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學校會傷人》讀后感

時間:2023-06-22 00:13:2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學校會傷人》讀后感(通用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校會傷人》讀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校會傷人》讀后感(通用5篇)

  《學校會傷人》讀后感1

  當我在辦公桌上看到學校分發的《學校會傷人》一書,一時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天天“教書育人”的工作場所——學校,竟然可能讓學生遭受受傷、挫折,甚至失敗的傷害。我在感情上首先就轉不過彎來。

  仔細閱讀《學校會傷人》一書,使我對現代教育制度、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學校會傷人》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博士、作家、教育咨詢師、美國全國性組織“教學勇氣”的推進者柯爾斯滕?奧爾森(Kirstenolson)所著。全書分兩部分,破裂和療傷。第一部分由學校傷了誰、各種各樣的傷害、為什么學校要傷人三章組成。第二部分由人們是如何療傷的、療傷的步驟、受傷的學校、療傷的家長、療傷的教師、相互療傷的學生們組成。

  一、認識現代學校教育的弊端:學校緣何會傷人?

  奧爾森在《學校會傷人》一書認為,學生遭受受傷、挫折,甚至失敗的傷害來自學校設計的目的——選擇和競爭。“學生每天丟失學習的樂趣;相信學生不聰明,不能很好的學習;相信學生的'能力已經固定了,不能通過努力、訓練、外來干預或自我理解而得到提高;相信學生只是中等而已,感覺自己不斷在變得渺小;在學校里經歷了羞辱,這種痛苦和焦灼的記憶產生了廣泛的焦慮感,把自己封閉起來;由于過去在學校受到不公平待遇、不被“注意”的經驗,對于老師以及權威人物有著一種長期的、習慣性的憤怒;由于學校的經歷,相信自己在智力或認知方面“不如別人”;不太愿意動用智力,想要做正確的事情或“就是把任務給完成了”;過分在意正確答案、正確性;容易用非此即彼的觀念來判斷別人和學生自己;在與學校里的學生的互動中,變得像成人一樣對待教育和學習有著一種未經處理的、強烈的感覺。”奧爾森在《學校會傷人》一書描述了,現代教育制度下在學校里,學生遭受的種種傷害。

  二、提升對學校教育的認識自覺:如何避免學生受傷?

  奧爾森認為,學校不是工廠,學生不是產品。學校的教育過程也不是大機器生產過程。教育是一個塑造人的情感和靈魂的過程。真正的教育內涵是什么?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就是學生離開校園后,忘記所有的東西,留在心中的東西。那就是留在心中的那份善良、快樂和創造性的好奇。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掉入現代學校的“陷進”,培養出合格的人才,關鍵是提升自己對學校教育的認識自覺。在當今世界這種多元化、個性化、人性化的時代,教育不僅是讓學生學知識,學校不僅是讓學生守規矩,教師不僅讓是讓學生能順利升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有健康的身體、善良的心、聰明的才智、建議的品質。這樣,在他們離開學校后,他們會知道如何做人、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創造。

  三、掌握糾正傷害學生的方法:如何給學生療傷?

  在《學校會傷人》奧爾森講述了很多為受傷學生進行療傷的故事和案例。他認為,療傷的前提是教師要幫助學生開啟療傷的自我意識,促進自我療傷意識的萌發。當自我意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當事人有幡然醒悟審視自己的故事,這需要經歷長期、痛苦的體驗,慢慢發現自己的“缺陷”正是他們巨大力量和天賦被隱藏的一角。這還需要自我認知重新定位,是療傷者的重生,是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感覺開始,得到的認可與肯定,受到的鼓勵與贊賞,得以慢慢療傷成功。

  奧爾森認為,學校傷害的療傷步驟:

  “自責與羞于示人的恥辱感;亮點/洞察的一刻;哀痛:憤怒與悲傷;調和:采取行動/投入地進行改變。”

  “面對學校中的很多負面信息時,成人支持者告訴個體說他是有價值的;學校環境不傾向于給孩子們貼標簽,分類對待他們;學校環境給非傳統的學習者們提出相應的挑戰,這能夠彰顯和激發他們獨特的學習天賦;以最為積極的力量不斷重新構造經驗;對學校教育制度的批判性意識。”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更清楚、更有意識的進行快樂和自覺的學習,這對于成年人也是很困難的。這樣看來普及療傷的步驟很有必要,本書通過成年人的回憶,來展示療傷的步驟,給讀者更多的參考與啟示。

  四、朝著理想教育進發:如何將學習權力還給學生?

  在《學校會傷人》一書,奧爾森滿懷激情,提出了自己的對學校教育的未來憧憬。

  他寫道:“學校將是每天24小時開放的;將提供自定義的學習體驗;孩子們將在不同時間上學;學生們將在不同的年齡開始他們的正規學校教育;課程將是跨學科整合的;非教師人員將與教師一起工作;教師將在學校或在商務世界中交替工作;本地商務將在學校里開設辦公室;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特許學校,能夠為學習者及其家長提供教育環境的更多選擇。”

  反觀我們眼下的學校教育,中國社會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重視孩子的教育。我們對教育的重視,已不是教育投入的增加問題,而是每一個家長、教育官員和教師要認真思考教育之道,把學習的權力真正還給學生自己。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條件,內因是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任何教育活動,都必須通過學生這個主體的能動作用才能產生效果。

  當前,我們教改的方向是以學為中心,建立生本課堂,提倡生態作業,其核心的目標,就是把學習的權力真正還給學生自己。這也正是我們研讀《學校會傷人》一書中需要汲取的靈感和智慧。

  《學校會傷人》讀后感2

  現在初三一個班級的學生大概有三類:

  一類學生學習比較認真自覺,但在內容多、進度快的初中學習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壓力很大,甚至有一種挫折感,需要老師去扶他們一把,助他們一臂;

  第二類學生是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上課只想睡覺,作業完成不了,回家除了打電子游戲之類的愛好,其他皆無;

  第三類學生是學習興趣很濃,學習積極性高,成績優異。

  針對這種情況,這學期我校為了初三的孩子們進一步在學業上更進一步,畢業時能升到理想的高一級學校,決定進行分層教學,使得孩子們對學習更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試行半個學期,經調查不同層次的31人,百分之百說有好處,學習態度變了,也有目標了……但我讀了《學校會傷人》這本書,結合我是教B班的,想想這批學生原來確實是受到從小學到現在的學校各種“教育”,傷到了:

  “每天”丟失學習的樂趣;

  相信我們不聰明,不能很好地學習;

  相信我們的能力已經固定了,不能通過努力、訓練、外來干預或自我理解而得到提高;

  相信我們“只是中等或就是差生”而已,感覺自己不斷在變得渺小;

  在學校里經歷了羞辱,這種痛苦和焦灼的記憶產生了廣泛的焦慮感,把自己封閉起來;

  由于過去在學校受到不公待遇。不被注意的經驗,對于老師以及權威人物有著一種長期的、習慣性的憤怒;

  由于學校的經歷,相信我們在智力或認知方面“不如別人”;

  不太愿意動用智力;想要做正確的事情或“就是把任務給完成了”;

  容易非此即彼的觀念來判斷別人和我們自己,比如簡單化的聰明、愚蠢,藝術、非藝術的分類。

  這樣一對照,我把對待B班的孩子態度不僅僅是學業,更多的是情感投入,給他們創造成就感,因為“教學也是一種才能、一種愛,以及一種富于靈感的激情,應該給學生在生活的每一分鐘里帶來了活力、智慧、平衡以及樂趣”。在與我們的孩子或學校里學生的互動中,我們變得像成人一樣對于教育和學習有著一種未經處理的強烈的感覺。

  站在家長角度看這本《學校會傷人》,和所有的父母一樣,我也想讓自己的孩子們在學校里取得好成績,但我也希望他們在情緒和精神層面上,在學校里“過得很好”。所以這樣看:這本書又是寫給家長們的,你們拷問著自己,如何才能保障孩子們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安全,并且在學校保持良好的表現,以及如何在學校體系中有效發揮作用,這個體系似乎一邊在邀請你加入和互動,一邊又在把你們推得遠遠的。

  站在老師角度看這本《學校會傷人》也是寫給老師們的,你們可能對工作中全無改變或過多的狀態感到困惑,這種狀況似乎是孤立與刺手的,你們想要尋找在自己工作中以新方式進行思考的問題。

  我在反思: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學習被當作是一種產品,而不是一個過程,每一種學習經驗都可以通過容易匯報的數字形式來加以評估,由此,他們自己就是未成形的產品,在這個制度里等待著被塑造、標記和分出等級來。說到底重要的研究是什么?就是為了我可以上一個好大學,得到一份好工作,住在一個富裕的地方,等等。

  但是,我們這樣對待肯定是受到社會發展的沖擊,如在當今信息時代,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各種各樣,而通過互聯網來了解和通曉世界是我們當代人們最普遍和最便捷的渠道,互聯網的發展如今在世界各個行業上都得到了運用,它給我們帶來的效益遠遠高于我們的估計。如馬云,他并算不上一個聰明的人,從他的求學途中就可以看出。讀書時,小馬云的成績從沒進過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州師院,還是個專科,而且考了3年。第一年高考他數學考了1分,第二年19分。大學畢業后,馬云在杭州科技大學當了6年半的英語老師。他不安于現狀,他有他的夢想,才創造出“阿里巴巴”,還有很多偉人也是這樣。

  而現在的我對待初三B層學生,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他們,找準定位,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讓他們有快樂,有伙伴,有上進的心,公平對待,體驗團隊的合作及競爭的必要等等,也理解學校為什么會傷人,以及如何醫治自己愈合傷口、恢復功能,是我看這本書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這本書也教會了我,學習者有能力治愈這些傷口,這需要他們得到恰當的.檢查和找前因后果,并且把教育環境變得更為人性化,更少讓人感到羞辱。不過我們還必須承認在人的生命中投入學習的價值。

  所以,另一方面讀了《學校會傷人》就感悟到學校也是會培養人的地方,做到“多一把培養的尺子,就不會傷人那么厲害,而是會多出一批好學生,傳統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于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分數并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要在語言、數學邏輯、空間、音樂、身體運動、人際關系和自我認識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核評價,多方面、多角度地發現和培養人才。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學生之間應當形成一種交互式的評價網絡,形成各主體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幫改的群體關系,各方共同進步。此外,評價主體還應包括家長和社會部門,使評價系統更為開放,從而為學生的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環境。我校的百名典型,學業優秀及學業進步獎,還有開展多形式的活動,開展多方面的平臺,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良好的自我評價能力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使評價者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在自我反思性評價中看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更有益于發揚成績,矯正問題。對學生來說,自我評價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養成責任感的重要方法。讓學生相信自己是聰明的,在學校學習上快樂,充滿勇氣的,都是可以去實現夢想的。

  《學校會傷人》讀后感3

  最近,開始讀《學校會傷人》這本書,感觸頗多。

  這幾年有很多成人在回憶自己當年的學校經驗時,都非常為當初那個弱小的小孩同情心疼不已。美國學校趨向于用一套標準化測驗來測試預測學生的智力和發展。這種固化孩子智力的方法完全是給孩子貼上了各種標簽“蠢”、“普通”、只有少數孩子被預測很“聰明”。

  在我所教的學校中,也是如此。根據成績給學生劃分為1號、2號、3號、4號。眾所周知,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的差異性使得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這種“1、2、3、4”的標簽對孩子的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我們都知道,新生兒是沒有任何自我概念的,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取決于周圍人,特別是父母的`對待。父母對孩子的看待方式和對孩子能力的肯定或造就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成熟的父母會欣賞孩子探索實踐后增加的.能力,得到認同肯定后的孩子更加自信、自愛和自尊。也就形成了“我能行”的自我概念。

  反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寫到:“一般來說。兒童的自我評價可以分為兩種:一種認為自己舉足輕重。另一種則認為自己一文不值。只要稍加觀察,我們就能發現,持后一種評價的孩子總是會聽到身邊的成人一次次地對他們重復“你將一事無成!”或“你這蠢”之類的話。

  不僅很多父母如此口不擇言,學校和老師對學生也經常出言不遜,給孩子貼上固化的標簽。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處于不斷地發展變化中,無論身體和思維。這一秒與上一秒不同,明年與今年決不同。

  所以,父母,老師,學校都萬萬不該給孩子貼標簽。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也寫到:“每個小孩無論他多么勇敢,我們都有辦法讓他喪失勇氣,膽小怯懦。

  孩子對自己的成長環境沒得選,父母、老師、學校有責任為孩子塑造一個不貼標簽、讓孩子自由快樂成長的環境。

  《學校會傷人》讀后感4

  學校會傷人,而我們是舉刀的劊子手。美國作家科爾斯滕。奧爾森《學校會傷人》一書,打了現行教育體制一記響亮的耳光,而我們卻無可辯駁,因為字字句句真實而誠懇,讓你不得不反思。

  我不禁想到同學聚會時,那些已經畢業近20年的人,回憶起曾經在學校所受到的傷害,所有的細節,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細細描繪,盡管過去這么多年說起來竟然情緒依然很激動。我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剛進入師范時,農村中學畢業的我普通話很差,一回普通話老師讓我起來念一個繞口令,念得很糟糕,我唯有以微笑掩蓋自己的窘迫,然而老師很不屑的批評:念成這樣還好意思笑?我傷心了很久,至今記得。念及此,身為老師的我心中很是不安,不知道我的學生今后在聚會時會怎樣說我,我是否也曾那樣傷害過他們。

  然而讀過這本書,心更不安,學校對學生造成的傷害并不僅如此:創造力之傷、順從之傷、反叛之傷、麻木之傷、低估之傷、平庸之傷、完美主義之傷等等。

  其中令我感觸倍深,無法釋懷的是完美之傷和麻木之傷。我們都在以完美主義要求學生,這種完美主義是極其狹隘的。有些學生也許很有藝術細胞,然而你卻只用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來要求他,捫心自問,你就沒有弱項嗎?我就不擅長唱歌,死難聽。如果拿唱歌來考試呢?這種完美主義還表現在當一個孩子竭盡所能獲得了很好的成績時,你依然用更高一步的要求來要求他,讓他追求更高的目標,因為他沒有考到100分而反復苛責,在這樣的壓力下試問還有多少人會熱愛學習?正如書上所說當一個人受到完美主義的傷害,任何低于完美狀態的東西都會導致負罪感、沮喪感。害怕失敗,會導致喪失學習中的樂趣。失敗通向的是羞辱和自我厭憎。

  其二便是麻木之傷所謂麻木之傷,表現在很多學生對追求分數顯得害怕和疲憊,就對學校的影響開始麻木;他們眼神發呆,疏離學習活動,喪失了學習的志向,他們把腦袋藏在自己“翅膀”底下,想要逃離現實。這是幾年來我見得最多的情況,學生處于被動應付當中,他們讓自己變得麻木以減少學習的失敗給自己帶來的傷害。他們對于老師也很冷漠,學習上老師要求的就做,不要求的就不做,似乎學習只是父母與老師的事,而他只是一個工具而已。他們逃避的方式有時也會選擇沉迷網絡,或者談些沒有愛的戀愛以打發時間,只求盡快的畢業,可以逃離這樣的生活。

  所以,作者極力反對學校舊文化,她認為改革者和政策制定部門正在把注意力集聚在成就差距、考試以及責任,數百萬學生在理性和情感上都沒有有真正投入到學習之中,很多有才華的教師離開了這個領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今天的學校教育正在損害者對教育來說最為關鍵的要素—學習的快樂。

  怎樣讓學習變得快樂?我從書中所領悟的是“接受學生本來的樣子”,而不是讓孩子“保持與成人的期望一致”。成人的期望就是正確的嗎?那些功利思想已經侵蝕了我們的靈魂,高學位,豐富的學識,豐厚的收入一定是幸福人生的必須嗎?印度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孩子在外留學回來,滿腹學倫,傲氣十足。父親看得很傷心,說他丟掉了做人最重要的.謙虛的品行,這些年的書白上了。譴責他回去學習關于“一”的內涵。那個“一”指是他自我的生命。尊重學生的生命,尊重學生的心靈和精神體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對教育的固有觀念,那些曾經認為的對學生的好是不是真正的好,我們是否戴著善的面具在傷害著我們的學生?

  卓越的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靈》中說心只有在悠閑中才能學習,善只會在自由中綻放。它不會在“說服”的土壤中生長,也無法被強迫,也不是追求回報的結果。知識的積累不能通向智慧。所以給孩子一個富有尊嚴的,自由的成長的空間,讓我們的學習和解決問題變得有趣,保護孩子的特有的個性,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最后借用書中哈佛大學研究生學院富有智慧的長者所說的那句話來自我砥礪:我就是不想讓學校太多地傷害我們的孩子。

  《學校會傷人》讀后感5

  最近剛讀完《為何家會傷人》,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讀這本書的感受。

  這本書主要是講在家庭中的心理問題而導致的生活矛盾,有關于夫妻關系的,有關于夫妻和孩子關系的,有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的,還有關于婆媳矛盾的。通過了解這些案例,我們站在第三者的視角上,也許能夠很容易地看出誰對誰錯,再加上武志紅老師的*心理講解,對于這個心理問題而引發的生活矛盾就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問題一定要看到本質問題,例如你覺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婦的矛盾,但是,解決這個困局的關鍵其實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婦這邊,認清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則,婆媳關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婆婆在搶兒子,媳婦在搶老公,但兒子和老公都是一個人,這個時候男人必須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不然家庭的關系很可能會出現問題。

  看一個問題一定要看到始終,看到本質,如果僅僅看表面,僅僅看誰和誰發生了矛盾,僅僅看這個矛盾的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甚至你解決的方向都是錯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學習,整天上網,父母就去督促孩子,給孩子壓力,不讓他上網,但是卻沒有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和始終,為什么孩子會去上網呢?或者說,父母為什么覺得上網不好呢?其實一步步思考下來,會發現,往往表面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實則本質問題在父母身上,如果本質問題不能夠解決,那么按照表面問題來解決,問題只會越來越糟。

  這本書是心理學暢銷圖書,但是我更認為,這是一本極好的育兒書,現在太多的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我認為這是緣木求魚的做法,孩子在小時候最需要的'絕不是技能的學習和訓練,而是心理問題的建設,當孩子的心理能夠得到很好的成長,那么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發展中,勢必一生受益。所以,與其給孩子報輔導班,不如家長自己去讀這本書,因為一個好的家庭成長環境是最重要的,能夠給孩子最根本教育的不是輔導班,不是老師,而是家長你。

  愿你我的孩子,都有能夠被照亮的生命。

【《學校會傷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切莫以言語傷人07-31

形容說話傷人的成語01-16

形容話語很傷人的句子10-12

最傷人心的句子10-19

(薦)形容說話傷人的成語03-17

悲傷人生感悟的句子08-06

惡語傷人的近義詞是什么04-20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01-06

傷人害己作文(通用15篇)10-20

小貓小狗會傷人幼兒園教案08-28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婷婷88亚洲 |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人网在线播放视频 | 中文字字幕欧美精品一区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影视 | 亚洲一区精品自拍偷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