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筆讀后感800字
導語:塵世猶如浮云,人生彈指即過,是福是劫是禍?齊克果曾說:“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走這條道——跨過嘆息橋進入永恒。”死亡是我們的>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長路的盡頭守候著我們,我們是無法拒絕的。
病隙碎筆讀后感800字
望著接踵而至的,懷著各種愿望來這里祈福的人們,突然想起了一本書中的一句調侃:“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脫不掉阿諛,行賄的感覺。”剛步入佛堂的我的確是被佛祖的莊嚴肅整所震撼了,但不一會兒這種心情就被一種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來佛家相信只有滅斷諸如貪、嗔、癡的欲望才能使苦難不復存在,而我們卻恰是為了滿足欲望才來到了佛祖面前,以為自己懷揣的是無比虔誠的心,卻已犯了大忌。好像書上的話是我們真真的寫照,頓覺充滿諷刺。
史鐵生,我反復地咀嚼著這“鐵生”二字,一個因雙腿癱瘓而投身寫作的人。或許上天給了他過多的信任,讓他經受著磨難卻依然堅強的活著。很難讓人相信以上對于拜佛這事兒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輕松地說他的職業就是生病,業余寫點東西。對于一個有著這樣經歷的人來說,沉郁、沮喪才是人們對他的認識,可在《病隙碎筆》中,讓我感受到的卻是一顆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擁有化苦難經歷為人生哲理的本領,用一支筆馳騁在依舊充滿生命力的大地。
他說人生是一出充滿矛盾沖突的戲劇。我們都是不能隨意調換的其中的演員。許多人會看著別人一帆風順的高升而感嘆“我怎么這么倒霉啊!”滿腦子都是平淡如水毫無生氣的劇情,即而繼續過著無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還能感嘆一句“我其實很幸運啊!”不過這樣的時候畢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實……”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滾打了一輩子后或許連我為什么活著也不知道,用盡一生卻始終換不回一個確切的答案。“上天為什么待我這么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后卻是這樣憤世嫉俗的離開。
但史鐵生說不,上天對每個人都很公平!他雖然剝奪了“我”奔跑的權力卻讓“我”與生命的真諦更接近,這就是為什么盲人的聽覺總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馬遷,孫臏一輩,殘缺的身體阻擋不了他們對生命響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結越多的西瓜那么這些西瓜得到的養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其實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們自己能否堅信我們能活著并頑強的活著,人可消滅,但打不敗,打不敗的才是可貴的對生的意志。
病隙碎筆讀后感800字
最近,我讀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讓我深有感受。
史鐵生在我們學習的課文《秋天的懷念》中,他是一個自暴自棄,認為自己沒有活下去的希望,也不理解他的母親,讓我對史鐵生的第一印象不是非常的好,但是學到課文的最后,他也能理解他的.母親對他的照顧讓我對他的印象稍微有了改善。再看了《病隙碎筆》的第一章的“一”之后,我認為他對生命,對生活,對命運的理解與《秋天的懷念》里他的理解完全沒有相似的地方,在《病隙碎筆》中他似乎已經可以放開了。
他把命運比作一場“人間戲劇”,把人們的生活比作在戲劇中扮演著的各種各樣的角色。史鐵生在第一章的“三、四”中已經對生病沒有以前的自暴自棄了,他說他的職業是生病,業余寫作,說明他已經習慣了生病的生活,在“四”中,他說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滿足,讓我深有體會,在冬天我的鼻炎又犯了之后,才會想到夏天的時候鼻子可以通順的呼吸的舒服。
史鐵生對神,也有一番自己的理解,他反對無神論,他認為誰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上帝,無神論也只是一種推測,為何不猜猜看呢?他這句話說的非常對,因為現在的“真理”也是以前的科學家對以前的“真理做出猜測才得來的。”
從史鐵生身上我們感覺到他對生活充滿希望,非常樂觀,他這樣的殘疾人都可以樂觀的生活對自己的夢想去追求,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呢?當然也可以,像史鐵生這樣的人很多,但我們為什么不想想自己呢,自己向他們學習了么,我會說,我以前沒有,但我以后要向他學習,向他一樣向著自己的夢想去拼搏,努力學習,上好高中,好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這就是我的夢想。你的夢想是什么呢,有向它去拼搏嗎?只要每個都實現自己的夢想,中國的打夢想才能實現。
中國夢,我的夢,我一定要向夢想去拼搏,努力讓它實現。
病隙碎筆讀后感800字
許久沒有把一本小說能從頭到尾看完過,“五一”放假期間,偶爾的一個機會,從朋友處看到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剛看了幾頁,已被作者那種寫作與生命完全同構在一起的語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時間把這本散文隨筆集看完,深深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堅強的意志所感動。他,一個雙腿癱瘓,雙腎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癥”,人生的苦難幾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卻在那輪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尋著生命的終極意義;用理性的文筆,甚至是幽默的語調,述說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疾病的抗爭;他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表達出來的卻是存在的歡樂和充實。
他在生病中,領悟出一種很現實的人生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他后來患了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他醒悟到,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我認為《病隙碎筆》——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歡樂,在書中,他用睿智的語言,犀利的文筆,把自己的靈魂一一解剖開來,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他要為殘疾的肉身續上一個健全的心途,為隔離的靈魂開放一條愛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語就是懷著這樣一種崇高的理想開始的。作家韓少功評論《病隙碎筆》說:“《病隙碎筆》幾乎是一個愛好科普知識的耶穌,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風琴樂柳中朗讀的童話,是一種在塵世中重建天國的艱巨努力。”
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覺得意猶未盡,此書的碎語拼湊起來不就是一部生命體驗的百科全書嗎,就好比一個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盤,給人視覺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又有一定的實用性。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已經被它感動了。
病隙碎筆讀后感800字
史鐵生,這個男人經歷過超越常人的苦難,亦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豁達和淡然。對于人生,他享受;對于苦難,他感恩。因此,他的文字,有種洞悉世事的了然,是那種從煉獄中發出的不屈吶喊,是穿越苦難在風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
《病隙碎筆》寫于他三天一次透析、整日與病魔抗爭的時期,在文中他以調侃的語氣說道:“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鮮紅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從我的身體里出來,再回到我的身體里去,那時,我常仿佛聽見飛機在天上掙扎的聲音,猜想上帝的劇本里這一幕是如何編排。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
他是如何能夠寫出這樣的文字,以一顆平靜甚至感恩的心,看待發生在身邊的一切不如意的事?上帝讓他平靜地生活了二十一年后,玩笑似地贈與他一個不健全的軀體,奪去了他的母親;干脆利落地折斷了這個少年剛舒展的羽翼,硬生生地毀壞一個生靈對未來的所有夢想。若是換做是他人承受這一切,恐怕早就從此自怨自艾、一蹶不振,埋怨生活的不公了吧。
《圣經》里說:“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時,就必然會再給你開一扇窗。”但是上帝并沒有為史鐵生指明航向,而他自己卻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換一種生活方式來享受——讓自己陶醉于書香醇厚的典著中,用手中的筆記錄下自己那猝然想起的事,寫下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苦難的思考。
他的文字,瑣碎,卻又連貫,似一氣呵成;溫婉,卻又不失豪情,大度得讓人慚愧。有人說:“這是最適合殘疾人的職業——寫作。”確是如此吧,至少,這句話在史鐵生的身上得到了最生動的體現,他適合寫作,適合用筆在紙頁上記錄些他的零碎思緒與他人分享,用文字給予自己和他人努力生活、永不屈服的力量。
雙腿的癱瘓和母親的病逝沒有打垮他,相反,他站得更高、體會的更多了。對于苦難,他說道:“以無苦無憂的世界為目標,依我看,會助長人們逃避苦難的心理。
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的災難前,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這句話,需要多少氣度和豁達才能說出口?每日飽受苦難的折磨,但仍在苦難中感覺幸運,沒有超越苦難的人格力量的支撐,這些似乎難以想象。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枯木也會有等待綠葉新出的時候。他不為自己的身體而發愁,忐忑不安自怨自艾的想法亦不存在。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是的,他感謝苦難和挫折,這是這些經歷讓他有了全然不同的人生,讓他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看法。
同樣的,人生也仍是如此。總有人抱怨自己的不幸,卻從未想過正視它、戰勝它。請記住,在一座座聳立著、看似無法翻越的山的背后,總會有一片明亮、遼闊、刺眼的藍展現在你的眼前。當你無法逃避苦難時,請學會將你所需承受的困苦視為磨練,不斷地超越自身,錘煉自身的靈魂。
感恩苦難吧,正是它,讓我們變得成熟,加深對人生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