,需要反復的為之,精益求精。做學問如此,磨練德行也是如此。接著又提到了誠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說君子在獨處的時候,更要小心謹慎,不敢隨便。

  最后,《大學》里提到幾條關于“治國”“平天下”,摘抄幾條經典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聽案子的最佳狀態就是沒有案子,有點像中醫里的理論“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沒有糾紛了,自然和諧社會就成就了,非常高。還有“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以利為利,即是以利為目標,那么上下交爭利,國危矣!以義為利,即是以義為目標,方為長治久安之道。

  簡單寫一個讀后感,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繼續努力。


【大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學》的讀后感12-22

大學讀后感04-17

怪物大學讀后感03-30

大學讀后感范文04-16

大學的使命讀后感04-10

大學讀后感范文01-06

大學的讀后感范文03-12

大學中庸讀后感04-16

所謂大學讀后感04-06

《大學》讀后感范文04-02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线观看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秘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日本欧美亚洲高清在线看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浪潮 | 久久精品免费看 | 日韩免费福利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