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老師的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有感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林老師的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維果茨基,蘇聯(lián)心理學家,20世紀30年代初,首先將"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一概念引入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學應走在發(fā)展前面"的著名論斷,并指出,教學的著眼點就是要看到兒童的明天,即"判明兒童發(fā)展的動力狀態(tài)".在此之前,教育與心理學界普遍認為"教學是充當發(fā)展的尾巴的,發(fā)展總是走到教學的前面的。"
在林老師看來,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學生出了問題后的應對,而是問題發(fā)生前的引導!澩瑯O了!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心得重點。問題發(fā)生前的引導,關鍵在于深究問題原因,尋找防止策略,設計教育方案,構建完備的學生成長引領課程,引導學生探尋未知領域,給學生以啟迪,為學生解惑,使教育與生活相通,讓學生在觀察和經(jīng)歷中獲得感受,受到熏陶,學有所獲,知而善行,幸福成長。
教育是引領學生幸福成長的藝術,需要走在學生發(fā)展的前面。好的教育是什么樣態(tài)?不是學生出現(xiàn)問題后的急急撓撓,而是智慧引導后學生能知善而行的淡定從容;不是學生陷入困境后的單向灌輸,而是和學生一起面對困難的雙向交流;不是圍追堵截的一曝十寒,而是巧妙疏導的細水長流;不是簡單粗暴的疾風驟雨,而是精雕細刻的和風細雨;不是操之過急的生硬呆板,而是循序漸進的循循善誘;不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耳提面命,而是生動活潑的經(jīng)歷感悟。好的教育是撥動心弦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潤物無聲,是春風化雨,它能促使學生自我感悟、自我內(nèi)化、積極主動,這是最優(yōu)的教育效果,那么,林老師的班會課正是這樣的課,正是這樣一種班會課的微革命。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界就開始關注贊可夫的發(fā)展性教學理論,并將其主要觀點和舉措陸續(xù)傳入我國。"跳一跳,摘桃子",關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精神等等,可以說,這些都是對贊可夫教育思想的傳承和發(fā)揚光大。在國際上,贊可夫被譽為與布魯納、瓦根舍因齊名的現(xiàn)代教學論三大流派的代表。贊可夫不僅將畢生的精力放在教學論的研究上,而且利用自己20多年親自從事教育實踐的經(jīng)驗,成功地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機地應用到教學研究中。他在教學目的、教學原則、課堂生活、教師工作等方面提出的獨到見解,成為后來指導教育的"一盞明燈"."從學生和生活實際出發(fā),與實踐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這一重要的教學指導原則,放到今天,林志超老師在努力、日臻完善地踐行著這一原則。
教導與指導,學生更需要那一樣?在和學生談話時,不止一次聽到學生說:道理我都懂,但就是不知道怎樣去做?梢姡瑢W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且"開鎖的鑰匙".
這次比賽中,有的主題班會課教導學生的部分"濃墨重彩"、指導學生的部分"蒼白無力".即使有的課有指導學生的內(nèi)容,由于不是出自班主任或老師之口,其權威性和給予學生的影響也打了折扣。
20 3年4月,在名校復旦大學發(fā)生了一起學生投毒殺害室友的悲劇。針對這一事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一位教授寫了這樣一篇評論文章《復旦投毒案:除了知識教育還要給學生什么》。其中的觀點,發(fā)人深省。他說:"一個萬里挑一上了中國最優(yōu)秀高校的碩士生,怎么能將如此高科技卻殘酷冷血的.作案手段,對準自己的同學?!""導致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嚴峻的根源,其實不在大學而在中小學。""從心理學上說,一個人若長期近于封閉式地專注于某一事物,則易產(chǎn)生對事物的非正常認識。在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學時期,‘專注’于應試教育的結(jié)果只能是: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或輕或重地‘病’在起跑線上。諸如,缺乏基本的社會交際及處事能力,缺乏寬容、中庸心態(tài),心理脆弱、感情冷漠,經(jīng)不起摔打,遇事愛鉆牛角尖等。"
愛因斯坦說:"衡量一個學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學生書本知識遺忘之后,還留下怎樣的素質(zhì)".
因此,通過主題班會課,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明白為什么要珍惜時間、為什么要與人合作、為什么要樹立理想、為什么要愛父母等等,而且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讓學生知道怎樣珍惜時間、怎樣與人合作、怎樣做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怎樣愛父母等等,這才是學生最需要的。
總之,通過教師的指導,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愛學習、會學習,還要在可預見的學生內(nèi)心發(fā)展情況下,讓學生具有正常人的思維和心理,這才是更重要的。
林老師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去踐行,他去創(chuàng)建、設計、補充、完善學生成長的引領課程,期待能系統(tǒng)性地教育和引導學生,引領學生幸福成長。這一份的班會課的微革命,讓我首先意識到教育理當走在學生發(fā)展的前面,那么很多問題我們就可以從容而游刃有余地去解決、去面對、去化解。教育的藝術在于著眼于未來的發(fā)展而不僅僅局限于眼下的問題,著重于生命的成長而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問題的解決,林老師的班會課給了我們解釋:敬畏生命,面向未來,全人教育!
【讀林老師的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有感】相關文章:
讀意林有感04-04
讀《意林》有感04-04
讀《意林》有感09-28
讀《意林》有感05-04
讀《意林》有感04-21
讀《意林》有感03-05
讀《意林》有感04-21
讀《意林》有感04-15
讀意林有感的作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