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麥田里的老師讀后感600字
導語:面對有行為問題的孩子,我們要真誠地接納孩子,這樣的接納是一種對生命的諒解,但接納一個孩子,并不一定認同他的行為,真心接納、耐心傾聽,幫助孩子厘清問題。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麥田里的老師》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麥田里的老師讀后感【1】
《麥田里的老師》由李崇建所著。這本書沒有高深、枯燥的教育理論,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教育故事引人入勝,很多教育故事人物好像就在我們的身邊,但李李崇建老師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李李崇建老師的每一個教育故事都像電影一樣出現在我的眼前。一寫起作文就像爛泥趴在桌上的小六男孩,后來不但受邀寫書評,文章還刊登于教材。愛開黃腔、惡作劇,國二時連百位數乘法都不會、幾乎被退學的孩子,卻成為擁有獨當一面的領導者能力,以及熱烈追求夢想的上進青年(2011年參與歐洲與亞洲的樂團公演)。讓全校老師都頭疼的叛逆狂飆少年,之后卻在美國專門幫樂團制作音樂。每天用45%以上力量對抗母親的女孩,短短一個月,與母親的關系有最驚人的轉變。 這些改變并非一朝一夕,但他們都遇上阿建老師。從彷徨的年少走來,阿建老師感受父親對他從不放棄的愛,但除了愛,有沒有其他方式,能讓大人與孩子有更和諧的關系?他發現,大人的內在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系的根本源頭。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心,明了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整,那么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麥田里的老師》是一本跳脫出傳統教育、結合咨商與教養的書,它的許多想法,例如“正向好奇”的態度、真正的“接納”,以及大人請記得給自己一份鼓勵等,都令人激賞。而書里一則則動人的真實故事,更帶著極大的震撼力量,席卷著心。
李崇建作為一個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為了糊口,維生選擇了從事教育工作,但是他堅持不斷學習,自我成長,將教育工作做得如此精彩,他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對薩提爾模式轉化過來的技巧,在師生互動及班級管理中的使用之精彩演繹,給我帶來的啟發與思考,既深且遠。“做麥田里的捕手,守在麥田里、懸崖邊,攔住那些要沖向懸崖的孩子,這應該是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應承擔的責任。但現實的狀況并非如此,很多時候,孩子正是在家長或者教師的逼迫下,走向懸崖的。”李李崇建老師透過《麥田里的老師》一書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內在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系的根本源頭。當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心,明了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整,那么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如何才是真正的愛?值得我們深思。正如我們愛孩子,我們真心期望他們在學校學習快樂、學有所成,將來生活幸福,能自立自強于社會。但,僅僅有這樣一份真誠的愛心、這樣一份期待就足夠了嗎?教育沒有捷徑,也沒有標準答案。但阿建老師說“無論孩子做什么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的。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是一致的,那我們理所當然要和他們攜手共進。” 山毛櫸、柚子、昆布、茉莉,這些聰明的孩子,或調皮搗蛋,或抑郁寡歡,甚至有自傷行為,問題多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與家長關系非常緊張,都不愛念書,都沒有勇氣去好好愛自己。他們有幸遇上阿建老師,找到了面對問題,改變自己的勇氣,走向了自愛、自強的人生之路。從閱讀中,我很佩服李崇建老師對于學生問題的了解、包容和豁達。李崇建老師的包容與豁達,或許正應了那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想曾經學生在不被我們了解的情況下,被責備,被處罰,這給學生留下了多少痛苦和心靈的創傷,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確實要有更多的了解和愛的藝術,才能正確引導和教育。特別是我們的特殊學生更需要這樣的愛與智慧。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當遇到問題時,如果一再重復相同的應對方式,卻未覺察自己的生命歷程,未靜下心來重新思索問題,只是被慣性應對帶著走,問題就永遠是問題,很難找到解決的方案。” 書中大量真實而又感人的案例給我們講述一個個教育故事,其所提出的建議中肯可行,充滿著教育的智慧,從心理學的角度處理每一件事,對待每一個學生,富于實踐性,帶給我無限的思考。
所以說,教育是一種藝術,一種需用心去雕琢的藝術。
麥田里的老師讀后感【2】
《麥田里的老師》這本書是我感受頗深,語言通俗易懂,條理清晰,書中大量真實而又感人的案例給我們講述一個個教育故事,其所提出的建議中肯可行,充滿著教育的智慧,從心理學的角度處理每一件事,對待每一個學生,富于實踐性,帶給我無限的思考。
李崇建作為一個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為了糊口,維生選擇了從事教育工作,但是他堅持不斷學習,自我成長,將教育工作做得如此精彩,他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對薩提爾模式轉化過來的技巧,在師生互動及班級管理中的使用之精彩演繹,讓我大開眼界,頂禮膜拜。
首先,被作者對薩提爾模式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吸引了,為此專門上網搜集“薩提爾模式”的相關資料。
薩提亞模式能讓我知道很多成年人對個人生活的不滿足感,以及成年后遇到的問題和困擾,都是童年時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響和限制造成的。一個小孩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是和他的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學習并發展出來的求生存互動模式,這種模式會影響他的一生。
薩提亞認為,無論舊有的成長模式帶給我們怎樣的經歷和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納。同時也認為,人類也不是被動的、無奈的被過去所限制,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她相信人類已經擁有我們成長所需的一切內在資源,有能力掌管自己的生活。她說,“問題本身并不是問題,而如何應對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問題”。
在今后的工作和家庭教育中,我也會應用薩提亞的這種模式,在處理和學生和孩子的問題上,應秉承的原則是:我想愛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賞你而不用批判你,你齊參與而不會傷害你,邀請你而不必強求你,離開你也無須言歉疚,批評你但并非責備你,幫助你而沒有半點看低你,那么我倆的相會就是真誠的而且能彼此潤澤。
其次,是書中關于“正向好奇”, “正向好奇”不是敷衍孩子,不是虛偽地跟孩子說“好棒喔”,而是一種真正的探索。一般人的贊美,都屬于表象層次的稱贊,并非聚焦于真實,反而落入“虛偽”、“敷衍”或者“安慰”,無助于啟發孩子。
啟聰部的老師都有這樣的困惑,上課的語言很難豐富,即使語言豐富了,同步的手語卻很有限,例如“好”,“很好”,“非常好”,“不錯”,“太好啦”,“你很棒”,“你真棒哦”,“對的”,“正確”這些詞語的手語都是豎大拇指,但是語境和語意是不同,這就需要我們講話時要有表情,贊美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狂熱的,學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熱情,相由心生。
再次,當讀到有創意的“爛”作文---“千樹成林”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讓我回想起了小學時的一個人,一件事,小學同學的名字到現在還能記得的已經不多了,但是有一個叫李友紅的同學我記憶猶新,對他充滿了愧疚,那時是小學五年級,我當時是班長,農村村小的教師整體素質不高,我們班的語文老師不負責任,上完課就外出打牌,有時竟然忘記上課時間,還要學生去找,作業也是很久不批改,等要檢查作業時,語文老師就讓我他房間幫忙改作文,他自己有事出去了,說實話,當時還是很高興的,幫老師做事是一件多么榮幸的事情啊,并且能夠用紅筆在別人的作業本上寫字了,并且老師還只叫了我一個人,更是看重自己,興奮的開始了工作,語文老師讓我先看看他是如何改作文的,于是我就像模像樣的批改了起來,仿照老師寫評語。改到李友紅的作文時,他的字確實太亂了,簡直無法辨認,我不知道改如何修改,于是我看看前面兩次老師是如何批改的,只見兩篇作文老師只寫了三個字“鬼畫狐”,于是我也模仿老師在剩下的幾篇作文后面各寫了三個字“鬼畫狐”。
這件事情過去十多年了,現在想起來覺得很內疚,那個同學讀完小學就沒有繼續念書了,幼小的心靈哪能經得起如此般的打擊,差生就是一樣造成的,如果說他是一個受害者,我曾經也許是一個小幫兇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意識到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大,中小學階段,特別在意每學期期末的教師評語,中學時期很看重老師在作文本上的評語,看有沒有表揚的話,自己得到的評語是不是比別人少,從評語也可以看出老師是不是在認真批改,評語是不是寫少了,是不是在敷衍我,對自己的評價是否客觀,記得高三時自己的一篇作文被老師選中在全班做范文讀,高興得中午沒有吃午飯。
現在我也是一名教師,曾經做過兩年的班主任,很慎重給學生的每一個評價,真情實意的贊美每一個孩子的優點,盡可能的發掘他們身上的優點,我的做法是將每個學生的評語欄寫滿,首先從表面讓學生感覺老師對學生都是一視同仁,即使學生某方面沒有做好,也是用“希望”、“建議”、“期待”、“祝愿”等正向詞語去引導、激勵他。
麥田里的老師讀后感【3】
曾經,他讓父親絕望落淚,如今,他幫孩子們找回人生。他是孩子們的麥田捕手。他是誰?他是李崇建老師。
“做麥田里的捕手,守在麥田里、懸崖邊,攔住那些要沖向懸崖的孩子,這應該是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應承擔的責任。但現實的狀況并非如此,很多時候,孩子正是在家長或者教師的逼迫下,走向懸崖的。”第一次,看到如此一陣見血的語句,我的心被刺痛了!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如何才是真正的愛?值得我們深思。正如我們愛孩子,我們真心期望他們在學校學習快樂、學有所成,將來生活幸福,能自立自強于社會。但,僅僅有這樣一份真誠的愛心、這樣一份期待就足夠了嗎?
李崇建老師透過《麥田里的老師》一書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內在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系的根本源頭。教育沒有捷徑,也沒有標準答案。但阿建老師說“無論孩子做什么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的。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是一致的,那我們理所當然要和他們攜手共進。” 山毛櫸、柚子、昆布、茉莉,這些聰明的孩子,或調皮搗蛋,或抑郁寡歡,甚至有自傷行為,問題多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與家長關系非常緊張,都不愛念書,都沒有勇氣去好好愛自己。他們有幸遇上阿建老師,找到了面對問題,改變自己的勇氣,走向了自愛、自強的人生之路。
山毛櫸、柚子、昆布、茉莉,那些曾經的問題孩子在家長與很多老師眼中同樣是“屢教不改”甚至“無可救藥的”,是誰與他們共同造就了驚人的轉變呢?胡適先生說“要怎么收獲,先怎么栽。”是的,在這里也有方法,也有前提。阿建老師在書中通過一個個生動地事例告訴我們:首先要建立主文化與規則,還要注意大人的應對姿態:大人應該先整理自我、以正向好奇、趨緊一致性的姿態面對孩子,真誠地接納孩子。當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心,明了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整,以“正向好奇”、“趨近一致性”的態度與孩子一起面對問題,給孩子“有價值”的正向肯定,既宣達規則,又接納孩子,接納他會面臨的狀況,接納他會遇到的困難,讓他不至于為挫折所困住,當我們大人肯定了孩子有價值的正向特質,聯結了他的“渴望”層次,那么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我們會看到孩子的驚人轉變。
教育雖沒有標準答案,但教育又是相通的,我想到了我們的學生。
特殊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特點,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交流溝通,而正常人也常常忽視他們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時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使得特殊學生常常處于一種封閉、半封閉狀態,極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作為特殊學校的老師,在完成各科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有責任、有義務走進這些孩子們中間,幫助他們疏通心理障礙,培養健康的心理。并針對其異常心理行為進行預防和矯治,促進他們健康成長,這對學校和社會都將起著積極作用。要促進特殊家庭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學校教育必須幫助學生主動積極改變內因,并積極幫助他們適當改善外因,營造適合其健康成長的氛圍。特殊家庭學生中不良思想品質何行為習慣的形成,既有自身的消極因素,也有來自外部的消極因素。因此,對他們的品行進行矯治,家庭、學校、社會必須齊抓共管,既要各盡其責,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麥田里的老師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
餅干麥麥08-17
稻田里的故事08-15
至趙麥玉老師09-25
麥蘭作文09-25
心田里永不忘懷的你02-25
麥田里的守望者作文06-07
夢見在田里插秧是什么意思03-07
麥兜經典語錄02-25
誘人的酥煎麥09-19
永嘉麥餅作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