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教育》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教育》讀后感1
《新愛的教育》一書系作者戴晨志先生引述倪美英老師的教學心得,闡述快樂教學的理念,對個人在教育子女和從事教學時有許多啟示。
“快樂教學”一直是個人向往的教學情境。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但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狀態下,他的信心會減弱,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們的情緒調到快樂、自信、專注,然后再開始學習。所以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面對的是一位嚴厲的、總是斥責他的老師,即使你真的很關心他,他對你所說的要求的也會厭倦,我們常聽到一些抱怨:我愛他,但我又恨他不成器”;我真的受不了,他學什么都這么慢,又不專心”,可能我們花了很多心血在他們身上,但孩子仍然沒有改變,為什么呢?
我認為,孩子若在友好、親昵和鼓勵的氣氛中學習,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而且學習效果會更好。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這種經驗,在一個班級里,成績好的同學總會受到老師的寵愛,而這種寵愛又促使他們成績更好。究竟是成績好而受到寵愛,還是因為受到寵愛而成績好?
愛,我們人人都有,但愛和有目的的教育,則需要一些耐心、技巧。做為一個快樂的教育者,我覺得應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這時,很容易把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而當孩子在情緒低落時,開始或強迫他學習。也常會因根據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誤認孩子的天賦太差。
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努力去營造快樂、鼓勵的氣氛,讓孩子有實現感和成就感。而且努力做一個樂觀、快樂的人。一個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優點;而一個不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缺點。
圣經上說:“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對你來說,就是可能的,只要有芥籽那樣大的信心,也可以移動一座山”,所以,培養和教育的信念就是:讓孩子的潛能得以開發,讓他成為一個對別人有益,而自己也快樂富足的人。
《新教育》讀后感2
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我們的教育就在不斷地改革,終其目的,只有一個,為了孩子。為了孩子能更多更好地獲取知識和技能,老師們可謂是絞盡腦汁。
寒假之初,手中便多了一本《新教育》,信手一翻,都是自己接觸到的,或是自己在做著的。再靜下心來,細細一看,《新教育》給了一種深深的觸動。讀著讀著,你會發現,《新教育》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籍。因為小學生對新事物很有好奇心,所以平時經常給學生強調課外閱讀,因而關于課外閱讀這塊讀得特別仔細,尤其是對于“童心悅讀”這個詞更是觸動了我的心靈。在這飛速發展的今天,電視文化、網絡游戲牢牢地吸引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它們吞噬了孩子們的`閑暇和身心健康,作為孩子們的老師,有這個責任和義務讓一些更好的東西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靈。而閱讀正是最適合孩子們的,最能走進他們的世界,也是最能塑造他們美好心靈的方法。
新教育認為,生活在不同的語言世界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讀一本書,就是創造并擁有共同的語言和密碼。共讀,就是和讀同一本書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如果沒有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教師與學生就是同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所以我們倡導班級共讀,師生共讀,通過共讀一本書,共寫心靈真誠的語言,實現師生之間真正的共同生活。
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神秘,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與神奇。教育又是給與,無論是什么,都需要教師和家長按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慢慢地通過閱讀,通過故事傳授給孩子。所以我們的老師就需要精心挑選適合孩子看的書,適合他們年齡段閱讀的書,通過閱讀,將愛心、善良、寬容、責任、合作滲透到他們的血液中,為他們編織一張張美麗的網,呵護孩子在漫長的旅途中保持著純真、快樂和勇氣。
《新教育》讀后感3
曾經讀過戴晨志先生寫的《新愛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師教學二十余年來的教學經驗。酸甜苦辣情形的點點滴滴透過戴晨志先生的妙筆生花,寫成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最令我們頭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頑劣和不守秩序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長,我們絞盡腦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時候,會被這些學生的行為氣得快要發瘋或惱羞成怒,對違規的學生給予實時的斥責或懲罰。甚至有時候,我們會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漸放棄這些頑劣的學生。
這樣的教學經歷與倪美英老師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文中分成五大主題加以介紹:
(一)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
(二)打他,罵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愛的溫馨,是用腦也用心
(四)用今天,點亮孩子的明天
(五)讓管教在創意里輕松化
這五大主題所陳述的故事中,每個故事充滿著倪美英老師對學生愛的教育。除倪老師對每位個案教導給予我們不少啟示外,在每一個故事之后,戴晨志老師以他專業的知識,為故事提供許多學理和啟示。
看了這本書,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個做老師的,或許不是教什么,講什么,說什么,學生就會牢記在心里。相反的,如果老師在學生們最需要時,為學生們做點小小的事情,感動了學生們的心,相信了學生們的心,我想學生們會用最大的愛,來回饋老師。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貼切的寫出什么是愛的教育。
在此,摘錄了書上的一些啟示與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是點一盞燈,不是補一個洞。
愛的教育,源自健康的師生對話。教師的愛,就是好好地給予和對待。
愛的教育,并不要求對方立即改變,愛是需要投資的,我們需要投資關心、耐心和信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亮和能。
最后,也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感動人心的《新愛的教育》。
《新教育》讀后感4
近期,我認真地閱讀了葉瀾老師的《新基礎教育論》,這本書是葉瀾教授積十多年“新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交互研究撰寫而成的,是一部關于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
新基礎教育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這期間我有幸拜讀了新基礎理論書籍,也聆聽了許多優秀教師在新基礎理念下的研討課。不斷地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實踐。從“認同、接納”到“實踐、反思、重構”,都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學習了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書中的只言片語觸動著自己的內心深處。葉瀾教授數次強調著“教師工作直接面對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教師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
從導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發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不禁感觸萬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信息的“重組者”;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將有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會失去它的意義。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對師生來講,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不僅僅是在教和學,不僅僅是在認識世界,不僅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資源,不僅僅是在圍繞著書本轉,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生命向著無限的可能性開放。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真正地在育人。
《新教育》讀后感5
在這個假期中,我有幸拜讀了這一本書,本書的內容通俗易懂,在闡述教育理念的同時配以生動的實例,深深地吸引了我。所講的內容能夠真切地反映出日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說明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人深思。我邊讀邊想,也逐漸明白我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接下來,我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幾點談談我的.理解。
本書一開始就從課堂教學入手,深入淺出的點出了課堂教學時教育改革的起點,也點出了我要討論的重點——素質教育。這樣一種現象出現在我國絕大多數的課堂上:剛上小學的孩子爭先恐后地舉手表達自己的想法,年級越高舉手的學生越少,到了高中基本上沒人舉手回答問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覺得不答不會錯,萬一答錯了可能會被批評,這反映了教師在反饋方法上的不當,另一方面,在我們傳統教育模式下,老師提出問題并不是引起學生的思考,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或者說求同存異,只是為了得到一個標準答案。這使得學生聽到問題時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是揣測教師提問的意圖,來回答教師心中的答案,那這樣學生的思考范圍就逐漸囿于教師教的內容里,沒有發散性思維,沒有創造能力。所以說我們現在常態的教學模式是接受性教學,它追求標準的答案,追求升學率,是非常功利性的。
在今天,教師要逐漸清醒,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是圓滿的教授規定的教學任務,追求升學率、優秀率這些數字,更應該保護好學生的問題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問題,能思考,學生才會創新,才敢創新,才能完成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
《新教育》讀后感6
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陸續看完了《新小學科學教育》。整本書共分五個章節,從理論的角度、科學活動的組織、科學中的思考和決策及60個科學探究活動等方面闡述了一個核心的理念:為促進學生思考而進行的教學,既有理論的高屋建瓴,又有實例的對比剖析,觀點鮮明,說服力強。書中講到科學和科學探究的區別。兩者內容、背景不一樣,可觀察到的結果也不一樣。當兒童只學習科學時,他們有可能在畢業離校時只學會了一堆名稱和標簽,而這些東西中只有一部分是正確的。但是,沒有提升思維的附加維度、沒有對科學探究過程的積極參與,他們將不會有能力把原理應用于新的情況、明智的解釋數據、精確的觀察、檢驗假設、評價數據或者更為重要的是,學會所有科學家必須知道的事情以便成功。這一事情就是如何失敗就從頭再來,繼續不斷地嘗試。科學知識加上科學思維才是科學探究。
書中提供了多個為強調思考和決策所進行的 “游戲---聽取報告---再游戲” 這種教學模式的課堂實錄。并就同一教學內容呈現了“教科學”與“為促進學生思考而進行的教學”兩種理念下的師生對話。后者的'問題更開放,更多的是讓學生去觀察、比較、提出和檢驗假設、收集數據和對數據進行分類、解釋和評價結果。教師僅是引導學生思考、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反饋或解釋。看著書中案例,對照自己平日教學。確實有些僅是在“教科學”,很多時候沒有經過學生嚴格的觀察、實驗、思考,教師急于把結論告訴學生,教師的講解霸占了學生操作、思考的時間,不利于他們科學素養的形成。我們應該多給學生實驗操作的機會,同時注重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這樣學生的科學學習參與度會提高,學習的熱情也會上漲。
這本書我只粗略看了一遍,里邊還有很多精髓沒有參透,我會抽時間再進行一次認真的閱讀,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獲。
【《新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新基礎教育格言410句08-14
新基礎教育心得體會01-16
新的學期新的希望新的起點新的征程作文(精選54篇)02-07
我為教育建新功思想大討論發言12-16
新德育教育心得體會(精選20篇)03-05
新冠肺炎健康教育活動總結(通用20篇)03-29
新的學期,新的開始作文05-15
新的學期,新的開始作文(經典)10-19
新的學期新的開始作文03-25
新的學校新的環境作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