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讀后感精選:修身養性的智慧
導語:《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小編整理了相關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菜根譚》讀后感精選1000字(1):
近期抽空簡單的閱讀了明朝末年隱士洪應明所著的《菜根潭》。菜根潭三個字說明了“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這與我的母校----南京師范大學的創始人陶行知先生的從教理念如出一轍。它講述了作者對人生的的領悟,是一種以人生經驗的沉淀和累積,有超脫、有感慨、有體會,是集儒家思想和佛家義理的一本書。
它包含很多的哲理,讓你讀過后會豁然開朗。無論你身陷人際困局還是職場是非中,它都會給你一把鑰匙讓你開啟煩惱之門。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開闊思想、修養身心、讓你成為一個懂事理、懂大義的人。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隱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這就說明了,做人要光明磊落,如青天白日一樣,人們都說“君子坦蕩蕩”、“明人不做暗事”。對于才能來說呢,就不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華,以免遭人嫉妒。在剖析自我的同時,我們是要帶面具的,帶不同的面具去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當然我們帶面具的目的要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之上。展現才華的時候不要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這樣不僅僅不能讓你矚目,還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因而要低調些,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大海,那是因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圣境。
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于名流,做學問也沒有什么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了。如果我們沒有被名利所左右,便專心致力與一項事業,只要能擺脫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遠。如果追求華服美食,這些貪圖物質享受的做法還在繼續,那我們就是真的活著沒什么意義了。真的沒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隨遇而安。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身履薄處出。
想青天白日般的光明磊落的節操,是從貧困艱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而扭轉大局的雄才偉略是從謹慎的行事態度中磨練出來的,我明白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并且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來行事。
從事輔導員崗位數年,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成長的影響,深知自己在崗位上的態度、做事的嚴謹與否與學生的利益密切相關,深知公平、公正、公開的嚴格的制度執行對于學院的發展和聲譽的重要性。正是母校傳承的一種精神,正是黨員身份的不斷激勵,正是工作中的努力和學習,我得到了成長和歷練,也更是這樣的經歷,我更加成熟,對于學生工作更加盡心,每每學生的喜悅,也時常撥動我內心的自豪之弦。
《菜根譚》讀后感精選1000字(2):
我有幸讀了《菜根譚》。它是明代的一部語錄體著作。著者洪應明,他是通家碩儒,學問淵深,明朝嘉靖、萬歷人士。早年熱衷于仕途功名,后官埸失意,歸隱山林,鄉居多年,洗心禮佛。
原來《菜根譚》這個奇特的書名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有所成就。作者以此為書名,認為至人只是常,真味只是淡。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有崇高的師德,為人師表、身正為范。這樣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讀書是我們為人的根本,也是發展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源泉。所以《 菜根譚》這部書,足可受用一輩子。尤其其中的幾句,感悟頗深。
讀了“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讓我懂得做事不要任憑自己意氣用事,也不要帶著太多的情感去領悟道理,這樣才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作為教師,我們育人的工作是細水長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急在一時。因為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我如若想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師,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責任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
讀了“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讓我明白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讓自己的子女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平日的工作中總是認為“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如今讀了這句話,仔細品味,再聯想到我們的學生其實和我們這些老師的接觸比他們父母還要多。所以完全也可以把這句話這樣理解:“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如果我么這些教師的時時刻刻都表現出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的精神。而且常常能用崇高的師愛和良好的言行舉止影響我們的學生,那么我們的學生也會一定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為我們所期盼的那樣,健康成長。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多多反思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給予了學生什么?
《菜根譚》這部書還給我許多啟示,我會靜靜的讀,細細的品,相信菜根會越來越香,我們的心智會越來越高,使自己成為一個學生喜歡的智慧型的老師。
《菜根譚》讀后感精選1000字(3):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機械”用得尤為傳神,曾深刻覺得自己僵硬如機器人。圓滑不若篤厚,是故有時人工智慧過分賣弄不若天然本性自然維持。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官場一身不由己卻仍力撥正艱難挪步者,與身心兩清天天叫嚷潔身自好者誰更為崇高。賣弄聰敏得小利者與深諳技巧人心卻無所作為者,誰更智慧。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鳩毒中矣。
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一切受苦的人都應該有自虐的自覺精神,告訴自己,受的苦是加工金子的機器與原料。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于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于此中得大慚忸。
夜深人靜感到真情流露,繼而浮雜念頭接踵而至,不必自豪隨后慚愧,只需明了人性本扶搖淺陋,情隨物而動,安于本性。
飽后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臨事之癡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
事后悔悟可破臨時癡迷,若此言真,或許是無數癡情種子的解脫之術。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字面意思,已覺灌頂。
利欲未盡害心,一件乃害心之蟲賊;
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禍福轉變多起于物色導致的自以為是與剛愎自用,不責外物只問人心。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
守靜而后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后知多言之為躁。
即使是心不由己的居卑,處晦,守靜或養默,也會明了曾經登高,向明,好動,多言的益弊之較。
欲路上事,毋樂其變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
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一念之差,失之千里。其間距離,愿君看得到。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余?
能者勞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儒家是勞大于逸的,功名地位可使脫儉入奢,而此書很多思想更靠近黃老之術。富不足不若貧有余,勞不力不如逸全真。人的本性的釋放是大于社會責任的道德。贊矣,不得圓融自身的為公奉獻是強扭人性,虛偽之作。
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典范。
一句話:誰叫他和你骨肉相連呢?豈是跟隨性子說拋棄就拋棄,想傷害就傷害的人?恩情已刻。
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
此心常放的寬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
多么唯心主義的思想啊,但說得對。世界的大小取決于心胸,色彩取決于內心態度。
淡泊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檢飾之人,多位放肆著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
露鋒芒不僅招來禍害,叩問其心,顯擺之意為何,是真君子乎?
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試問在紅塵闖蕩的年年歲歲人,摘攜欲望與繁華,痛苦與凄蒼,然后,能嬰兒乎?理順則為大者。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徳,亦可以遠害。
小過小私什么的,小心眼的人們就不要在揪著不放吧。春眠不覺曉,庸人偏自擾。
驚奇喜異者,無遠大之識;
苦節獨行者,非恒久之操。
標新立異,特立獨群,給自己提醒,還是少做點吧。其中的興奮宛若人生之抽筋。
千金難結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身之感。蓋愛重反成仇,博極翻成喜也。
恩仇永開放,何為情意深厚之掂量?蓋最應景最動心最需要之時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于慮也;
寧受人之欺,勿逆人之詐,此警惕于察也。
兩語并存,精明而渾厚矣。
我有時會預料別人機詐之心而保持距離避免其害,因此不能同時掌握精明與渾厚,熟知兩者可以如此清明地并存融合。
炎涼之態,富貴更甚于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
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日坐煩惱障中矣。
命如此便該接受。得失的奧妙需要時間的描摹,然后撫平有心人的心顏。請不要妒忌,你清朗的眉宇照射出一切的情感負綴是多么無意義。
【《菜根譚》讀后感:修身養性的智慧】相關文章:
菜根譚讀后感11-02
《菜根譚》讀后感02-28
關于《菜根譚》讀后感08-12
菜根譚讀后感范文02-18
菜根譚的讀后感范文02-18
有關菜根譚讀后感12-03
2017菜根譚的讀后感03-05
《菜根譚》讀后感范文05-03
修身養性的對聯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