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00字
導語:不知道各位家長是否知道如何教育子女?如何與子女相處呢?小編收集整理了著名作家龍應臺的代表作《親愛的安德烈》相關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一)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一個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與她成年的兒子之間3年的通信。
這本書的語言直接到讓人感到一種痛徹心扉的感覺。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帶著不同的心態寫信,兩人之間的感情不斷地在變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兒子內心,想要打開那扇無形大門的母親。與這位偉大的母親相對的是一個青年對不母親的不屑與桀驁,可隨著母親的漸漸深入,兒子的態度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開始所謂的為了稿費而寫,直到純屬是想要與母親交談而已。
書中的一個個深奧的問題,敲打著我的心靈,或許我從未想過如此復雜的國家、信念、家人之間的那層不明的關系,可作者龍應臺卻看透了這一層關系。用龍應臺在書中的一句話叫:我是一個難民的女兒,是一個靈魂的漂泊者,那也許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雖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卻永遠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關心,會被我當成嘮叨。我只顧著自己的花樣年華,卻不顧父母的日漸老去。總以為自己很聰明,到頭來才發現那個聰明,其實是愚笨。我們總是不顧一切的大步向目標走去,絲毫不知道在背后,有著一雙關切的眼睛,有一雙渴望的眼睛,等著你回頭來看看她。
龍應臺用她優美具有色彩的語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無奈與辛酸,讓我懂得,無論你走到哪里,總有一個家,在等著你。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二)
安德烈口中所謂對18歲生活狀態的抽象隱喻,一種對生活中其他事情的未知好奇,自我解放,不在乎他人目光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放浪不羈?我不覺得,我倒覺得如果18歲的生活和書中以一位香港女學生說的那樣,活像個老學究,看書,學習,研究政治,思考大問題。那樣的生活,我認為,和18歲的日子格格不入吧。
讀完全書,從18歲的安德烈第一封書信中直接開始探討的關于德國和納粹的關系開始,到為了整個世界的積極道德,消極道德,再到18歲第一次的感情問題,還有全書最后,面對兩代人的獨立放手與不舍的探討,說實話,很有些深度的感覺,沒有其他文章,其他小說那么容易理解。文中涉及的政治問題,包括所謂的“左”和“右”的探討,讓我有些措手不及。
怎么說,在過去的初中生活,除了書本,課外習題,電視上網絡上膚淺的新聞報道之外,國家的榮譽感,同代人的生活態度,或者是關于自由獨立的想法,很少很少。
就好像昨天還是一個踢球的少年,今天已經可以坐下來研究德國納粹帶給德國人的恥辱能不能直接否定掉德國人的愛國熱情一樣,瞬間跨越了兩個層次。
印象深刻,對與安德烈與MM所探討的問題價值。幾乎每一封書信,其中所包含的內容都讓人有所收獲。拋開和我關系不密切的德國的愛國主義,青年人未來的工作問題,18歲應該做的和不該做的事情,單單關于獨立的篇章和對于社會問題的道德問題,就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關于社會道德。星巴克咖啡的一次性紙杯所破壞的植被,KFC,M記為了生產牛肉所破壞的南美原始森林,又或者我們在穿名牌衣服鞋子的時候,非洲等地的貧瘠土地上,還有那么多孩子沒有東西遮體,沒有東西填飽肚子,沒有錢去買藥治玻這種時候,你會怎么做?是抵制,好像當初一樣抵制日貨?或者干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跳過,默默說一句,反正也不是我一個人這么干?前者太過偏激,后者太過遲鈍。
我想,我也只能和安德烈一樣,減少去KFC,星巴克的次數,不去食用什么野生動物,勸說家人不要買動物皮毛。很無力的舉動,但是只能這樣。所謂的消極的道德……
積極的道德?比如為了保護野生動物,面對那些流浪街頭的人們,去保護基金會捐款,抑或著當志愿者,親自身體力行,為了自己內心尚未泯滅的道德付諸實踐。
是,這些一部分來自社會的問題,一部分來自世界上的所謂貧富差異。
而后,MM的信又讓我有所明白,一個人,只要心中有了這種真正的道德,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總有一天會將其改變,我們不缺乏機會,只是缺乏堅持。我們還小,就算是安德烈,也不過18歲。那個可以讓我們行動的時間遲早會來到,至于如何行動,是否行動,到時候再一一決定。所以,我們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蛋,只是一個手握道德觀念,面對一切的事件無力改變的家伙罷了。
而其中所談到的獨立,也讓我記憶猶新。
文中,安德烈所說:“我的亞洲同學,在我眼里看來是如此的稚嫩。”同時舉了一個例子,描述了其他在安德烈身邊的亞洲同學的情態。“她手上抓著一只小毛熊,他抓著一只小毛狗,兩個人作出超可愛的“喔喔嗚嗚”的聲音……像兩個八歲小孩,但他們都已經21歲了。”
說實話,我看到這里,有些汗顏。
難道說留學在外的中國乃至亞洲學生,在其他歐洲學生眼睛里,都是一些表面上只有七八歲的孩子?我不能想象,也不能接受。
說到獨立,我也一樣,從小學畢業,就和父母分離,一個人和爺爺住在上海讀完了初中。要說分離的難受?我說沒有,誰也不會信,但是至少現在我完好無損的獨立著,不只是生活上,而是思想上。
要我說,中國的孩子不是沒有獨立意識,而是父母們把孩子的獨立意識完全封死,親手保護到不可思議的境界,甚至所謂的“啃老族”都出現了。我不能說這是父母的過度關心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但是畢竟父母有不能推卸的責任。
獨立歸獨立,但是和父母的關系完全僵化,或者說像MM文中所說:“他對我只有愛,并不喜歡我”,這樣的獨立,我覺得沒有必要。
可以看出來,MM對于安德烈的“獨立宣言”也有些不知所措,驚愕、傷心等等感覺此起彼伏。就像MM的比喻:“這種宣言,就像是甘地向英國說‘不’”,而接下來MM所說的例子,更加讓我覺得可悲。大學生在和同學聚會的時候時間過晚,打電話對母親請示,能不能乘出租車回家?母親則反對,說不安全,最后她只好乘公交車回家。”
這樣的事情,我不是第一次聽說,但是對方是大學生,這讓我有些驚奇,難道說就算讀了大學,就算過了18歲,就算不在同一城市了,兒女對于父母,永遠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永遠無法獨立飛翔?
回想起一件小事,有一次感冒發燒,去醫院看玻母親站在旁邊,我坐在醫生對面。醫生看了我一眼。直接問起母親,他哪里不舒服?諷刺礙…難道說我180的個子,還不能準確的表達我自己的病痛?
獨立,是個讓許多人所向往的詞語。從美國的獨立宣言,到如今的孩子們對父母的獨立宣言。但是能完全或者完美的`實現真正的獨立的人,少之又少。
“成長只是在獨立與放手之間”,對與我們來說十分容易,但是說實話,我能理解,對與我們的父母來說,這是多么的困難,就如文中MM說的,“安德烈,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不容易埃”
也許就是這樣,所有的事情,我們都明白對錯,但是真正做起來,又不是那么容易了。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三)
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最近我讀了龍應臺和他的大兒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封面的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位知性、貼心的母親和一個睿智幽默、天真爛漫的十八歲男孩,它也同時喚起我對生活的思考。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要放幾首音樂;在放學后,他可以和幾個哥們去咖啡館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在閑暇的日子里,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去旅行……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是十萬八千里。更重要的是,安德烈有一位能寬容他、理解他的好母親。龍應臺深知自己和兒子之間有一堵無形的墻,但她沒有越過這堵墻,而是透過墻上的窗戶來仔細觀察自己的兒子,并重新認識他。可是我們的父母呢?一心只追求成績,卻忽視了我們內心的感受。當我們成功時,父母總是覺得
理所當然、不足為奇,殊不知成功是由淚和汗換來的;當我們失敗時,父母滿是責備,卻不知我們心里的委屈和痛苦。
之后,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造成東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么大?后來,我才知道,是生活的態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學習,為工作,四處奔波,每天都活在恐懼之中,無法靜下心來去思考生活。而在西方,人們總是熱愛自然,熱愛鄉村,熱愛閑適自在的生活。他們為了生活而生活。他們可以一下午都呆在酒吧或咖啡廳里和朋友聊天,消磨時光,從而體會生活的樂趣。相比之下,我們活得更辛苦,我們體會不到生活的滋味,漸漸地,我們就會失去原有的真而變得麻木。
因此,在這個飛速發展的年代里,我們應該放下身上的包袱,還自己一份純真,來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