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通用1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1
這個暑假,利用零碎時間,斷斷續續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作者是簡。博克和萊諾拉。袁讀完以后,發現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于我們的日常教學上。
首先,拖延是很多人都面對的問題。我們的學生中也有很多人在拖延。最常見的就是遲交或者不交作業。而老師們,日復一日的面對著學生的在這種行為。
讀完了這本《拖延心理學》以后以后,發現拖延其實是許多人都在面臨的問題。而且,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改變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拖延問題越來越常見。拖延的成因也有許多,比如完美主義傾向;比如對時間的感覺不切合實際,對任務的難度和需要的時間量過于樂觀,缺乏充足的估計;比如對做事的步驟缺乏詳細的了解和預期,不能很好的啟動任務;比如對完成任務的悲觀;比如企圖一下子徹底完成任務,而不知道分步驟一點一點解決。
讀完了《拖延心理學》和《少的力量》這兩本書以后,我決定做一個實驗,檢驗書上的觀點。
試驗的課題就是《高位剎車燈安裝DIY》。
我曾經買了一個高位剎車燈,可是放在那里幾個月也沒有安到車上去。一直想安,可是一直沒有動手,就這樣耗著。下決心要把剎車燈安上。可是實際啟動任務以后,書上所描述的問題果不其然出現了。
實驗過程如下:從早上10點開始。原本估計安個燈兩個小時就差不多了,可是實際上弄了一天。首先這個燈沒有說明書,也就沒有接線定義。于是為了避免走彎路,先花時間在網上查找類似的20LED高位剎車燈的信息和別人安裝的經驗,結果大概花了一個小時,也沒有查到有價值的信息。沒有辦法,自己用12V電源做試驗,摸索接線的定義,加上中間家里一些雜事打擾,花了一個小時,把接線定義找出來了。這樣,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時間從上午10點走到了中午12點。然后把車上大燈拆下來,研究從何處破線,在車上做試驗,確定各燈位置和走線。然后在拆下來的大燈上做上標記,繼續上網搜索別人的接線辦法,思考接線方案。用紙筆記錄下來,標上序號,同時在線上做上標記,把延長線接上,并用自粘膠帶纏好,外邊再包上絕緣膠布。這樣時間就到了下午一點。然后吃吃午飯,一點多開始安裝。中間加上解決各種細節,比如放倒座椅,拆下護板,安大燈,走線,接線,接左大燈,時間不知不覺過去,等到弄好,已經到了下午4點了。
這次實驗結果,總共耗時6個小時。原來計劃從早上9點開始動工,12點之前完工的`。這還是自己在最快兩小時搞定的基礎上多留了一點時間。可是,我自以為的正常估計,在現實面前碰的粉碎。實際花費時間恰恰是預估的兩倍,因為那個理想時間是一切都順利的最理想情況,可是現實中理想情況是很少發生的。幸虧這次試驗是利用假期做的,否則,實驗還真完不成。
根據這次實驗,印證了書中的觀點。我想,我們是否可以遷移到學生的學習上?
學生是否對于完成任務的難度和需要的時間過于樂觀,從而一旦不能按照預想完成,就產生挫敗感?學生是否對完成任務的步驟清楚明白,而不是籠籠統統?學生是否有一個清楚的時間觀念,知道時間是有限的,必須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最有價值的活動上?這些道理,如果學生能夠明白,那么不僅僅有助于他們完成學業,更有助于他們將來在事業上的成功,為他們將來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礎,受益終身。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2
在翻開《拖延心理學》之前,本人一直對自身在習慣養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現出的拖延深惡痛絕,并對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癥患者”深信不疑,且頗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思,深恐將不斷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幾個星期的碌碌無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廂情愿地將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廣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細讀之下,方知拖延這個問題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當讀到對各類“拖延行為模式的法庭大調查”這一章節時,書中提到:拖延會激起類似自責或者厭惡這樣的情感反應,但是……它很可能同時也在幫你躲避其他更為焦灼的情感。這突然就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寫稿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拖延。那時候,總會一邊反復計算已完成字數和最后交稿期的距離,一邊為自己無法按部就班卻總在不斷往后拖延,而無比自責和懊惱;那時候,自己簡直就像掉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慮和自責中痛苦度日;那時候,即使現在想起來,自己也會禁不住起上一身雞皮疙瘩。
如今,是本書啟發我找到了個中答案。那時之所以那樣,是因為在拖延中寫稿和在寫稿中拖延的我,無論有多么令人厭惡,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卻得不到認可或不能發表的那種挫敗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時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對失敗的懼怕,擔心得不到認同和肯定會就此失去自身價值(本書指出,這種就個人表現論個人價值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繼而推論出,這可能跟我成長于一個具有懷疑傾向的家庭中有關。當然,探討這些并非是為了逃避或者指責又或者抱怨什么,何況即使這樣也根本于事無補。我要說的是,在這個對自身艱難的探索過程中,自始至終,你都要懷抱真誠和勇氣,否則,很難發現真正有用的東西。
所幸,經過徹底反省分析,雖然拖延癥的對治簡直稱得上牽一發而動全身,但本人總算不是無可救藥。書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處理技巧,也確實具體而實用。例如,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我要在今天睡覺前完成這篇讀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我要打掃房間。即使打掃房間又無聊又辛苦,但我起碼可以忍受15分鐘,而且只能通過一次又一次的15分鐘,才能完成一件事;還有,要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也許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沒有出現在編輯公布的過稿名單中,但這并非我個人價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開始著手下篇的寫作就可以了。
起碼《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一個希望,只要有意愿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復實踐,總有一天,我會心甘情愿接受犒賞。這些犒賞,也許來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許得益于我花數十年持續經營的生活,甚至多虧我持之以恒的良好習慣為健康所帶來的珍貴回報……總之,連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據說大多數拖延者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為開啟新生活所經歷的這一切了。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種失敗。只有不敢去經歷,才是真正的失敗。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3
隨著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面對著積壓成山的問題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地產生退縮心理。
近日,利用閑暇時間,我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讀完以后,發現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我們每個人都有懶惰心理,在遇到問題和事情時都會有拖延的心理。
通過閱讀這本書后,我發現拖延癥其實是許多人都在面臨的問題,隨著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面對著積壓成山的問題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地產生退縮心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對自己的能力的過高估計;對時間的分配不夠合理;對做事的步驟缺乏合理的分配和調度;時間久了,事情會會慢慢的堆積起來,在面對堆積起來的問題時,人總會變得懶惰起來,總會想著反正債多不壓身,還不如慢慢解決,于是慢慢的就形成了拖延癥。
在工作中,我們也會有拖延癥的表現,比如明明可以馬上做完的一件事,偏偏要拖到最后五分鐘的時候才去做,一件兩件小事還不太明顯,事情堆積在一起形成大山以后,就會對我們形成困擾,所以在工作中,我們千萬不能有拖延的習慣,所有的問題都必須要及時處理,不能想要一下子就把徹底把問題解決了,而是要把問題放在平時分步驟一點一點的解決掉。在面對司乘人員時也要保持這種心態,在司乘人員遇到困難時,及時快速地為他們提供幫助、解決困難,這有這樣司乘人員才會有賓至如歸,感受到家的溫暖。
其實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其他的類似拖延癥的'問題,我們需要逐一的分析并克服它們,只有在克服這些困難之后,我們的人生才會變得更加完美、更加順利。在工作中更多的發揮出自己的才能,為高速事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4
《拖延心理學》是由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所著,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咨詢師。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她們一直致力于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斯坦福大學、伯克利的講壇。
通常一本書的可讀性往往取決于作者的閱歷,寫書的人往往被認為對他們的寫作傾向有著非常深入的了解。確實,作者對拖延心理的了解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簡·博克曾經說:“我們兩個都知道對方的那些丑事,我們都經歷過許多通宵開夜車的日子,也曾為寫博士論文而掙扎了多年,經常要繳納稅收滯納金,并常常為自己的拖延而編造種種故事情節(最為極端的例子是說自己家里死了人)。”除了作者兩個人對此的個人親身經驗之外,作者也有多年與拖延心理打交道的職業經歷。當作者還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咨詢中心成員的時候,作者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拖延者創設了據作者所知的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在作者的拖延者團體中,作者看到一些拖延的模式和傾向一再地呈現出來。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共性。舉個例子來說,作者原計劃在周一上午九點開始作者一周的團體治療課程,結果作者發現這根本不現實——在十點之前沒有一個人出現在現場!當作者向公眾開設拖延工作坊的時候,作者再次遭遇到了這個拖延怪獸。作者差點提前一周取消作者的第一個工作坊,因為在預訂的時間內沒有幾個人報名。結果,幾乎2/3的人是在截止時間的最后一分鐘報了名,作者不得不搬到一個更大的房間里才能容納下這么多的人。
作者不僅僅在文學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而且在她從醫方面的成績也不容否認。30年來,作者在心理治療和心理分析的私人診所內也處理了很多個案,很多人因為常年拖延而積重難返,這讓作者有機會在更深的層次上探索這個問題。作者感到幸運的是,患者們都勇于向作者敞開心扉,這使作者的研究工作從中受益良多。所有這些經驗都再次堅定了作者的想法:拖延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根本而言,拖延的問題是一個人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它反映的是一個人在自尊上的問題。
在書中,作者描述了從學生到科學家,從秘書到總裁,從家庭主婦到銷售員,拖延的問題幾乎會影響到每一個人。本書的兩位作者基于他們倍受好評和極具開創性的拖延工作坊和從眾多心理咨詢領域中汲取的豐富理
論和經驗,對拖延作了一次仔細、詳盡、有時也頗為幽默的探索。通過鑒別和檢查那些我們將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和依附的恐懼,加上我們的時間概念問題和大腦的神經學因素——為我們學會怎樣理解拖延的沖動以及怎樣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動做了一件非常扎實的基礎工作,并為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她們提供的方案極為實用并經受過實踐的檢驗。書中作者還還考慮到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代文化訴求,以及諸如注意力缺失紊亂癥、執行功能障礙癥等神經認知問題對拖延的影響。在書中作者甚至還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邊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實用性建議。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拖延就是懶惰的一種表現,但看完這本書之后才發現,拖延并不只是懶惰,他跟很多因素有關,通過書中的描述,我也發現自己拖延的毛病,了解到了拖延對事情發展的影響。我深深地認識到拖延讓我失去了太多的機遇和成功的機會,拖延不是單純的懶惰,它的危害更甚于懶惰,我也意識到拖延必須改正。
一旦意識到拖延的危害,我們該馬上制定相應的更正計劃。
降低期望,設定具體的、可操作而非模糊的、臆想的計劃。不是我要在一年之內學會德語,而是我要在兩個小時內記住十個德語詞匯。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現狀,接受這個世界上沒什么東西是完美的這個事實。學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擅長點,更重要的是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5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有拖延的習慣,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晚上十點多了,我必須趕在十二點之前完成,是我今天很忙嗎,不是,因為我總在趕在最后時刻來做完。于是我的生活慢慢變成了“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為我總是在等待最后的壓力來幫我完成一件事。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詳細的分析了拖延是什么,拖延的各種原因,分析了拖延者的思維方式,應對拖延的方式。這本書的可讀性和針對性很強。
拖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對于拖延癥者思維的剖析,我們都認為拖延是因為懶惰,但是書中的看法很新穎,“拖延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是完美主義者,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又害怕失敗,所以一直邁不出第一步;我們這一天一直在記掛著一件事沒有完成,但是我們卻玩手機到半夜等等;身體不舒服,總想著明天去醫院,結果明天復明天拖成了重癥;抽煙者咳嗽嚴重,天天想著明天戒煙并開始鍛煉身體,但最后因為拖延后果嚴重;計劃著今年讀十本書,但年終發現,新書一頁都沒有翻開。
《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的一個希望,只要有意愿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復實踐,總有一天,這些問題都能克服。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時間!留意你的借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借口來拖延,而要將它看做是在做15分鐘的一個信號。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為完成一個步驟之后的獎賞。我們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動,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行動的。以往的歷史無法決定你當下要怎么做,你可以從學習、成長和挑戰自己中獲得快樂,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6
人生,每個人都在演繹著一場屬于自己的人生,我們都有著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們一生的追求。也許,當你在迷茫著的時候,拖延著的時候,你已經拋棄了一段你作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一段僅有一次的機會。我們的生命,雖然渺小,但卻應該活得有激情,有意義。
我之前一直認為,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為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靈感迸發二沾沾自喜,覺得這似乎都是生活常態。但遇見《拖延心理學》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觀。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為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問題。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擱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為。
有時,我們會被一些所謂“拖延者的信條”所說服。比如,我必須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應該很好。我們平時聽到這些,會認為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完美主義者,辦事求穩。
事實上,這些跟拖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這些想法是不現實的,是為拖延開道的個人觀念。如果你認為必須做到完美,那么你寧愿拖著也不愿意去做,因為你不愿意冒風險被人批判你的失敗;如果你認為成功是危險的.,你就會為了保護自己和別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們形成拖延習慣是因為害怕,害怕展露真實的一面,會不被別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僅躲開了認知世界,也躲開了認知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認清自己所帶來的的脆弱,這種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過程,也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優缺點,能夠像老朋友一樣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生活如同一盤棋,你的對手是時間,假如你行動前猶豫不決,或拖延的行動,你將因時間過長而痛失這盤棋,你的對手是不允許你猶豫不決的!”從現在起,讓我們拒絕拖延,提高執行力,與時間決戰吧!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7
這本書分析了拖延的心理學原因,然后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通過一些實例和心理分析來達成觀點的闡釋,比較可信,前半部分幾乎擊中心靈,每句話似乎都讓你醍醐灌頂,重新認識自己。但后面各種方法羅列卻讓人不好操作,陷入了成功勵志類書籍的通病,總的來說還不錯。
對于我個人來說,頭緒繁多或無從下手的事容易造成拖延。里面也暗含了完美主義傾向:我不確定能做到最好,因而失去了細步邁出逐步夯實的動力。甚至為自己找一些合理的借口。不怕失敗最重要是不要把表現與能力價值掛鉤,不要與外在評價過度關聯。
我就是固定心態的完美主義者,原以為拖延并不嚴重,但其實一直都在。但其實我并無天分,只有一些巧合和努力,天分被外在拔高了,因此完美主義心態是沒有堅實基礎的。寄希望于虛榮和享樂并存對我來說也不可能,這個世界沒有白吃的午餐,對于我來說也沒有輕松過上好日子的路子。必須首先保證勤奮然后途中注意方法和結果。從此開始,看穿紅塵放棄虛無縹緲靠外界肯定的價值,不怕失敗重新構建自己的.價值。工作即使不熱愛,勤奮是必須的,而自己的家庭及夢想則必須兩者都有。
最可怕的事情是去全然地接受自己,然而對個人來說,成長是最重要的,全然接受自己的優缺點并不妨礙反而有助于你的成長,何樂不為?拖延總會歸因于某種患得患失,此時要注意和自身成長及責任對比。而且特別注意不要讓這些擔憂成為懶惰潛在的借口,因而循環惡化。
這本書中學到的最大一點是冷靜分析:當拖延癥發作時,要看清其中的原因,以前或許看不清,現在這么多案例看了這本書應該可以了。當不良情緒發作時也要照樣分析,然后做出決策。借口,潛意識的懶惰等等阻礙前進的因素都要刨出來。然后與自己的目標之路最大限度匹配。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8
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看完《拖延心理學》,我立即就想到了這個千古名言。下面我就從人生規劃和工作計劃兩個方面談談拖延和做事。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老家經常會問,你長大了想做(干)什么?大家還能想起來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嗎?即便記得,實現的又有幾個呢?我想恐怕寥寥無幾。我記得我曾經回答的是當老師,和現在的職業相去甚遠。可能是我意志不堅定吧,但我總覺得那會我的回答是隨性的,不夠成熟。如果我真是個老師,按現在我的思想,我會這么處理這個事情。
第一,我會安排課程給大家介紹360行;
第二,我會讓學生去思考自己要做什么,這個不需要做很快的決定,也許會給1個月的時間;
第三,我會讓每個人寫一篇自己的理想,以的形式交給我;
第四,我會讓大家再寫一篇文章,題目是《如何實現我的理想》;
第五,我會將這兩篇文章放到一起來評論,同時會寄語每位同學,希望他們能按照規劃好的人生,努力的實現夢想,體現自己的價值。(可惜啊,我不是老師。感嘆一下過去和現在的教育現狀)
我在考上大學的那刻,我都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做過什么規劃,一直到大學畢業后的前兩年,我都是一棵無根的浮萍,隨著社會的激流漂動。后來想想,我究竟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樣的生活?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后做出決定的時候,我總會想著我所需要的。所以,現在我也給大家一點建議,如果還沒有對自己未來做規劃的,抓緊吧,當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規劃實現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時,你會小有一種成就感。
再來說說工作吧。也許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時候,我不知道你們如何,反正我經歷過工作多的連夜加班的時候,也有一月沒事做的時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質的原因。但現在,我感覺我的工作是充實而適量的。我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計劃。其實做基建工作挺復雜的,工作量也是十分龐大的,我不敢說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計劃一步步的落實。工作中,我們往往會做月報、周報、日報,其實這就是計劃,如果計劃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條。曾經我在工作中往往是應付差事多,計劃工作少,有時是計劃了,卻沒有跟進,因此到第二天,日報的內容沒實現;到周末,周報的內容沒實現;到月末,月報的內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現在我養成了幾個習慣。第一,每天晚上睡覺時,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沒,明天還有哪些事。第二,每周三看周報,如果沒完成的任務,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緊了;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報,如果有沒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這樣我基本上就把計劃的事情都照顧到了。
當然,好像說了這么多,和拖延沒多大關系,其實按計劃進行,就是改掉拖延的習慣,克服拖延的心里。很多時候我們是很多機會,而往往是拖延的心里,自己告慰自己,等等再說吧,過了這段時間再說吧,完成這個事情再看吧等等,讓機會轉瞬即逝,時間過了,也許想法和機會都過了……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9
無論你從什么時候開始拖延,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
《拖延心理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她們兩人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咨詢師。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當然這些名頭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沒要為了一本書去查證,我喜歡書中的前言所介紹到的一段推薦語:《拖延心理學》是個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為孵化這本書花了25年。有沒有人想過,暢銷書出版的秘訣就是——堅持、希望和愛。聽起來有點像《圣經》,恰好,《圣經》就是世界上最暢銷的書。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動詞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義是“推遲,延后,延緩,延長”,由兩個拉丁詞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屬于明天”,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寫這篇讀后感的時候,是周日,我給自己的目標是一周讀一本書,然后寫一篇讀后感;其實我前天就把書讀完,但總因為別的誘因沒有靜下來寫,因為我內心里總認為還有時間,我就是那個有拖延癥的人,但我也發現我不是唯一的人。關于一周讀一本書,我有小組群,我們組里每人都是一樣的目標,一周讀一本書,每本書寫讀后感,但是每周下來總要周日當天大家才陸陸續續提交分享,并且踩點分享的現象時常有。究竟讀一本書,并完成相應讀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時間呢?其實不是的,我前幾周,有讀過章節頁數更多的,試過能在5天內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時間,如在等人的時候,在午休前、睡覺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過程中的一些空檔,把書本按50頁或100頁為一個任務段的方式去讀。
無論是這個讀書也好,還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書中那一句“有些人會為在最后一秒的靈感迸發沾沾自喜”,讓我看到了自己;我們似乎都總喜歡在最后一刻完成,因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滿緊張與刺激,似乎在考驗你的能力與天賦,我錯愕這種對于拖延的常規認知,因為我一直以為拖延只有帶來煩惱與不安,未曾想過它還帶來這種僥幸的喜悅,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對拖延上癮。
完美主義者的焦慮由來
關于有拖延癥的人里,書中講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義者往往會有拖延癥,這一點讓我感到意外,因為我認為這一類人往往對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為他們有規劃有進度,有要求有目標,是拖延癥患者需要去學習的人;但,不是這樣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為追求完美,因為對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盡善,這樣的結果反而導致了在眾多事情上的時間進度逐步拉距,隨之而來的就是焦慮,不安,更甚者懷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輕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為了讓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搗不必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因為認真對待是一種態度的體現,但是當在某一個更為終極的目標前,需要有所調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終極目標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為一個頭發絲大小的點而糾結,那么本來懼怕這類人的拖延癥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斷放大,最終擊敗你,讓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陽
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發現了碩大的夕陽,一個巨大的蛋黃,泛著不刺眼的柔光;可是,無奈高層洋樓群的遮擋,始終無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竄,往江面的橋上開去,不過等我到橋上開過時,四周觀望,夕陽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實,我本來是可以看到夕陽的,但當時的我覺得晚一點下班也沒關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陽。
此時的我想起這周讀的這本書,拖延癥的書里還有講到一類人,害怕失敗的人,他們也有拖延癥,拖延是他們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對,似乎就不會失敗。可是不曾想過拖延可能會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點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會見到夕陽呢?
你是哪一類型的拖延癥?不管哪一種,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10
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如何加快我的節奏,節約我的時間。我的理解是:
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可觀察、具體而存在的,而不是那種模糊而抽象的目標)。
設定一個務實的目標,不要異想天開,要從小事做起。不要過于理想化,而要選擇一個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標。將你的目標分解成短小具體的迷你目標。每個迷你目標都要比大目標容易達成,小目標可以積成大目標。
現實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對待時間。問自己:這個任務事實上將花去我多少時間?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時間投入其中?只管開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邁出一下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鐘,你只要通過一次一次的15分鐘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鐘時間內所做的事情是相當有意義的。
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當你遭遇到一個(或者兩個、三個)困難是,不要放棄。困難只不過是一個需要你解決的問題,它不是你個人價值或能力的反映。
可能的話,將任務分派出去(甚至扔下不管)。你真的是做這件事的唯一人選嗎?這件事真的必要去做嗎?我會給這件事找一個合適的人去做,這樣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時間!
留意你的.借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借口來拖延,而要將它看做是在做15分鐘的一個信號。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為完成一個步驟之后的獎賞。
我們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動,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行動的。以往的歷史無法決定你當下要怎么做,你可以從學習、成長和挑戰自己中獲得快樂,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相關文章: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09-14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04-24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7篇05-30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 (通用11篇)09-15
拖延的反義詞03-30
拖延隨感高一作文05-02
絕不拖延讀后感11-24
我的拖延癥作文(精選23篇)10-18
大戰拖延癥主題班會方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