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場景革命》讀后感員工感想
導語:人們喜歡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所處的場景,以及自己浸潤的情感!因此,打動人心的場景成了商業的勝負手!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場景革命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場景革命讀后感
在吳老師贈書之前,寶島眼鏡的董事長王智民先生,已盛贊這書好看。
我讀書,通常越讀越薄。之前看書,我會拿支熒光筆,把要點劃下來,待全部看完,再抽關鍵點,總結成書評。流行的書,很多都比較水,長篇大論,其實沒講多少有效內容,我經常可以用區區幾百字,把核心內容概括完。
吳老師這本書,讀得很崩潰。這本書是個燒腦的火爐。目光在吳老師的文字上,新想法卻像爆米花一樣,從腦洞里劈劈啪啪飛出來。打開Evernote,把這些新冒出來的想法,收集起來,最后自己寫了幾千字的米花筆記。
書一口氣讀完了,翻著Evernote里面的爆米花,發了愁:太多形狀不規則、散亂的珠子,串不起來。斷斷續續擺弄了倆禮拜,稍有頭緒。
所以,以下是我寫過所有讀書筆記中,最特別的一篇,因為大部分觀點,是從原文啟發出來,而非來自原文本身。這次不再有“劇透”,我相信1000個人的腦洞里,會爆出1000罐五顏六色的爆米花;1000個人眼里,也會有1000本《場景革命》。
[上]好不容易聚一起,你卻在玩手機
切換:手機賦予了人們在一瞬間“生活在別處”的能力。在單向流動的時間里,我們不愿再有無奈的等待和呆滯的留白,我們被一個一個好玩的碎片吸引,快速切換。
游走:你在一個會議上,剛換了一個講話的人,講的事你覺得有點無聊,你馬上打開微信,進入到一個群里,看到一條八卦,發八卦的那個妹子長得很好看,你忍不住點開她的`頭像,請求加好友,然后又翻了一會她的朋友圈。朋友圈里有個帖子很搞,你差點笑出聲來,順手分享在朋友圈里。有個同事點了個贊,你點開他的頭像,問他王總今天下午出差回來沒有......10年以前,我們的世界不是這個樣子。
意義:生命越來越像一個游戲,你在一個地圖里閑逛著,四處找你覺得有意思的事。一會翻開一個水缸,一會跟另外一個玩家聊兩句,一會打死一只野豬,每當你開始無聊,你就焦慮著尋找下一個Mission,Get一個新技能,你覺得滿足,之后很快又感到空虛。于是下一個Mission又開始了。
泛濫:我們進到一個場景泛濫、場景切換迅速的快社會。我們的時間很快被無數的場景填滿。我們有意識進入某些場景,又無意識被某些場景吸引走。只要你愿意,每一刻都可以過得忙碌而充實。可是,你真的明白,你在忙什么嗎?
逃離:等電梯、等公交、坐地鐵、排隊、等紅燈......我們從這些弱體驗的現實場景中快速逃離,進到更好玩的,某個APP里的場景。那些不帶感的現實片段,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莊周夢蝶,究竟身體所處的場景,還是手機里那個場景更為現實?生活變成了一個現實增強版的大網游,你還會買GUCCI的包么?在這個游戲里,如此昂貴的一件道具是否真的有意義?
卷入:媒體、產品和品牌,該如何卷入整個場景流,而不是被迅速切換的場景切碎,擠出?
好玩:第一次我去紐約,對這個臟兮兮、亂糟糟,比北京還堵的城市并未有什么好感。后來跟一個紐約土著聊天,他說紐約很好玩,因為有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場景可以供你游走。場景泛濫、豐富多彩、所以好玩。
[中]一分錢的紅包:意義感比錢重要
紅包:有一個群,群里每天都有人發幾分錢的紅包,每天都有人搶幾分錢的紅包。搶幾分錢的紅包有意義么?他們發的不是紅包,是寂寞;他們搶的不是紅包,是滿足感。一坑小魚、兩個饅頭、喂三個小時。
情緒:電影、小說、游戲,體驗到的都是情緒的流動。電影和小說的情緒流動由編劇和導演來把控,游戲的情緒流動由策劃暗中牽引。那么現實中的情緒流動,又由誰來把控?是我們自己么?也許有時候不是。我有個朋友,英國回來學心理學的小美女,專門研究游戲中的情緒流,按照她的意見調整過的游戲,收入都能大漲。既然我們的現實越來越像一個游戲,我們可否設計一些關卡和任務......
交互:交互是情感的激發、流動和轉移。連接是河道、交互是水。沒有水就不成為河,沒有交互的場景也只是個空殼。交互讓連接有意義,讓連接變得豐滿。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交互越多,關系越近;人和物之間的情感交互越多,好感越多。
畫面:好的散文,并非來自于優美的文字,而來自作者描繪畫面的能力。人很難通過直接的文字,把情感傳遞給對方:我寫“靜謐”的時候,你并不見得產生靜謐的感覺。但當我透過文字,成功地在你面前展開了一個夜半月下池塘的畫面,靜謐的感覺自然傳遞給你。畫面,就是一種場景,情緒可以通過場畫面來激發。
感受:“是”什么,如何“表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表達之后,對方感受到了什么。這個時代,“是”什么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方如何感受你。你的價值,取決于你給對方創造感受、體驗的能力。所以,“優質”已經不是核心競爭力,能讓別人嗨起來才是。
可樂:可口可樂在瓶身上印上那些帶感的句子,把感覺傳遞給你,實現了你和瓶子之間、產品之間、品牌之間的交互。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物體,借此活了起來,變成一個有感情、可交流的對象。和看到它的人,產生了情感上的交流。好感由此而生。
價值:物質極大豐富,競爭充分的時代,物質本身是什么、具備什么屬性,已經越來越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如何與你對話,給你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體驗,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開始割裂,而溢價部分,由精神價值,而不是物質價值來創造。所以,盈利能力=體驗與精神價值創造能力
快樂:不快樂還搞什么搞?每當我看到董明珠那張苦大仇深的臉,我就知道格力走不遠了。越來越少的人會為單純的便宜買單,他們需要的是歡樂、刺激和滿足。董明珠大姐,你沒創造快樂的能力。
想要:你覺得消費者“需要”某種東西,并沒有什么卵用,關鍵是消費者真的想要什么。就像你覺得一個女生需要找個男朋友,對你并沒有什么意義,關鍵是她想要和什么樣的男生在一起。所以,要成為消費者“渴望”和“想要”的東西。
[下]造場景:什么節日咱都過
創造:新的場景可以被創造出來,只要我們有能力在場景中填入新的,好玩的體驗。“雙11”和“520”,“618”和白色情人節。人們渴望更多狂歡的機會,商業機構也在創造更多狂歡的機會。因為我們想嗨,我們就找更多的嗨點,有人就創造更多的嗨點。
發現:這個世界越來越像一個叢林。一眼望到邊的叢林沒什么意思,叢林的迷人之處,就在于它看不透,從里面總能發現新的、好玩的東西。如果你是叢林的一棵樹,那沒什么意思,人們渴望的是灌木叢,發現一頭穿山甲。成為一個可被別人發現的彩蛋,成為彩蛋制造機。
身份:我們在不同的場景里,用不同的身份和別人交互。我們快速地在不同的身份之間切換,選擇不同的道具,來增強我們的身份,幫助我們傳遞情感,實現更強的交互體驗。這一刻你西裝筆挺,一本正經地和客戶談判,一小時之后,你開著你的小寶馬,成為一個Uber司機,晚上回到家,你又變身工程師,幫小區里求助的妹子修電腦。這種切換的自由度越來越大、可能性越來越多、障礙越來越小。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你突然發現,你的十八般武藝,都有用。
Uber:是臨時搭建、限時拆除的邂逅;是有限時間和空間內的可能性。是小冒險,是抽彩票,是開寶箱。
漫咖啡火了:在擁擠的城市里、一個人、一間屋子,如同一間禁閉室。我們其實不愿回到那個冰冷孤寂,我們稱之為“家”,卻名不副實的地方。所以咖啡館成為除蝸居外的第二生活場景,那里熱鬧、好玩、有東西吃,有人聊,困了再回家。
結尾:場景即時間、場景即注意力、場景即消費,我們用時間換來了什么?
不管怎么樣,我們都在努力,在下一刻更加引人注目。在別人的場景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