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跡:留在生命和記憶中》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墨跡》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墨跡》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墨跡》讀后感1
《墨跡》是一本自傳體小說,由主人翁曾子墨本人撰寫。本書記錄了從高中時期到鳳凰衛(wèi)視的生活經(jīng)歷。作為一份生日禮物送給她爸爸。
本書共7章分別敘述高中時期到鳳凰衛(wèi)視的生活經(jīng)歷。
起始篇章對高中保送到一等本科大學做出了簡單介紹。因為每次都是第一名,所以,別人給她“牲口”的外號。在當時,牲口是一個褒義詞,用來表示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她很驕傲的被冠以“牲口”的名譽。當面對自主擇校時,她拒絕了北大清華,而選擇需要考分最高的人大國際金融。不難看出,喜歡挑戰(zhàn)是她后期成功必不可少的個性特征。
筆鋒稍轉(zhuǎn),偶然的機會讓她成了“托派”。為了拿到獎學金,再次主動申請參加高考(更多內(nèi)容請訪問好范 文網(wǎng):haoWOrd)。偶然機會,以第一名660分的托福考試成績遠渡重洋,獨自一人在“常青藤”盟校之一的達特茅斯大學學習。
隨后出現(xiàn)了3個章節(jié)關(guān)于華爾街摩根斯坦利工作的介紹,包含了如何成功進入摩根斯坦利,以及詳細描述了在摩根斯坦利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以及她最后離開前的一個“新浪”項目的細節(jié)。此細節(jié)也埋下了后期在鳳凰衛(wèi)視工作中與他人的友誼以及工作和社會交際。對于光鮮的華爾街工作,她自己結(jié)束的總結(jié)是:“我不想用自己的生命,去點亮別人罩在我頭上的光環(huán)。”她向世人坦誠了光鮮背后最辛苦的付出,驗證了付出和收獲的正比對應(yīng)。
最后一個章節(jié)詳細列舉了一些她在鳳凰衛(wèi)視工作的經(jīng)歷。
本書最后還有小部分的隨筆記錄,告知了我們她的家庭關(guān)系和父母兄弟姐妹間的'深厚情感。最后用18頁描述了她對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和獨特體驗。其中包括簡單介紹了她自身對奢侈品的獨到見解,以及對于旅行的意義。
用閑散的時光,時而在明亮溫暖的午后,時而在休閑的傍晚時光里看完了這本書。此書是丫頭推薦。
所謂人物傳記,是以成功人物本身的生活經(jīng)歷和個性品質(zhì)作為線索引人思考。每個人都需要榜樣,需要學習和獲知他人的成功與失敗來指引和告誡自己不斷前行。
曾子墨,是一個集良好家教和家庭生活環(huán)境,美麗,智慧和勤奮為一身的優(yōu)秀卓越女性,在百度百科上被譽為繼“林徽因”之后最正的范兒。
當所有優(yōu)點集聚一身的時候,她用自己的勤奮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看似平靜的敘述,肯定能成功的表述,但我卻能深深體會她付出時候的堅強和決然。每個人,都是從無到有的: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極致的貧困和瘋狂積累的原始階段。但是,一個人的個性特征和思維方式卻是鑄就成功的必要條件。文中有一則是關(guān)于借一套西裝去面試的小故事。普通人想到的都是,問自己的學姐學哥或者親朋好友借西裝的版本。她卻是在專賣店試穿時,看見有人退貨,瞬間想到,可以參加完面試后,再把西裝退掉。這樣不花錢的情況下,就用一套新的西裝參加了重要的面試。從本則故事中可以看出她的應(yīng)變能力和快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經(jīng)歷6年辛苦的華爾街工作之后,她轉(zhuǎn)行做電視主持人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在新的領(lǐng)域里,即使沒有任何的敘述,也可以想象她挑燈夜讀努力學習的身影。
很多人的成功,看似必然,卻鮮有人能做到必然后面的辛苦努力。
《墨跡》讀后感2
利用長長的假期,我讀完了《墨跡——留在生命和記憶中》一書,感觸頗深。書中那個美麗的、堅定的、有著巨大能量的女孩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當她的同學正為高考焦頭爛額,她已因“總分永遠第一”獲得了保送中國人民大學的資格;當夢想留學美國的本科生、碩士生們向托福600分沖刺時,18歲的她以660分的驕人成績獲得了北京市第一;當同窗們還在忍受著枯燥的課程,她已持全額獎學金踏入美國常春藤名校;當哈佛女孩劉亦婷還在哈佛門口徘徊,她已當之無愧成為華爾街的明星;當在摩根斯坦利的事業(yè)似乎已達到頂峰,她又毅然決定投身鳳凰衛(wèi)視追尋夢想的真正生活;“我不想用自己的生命,去點亮別人照在我頭上的光環(huán)”是她留給我們的耐人尋味的話語……
《墨跡——留在生命和記憶中》是鳳凰衛(wèi)視著名主持人曾子墨的自傳,真實地記錄了這個初諳世事的中國女孩由懵懂無知到學富五車、由文靜懦弱到大方自信的成長歷程,還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她四年的達特茅斯大學生活。清新秀麗的詞藻使人讀來感到美不勝收,精彩的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讀著,讀著,我就像是進入了一種超自然的平和的環(huán)境中,感受不到一絲塵世的喧囂,我想,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吧。正因為曾子墨的書讓我讀來覺得十分親切,毫無一絲距離感,所以我親熱地稱呼曾子墨為姐姐。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子墨姐姐考“托福”的那段經(jīng)歷。報名時,所有工作人員都不信,這樣一個皮膚黝黑、小巧玲瓏的女孩,會有勇氣參加“托福”的考試,其中一個身著藍色工作服的更是趾高氣昂:“現(xiàn)在的小孩真不得了!沒事兒別在這兒湊熱鬧!”強忍著不滿的子墨姐姐報名后,從書店抱回一堆有關(guān)托福的`書,還給自己制定了周密的“60”天計劃。非常不巧,一場突如其來的腮腺炎卻使她一病不起,臉頰腫得像饅頭。在她飽受了高燒和疼痛的煎熬、等到痊愈可以開始復習時,計劃中的60天只剩30天了。一半的時間,相同的工作量,意味著她要比別人多付出一倍的精力。但子墨姐姐沒有氣餒,她本來就是懷著輕松的心態(tài)參加考試的,再說,備考時間的減少,并不代表你已經(jīng)失敗!于是,子墨姐姐奮起直追,用認真踏實的態(tài)度和100%的效率彌補客觀原因所造成的不足。從此,在人大圖書館的研究生閱讀室里,多了一個勤勞的小“托派”的身影。
功夫不負有心人。18歲的她以660分的驕人成績獲得了北京第一!看到這里,我對子墨姐姐的喜愛首次轉(zhuǎn)化為了敬佩和仰慕。敬佩她的鍥而不舍、孜孜不倦,仰慕她的勤奮刻苦、聰穎好學!
而文章最后一段的內(nèi)容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藍衣服’眼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尊重。這讓我的內(nèi)心在平靜之余,多了一些成就感和滿足感。不過,那時的我并沒有預料到,這樣一個僅僅是為了練習英語而無意間取得的分數(shù),竟然讓我在短短的一年之后,就遠赴異國他鄉(xiāng),開始了甘苦交織的留學生活。”是啊,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其他人的成見,這樣取得的勝利一定是別有意義、有滋有味的。對別人世俗的偏見充耳不聞,將其當作前進的動力,做一個自尊、自強、奮進的人,也是我們應(yīng)當追求的。在你第一次以自己的方式讓那流言蜚語自生自滅、不攻自破時,多年后再來細細回憶,一定別有情趣吧?
【《墨跡》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有趣的墨跡圖語言幼兒園教案07-29
《有趣的墨跡圖》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案08-26
《曾國藩日記》讀后感 【讀后感】08-14
讀后感獲獎_獲獎讀后感03-31
勵志的讀后感有關(guān)勵志的讀后感09-27
《論語》讀后感 讀《論語》讀后感11-08
藝術(shù)讀后感《什么是藝術(shù)》讀后感10-09
《活法》讀后感(活法讀后感與心得)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