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精選[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后感1
中華文化一直是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存在,歷史風塵不斷地洗滌和沖刷,但那漢字里墨香溫存的一筆一劃,那世代傳承的表達,仍然矢志不渝地堅持流傳,我相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華文化有一種人性的支撐——中華美德。說孝,自有“戲舞學嬌癡,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論語別裁》的作者南懷瑾先生也忍不住要問一句:“孝道是怎樣一個東西?”它是中華美德的根本,一個人如果連父母也不愛,我們還奢望他去愛別人?說師,自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都說尊師重道尊師重道,又怎能讓它僅僅成為一個口號?
尊師重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叵朊恳粋在我們生命中走過的老師,我時常會想,如果沒有他們,如今的我們會長成怎樣的人?老師的恩情,不只是教師節的一張賀卡就能作為感恩的體現,老師有那么多的學生,我只是那茫茫人海中的一個,可是師恩如山,無論對于我,還是對于那茫茫眾生,老師,總是左右我們人生軌跡,領你走向更為成功的終點的那個始終無怨無悔的人,所以尊師重道,應是在中華美德熏陶下的.一種本能。說義,自有趙氏孤兒的震人心魄,也有東漢末年桃園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感人至深。中華兒女骨子里都有一種義薄云天的豪氣。孔子云:“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睘碾y中,我們看到的一次又一次義氣兒女的冒險救人,深海,火房……他們不是不怕危險,他們不是不珍惜生命,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舍生取義,那是刻在他們骨血里的“義”讓他們選擇了比生更華美更動人的死亡。說利,自有泰伯“棄天下如敝履,薄帝王將相而不為”的那份超脫……說韌,自有謝婉“永初十年冬,周帝崩,朝野翻覆,諸王皆謀自立。時有亂軍夜襲,見婉披發執槍于城上,肝膽俱裂,乃退。”的這份堅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已經成了亙古千年的不可磨滅的存在,它隨著長江黃河奔流不息,隨著喜馬拉雅山逼視太陽的光芒,最重要的是,它成了每一個中華兒女血液里跳動的神話,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傳達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論語》讀后感2
《論語通譯》是把《論語》一書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方便我們中學生閱讀的書,《論語通譯》讀后感。通過它,我對《論語》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層。
《論語》是四書之一,更是儒家學說中的經典。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在初中時學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論語十則》。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乎!”這是《論語十則》里的第一則,也是《論語通譯》里的第一則。也許這不是《論語》中最最有名的句,但這卻是讓我最難以忘懷的一句,因為是它把我領進了《論語》這個世界。、
讀《論語通譯》,不僅讓我回味了以前讀《論語》時的心情,也讓我對《論語》有了新的認識。我讀《論語通譯》,最喜歡“君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寬廣,小人局促經常憂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給別人。這兩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但要體會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體會了。《論語》中還有很多像這樣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歡這兩句,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被這兩句話給打動了吧!尤其是后一句,雖然只是一段話中的一小句,但卻稱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讀后感《《論語通譯》讀后感》。
《論語》是記錄孔及其弟言行的書。孔被稱為“圣人”,可見他的思想和學說的影響是多么的廣泛,而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貢獻是多么的偉大!《論語》中有這么一句:“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闭f的是孔杜絕了四種缺點:不憑空猜測意料,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我覺得能做到這點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稱孔為“圣人”也不為過。
但《論語》也經歷過不少風雨。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五四運動時的“打倒孔家店”,這些事在我們歷史課上都講得很詳細。通過這點,我們知道了要一分為二的去看《論語》,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用它來凈化我們的心靈。
感謝《論語通譯》,讓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論語》的內容。《論語》是我們的中華瑰寶,而《論語通譯》是我們中學生的寶貝!
《論語》讀后感3
什么?《論語》。這么深奧的書,看一眼就想暈。但總要讀下去吧,于是,我準備繼續努力,但怎么讀都沒意思,沒小說書好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什么呀,看都看不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倒還看得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看不懂,“說”這個字還要讀yu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痹釉唬骸拔崛杖∥嵘恚簽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弊釉唬骸暗茏尤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弊酉脑唬骸百t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弊釉唬骸熬硬恢貏t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弊忧輪栍谧迂曉唬骸胺蜃又劣谑前钜玻芈勂湔,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庇凶釉唬骸靶沤诹x,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弊迂曉唬骸柏毝鵁o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但古人還真了不起誒,能寫出這么難的'文章?鬃诱媸俏蛐愿呱,能悟到平常人不能悟到別人不能悟到的東西。
我現在看不懂,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看動懂它。
《論語》讀后感4
首先、《里仁》第十八章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本章旨在講子女與父母的家庭關系。幾諫是關鍵詞,《說文解字》云:“幾,微也,殆也”!兑住は缔o》有語:“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又云:“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薄墩f文解字》解釋:“諫,證也!薄冻o·七諫序》有語:“諫者,正也。”《周禮·司諫》注:“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事父母幾諫就是侍奉父母要孝敬,如果父母有錯,則要委婉地勸說父母,即使父母不聽勸諫,也要保持對父母的孝敬,不要違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禮儀,實實在在地侍奉父母不要心生埋怨。
錢時曰:《融堂四書管見》卷二:“迎其未形,便當救止。既形則過,已顯無及矣。微察其不然,便不敢拂。才拂則意已傷,難再進矣。既能如此委曲,又須勞而不怨。所謂怨者,非必形之辭色也。心之隱微稍有不足,便不可為人子者,所宜深體!
《朱子語類》卷二十七“問幾,微也。微諫者,下氣、怡色、柔聲以諫也。見得孝子深愛其親,雖當諫過之時,亦不敢伸己之直,而辭色皆婉順也!娭静粡,又敬不違’才見父母心中不從所諫,便又起敬起孝,使父母歡悅。不待父母有難從之辭色,而后起敬起孝也。若或父母堅不從所諫,甚至怒而撻之流血,可謂勞苦。亦不敢疾怨,愈當起敬起孝。此圣人教天下之為人子者,不惟平時有愉色、婉容,雖遇諫過之時,亦當如此。甚至勞而不怨,乃是深愛其親也。曰‘推得也好’又云‘又敬不違’者,上不違微諫之意,切恐唐突以觸父母之怒;下不違欲諫之心,務欲置父母于無過之地。其心心念念,只在于此。若見父母之不從,恐觸其怒,遂止而不諫者,非也。欲必諫遂至觸其怒亦非也。南升”
可能當下的社會,夫子關系、母子關系最難把握,父慈子孝的儒家倫理也很難被現代人所接受,如果拿朱夫子的標準去約束現代人,許多人會認為是強人所難、迂腐之至。其實,無論是春秋戰國時代,還是宋明時期,儒家在把握父子、母子的關系時無非是一個敬字。無論是父子、母女關系,還是父母子女關系,都是一面鏡子,照在不同的角色身上,自有不同的倫理價值在那里。當一個人脫離家庭,心中不再有家庭的觀念時,家庭成員的那面鏡子便不復存在了,家中那份敬也就沒有了,或許變成了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無論如何都不如那份敬來得親切。正因如此,我們的文化才有了一份從容、一份深沉、一份歷史的使命。
《論語》讀后感5
俗話說,君子坦蕩,小人長戚戚戚。君子是《論語》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我們直到今天才經常把它作為做人的標準,那么什么是君子呢?其實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司馬牛問君子。子子說:君子,不憂不懼。說:不憂不懼,斯謂君子已經到了?子說:內省不愧,夫何憂何畏?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經問孔子什么樣的人才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愁不怕。他又問不愁不怕,能不能叫君子?孔子說,自我反省,無愧疚,你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君子的要求看似簡單,卻不容易做到。子說:“君子道三,我無能:仁者不憂,知者不疑,勇者不畏。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做不到,仁德的人不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怕。仁義的人,因為內心的富足讓他不會擔心,所以仁慈的人可以平靜地面對一切。聰明的人,在面對各種選擇時都不能迷惑。我們目前有太多的選擇,所以只有努力讓自己更強大,成為智者,才能從容面對。勇敢的人會足夠自信,因為他們內心有勇往直前的力量。俗話說,當你足夠勇敢的時候,你不會害怕任何困難?鬃诱J為君子能做到仁、智、勇,所以少了很多憂、疑、畏。正是因為君子內心完全富足,先自我修復修養,才能表現得從容不迫。
君子注重自我修養。君子不批評外在世界,而是用有限的.時間和經驗來批評自己的內心。因此,孔子云說:“如果你向別人鞠躬,你會抱怨很多!币簿褪钦f,如果人們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要善良,他們就會遠離怨恨。學習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的修養,做最好的自己,做一個善良的人。
君子胸懷天下。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和惡棍每天都在想不同的事情。君子關心的是道德,反派關心的是自己的房子,君子尊重法制,反派關心恩惠。君子是高尚的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人在貧窮的時候仍然不忘自己的修養,不斷磨練自己,提高自己,只有在他有能力的時候才能幫助別人。
紳士注重言行,注重說話和做事的標準。子說:“先說,然后再做!边@意味著紳士必須做一件事,總是等到真正做到,敏感和沉悶。
紳士,雖然只是一個簡短而簡單的詞,但它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中,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紳士,但路很長,我會上下尋找。
《論語》讀后感6
古老的論語,傳承了上千年。流傳到我們手里時,卻僅僅只是在課本上涉獵,F在,總算是有一個人站出來,告訴我們在現代化的社會中,如何利用老祖宗老圣人們留下的筆記,立足于社會。
于丹的心得,讓有機會和沒有機會讀《論語》的人,都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次圣人,這個在我們心中只有個圣人形象的孔子,忽然變得親切,成了一個可以去觸及,可以去請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觀點再加上于丹的再次理解與創造,成了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處事原則。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中,這種觀點的介入,可以讓很多人學會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緩。
初讀于丹的心得,在讀到某一句,某一個故事的時候,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瞬間覺得很多事情是不用去計較的,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一種凈化。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人們喜歡用最快的最簡捷的方式去接受東西,電視,廣播,互聯網,書的傳播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于丹的七天論語心得,讓人們又重新拾起了書本,去領略古圣人的至理名言。讓人們拾起書來,學習一種處事原則,讓更多的人重新去樹立一種平和的心態,我想這個作用是任何批評都掩蓋不了的。
書中有一個小故事我很喜歡,說的是對待事情不同的態度有不同的回報.幾個工人挑轉頭去建造教堂,其他的我就不說了,其中有一個工人說:“我所看到的是一座教堂!睂Π。銓Υ虑椴煌膽B度,付出的努力就各不相同,得到的回報自然也會各不相同。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經典的小故事,于丹教授用7天的時間,用這些簡單平凡的故事,圣人口中的道理,相互結合,教給我們為人處事之道,F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在罵于丹教授,說她不懂論語。指出了很多硬性的錯誤,在我看來,錯誤確實是存在?墒撬鞣覀兊牟⒉皇且槐菊撜Z,而是她個人獨到的.見解,是她個人自己總結出來的結論。并不是那些硬性的論語的翻譯。
真正了解論語這本書的人,不是那些為了一點錯誤而跳起指著別人鼻子罵的人,他們的本事無非就是挑錯誤。真正了解的,是孔圣人,是孔圣人的弟子。
有一句很俗的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讓那些雪亮的眼睛,去評價,熟是熟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讀后感7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明白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此刻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務必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就應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務必,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就應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刻里獲得超多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超多的時刻卻收效甚微,尤其是此刻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刻內獲得超多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期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吧斫讨赜谘詡鳌保坝H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因此,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必須的.知識積累,沒有必須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搞笑味、沒有創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明白是樂教、善教。
《論語》讀后感8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笨桌舷壬嬖V我:父母健在時就不要長時間離家遠行,如果不得已要離家遠行,必須要有一定的去向。我似乎還沒有獨自遠行的經歷,但在外時父母的牽掛,卻深深地牽引著我。
一次,我去上英語課,爸爸囑咐我到了學校給他打個電話。可當我到了那里準備打電話時,突然忘記了爸爸的手機號,手里拿著手機,心里萬般無奈,傻傻的笑著。等下了課,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是爸爸!他責備我的大意,讓他擔心。現在想起來都很愧疚,好友的電話倒背如流,可每天在自己身邊的父母的電話,卻忘的一干二凈,真是悲哀!子女永遠是父母的心頭肉,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一條無形的紐帶,便將我們緊緊系在一起,每天回家可以開到父母臉上的笑容,遭遇挫折時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在外遠游時可以聽到父母的叮囑,原來,這就是幸!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老先生告訴我: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坦蕩,小人常常憂愁悲傷。一般人很難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總是會為一己私利勾心斗角。我承認,我并不是一個很能寬容他人的人,我也會有“陰謀”,也會有心計,可其他人何嘗不是呢?人是一個矛盾的組合體,總是在自我意識了掙扎。傷害過自己的人,覺得應該讓他們付出代價,可真正想要“報復”時,卻又于心不忍,慢慢的,自己在這些小事上糾結,把自己弄得很累,心累了,還會快樂嗎?后來,我學著去理解他人,去寬容他人,傷害我并不是他們的初衷,只是我自己這樣想罷了。漸漸地,心中沒了先前無所謂的困擾,多了一份坦然,生活變得簡單而快樂。原來,寬容他人是一種幸!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老先生告訴我: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守信用、見聞多的人交友,就有好處。同虛假做作、諂媚奉承、花言巧語的人交友,就有害了。我喜歡交朋友,但有因為交友標準有些“偏”,所以至今也只有幾個“死黨”而已。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叫到一個知心朋友,受益一生,正直的人教會我不偏袒他人,守信的人教會我言而有信,見聞多的人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大家共同進步。原來,與朋友談天說地、互訴衷腸是一種幸福……幾千年前,孔子用一字一句,記下了人生的真諦,幾千年后,我從這一字一句中,感受幸福的氣息。論語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論語》讀后感9
在孔子眼里,仁的境界很高。子路忠勇有將軍之才,不仁;冉多才多藝,從政之才,不仁;公西赤精通禮儀,有廟學之才,不仁;陳子文不屑與崔抒為伍的清高不仁。也許只有各方面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仁。但在我看來,孔子的仁太苛求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怎樣才能要求一個人各方面都做好呢?如果一個人真的做到了孔子所說的仁,那大概不是人,是神吧。
孔子眼中的孝順也很苛刻。讓父母吃好穿好。父母有錯,指出時要恭敬,父母不接受,也不要違抗他們,即使父母是錯的,這也有點過分。雖然是對父母的尊重,但親人這樣相處難免疏遠不親近。對父母的愚孝也給很多孩子帶來了痛苦!犊兹笘|南飛》中的焦仲卿和劉蘭芝,因為愚孝,只能雙雙去世;陸游和唐婉只能留下“山盟雖在,但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怕人問,咽淚裝歡,瞞,瞞、瞞。(唐婉)終身遺憾。如果父母的錯誤會給我們帶來終身的痛苦,我們還要遵守嗎?如果你知道這是錯的',你必須這樣做,這顯然是不合理和不合邏輯的。
我們應該尊重父母,但我們應該把自己和父母放在同一個程度上,而不僅僅是父母的生活。如果只有父母的生活是從來的,那就是愚蠢的孝順!
孔子重交朋友,認為從朋友身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重信義,熱愛音樂,主張人以修身為本。這些做法在今天仍然是可取的。不得不說,人要想一輩子不犯大錯,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想想有多少高權重,富敵的人因為一時的貪欲而瞬間跌到人生的谷底。但孔子提出以禮治國就過于重視禮?鬃犹岢觥熬、臣、父、子”。他認為,只要每個人都努力成為君子,世界就會和平。但這太理想化了。世界上怎么可能每個人都是君子,每個人都能成為君子?畢竟,人們生活在世俗世界中,有好的一面,也會有欲望和貪婪,所以用禮物來約束人們一定是行不通的。如果一個君王不像一個君王,按照禮貌怎么辦?
孔子最多只能說兩句話。他永遠不會主張其他更合適的人取而代之,因為這是不禮貌的。那黎人不是還在受苦嗎?孔子當然不支持人們起來反抗,因為這是不禮貌的。那黎人只能被動接受。當黎民吃不果腹,衣不蔽體時,又有什么精力去學習禮物呢?不是禮崩樂壞嗎?所以不能不說孔子的一些思想有些消極,有些過了,不符合中庸之道。人們需要更有力的約束,那就是法律。
《論語》讀后感10
我不知道什么時候,我變成了一個不敢夢想,害怕失敗的人。面對我渴望的東西,我退縮了,逐漸學會用“冷漠”這個詞來掩蓋我內心的損失和悲傷。有時,當我不能不面對骯臟的空氣,擁擠的空間時,我發現我再也找不到那個叫“小時不知道太陽”的人了。
而這種心態,在遇到孔子的時候發生了變化。我開始相信有一種人,情況比我差得多,但他仍然用自己的心為這個日益脆弱的社會做出貢獻,仍然堅持“強迫泰山超越北海”的`夢想。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從來沒有人用尖銳的語言攻擊過我的夢想,因為我沒有夢想,準確地說,沒有靈魂的夢想。
曾幾何時,我也“傻”地給老人讓座,在地上撿錢給警察叔叔,看到同學抄作業會嚴厲制止,F在,我看到老人上車假裝睡覺,看到同學抄作業會走過去,笑著對他說:“你想抄我的嗎?”看到插隊,我不在乎。我會嘲笑我不喜歡的事情,我能忍受不公平的事情。
當我以“完美”的態度再次站起來時,我以為我不會再受傷了。然而,我錯了,我無法避免。畢竟,我不能像孔子一樣喊道:“君子沒有終食之間的不良行為。如果你造錯了,你就會成功!”在一個戰爭不斷、人民流離失所、公平難覓的時代,孔子說這樣的話,真的讓我佩服。因為我做不到。
孔子說:“仁”就是“愛人”。我無數次希望這個世界充滿仁愛,但太難了,現在還是做不到,更別說孔子的時代了?于是我想起了一個面色憔悴卻依然煥發光彩的人,在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說:“不義而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云!“當他面對外界的“今從政者”,失望地說“鳥獸不與同群”時,誰能像他一樣輕撫琴弦,唱出永恒的聲音?
我撫摸著這張冷漠的紙,讀著時空中漸漸消失的文字,我徹底印象深刻。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為一個真正的紳士永遠不會被殘酷的現實打敗,永遠不會懷疑自己選擇的路,永遠不會因為困難而抱怨惡劣的環境。他們會自己動手,用自己的行為改變環境。
孔先生教會了我的東西,讓我終生受益。他在夢中告訴我:“知者不迷茫,仁者不憂,勇者不畏。”先生,我會努力做到的,因為夢想已經回來了。
《論語》讀后感11
《論語》公冶長篇中有一則這樣的記載: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感慨假若他的志向無法實現,便會選擇乘坐木筏漂流到海外去,而能跟隨他的可能只有仲由了。子路聽了這樣的話很高興,此時孔子卻改口補充道:“仲由太好勇了,這方面已經超過了我,其他也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了!
我們要知道,子路非常的忠誠勇敢,一直擔任著孔子的保鏢?鬃右采钪勇窞槿,所以他才會說當他完全失敗且失望的時候,也只有子路一人會跟隨他,其余的人可能都有作鳥獸散了。這句話對于子路而言,無疑是很高的認可與褒獎。但是子路的性格一向就是容易沾沾自喜,尤其是得到了孔子這樣一個猶如最高榮譽的評價,自然是高興得無法形容。而孔子見狀自然是要對癥下藥,并且一下子就是一劑猛藥。“無所取材”四個字頓時讓在云頭飄飄然半天的子路再一次被悶棍打回地面。
當我讀到這些故事的時候也產生了困惑。為什么孔子總是喜歡在夸贊子路后,子路興奮時候突然潑冷水呢?這一點,我覺得答案可能在《論語》的先進篇里。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閔子站在孔子的.身邊,正直而又恭順的氣質;子路,剛強而又直率的氣質;冉有、子路,溫和而又快樂的氣質?鬃涌粗麄冃α,但是又轉憂為喜“像仲由這樣剛強,恐怕不好啊!庇纱宋覀兛梢岳斫,孔子為什么總是打擊子路,不愿意讓他過于得意了。子路的性格特征正是剛強直率。而孔子當時為亂世,老子也曾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像子路這樣剛強直率的人很容易成為攻擊的對象受到傷害和責難?鬃诱且驗閻巯ё勇,希望他能夠化剛為柔,從而在當時的亂世文化中容身下來,才會不斷地去提醒子路。
然而,孔子的這樣一個猜測最終還是不幸應驗了。衛國的孔悝之亂里,子路因為剛直不撓不知回避最終被敵人殺死。這樣的一個結局讓我讀后感到十分的扼腕與悵然。倘若子路在世的時候,孔子能夠對他再多一些教導和提醒,再多一些勸誡和點撥,子路是不是能夠逃過這劫呢?孔子的因材施教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挽救這樣一幕的發生,這能不能說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種缺憾和局限之處呢?
可惜,我的這一切疑問,都已經隨著孔子與子路的消逝,在歷史上無所尋蹤了。
《論語》讀后感12
個寒假學校布置了一個學習任務,希望每個學生看完《論語》等十本書,然后選擇其中一本寫個讀后感.雖然從上學開始就知道《論語》這本巨著,而且初中時在語文老師的要求下還認真地背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而在這之前我似乎真的還從來沒有真正地認真地讀過《論語》.這個假期剛開始我就去書店買了一本《論語》并一起買了一本現在賣得很熱的《于丹論語心得》.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一個2000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么先進,那么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在《論語里仁篇第四》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這是先秦儒家關于“孝”字道德的具體內容之一.它的意思是說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在書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對兒女的愛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頭肉還要重要的啊,可惜現在的孩子大都難以體會這份濃濃的愛,我從小就知道父母對我好,為了我付出很多,有時很感激但也總是欣然接受他們的付出.當我真正深刻地體會到這份愛的時候我已為人母了,人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兒子感冒發燒了,可把我急壞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痛苦都讓我來承擔.當兒子病好的時候我依稀記得那時我媽媽生病住院我好像從來沒有這么緊張,我心里總想生病了看了醫生就會好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前幾年人家問我父母的年齡和生日我還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檢討一下怎樣盡孝道.
《論語》讀后感13
在現代的社會里,處處都應存在著誠信。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于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于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里,遺留著古人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著人民朝著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骨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頻道中,經?吹竭@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種種廣告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電視欄目里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后的神秘面紗。主持人帶著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秘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里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并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里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屏幕上,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磥,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里散發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才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于洗腳盆里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于水后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里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著最為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于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宏偉的企業項目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著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梁!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著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為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決不允許任何虛假的玷污!讓我們共同祝愿:讓誠信永駐人間,讓誠信保留最真實最美麗的容顏!
《論語》讀后感1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聽,書房里傳來一陣悅耳的讀書聲,這是我在讀《論語》。《論語》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學生根據孔子的言行編寫成的一本書。
當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就專門設立了一項特別課程——經典導讀課。拿到經典導讀書后,我就翻閱起來,不經意中我看到了《論語》,那時我只知道有本書叫《論語》,并不知其中的內容。但我們導讀書上的《論語》沒有解釋,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讀,還想學校為什么要讓我們讀那么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突然看到茶幾上有一本《論語》,便悄悄把它翻開,咦,書里居然有原文、有注釋、有譯文,還有圣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從此以后,我開始喜歡讀《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里講了許多道理,比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笨鬃诱f復習學過的知識的同時,有新發現,新收獲,就可以當老師了。爸爸媽媽和老師們經常對我們說“溫故而知新”,讓我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要經常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他們大概也是從《論語》中受到的啟發吧!再比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學習但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缺乏信心。有時候我遇上了難題,就有了畏難情緒,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尋求幫助,還很急躁。每當這時媽媽就會提醒我說“你忘了孔子的話了嗎?”一經提醒我會慢慢平靜下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居然經常會把難題給解開了,每當我解決難題之后都會從心里佩服孔子,怪不得人們會尊稱他為“圣人”,他說得可真對呀!孔子還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同學之間往往會因為誤解而發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從我讀了這一句以后,與同學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我會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誤會別人了,還是不要這么小氣吧。就這樣,慢慢氣就消了,又和同學一起快樂地玩耍了。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每句簡短的話里卻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圣人偉大的智慧!我越來越喜歡讀《論語》了,我還要繼續讀下去!
《論語》讀后感15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并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影響了中國,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并且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影響深遠的書,恐怕也僅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每個星期的星期五午時,最終兩節課是信息和《論語》閱讀課,我覺得算是最放松的課了吧。信息課上完后,《論語》閱讀課并不會讓我感到有壓力,教師帶著我們讀論語,釋論語,析論語,并且結合日常生活。論語中大多都十分貼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罷,都適用至今。
李榮浩的一首歌《年少有為》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貴!笔前!假如我年少有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關于這句話都有自我深刻的感受吧。在這碩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頑強。《論語》中有一則是孔子對自我人生的規劃,“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我的規劃,可我們一介凡人有幾個能做到這樣的。但我們在風華正茂的年代應當根據自身情景確立自我的夢想,平凡中亦可活出偉大。
未來好像十分遙遠,但作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們每一天不得不應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樣,他們每一天也像我們一樣。只是他們是拜孔子為師,主動向學;而我們此刻大多是被動學習,疲于奔命?鬃佑泻芏嗟茏佣际值那趭^,而顏回是最勤奮的那個,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币馑际,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讀到那里,我都會覺得汗顏,那么惡劣的環境,能樂觀相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顏回一半刻苦勤奮好學,我相信給我們肯定不會差,我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正在努力的同學們,眾生皆苦,你也不能輸啊。
《論語》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教會我們很人生的道理,多期望每個人在閑暇之余都能閱讀閱讀《論語》,學習學習前人的經驗,這樣或許就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 讀《論語》讀后感11-08
《論語》論語學而第一08-02
《論語集注》論語序說08-28
《論語》論語·子張第十九08-01
論語的名言05-24
《論語》說課稿12-01
我與《論語》01-08
《論語》經典名句08-15
[經典]論語讀后感08-13
論語讀后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