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呼蘭河傳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呼蘭河傳讀后感1
“風一吹,大榆樹冒煙了……”在這座荒涼的小城里,她度過了一個寂寞的童年。
19歲的蕭紅逃出了她視為監獄的家,獨自一人去闖蕩未知的世界。在書里最快樂的時光是她與祖父在園子里的生活:成熟的黃瓜啃了一口便扔下去抓蜻蜓,想睡覺便躺在花叢中,享受著清風的洗禮,要玩便與蝴蝶蜜蜂賽跑,想要干嘛就干嘛……
讓我記憶猶深的還是那黑烏烏的地下室。數不清的蜘蛛網,老鼠把這里當作流動的市場,灰塵早已鋪成了一塊地毯。可是這樣一個臟亂不堪的地方,卻成了主人公玩得不意樂乎的新天地。她鉆進東倒西歪的紙箱中,找出一件件“珍寶”——用了半瓶的墨水,生了銹的'刀片……可惜沒有紙和筆。她只能跪在“地毯”上,邊回想著大人寫字時的模樣,邊在墻上一筆一畫的刻著只有她自己才能看懂的文字。或許哪一天,她倚著箱子睡著時,會在夢里里,老鼠看懂了她的文字,正與她激烈的討論著……
園子里的動物也許年年依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她的童年化作一串凄涼的歌謠略過了她耳畔。嘗盡人生百味的她,在寫書時她并沒有表現出任何他對人生的絕望,在平凡中的我們不是幸運的嗎?
呼蘭河傳讀后感2
前兩天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起初只覺得這本書作者只是干巴巴的描繪了一下他的家鄉,沒有色彩,但是只要你精心的品味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隨著作者的筆鋒,我也跟著走進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候,處在東北那一座封建小鎮,那里的房樓是灰色的,那里的人們也是灰色的,都迷信邪教,沒有一點色彩。
那里有很多的迷信習俗,這些習俗看起來莊重,卻荒唐可笑,那里的人們都是從迷信于邪教中生長的。有的人為了為了生命而活著,有的人則為了死亡而活著。我是含著眼淚讀完的,書中有很多人自認為是美德的事卻極其殘酷。其中,小團圓媳婦給我的印象最深。十二歲本來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年齡,卻過早的`被人們拐賣過來,本來來失去父母的愛已經夠傷心了,可是還要為那里的人們拼命干活,同時還要忍受著人們的打罵,甚至還要以“治病”為由,是太過早的失去了性命。
封建社會是可怕的,也是殘酷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團結起來趕走封建社會,同時為呼蘭河的人敲響警鐘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3
最近,暑假里我讀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內容十分精彩、有趣。
令我記憶猶新的是:一天,蕭紅和他的祖父來到田野里。祖父給田地鋤草,蕭紅看到很多玫瑰花,就去摘了一些玫瑰花。一邊給爺爺的帽子上插花,一邊笑。祖父聞到了玫瑰花的香味說道:“我家的玫瑰花真香,哪怕十里路都聞得到。”聽到爺爺如此夸張的說自家的玫瑰花,蕭紅情不自禁的'開懷大笑。
從這段故事里,我可以體會到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多么的無憂無慮,另外也讓我感受到她是那么的天真可愛。但是我又為蕭紅的英年早逝而惋惜,像她這樣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作家若還在人世,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多的優秀作品。
蕭紅的童年生活也讓我憶起了我的美好童年生活。記得10歲時,我和姐姐在一片雪白的草地上打雪仗。當時我們打得不分勝負,兩人臉上都洋溢出燦爛而快樂的笑容。雖然過去了好久,每當回憶起,我的心田間就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暖暖的快樂感。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讓我們好好珍惜上帝送給我們最美好的時光——童年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4
這個暑假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它讓我了解到了作者小時候的快樂和小鎮上的人與景的美。
這本書的第一章節寫的內容,讓我感覺到呼蘭河的冷。從地裂了,水缸被凍破了,讓我有一種涼絲絲的寒意滲入我的骨髓。天冷的時候是灰色的,鎮上的人們幾乎是不會出門的,馬兒也都待在家里防寒。它還讓我了解到呼蘭河鎮上的`凄涼景象,它只有兩條大道,一條是從南到北,另一條是由東到西,只有在十字路口處,才能看到最繁華的景象,也集中了全城的精華。
第二章主要講解了小鎮上的一些節目,例如: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這些節目讓我對其充滿了好奇,想去親自感受一下那里的風俗人情與熱鬧的氣息。
第三章作者說了他最喜歡的兩個地方:家里的花園和儲藏室。花園是他夏天最愛去的地方,儲藏室是他冬天最愛去的地方。我知道了作者的童年是非常快樂的 ,一年四季都有玩的地方。
第六章介紹了古怪的二伯,你要是買了花生桃之類的東西不給他吃,他會罵你,你如果給他吃,他卻不吃讓給我們。二伯還不允許別人喊他的乳名,只有祖父可以。
《呼蘭河傳》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時的快樂,小鎮上人們的歡樂,鄰居之間的快樂與憂傷。
呼蘭河傳讀后感5
暑假里,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好書——《呼蘭河傳》。起初,我一聽這本書的名字就覺得不感興趣,但是讀完之后,我立刻改變了對這本書的看法。
這本書的前四個章節主要寫了“我”生活的呼蘭河小城是一個普通而簡單的小城,“我”生活的無憂無慮:清晨,祖父和“我”讀古詩;閑時,與祖父在院子里拔草、捉蜻蜓和螞蚱;雨后,屋頂還會長出蘑菇……好不快活!但是后面的第五、六章節的畫風突然一轉,從原來的健康、快樂、自活潑變得傷感和凄涼。后面兩章主要寫了十二歲的團圓媳婦,被她的婆婆打罵,最后被開水活活地燙死。讓人看了非常的憤怒和惋惜。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作者自己和祖父早晨讀故事的場面。每天清早,“我”就求著祖父教“我”念古詩,“我”越念越起勁,越念越不想下床吃早飯。祖父沒辦法,只好耐心地教“我”念好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從我的動作、語言里,可以讀出“我”是一個自由、活潑、可愛的小姑娘,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祖父的耐心和對“我”的慈愛。
再從生活出發,我們的爸爸媽媽對我們也很有耐心。比如,當我們遇到不會的難題時,爸爸媽媽會幫我們解開難題;當我們摔倒時,爸爸媽媽總是來扶起我們……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學會感恩!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這本書讓我出乎意料,也讓我懂得了感恩,更加珍惜現在幸福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后感6
這個星期,我們整個班都在讀《呼蘭河傳》。這本書頗好看,這是作者蕭紅記錄她美好的童年。
蕭紅住在呼蘭河城,她和祖父一起生活,每天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玩耍,鋤草,學詩……,就連花園里的植物也是自由的,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若愿意長到天上去,也沒有人管它們。蕭紅就這樣快樂的生活著,直到有一天她祖父去世了,家里一天比一天荒涼,沒有了歡笑聲,沒有了朗讀聲,花園里的'植物也干枯了,失去了生命力。
這本書讓我記憶深刻的人是馮歪嘴子,他是靠賣年糕為生,生活很艱難。他娶了一個妻子,妻子又生了一個兒子。從那以后,每次馮歪嘴子去吃飯,人們多會諷刺他說:“少吃些吧,把饅頭留給兒子吃吧!”又過了幾年,他的妻子又要生子,但妻子的身體越來越瘦弱,產后不久便死去。雖然生活更為艱辛,馮歪嘴子并沒有因此而放棄生命,放棄兒子,他堅強的維持著一家人。
通過這本書,我還了解了很多呼蘭河城的民間風俗文化,如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呼蘭河城是個特色濃郁,熱鬧的地方。
這本書有哲理,也富有童趣,含有豐富的情感,全部表達的是作者的心里話,真實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后感7
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里的小姑娘蕭紅。小姑娘蕭紅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蕭紅與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勞動……“
她還描寫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頂上采蘑菇那段就非常有趣,好好地去房頂采蘑菇,卻弄的'鞋子掉進了鍋子里,弄了一鍋的泥漿湯。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
當她的祖母去世時,我很遺憾,而她很高興,因為她的親戚全都來啦,家里一下子多了這么多人。她為什么不傷心呢?我很糾結。
這個小城并不繁華,而且十分的落后,在那里,由于人們的迷信和愚昧無知,發生了一個個悲劇。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運凄慘的小團圓媳婦,她生了病,高燒不退,婆婆不僅不帶她去看病,反而還請了個騙人的“法師”,最后把她丟到滾燙的開水里洗澡,結果不但沒有治好她的病,反而還要了她的性命。我很痛恨那里的人,怎么能相信迷信呢?
正如茅盾稱《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后感8
《呼蘭河傳》,矛盾評價到“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一本散文,要是不用心去讀的話,會覺得枯燥無味。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就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呼蘭城是一個落后的小城,當外面推翻皇帝統治時,這里還是個封建、迷信的`時代。
為什么說他們迷信?這是因為一旦有人生病以后,買了藥治,又沒治好,那就只能請跳大神了,大神身著奇裝異服,嘴里不停地“嘀嘀咕咕”,誰都不知道她說的什么,有可能是“我的二仙家,青龍山,白虎山,夜行三千里……”也有可能是……但跳完了大神,人的病還是不見得好。
要說他們封建,很簡單,重男輕女唄。
再來說說團圓媳婦吧。
在呼蘭河傳中,老胡家取了個團圓媳婦,和我們一樣,她只有12歲。但是當我們進入夢鄉,會周公時,她卻在挨著她婆婆的打。當我們舒服地窩在被窩里時,她卻被吊在大梁上,挨鞭子抽,當她好不容易可以睡覺時,婆婆卻用烙鐵來烙她的腳掌。當我們舒服地泡在溫泉當中時,她卻被眾人丟進滾燙的開水當中。一個好好的花季女孩就這樣死了,真令人可惜。
當呼蘭城的人們在吃著瘟豬肉時,我們卻喝著新鮮的牛奶,吃著新鮮的豬肉,一切都是新鮮的;當他們在看火燒云和野臺子戲時,我們卻在看電視,玩電腦;當他們住在破房子里時,我們卻住在溫暖的樓房中。和呼蘭城人的生活相比較,我們應該感到滿足,更應該珍惜!
呼蘭河傳讀后感9
這一周我閱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蕭紅走到人生盡頭時創作的長篇小說。全書共分為七個章節,主要講了蕭紅小時候生活在呼蘭河小鎮上發生的童年趣事,主要人物有祖父、馮歪嘴子、小團圓媳婦、有二伯。每個人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讓我像是在看一幕幕的小話劇。
呼蘭河小鎮里的人們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丑惡的一面。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時,內心十分氣憤,為她感到惋惜。我十分痛恨那些把小團圓媳婦壓下水,使她不停掙扎、生不如死的人。小團圓媳婦僅僅12歲就被買去當老胡家的童養媳,沒有家人疼,甚至還要遭受那些無緣無故的打罵。12歲,這本是個無憂無慮的年齡,可小團圓媳婦卻要拼命干活,最終還被跳大神的謊言害死了。真是讓人覺得可憐啊!
看完此書,我聯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三毛流浪記》。在呼蘭河小鎮里,也有不少與三毛一樣的'社會最底層人物,飽受了那些高階人物的折磨,真讓人揪心啊!
作者蕭紅細致地把那個本不熱鬧卻有趣的呼蘭河小鎮描繪了出來,還介紹了很多東北民俗。這里有放河燈,有跳大神,還有逛廟會,每一個場景都描寫得那么鮮活,那么有趣,展示了呼蘭河小鎮多彩的一面。
呼蘭河傳讀后感10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中國三時年代的文學洛神”“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被魯迅稱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筆名蕭紅。蕭紅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體特征,創造了一種介于小說、散文和事之間的邊緣文體——“蕭紅體”。
《呼蘭河傳》講述了一個灰暗的色彩,平靜的敘述,的一個故事。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見人一點也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大模大樣的,兩個眼睛骨碌骨碌地轉”。……這一切都表明了這個女孩并不像謹小慎微的團圓媳婦。于是,婆婆開始“好心”的教導才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了,沒想到出事了,小團圓媳婦“病”了。然后熱心的各位鄰居帶來了各種偏方,請胡仙、跳大神、鬧甚鬧鬼、畫符、用開水燙……一一試過后,小團圓媳婦終于不再反抗,不再天天笑呵呵的了。她死了,終于“回”家了……
《呼蘭河傳》是蕭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通過追憶上世紀20年代東北小城呼蘭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以更加成熟的藝術筆觸,寫出作者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北方小城鎮的單調和美麗、人品的善良和愚昧。小說的風俗畫面并不僅僅是為了增添一點地方色彩,他本身還有著巨大的文化內涵與深刻的生命體驗。
呼蘭河傳讀后感11
這個假期我讀老師指定讀物:《呼蘭河傳》。我剛開始讀的時候,我只是覺得作者寫的只是生活中的小事。這讓我覺得十分無聊。但是后來我用心,去細細品味,我發現整個《呼蘭河傳》就像是一杯咖啡。雖然一口喝下去,你只嘗到了苦澀,但是后味還是一絲絲甜的。
我隨著作者的筆鋒,走入了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東北一個封建落后的小城--呼蘭河。那是作者“蕭紅”的故鄉。它承載了作者童年的記憶。在那里的街道是熱鬧的,但那兒的人生卻是灰色的,甚至整個社會都沒有一絲色彩……那里的人們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有些甚至是為了死去而活著。就這樣作者用獨特的兒童角度寫了《呼蘭河傳》。
那里的“盛舉”對“我”來說是新鮮的,但對“我”卻是荒唐可笑的',然而那祖祖輩輩代代相傳下來的封建習俗卻從沒有人想過去改變,在封建思想的驅使下,人們做出了很多自以為“積德”的事兒,然而事實卻是十分殘酷。所以我想可怕的封建迷信、可怕的麻木不仁、可怕的“順其自然、可怕的不反抗,這都是《呼蘭河傳》對某同類人的警告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12
暑假里,我看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我禁不住被蕭紅的寫作手法所觸動,文章描寫細致,而且還大量運用了比喻等各種修辭手法,仿佛讓我身臨其境。
我認為整本書可分成三大部分,稍微寫一寫的是呼蘭河的大泥坑子,我覺得這個大泥坑子,雖然是一個在呼蘭河里最會鬧事情的大坑,但是卻就是因為只個大坑,給呼蘭河這個小村莊添加了許多熱鬧的成份,當馬掉進坑時,就會有許多人以飛快的速度擁過來,一部分是熱心的人,卷起袖子,打算下去大干一場,把馬給救上來,當然另一部分就是那些衣帽整潔的“貴族”啦,在一旁袖手旁觀,但是經過人們的一番努力,最終這匹馬還是被救上來了。
還有就是講的`是呼蘭河這個小村莊一天的流程和風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文章中講到的跳神,那些所謂的跳神很像一些巫師,裝神弄鬼,把一些不大的事情搞得沸沸揚揚,弄得整個村子的人都知道,但是文章中這些跳神唱的歌還既連貫又押韻呢,實在是太有趣了,簡直就好像是一首首小詩。
其中寫得最詳細的就要數作者蕭紅和祖父以及村里發生的一些事情,我覺得蕭紅的祖父真好呀,不但和自己的孫女一起干活,一起談事,還會教自己孫女一些東西,其中我記憶最深的就是祖父和蕭紅一起念詩了,念詩時蕭紅的調皮可愛令我哈哈大笑,祖父的耐心教導,又令我驚嘆不已。
假如你還想知道呼蘭河這個小村莊里更多事情,那你就趕緊去看看《呼蘭河傳》這本書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13
近日,我讀了蕭紅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三章。
文中主要講了“我”和祖父在花園里的快樂生活。“我”在園子里每天跟著祖父,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種的土窩溜平,其實,哪里會溜得準,只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的瞎鬧。有時不但沒有把菜種蓋上反而把它踢飛了。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鋤頭,所以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拿著鋤頭的“頭”來鏟。“我”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當作谷穗留著。
讀著讀著,不禁讓我想起了我和奶奶在院子里種菜的情景:記得在我8歲那年,那天是個星期天,我在奶奶家里看電視,奶奶怕我把眼睛看壞了,就說讓我和她一起去種菜。我和奶奶來到院子里,奶奶拿出菜種和工具,和我說:“奶奶給你一個任務,就是把奶奶下了種的土窩,你給溜平,好嗎?”我高興地答應了,奶奶下種,我給溜土,配合的非常默契,種完種后,奶奶又讓我給地澆水,而我卻拿著水管到處亂晃,邊晃邊喊:下雨啰!下雨啰!簡直開心極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不僅領悟到了作者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也讓我回想起自己的許多童年趣事,更讓我體會到了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樂趣。我以后也一定要少接觸電子產品,多走出家門,去體驗生活之美。
呼蘭河傳讀后感14
在眾多的現代女作家中,我覺得蕭紅(張乃瑩)不像其她女作家那樣幸福,她的生活、經歷令人流淚。她的代表作《呼蘭河傳》寫了她那美好的童年。與她成年后的生活真是一個天,一個地。
此書語言簡樸,大作家茅盾(即沈雁濱)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書中有著蕭紅的特有的寫作手法,極具個性地描繪了她小時候的事、她的祖父、她的家。
沉浸在蕭紅的回憶中,看她祖父教她念詩、看她捉弄祖父、看她鄰居愚昧的迷信做法……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回憶就好像是《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回憶。可蕭紅的經歷夾雜了各種情感,魯迅寫得像雜文,她寫得似自傳。二人雖相識,但流派完全不同。蕭紅的人生更豐富,但又更單調。其中凄慘的成份太多。她18歲時,最親的人——祖父便離開人世,她父親對他不好。1938年4月,與第三任丈夫端木蕻良結婚不久,就在香港病故了。悲慘的人生啊!
話題遠了,再回過來。蕭紅小時候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那小團圓媳婦的事,她只有十二歲,卻活活地被無知、無情的婆婆連打帶罵,加上迷信的做法殘酷地折磨死了。結束了悲劇的人生……
總而言之,這本《呼蘭河傳》值得大家去賞、去品。
呼蘭河傳讀后感15
《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寫的一本長篇回憶小說。蕭紅在這本書里回憶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讓我們仿佛看見了她幼年時的天真可愛與頑皮。蕭紅的寫法別具一格,她把她在呼蘭的所見所聞用一些有趣的筆調描寫下來,用戲謔的口吻,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讓讀者在讀這本書時,完全沒有感受到她那時感情的痛苦和病痛的折磨。
書里面有一句話記憶猶新,“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很得意。不得意又怎么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這句話是蕭紅在描寫住在傾斜房子里的采蘑菇人的內心感受。當蕭紅夾雜在戰爭的驅趕和病痛的折磨時,卻樂觀積極地去面對。從“不得意又怎么樣?人生是苦多樂少。”就能看出來。
但蕭紅短暫的一生還是寂寞的。在《呼蘭河傳》的`尾聲中,祖父去世了,她也就無依無靠了。但那些美好的記憶還存留在她的心間。“忘卻不了”“難以忘卻”。
打開這本書,進入蕭紅的別樣人生空間,就能感受到她的一生是多么寂寞了。還是那個老房子,還是那個舊園子,如今已物是人非了。但我們唯一能記得的,還是蕭紅那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作文04-05
呼蘭河傳的好詞好句01-15
《呼蘭河傳》閱讀心得03-24
閱讀呼蘭河傳心得04-14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佳句04-28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大全01-16
摘抄呼蘭河傳的好詞好句07-30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匯總01-14
呼蘭河傳作文(精選22篇)09-20
《呼蘭河傳》里的好詞好句收集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