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沙鄉年鑒的讀后感?

時間:2021-04-07 18:58:5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沙鄉年鑒的讀后感?

  導語:《沙鄉年鑒》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量來自火爐。”

沙鄉年鑒的讀后感?

  【篇一】《沙鄉年鑒》的讀后感

  直到讀到利奧波德在附錄《未發表的序》中說這本書寫的是“土地的倫理和美學問題”,我才意識到《沙鄉年鑒》不是一本散文動植物年鑒。目不暇接的動植物名稱都被作者賦予了感情,這種感情讓我感同身受,我也會跟作者一樣,因為黑頭山雀“65290”沒有在第六年的冬天出現而悲傷,也會因為鱒魚咬住了魚餌而興奮,也會因為80圈年輪的橡樹的倒下而唏噓……

  作者帶給我的,不僅是對動植物情感上的羈絆,還有對我們生活的城市環境以及生活的方式思考,這或許是我這個生命科學“門外漢”對土地倫理和美學所能達到的理解。

  用10年時間對兩個極為不同地區的野生植物初次開花的時間進行統計和對比后,利奧波德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顯然,邊遠地區的農民的眼睛所得以欣賞的東西,在同一時期里,是大學生和企業家們看到的兩倍。”(P44)一座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可能是一種植物在這個城市遭遇的滅頂之災。但是羈絆在都市生活中的我們,尚沒有閑暇停下腳步嗅嗅春天的槐花香,又怎會去思考必經之路上是不是少了一朵不知名的花。逝去的城市舊跡,尚且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遠在鄉村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植物與動物被城市化不斷侵蝕更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因為我們沉迷于“做地”生財,我們習慣于遺忘歷史,這是向“錢”看齊時代的癥候。大學生和企業家們在追求物質的豐厚和社會的地位的過程中把“生活”生活成了生存,而那些邊遠地區的農民,餓有所食、寒有所衣,采菊東籬下還能見南山的簡單“活著”才真正像生活。

  利奧波德在釣魚的序曲中,發現了人類和魚的相似之處:“準備著,并且是急切地抓住那個不論是什么樣的,由周圍的某種風抖落到時間長河上的新事物!而當我們發現那表面上是那樣美妙的佳肴中包含著讓你上當的魚鉤時,我們又是多么后悔自己的魯莽!”(P36)會釣魚的人都知道,釣魚的訣竅只有一個:等待。這種耐心是魚所不具備的,因為食餌對它的誘惑好比在一個轆轆饑腸的人面前放一塊面包,我們就用高其他動植物一等的智商去玩弄它們。這種自以為是的智商成為我們的致命傷。我們砍掉了郁郁蔥蔥的森林用于建筑和裝飾,卻不得不戴上口罩來抵御沙子的逆襲;我們抽掉了尚未污染的地下水用于生活和生產,卻不得不提心吊膽地提防“天坑”的光臨……當我們饑餓的高智商面對涂滿奶酪的面包時,我們扔掉了釣魚時的“唯一的謹慎”,“用來布置一個為了得到,而且可能是難得的機會的場面”。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但是“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P124)一座山上的狼被獵殺時的嗥叫對村民和羊群來說是勝利的贊歌,而這聲嘶力竭的背后卻藏著這座山即將在未來的幾年里變得“光禿”的預言。利奧波德說,“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P124)的確,正如作者把回憶亞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的隨筆的一小章命名為《像山那樣思考》一樣,我們缺少像山一樣簡單的觀察、辯證的思考,缺少對事物的歷史和未來的考察與預見,缺少山那樣的智慧。我們奮斗的目標冠冕堂皇,手段天衣無縫,結果皆大歡喜,當我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歡呼雀躍時,一場滅“頂”之災正背負著歷史的使命在嗥叫中萌芽。

  興趣和熱愛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利奧波德在《結論》中寫道:“我不能想象,在沒有對土地的熱愛、尊敬和贊美,以及高度認識它的價值的情況下,能有一種對土地的倫理關系。”(P212)我們曾經或者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已經或者正在消逝。如果,我們對這塊土地沒有一丁點兒的愛,那么他們就消失得靜悄悄的。反之,我們可能可以把他們留在記憶里,甚至存活在現實中。

  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關系的學問并不僅僅是觀察土地及土地上的現象所得,而是被他觀察后的體驗和實踐所驗。這正是恩格斯在《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所闡明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我們要尋找極端的幻想、盲從和迷信時……到那種單純吹捧經驗、非常蔑視思維、實際上走到了極端缺乏思想的地步的相反的派別中去尋找,那我們是不至于犯下什么樣錯誤的。”從始祖弗蘭西斯·培根想要返老還童開始,“神靈”被賦予了假熱愛的使命。功勛卓著的動物學家兼植物學家阿爾弗勒德·拉塞爾·華萊土,以及化學元素鉈的發現者和輻射計的發明者英國自然科學家威廉•克魯克斯先生都變成了“神靈”的追隨者自吹自捧,甚至連晚年的牛頓也埋頭于注釋約翰啟示錄。

  然而不管是催眠術、神靈的照片還是神靈小姐的降臨表演,這些學術大牛們都陷入了經驗觀察后想證明自我的正確而再造經驗觀察的死循環。自我膨脹在其中也起到了巨大的蠱惑自我的作用,而當騙術被揭穿,“用赫胥黎的話說:我認為證明唯靈論是真理這件事當中所能得到的唯一好處,就是給反對自殺提供一個新的論據。”

  土地也好,神靈也罷,我們都需要像山一樣思考,思考土地的喜與悲,思考神靈的真與假,才不會被物質沖昏了頭腦,也不因神秘失去了理性。

  【篇二】《沙鄉年鑒》的讀后感

  Part 1 從地球公民說起

  在讀《沙鄉年鑒》之前,我恰好看了一個叫做《地球公民》()的片子,它描述了人類是如何為利用動物而制定出工業化的標準,去飼養、屠殺這些于我們同為“地球公民”的生物們,以及用它們去做科學實驗。片子里面充斥了血腥和悲慘的場景,動物們狹小的.生存環境、瀕死的哀號、被燒焦的皮膚……這部片子讓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其殘忍,因為殘忍在影像世界里并不少見,而是我自己對于這些事情的無知:我對于餐桌上肉的來源,只能夠追溯到它在超市里的形態。還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第一次在鄉下見到豬的驚奇和興奮;至于殺豬,就只有大學時在安徽的村落里寫生的時候,遠遠聽到過它的哀號——死亡對于我來說,只是一種媒體上的符號。我們和自己的食物是如此之遙遠,乃至于我幾乎認為肉和會動的生物是兩種意義上的東西,之間只被某種“傳說中”的聯系牽在一起。

  《沙鄉年鑒》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量來自火爐。”

  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于危險之中,如今的危險甚至已經不是來自雜貨鋪和火爐,因為這兩件事物也不多見了。食物來自餐桌和食堂,熱量則源于空調和暖氣。“我們迷戀工業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么在供給工業。”

  可是工業給我們帶來的舒適,是否讓人的生活更加愉快?這種只知盤中餐的生活,這種和自然充分隔絕的生活,是不是比另一種森林里與野獸作伴的生活更為幸福?

  我很難給出肯定的答案。《沙鄉年鑒》所描繪的世界,和《地球公民》中的那一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視角和優美的筆觸,來描寫了他對自然的觀察;在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著寧靜與快樂。這些快樂又是如此輕而易舉地沁人心脾,讓我產生共鳴。這種快樂的本質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我們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靜靜觀察,而正是因為這種無知,快樂才會更為特別和巨大。而當觀察帶來知識和規律的時候,當知識從無到有、由內而外從天而降的時候,它又遠比那些不得不記住的知識美好。

  然而一個奇怪的事實是:我們并沒有在這條更為幸福的路上行進。人的心中似乎同時住著天使和魔鬼,在愛自然的同時,更樂于去征服它。隨著征服和滿足到來的是更大的空虛,人在實現自己所有夢想的時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時候,因為沒有什么值得憧憬了。——這大概也就是為什么,盡管我們并不知道這條總在“向上”的世界會走向何方,依然堅定不移地超越著自己。

  Part 2工業化的自然,工業化的人

  在讀《沙鄉年鑒》的時候,常常有一種無力的感覺。作者的智慧之處在于,他并沒有像我們所熟知的那種極端的動物保護主義者那樣,以一個徹底的保護者視角去看世界的發展,做出尖刻和極端的評價;而是很冷靜地對未來作出了判斷與分析。“如果我們把戶外狩獵看做是一個戰場,即一個在巨大的、生氣勃勃的機械化過程與一個整個來說是出于靜態的傳統觀之間進行格斗的戰場,那么,從文化價值的角度來看,前景確實是黯淡的。”

  正是這種冷靜加強了我心中的悲傷。作者已經看到了這條道路的必然失敗,他在某一個邊緣掙扎著,他一遍又一遍地探尋著該如何給這些美好的東西一線生機,試圖以一種更為合理的方式來引導人們的行為模式。但是,“合理”以及“真理”往往不被大眾所接受,或者被濫用,成為與其本意相悖的東西。最為可悲的是,作者甚至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的聲音是微弱的,他曾經對工業化的思路深信不疑,但是當他發現這件事情的錯誤,卻不知道該怎樣讓別人也明白這件事情。“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兩種變化正在逼近。一個是在地球上,更多的適于居住的地區的荒野正在消失。另一個是由現代交通和工業化而產生的世界性的文化上的混雜。這兩種變化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可能被防止,而且大概也是不應當被防止的。但是,出現了一個問題,即通過某種輕微的對所瀕臨的變化的改善,是否可以使將要喪失的一定的價值觀保留下來。”

  但是從今天的結果開看,這種抗爭是徒勞的。工業化正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更加徹底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而自然則徹徹底底淪為一種遙遠的、可消費的、新奇的事物,是需要人們排著隊去“圍觀”的。作者早已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休閑的價值并不是一個阿拉伯數字問題。休閑在價值上,是與其經驗的程度及其不同于和與工作生活相反的程度成正比的。”可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消費著自然,把自然的一切歸結到“現代”生活的體系之中——即便這種生活并不一定讓我們更加幸福。

  在《地球公民》的世界里,奶牛終其一生被關在和它們身體大小幾乎相同的籠子里,每天從早到晚被機器擠奶,一頭母牛的生命可以達到二十年,但是奶牛通常在四年內死去。奶牛的命運聽起來似乎很遙遠,但這不也是工業化時代人類生存的寫照么?我們生活的生活被拘禁在一個小格子里,從早到晚面對電腦絞盡腦汁,只不過我們還有醫療來確保壽命罷了。

  科學總源于懷疑,但其結果卻是絕對化的。建立在科學之上的現代工業與商業,是一種絕對化的單一思維,即便它的多樣性也會在更微小的層面上保持其絕對性質。這種“現代主義”帶有強烈的擴張能力,會以壓倒一切的態勢把其他東西吞噬,動物也好,植物也罷,即便是人自己,也逃不過這種絕對的吞噬。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我深知“現代主義”對于建筑以及城市的吞噬能力,它從一開始便是大張旗鼓地打著真理的名號展開,張開血盆大口,毫不客氣地把一切不論美丑的歷史吞掉,在消化的過程中,又慢慢消亡著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直到把所有的物質和思維都統一成某一種標準化、可量產并且經濟的模式之中。“土地,就如同俄底修斯的女奴一樣,只是一種財富。任何土地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人們只需要特權,而無需盡任何義務。”在工業化的模式之下,成為女奴的不只是自然的土地,城市的土地也是一樣的;甚至它可以包含這種模式之中的一切弱者,最終的結果是:上位者只需要特權,而無需盡任何義務。

  Part 3少數派的真理

  真理總是在少數人手中。

  書的結論部分,作者做出這樣的總結:“簡言之,土地倫理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

  我深信很多人在讀到真理之后,都會對其表示同意,點點頭,心滿意足地把書合上,之后就該干嘛干嘛去了。當工業化的進程已經到了這一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很難逃脫其桎梏。有多少人能夠有利奧波德那樣的經歷?又有多少人能夠放棄城市里的舒適,住到鄉間的木屋里去?有多少人能夠放棄超市里的肉,去狩獵自然里平等的食物?

  至少我做不到。

  我沒辦法放棄科學和現代化帶給我的舒適,即便我知道作者說的是對的:“科學絕不,或不應該,只是為獲取更舒適生活的杠桿。科學的發現是對我們好奇心的滿足,是一種比更肥的牛排或更大的澡盆重要得多的事務。”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肥的牛排和更大的澡盆似乎更多地關系到自己的利益,是更為直接的誘惑。在面對這種誘惑的時候,我把自然拋諸腦后。反過來講,我生于城市,我只知道如何在城市中生存,把我放到荒野之中,就好像把動物園里的老虎放回野外一樣——是需要從頭訓練的。而且我只會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我會一面說小汽車給城市交通帶來巨大的麻煩,一面琢磨該買哪款車。

  在這個巨大的洪流之中,弱者只有被吞噬,強者只有繼續吞噬。

  大概相比于利奧波德,我是個更加悲觀的人吧。

  【篇三】《沙鄉年鑒》的讀后感

  從《沙鄉年鑒》看利奧波德關于對自然認知途徑的主張;關鍵詞:土地倫理自然認知途徑專業化唯科學主義深生;1、本文思路概述;利奧波德被公認為是野生動物管理研究的始創者,也是;像前面所說的,利奧波德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地倫理,所;其實《沙鄉年鑒》這本書主要所面臨的問題就是人類發;話說,就是工業革命以來,以科學為主要導向的人類發;2、土地倫理與共同體;研究土地倫理的人肯定

  從《沙鄉年鑒》看利奧波德關于對自然認知途徑的主張 摘要:不同于之前對于《沙鄉年鑒》的討論,本文從人類認知自然途徑的角度,介紹了利奧波德在書中所表達出的學校教育與自然教育的不同,以及專業化所帶來對于自然看法的片面性以及以此所引發的看似進步的認知自然方式的改變。并從這個思路出發,分析了利奧波德提出土地倫理的感性方面的出發點以及理性出發點,并對部分對于土地倫理的討論進行的評述。本文認為,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的著眼點主要在于對人類認知自然途徑的改變,人類認知自然的途徑不應該主要通過學校教育,而應該通過在自然之中的親身體驗。這樣途徑的改變可導致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以及情感的改變,以此便能衍生出“共同體”以及“倫理”的概念。在此基礎之上,近年來興起的深生態主義本質上是與利奧波德一直的。

  關鍵詞:土地倫理 自然認知途徑 專業化 唯科學主義 深生態主義

  1、本文思路概述

  利奧波德被公認為是野生動物管理研究的始創者,也是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利奧波德因為《沙鄉年鑒》而為人所熟知,《沙鄉年鑒》則因為土地倫理準則。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是一部自然歷史與哲學的結合。以后的《寂靜的春天》以及大多數的環境哲學的書基本上都遵從和這一寫作方式類似,而不是像其他哲學類的書那樣抽象。總的來說,書是由三部分構成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在自己購置的農場的一年記錄,一個月一篇,十二篇散文。第二部分則是對作者在之前工作的一個回顧性梳理和思考。第三部分是作者在一聲的經驗和思考之后的總結討論。三個部分循序漸進,議論內容越來越多,前面主要是作者所見所感,對這些所見所感的描述如果能感同身受,后面作者的結論其實也算很自然的。

  像前面所說的,利奧波德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地倫理,所以大多數對于利奧波德的評論或者研究也都是以這個為出發點。但其實,土地倫理這個準則也只是利奧波德找到的一個出口,就是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的出口。土地倫理并不是最重要的,土地倫理的基礎共同體也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則是利奧波德做的這一切的原因和出發點。

  其實《沙鄉年鑒》這本書主要所面臨的問題就是人類發展模式的問題。換句

  話說,就是工業革命以來,以科學為主要導向的人類發展,由于對待自然的態度的轉變所造成和引發的一切問題,進而產生的對這個發展模式的反思。在書中體現在很多方面,主要在于原始人類認知自然的途徑和人現代人類認識自然的途徑不同,現代人類主要是在學校之中學到關于自然的知識,原始的途徑就是自然本身教育人類。由于在教育體制下所培養的工程師或者科學家對待自然的態度的轉變。簡單的來說,就是自然教育人類的落腳點在于一種對自然的熱愛,而這種情感能產生一種基于自然整體的世界觀,進而產生的是一種對自然整體的保護的訴求。所以土地倫理準則一般也被認為是基于整體論的環境理論。而學校教育在于技術和專業化,看不到全面,這也就導致學校教育的人才往往不能保護自然整體,往往就會產生很多錯誤的決定,這些決定很多看起來是在保護自然,但是其實只是傷害自然。利奧波德在這個基礎之上,提出土地倫理和共同體的理念,就是想要解決這一問題。

  2、土地倫理與共同體

  研究土地倫理的人肯定不會放過共同體這個概念,因為有了共同體這個概念,倫理自然就產生了,所以要論述的只是土地為什么在共同體之內。利奧波德所采用的就進化論的歸納的方法。但是像前面所說的,利奧波德的一切理論只是某個問題的出口,這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待或者保護自然。本文認為,土地倫理和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只是利奧波德所找到的一個理性的出口,在這個理性的出口面前可以用理性的角度去解釋更進一步的自然保護的觀念。

  人通常對共同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包含尊重,當然也對共同體本身尊重。而“土地倫理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平等的一員和公民”,這樣農場主們就不會“忽視那些對共同體有利,同時顯然對他們自己無利的措施”。所以將土地整體納入共同體的概念之中,只是方便人們理性上保護自然。為什么說這是一個這只是一個理性的出口呢,因為利奧波德在最后最后的結論中說出了他感性的出發點,“我不能想象,在沒有對土地的熱愛、尊敬和贊美,以及高度認識它價值的情況下,能有一種對土地的倫理關系”。所以土地倫理存在的前提有兩個,第一個是熱愛、尊敬和贊美,第二個是認識到它的價值。

  3、對學校教育以及所謂科學進步的批判

  顯然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以及學校教育人們對自然認識的途徑都不符合這兩點。這體現在利奧波德在書中對于學校教育以及科學進步的批判。在《沙鄉年鑒》的書中,集中論述這一主題的是《加維蘭之歌》。

  在利奧波德看來,大學教育下,人對于自然的看法是很冰冷的。一個生機勃勃的地區在人們的眼中可能只是“一片堅硬多石的區域,到處是嚴酷的陡坡和峭壁”,只因為不適合鋸木,放牧耕種。而這個地區在利奧波德的描述下則是一首加維蘭之歌,“他的樂譜刻在千座山峰上,應付蘊含于動植物的生死之中,節奏跨越幾秒乃至幾個世紀”。一些人們可以在自然中獲得知識是不可思議的,同樣從美景之中可以讀到人類的歷史和文化,因為荒野本來就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冰冷冷的人類學目錄。同樣的,大學也是一個很冰冷的組織,審查生態系統所構成的土壤、動植物的人叫做教授,而選擇一種動植物去分析結構組成作用機理的叫做研究,而對動植物進行肢解的地方叫做大學。不僅僅是冰冷,這樣只做一方面研究的教授和所謂的科學家所提供的決策往往是缺乏遠見的,因為他們只看重一個方面。

  在《沼澤挽歌》中,作者詳細論述了只看重一方面的決策是如何缺乏遠見。沼澤通常是一個碳匯,因為沼澤水流速度比較緩,能夠節流有機質。沼澤排水之后,有機質的來源沒有了,作物收成就會一年比一年差,而泥炭層干枯還會招來大火,這時候其實只有再漲一次洪水才能阻止惡化的現狀。書中描述道“遠處的政客們高聲選講邊緣化的土地、過度生產、失業救濟和對自然資源的保護,經濟學家和規劃者們前來視察沼澤,勘測員、技術人員和農業部的商品信貸公司的人鬧哄哄跑來跑去”,這些人,都只是從自己一方面去對待這一問題,而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無論是沼澤的歷史還是市場的歷史,都是以矛盾而告終”,每次的保護都是適得其反的。

  而以此為代表的科學和進步實際上就是對自然的破壞。在《艾斯卡迪拉山》中,進步送來了一位使者使得艾斯卡迪拉山下的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進步送來的另外一位使者肩負著保衛牛的安全捕殺熊,但是卻沒有意識到這頭熊是當地生態圈的塔尖,而這個塔尖是和奶牛同等重要的。這種進步給原來自然生態的地區帶來了噪音。“教授為科學服務,科學則為進步服務。科學為進步提供了優質的

  服務,以至于為了落后地區的快速進步,很多更為復雜驚喜的樂器被踐踏和破壞了”。

  4、利奧波德對自然認知途徑的主張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對于學科的專業化所造成的人們對自然整體意識的缺乏,所引發的后果就是對自然的看似合理管理的破壞。既然僅僅依靠科學是局部的和缺乏遠見的,那么人們應該從什么途徑去認識自然呢?學校中的知識也是對自然研究的結果,利奧波德的觀點是,對于自然的知識應該由自然來教授。利奧波德從樹木的年輪中就能得到歷史的變遷,那一年發生了什么事情,不僅僅是自然的干旱,也包括社會的,因為這些事情都或多或少影響到自然;每一個農場就是一本關于動物生態學的教科書。

  不過顯而易見,這樣的方式是有不足的,因為從人類發展的進程來看,科學知識的傳播對于人類學習時間的節約很有幫助。特別是學校式的學習,從書本上學習的效率肯定遠遠高于自己親身實踐,學校在人類的進步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那么利奧波德為什么提出這樣的觀點?

  首先,對于自然知識的特殊性。學校所傳播的知識是一種普遍性,也就是在A處和B處做一個實驗,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是自然系統各有差異,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也沒有完全一樣的生態系統。每個生態系統的組成和反饋調節方式都是不一一樣的。這在最近的環保實踐之中都得到了驗證,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環保方案和準則,都是必須因地制宜。所以如果從保護一個地方的生態系統的角度上看,學校培訓不如自然實踐。并且,學校培訓一定上是與自然實踐相沖突的。因為自然實踐的知識通常作為地方知識所保留,像方言一樣,而學校是不會教授方言,反而普通話的推廣消除了方言的多樣性。

  這其實也僅僅是一個方面。在利奧波德看來,另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是文化。接觸自然而獲得知識的人會對自然產生熱愛的情感,并且自然元素的部分本來就跟至于我們的文化之中。在《美國文化中的野生生物》中,闡述了自然如何影響獵人的習慣進而影響了獵人的道德和傳統。重新從事野生動物的研究得到的不僅僅是歡悅還有智慧,這也是要把這種對自然的“感知能力修剪刀尚不美麗的人類思想中的工作”。這樣以后,人們的文化中就不在是冰冷冷的定理式的知識,就會逐漸學會“像山那樣思考”,而不是盲目自信去對待自然。

  注意到,像山一樣思考的轉變意味著人在對自然態度上的根本轉變。因為這樣,人類將不再認同“手執斧頭”這樣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手執斧子之人必須遇見、比較,并以此做出決定的利與弊。他必須冷靜,確保自己的偏見總體來說不僅僅是良好的意愿而已”,而這種方式的隱喻在《共同體的概念》部分中被鮮明地指出。這種隱喻就是“只有這位征服者才能知道,是什么使這個共同體運轉,以及在這個共同體的生活中,什么東西和什么人是有價值的,什么東西和什么人是沒有價值的”。這種隱喻在中文當中也是存在的。比如當我們說“改造自然”的時候,“改造”一詞就將我們置于征服者的地位。“改”其實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字形中,左邊是“己”,像一個跪著的小孩子;右邊是“攴”(pū),像以手持杖或執鞭。表示教子改過歸正之意。而“造”表示的是一個動作。所以“改造”的隱喻就是主語象征著家長,掌握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決定權。

  從這一角度上考慮,利奧波德引出共同體的概念是非常合理的。而這種從自然中學習,對自然熱愛,把自然植入到我們的價值、傳統和文化之中,進而所產生的對自然整體的尊重正式共同體所表達的,這也是土地倫理和單純的保護主義的根本區別。而其實從這個角度上看的話,利奧波德的倫理觀很接近休謨的情感主義倫理學。

【沙鄉年鑒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沙鄉年鑒》的讀后感?05-07

《沙鄉年鑒》讀后感07-05

讀《沙鄉年鑒》有感04-14

沙鄉年鑒好詞好句02-20

沙鄉年鑒優美句子03-29

沙鄉年鑒好句賞析02-10

讀了《沙鄉年鑒》有感05-07

讀沙鄉年鑒有感05-08

沙鄉年鑒讀后感1500字05-08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欧美一二三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大全 | 日本特黄高清免费大片 | 色妞在线视频网址免费观看国产片 |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