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時間:2024-09-14 11:24:02 林強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通用12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1

  最近有幸讀了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以每日記載的隨筆方式向我們歷數了薛瑞萍老師在第三次帶一年級時的點點滴滴,或滔滔不絕的長篇感悟,或隨心而發的三言兩語。全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也是對我啟發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記述她與一年級孩子共同成長的點滴。第二部分:請跟我來。收錄的是薛老師給孩子家長的信,每一封信都是她與家長的真情對話,都體現了一個教師應有的責任感和愛心。第三部分:平和也輻射。收錄了她的帖子帶給周圍人的影響的見證及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的借鑒意義。第四部分:聆聽大師。這一部分可謂是一針見血,點破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對蘇霍姆林斯基等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

  如果只看這書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想很多人都會以為這位薛老師是一位理想主義者,教一年級,能做到心平氣和?可當你真的走進書中,你會被那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傾訴著一位普通教師的悲喜和憤怒,讓你在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這些看似隨性的瑣碎記錄,沒有掩飾什么,沒有矯揉造作,卻折射出薛老師執著而獨到的教學思想。在薛老師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瑣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靜得如水、純得如雪。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2

  印象中,帶過4個一年級了,這其中,有三個擔任班主任。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的時候了,這些剛踏入校門的小東西們,活力無限,但什么規矩又不懂,這邊一會兒哭了,那邊一會兒要去尿尿,早晨不會讀書需要老師領著讀……沒半個月就差點累趴了,還好,那些沒有經驗的日子,幸虧有年輕旺盛的經歷。看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過去,這細碎繁瑣的日子,唯有親身經歷過并且擔任過班主任的老師才會有深刻體會。這些小小的能人兒,個個像秋天飽漲的豆粒,一不注意就到處亂蹦亂跳開了,除了其他老師在上課,否則簡直是分分鐘都不敢讓他們離開視線。

  薛老師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聲音要小而柔和,“我的靜和柔是會傳染的,安靜總會從一些孩子到達另一些孩子”,這種柔和安靜狀態的美好,直到今年我才有所體會。當我心平氣和,柔和而安靜的時候,學生們感受到了,并且這種柔和和安靜傳遍了整個教室,只有心安靜柔和了,才能體會和感受到彼此之間的愛吧,那節課,我和學生之間產生了一種心連著心的愉悅。下課了,我離開教室的時候,溫佳諾跑到我身邊對我說“老師,你好溫柔啊!”望著她仰望著我的天真小臉,一種神圣從心底升起,多么可愛而又容易滿足的小天使啊!我真的應該再改變一下自己的脾氣,每天這樣溫柔地對待他們。

  孩子一天比一天長大,一天一個模樣,多想把他們的每一天都記錄下來,可是,如薛老師所說,“機械的瑣碎的'重復的——最艱苦的,恰是最沒有寫頭的”每每想要記錄,但每每又感覺瑣碎和機械重復,終是放任了自己的懶惰,任由時間大把大把從眼前溜走,任由那些平常但對孩子成長來說又不平常的日子滑過,一去不復返。敬佩薛老師,能夠在這繁重而瑣碎的日子里,堅守記錄,堅守著平凡而又偉大的日子,堅守著自己的初心。

  “對于我而言,讀書是一種內在需要也是為了保持一種上升的有活力的狀態。”薛老師的這句話,仿佛一直存在我心里一樣,幫我說出來了。可是,生活這樣多姿多彩到處都能吸引我的眼睛,書也讀一點,但總是時而走神和分心,常常有的感覺便是“昨天沒有看書,心里空落落的”。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向薛老師學習,每天都要讀書,和教書,安安靜靜,心無旁騖。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3

  胡敏芳老師在骨干教師讀書報告會上推薦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好象一塊磁石,牢牢地吸引了我。想自己,雖然教書已經彈指間有近11個年頭了,可今年突然從六年級的畢業班翻下來教一年級,心里實在有太多的不適與忐忑……想想上次帶一年級還是參加工作的第一年,那時的我,剛畢業的小姑娘,渾身是勁兒,也能受得了那份鬧騰。再說,當時的教材是浙教版的老教材,這老教材與新教材的區別,那可不是說說的。新教材一二年級的內容,都讓我們五六年級的學生汗顏了……自己順順利利送走了一個畢業班,接手教一個啥都不懂的新一年級,早在暑假,我就感覺不安了!!

  班級管理是第一關:高年級的學生,有自律能力,有得力的小干部,有那么一套班級管理方法,不用老師多操心,班級就上軌道了。再加上有學習委員、課代表什么的,對作業,查對人數,都不用老師太費心。可一年級,唉,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間,連人家叫誰都搞不明白,整天就知道跟你告狀:誰又怎么啦!誰打我了!……師生一團糟!但我畢竟不是個新教師了,再說有同辦公室的新教師還要跟我學呢,心里是這樣沒底,但做起來就必須得有模樣。抓好第一次很重要。我在接班前也對一年級小朋友可能會出現的情況進行預測,在他們進校門的第一天就做起了規矩,整隊、練坐、吃飯、掃地,很多時候是手把手教,多次訓練。早上到校后就直接進班了,教小組長如何快速收作業,連續一個月里和他們一起吃午餐,教小干部分飯菜,中午和他們一起搞衛生,不管是掃地還是擦窗戶,每一個崗位我都一一教過來,平時上課,就是進度暫時會落下也要把課堂紀律落實到位,這一點讓辦公室的老師很是稱道。一個月后,班規迅速形成,班級像模象樣了。

  在工作進行了約莫一個多月后,胡敏芳老師在骨干讀書會上介紹的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讓我聽后倍感親切。“心平氣和”這個詞我很傾慕,做人做事能遇事不驚、不溫不火、不驕不躁、不急功近利,這是何等境界啊!同為一年級的班主任老師,薛老師是怎么做到“心平氣和”的呢?我迫不及待地回去,在網上細細閱讀了此書。《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前兩部分特別讓人收益。第一部分“走向平和”敘述的是薛老師小學一年級第一個學期的教學體會,從9月開學到1月期末的來臨,薛老師在孩子們入學開頭的這5個月里,采取的是循序漸進的方法,先讓孩子們不懼怕學習,然后再使孩子愛學習,進入讀書人的角色。這一部分里。薛老師以樸素的語言告訴我們,孩子的心需要細心呵護,任何急風暴雨式的方式都可能挫傷孩子的積極性。第二部分“請跟我來”收錄的是薛老師給孩子家長的信,每一封信都是她與家長的'真情對話,都體現了一個教師應有的責任感和愛心。其中不少觀點是非常有益的,如“和孩子一道,安靜地看書”、“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孩子需要你的扶助”、“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等等,這些都是從理解孩子和符合教育規律的角度提出來的,對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不無啟發。薛老師一篇篇生動的班級日記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老師是如何用教育的智慧,平和的心態,博大的胸懷去面對每一個孩子,每一件細小的事。

  我是個普通的老師,但怎樣在自己可能的范圍內,做到不俗氣,不急躁,不喜形于色,向學生傳遞一種堅韌、靜氣;一種愛心、耐心;向家長傳達一些更科學、更有效的親子方法及培養之道……當然,我已經在做了:一周一封給家長的信;家長會給家長推薦《美國幼兒園親子公約》;配合心輔站發動家長寫寫“合格家長征文”……

  我要做的也還有許多許多……

  感謝胡敏芳老師的讀書報告,給我和好書牽了紅娘之繩,讓我從薛老師身上學到那許多的有益哲理。同時,多看書,多反思,絕對是需要的,讓我們都來做有書卷氣的人吧!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4

  在我從小的學習印象中,語文像一位滄桑的老者,訴說著不同的人情往事;語文像一部厚重的字典,珍藏著無盡的知識財富。但通過閱讀薛瑞萍班級日志《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之后,我明白語文更是一股生命之流。她說:“語文不光是課,語文是一股美麗的生命之流。”作為一名年輕語文老師,當看到這樣的語句時,心頭為之一顫,原來我做得是有關于生命和心靈的神圣事情,而這也恰恰是現代大語文觀的突出表現。

  每一位語文老師應該盡自己所能,給孩子們一片生長的開闊地帶,絕不能讓白熱化的競爭過早戕害了孩子們的心。同時還要給孩子提供光,使其茁壯成長,光是好的朋友、好的書,光是童稚氣十足的讀書聲。在閱讀薛老師的做法中,更令我為之驚嘆的是她非常反對組詞,而這也是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誤區。她說:“除了作業中出現的組詞,決不搞遇到生字就口頭組詞,書面做更是無論魏晉。因為組詞、造句、分析……這些無中生有的破事,就如鹽粒子,只要書讀得夠多夠熟,統統不是問題。你的組詞提問,對于那個發言的孩子,只是在展示固有的詞匯量;對于其他孩子,更是春風未必過驢耳,純粹的浪費時間。那么課堂上,我們的精力就集中到讀書、認字、寫字、做題上了。

  的確,語文語文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課堂,更是語文素養的滲透過程。如傾聽的語文素養,這也是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的重難點。會傾聽是孩子會說的依據和前提,也是會學習的關鍵。沒有了靜聽和沉思為前提,所謂“積極發言”,只是為表現而表現的低效鬧騰而已。課堂發言,應當是海面上起舞的美麗浪花,大海則是學生內心的優雅寧靜。再如閱讀的語文素養。只有多讀書,孩子們才能接收到新時代的`新名詞;只有多讀書,孩子們才能理解感悟長文章的深感情;只有多讀書,孩子們才能感受一個詞語在不同語境的含義。讀書對于孩子們重要,對于來說亦如此,讀書是一種內在需要,也是為了保持一種上升的有活力的狀態。曾記得在一次培訓中,老師說:“讀書是教學的姿態,寫書是教師的境界。”讀書能澄凈內心,讀書能感知精神世界。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于我,讀書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此時此刻,我才恍然大悟,語文確是一股美麗的生命之流。它關乎人的涵養,它關乎人的價值觀,它關乎人的學習習慣,它關乎……就像文字是心靈開出的花一樣,語文是宇宙里一個個鮮活的細胞,為每個人注入能量,注入生命之流!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5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作者是安徽省合肥市一位普通的語文老師薛瑞萍。這本書對于我來說,真是如獲至寶,許多觀點值得我去借鑒。

  在常規教育方面,對于新入學的孩子,我們總覺得他們這也不對,那也不規范,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覺學習、認真聽講、按時作業等等我們認為好的學習習慣都給養成了。但薛老師不是這樣的。開學初,她的態度是“一要責任明確,二要慢慢加任務。就像現在對于行為規范的要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只強調安靜一條。等這一條入他們心,真正成為班規了,再提其他的。樣樣都抓,必定樣樣抓不起來。”多么平實的語句啊,卻把教育的有序性講得明明白白。一年級的常規教育,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孩子們不可能短時間內全部做到。這就要求我們對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一段時間抓一個重點,達到了,表揚,再抓第二個重點。這樣,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就能逐漸適應小學的生活。薛老師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她不但自己輕聲慢語,還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做到輕聲慢語。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這是薛老師的經驗。

  在語文學習方面,一年級師生碰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拼音。薛老師別具匠心采用“大幅度的動作,使我不用發聲就讓孩子知道了聲調,站起來讀錯的,我還是不說話,只是一次一次地比劃聲調,于是他知道了。”不多說話,不急不躁,讓孩子自己慢慢體會。這一點,說說容易做起來不易。細細想想,是呀,遇到孩子常出錯的地方,禁不住急噪起來,那加大分貝的聲音只會讓孩子心里更急,又怎能學得好呢?還是得靜下心慢慢來。“寫字也好,計算也好,只要那孩子盡力了,就是好的。”的確,每個孩子的智質不同,不能一味地總去和別人比。只要他努力了,只要他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受到我們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孩子才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學習充滿熱情。

  薛老師在書中這樣講:“今天不會明天,明天不會后天,拼音不過是個拐杖,遲早是會的,何必強求一致?數學我不懂,語文尤其是拼音是可以慢慢混的。”讀到這一段時,我曾禁不住為薛老師擔憂起來。孩子的拼音學習怎么可以這樣去要求呢?違背了學校一貫提倡的踏踏實實學習、一步一個腳印的教育思想。再讀下去,才領悟了她“混”的真正含義:語文學習是靠大量的閱讀來實現的,不能因為拼音學習暫時的困難而影響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何況拼音學習本身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呀,語文教師有個重要的職責就是讓孩子親近書本,學會讀書。只有教師精心地引導,才會使剛入學的孩子走近書籍,親近語文,進行充滿睿智而拓展生命體驗的讀書活動,從而在豐厚語文素養的`同時豐富了他們的生活。

  在與家長溝通方面,薛老師很注重讓家長配合教育。她很坦率,“教師只要說服自己接受差距和層次,說明自己不強求一致就行。對于教師,班級才是一個整體,好中差存在距離是正常的,有一批成績優異的不OK了,就可以也應當放過自己和吃力的學生了”。粗一看,以為薛老師有些不負責任了,潛心細想,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如果家長不配合,光靠老師能有多大的效果?接受這樣的現實,通過書信來提升家長,提出主動關心孩子學習的要求,這是薛老師教育實踐中的創新。終于,家長主動來與教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點滴的成長;在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時,支持、配合甚至賞識起教師的工作來。薛老師非常成功地通過家長的配合,酌定閱讀量,進行初步檢查,引導孩子學會課外閱讀。是呀,如果家長和老師都做起了榜樣,是博學而又心平氣和的人,閱讀自然也會成為孩子生命中的一種必然。

  一年級開始的日子,肯定是和忙亂、著急、緊張這些詞相連的。然而,一年級,這個孩子學習生活的起步關鍵期,如果班級的良好風氣沒有形成,孩子的閱讀習慣沒有養成,家長的默契配合沒有達成,可能,錯過的,就會永遠地錯過了。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吧,讓我們慢慢來。這本書將引導即將教一年級的我和我的一年級孩子們步入一種新的生活,讓孩子們和我都能有一個良好的狀態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走的更好。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6

  第一次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我就被書名深深地吸引了,心平氣和,那是一種怎樣可貴的境界?教一年級還能“心平氣和”嗎?正在教一年級的我深有體會,面對一年級的孩子,我越發覺得自己日漸暴燥起來,訓斥學生的次數明顯增加。然而,一年級又是學生學習生涯起步的關鍵期,如果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不僅對學生日后多年的學習生活造成阻礙,而且嚴重影響了教師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再想去彌補,又怎會容易呢?帶著眾多疑惑,我開始認真研讀這本書,發現這本書中有許多值得我學習與借鑒的觀點。

  薛老師有兩種做法值得所有教師學習:一是不背后說學生的壞話,再就是不背后說家長的壞話。這種嚴格自律的背后,是一種道德,更是一種責任。因為只有視所有的孩子都是最優秀的,才會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才會不惱怒于學生的種種不足。同樣,只有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主動地擔在自己的肩膀上,才能不因為家長的失職而氣惱,而怨聲載道。

  在這本書中,并不是每一個細節我都認同,并不是每一個方法都可以模仿,真正吸引我的是薛老師:“常規教育圍繞一個中心詞“靜”,講課聲音盡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復表揚完成任務之后安靜看書的孩子。“是呀,孩子們眼中的老師,是溫柔的是優雅的。薛老師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她不但自己輕聲慢語,還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做到輕聲慢語。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這是薛老師的經驗。“定能生慧,靜納百川”。于是我學著薛老師把這個方法用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在這種和風細雨似的影響下,過了一段時間,課堂秩序得到了有效改善,當我的目光掃視教室的每個角落,一旦發現有分心的,疾步走過去,手勢示意學生看黑板,也不大聲呵斥,做到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靜傳達靜,以靜滋養靜,柔和地對孩子說話,在這樣有意識地反復強調,盡早讓他們懂得靜是好的,從而從根本上養成他們“注意看”、“用心聽”、“認真寫”的好習慣,也減緩了我因為大聲講話引起的咽炎的不適感。

  總之,在這本書中,總能隱約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學生的影子,也在書中看到了自己與薛老師的差距。比如面對孩子們如脫韁野馬般野性難馴時的浮躁:面對屢次說服教育仍陋習不改時的不冷靜……教育是漫長而美麗的事情,一分耕耘定會有一分收獲,心平氣和的心態對于我們很重要。讓我們“心平氣和”地看待學生的差異,“心平氣和”地等待學生的成長,相信每一朵花都會開花,靜待花開。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7

  薛瑞萍老師的這本書買了很久,卻由于很多原因一直沒有讀完,于是趁著暑期,繼續拜讀了這本書,讀后感觸頗深。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薛老師再一次帶一年級后的每日經歷,語言樸實又不乏生動,看似散其實聚,在普通的敘事中向我們展現了她精湛的教育教學藝術,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薛老師把一年級的基調定為“心平氣和”,整本書詳細記錄了自己是怎樣從焦灼走向平和,她的班級又是如何走過了艱難的時期,從而建立了良好的秩序。從字里行間中我受到了啟發,心靈受到了震撼,與之產生了共鳴。

  回想起當初自己剛接手一年級的這群小豆豆們,幾乎每天都是這樣沒完沒了地叮囑學生注意事項、一遍遍地重復各種要求、大聲地叫喊保持安靜……身心疲憊、精神煎熬,整個人在忙碌、繁雜、焦躁中度過。一個月下來,感覺累到懷疑人生。所以當我看到薛瑞萍老師在文章中寫道“盡量放低聲音說話,盡量態度溫和,感覺效果反而好些。”我的感受特別深。薛老師還舉了個例子,比如放學排隊:“現在我們安靜下來,我們變成了一塊石頭,我的頭不動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靜下來了,我的手不動了,我的腳不動了,我像塊石頭。現在我點到誰的名,請你拿好自己的東西到門口去排隊”。老師點名的聲音越來越輕,孩子排隊的動作也越來越輕。再想想我們平時放學時集合的`路隊,真是汗顏。所以漸漸明白了面對吵鬧的學生,老師的大聲呼斥或許能威懾住學生,但也只能說是一時,日后,學生就有可能學著老師的樣,為了使自己的聲音清晰,一個比一個大聲說話,安靜的環境從何而來?像薛老師所說的“也不要特地注意,是我的修煉到了——上課說話聲音小而柔和。我聲音的靜和柔是會傳染的,安靜總會從一些孩子到達另一些孩子。”創造安靜的環境其實還要從老師身上開始,只有為人師者做到了心平氣和,才能培養出學生的靜氣;只有為人師者做到了心平氣和,才能做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不是塞給學生。

  除了語言培養孩子的靜氣,薛老師還用音樂滋養孩子的心靈。“優美的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的心靈導向寧靜優雅。同時,也使他們對音樂有了鑒賞能力————吃過仙桃的人,是再也不會貪戀爛桃的。”這是薛老師的一段話,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聽音樂,靜靜地趴在桌上聽有各種優美的輕音樂,如《雪絨花》《春江花月夜》《早晨的空氣》《春野》……慢慢地,孩子們在音樂聲中朗讀、自習,包括休息;慢慢地,孩子們個個都是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音樂成了這個班級形成優良教學秩序的一大功臣,正是音樂的熏陶使孩子學會了讀書、學會了思考并快樂地成長。

  書中還有很多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我也在薛老師娓娓道來的講述中感受到教育中潤物細無聲的美好,明白了從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備的心態。所以從現在開始告誡自己學會從容,學會心平氣和,學會一種美麗的工作姿態!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8

  朋友推薦一本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原本以為是閑暇之余的消遣之作,細細品味之下,卻感慨萬分,唏噓不已,同時又發人深省。

  讀書之始,我是覺得應該對自身的啟發不是很大的。因為我是教數學的,而薛瑞萍老師是教語文的,雖同為一年級教師,但在一些方面始終有著細微的差異,比如薛瑞萍老師教拼音時就提到,語文和數學是不同的,是可以混著拖的,所以在教孩子們拼音時,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點點的慢慢的教孩子們,但是數學卻不一樣,數學不像語文,有著閱讀作為溫床,可以讓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與領悟,數學有著它的客觀性,它要求迅速準確,所以本身比較枯燥一些。深入閱讀之后,才發現,教語文和教數學有什么區別呢?不都是教書育人嗎?于是才認真的去閱讀,去體味薛瑞萍老師在書中表達的涵義。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獲。

  首先是“定能生慧,靜納百川”的睿智,這對于教低年級孩子的老師來講,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面對那些天性好動,又不懂世事的孩子們,有時候真的很難做到心平氣和,但是身為教師,這卻是我們必備的一種素養,說到老師這個職業,不得不說我們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說明“不慍”是為師者的一項重要品質。

  順帶一提,書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自身一日不讀書,便覺得心里落落的,仿佛少了點什么,幾日不讀書,便覺得有“急躁之氣”,這點讓我很是懺愧,雖然平時也有閱讀的習慣,但卻沒有那么深刻的感受,仿佛讀書不過是一種消遣,比起薛瑞萍老師那種把讀書當作吃飯睡覺這種事來對待的態度,實在是自慚形穢。身為教師,常年與書為伴,讀書實在當好老師的一個重要習慣。

  其次是溝通,教師不僅僅是要和孩子溝通,更要和孩子的家長們溝通,“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家長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有處理好教師、孩子、家長的關系,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教師在這當中,就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所以家長會不應該是讓老師說說孩子的“小報告”,更應該讓家長、孩子以及老師做一個深層次的交流。

  最后是“金誠所至”,薛瑞萍老師通過記錄教學中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她為了教育、為了孩子的那份真誠和熱忱。教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唯有懷揣這份責任,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才能真正無愧老師這一職業。

  都說老師是園丁,培養著祖國的花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然選擇了這一神圣的職業,就讓我們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他們的成長,靜待那花開之時。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9

  當我有幸能擔任一年級教學時,我有些膽顫,想孩到子們那種自由散漫,毫無章法可言的樣子。終于開學了,我將面對著32個孩子。由于孩子們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他們的眼里充滿天真無邪,在他們身上看不到半點規范的行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該上課了,也不知道上課了又該做些什么。從老師口中說的最多就是“快坐好”“小眼睛看老師”“小小手要放好”等“專業”術語,其次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們強調日常行為規范。幾天下來,我害怕走進一年級的教室,甚至有點絕望。就在這時,《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讓我看到了希望,就象抓住一根救命草,三五天反復的拜讀。

  作者薛瑞萍,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語文教師,但她卻有著普通教師難以企及的廣博精深的專業素養、開闊睿智的人文視野。從她的字里行間我看不到絲毫的煩躁、郁悶。而是處處充滿著和諧、輕松愉快。本書分為四大部分:走向平和、請跟我來、平和也輻射、聆聽大師。

  第一部分“走向平和”,薛老師把這一學期分為五個月分別來記載。第一個月,薛老師對于剛入學孩子的無序、擾嚷早有準備,雖然工作起來也是非常艱辛繁瑣的,但她一直提醒自己要心平氣和的去面對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她首先強調的是一個“靜”字,老師講課聲音盡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復表揚完成任務之后安靜看書的孩子。而我們的老師卻做不到這一點,在三樓都能聽到一樓一年級老師上課的聲音,而學生讀書的聲音也是聲聲入耳,甚至有些刺耳。

  后來我慢慢地發現老師說話的聲音大,未必所有的學生都能聽得很清楚,我也嘗試著聲音稍微小一點去上課,也讓學生輕聲的去讀書,發現學生也越來越用心去聽老師講了。薛老師把開學第一個月每天以日記的形式把學生的點點滴滴,把班上所發生的一切都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起來,那些做的好的地方,存在那些不足之處還需訂正以及這一個月以來的親身感受,都有詳細的記載,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老師學習。

  后面的四個月里,從薛老師的字里行間看到的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與家長的`和諧,學生與學生的和諧,教書與育人的和諧。其中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家長都希望教師多提問自己的孩子,惟恐孩子發言表現的機會比別人少。其實,對于孩子來說,首先需要學會的是傾聽,這才是學會學習的關鍵。”在我的教育工作中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我現在很注重培養學生如何用心去聽別人回答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各科都需要考試了,剛開始時有的學生還不適應,所以成績不太理想,這時有些家長就開始有點毛躁,其實一次考試的分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掌握了沒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歡讀書。通過家長會,很多家長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作為教育者,要想讓孩子喜歡讀書,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教師如此,家長也是如此,薛老師幾乎每天都要讀書,既使有一天不讀書,都會感覺不安,而我們的老師、家長又有幾個每天堅持讀書了呢?值得我們反省。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10

  讀完《心平氣和教一年級》感觸很多,啟發也很多。我從心理特別害怕一年級,因為這一年是老師和學生最艱難的一年,班主任總是忙亂的、嘈雜的、緊張的,嗓子總是嘶啞的,甚至說不出話。它很難和“心平氣和”這四個字劃上等號。于是我懷著一分好奇,帶著一分疑惑,走近了薛老師和她的孩子們,感受著屬于一年級的“心平氣和”。 這是一本原生態的教育隨筆,書中沒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論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則則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記,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教學故事,折射著教育的真諦,其中許多觀點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 秩序從安靜訓練開始。

  一年級剛入學的'常規教育很重要,當我面對一年級孩子的時候,希望他們急速地成長起來,恨不得今天上學明天就學會了怎樣學習。但是開學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薛老師只強調“安靜”一條,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時間長了,孩子們個個都是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家長和老師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靜傳達靜,以靜滋養靜----盡量柔和地和孩子說話。

  2、 適當且平和的懲戒。

  看云非常重視懲戒的方式與分寸,年幼的孩子們也準確地理解了老師的苦心----“老師罰我們就是喜歡我們。要不然的話,我們就會學壞,成為壞孩子。”下面是看云與家長的談話:“已經處理過了,你不要聽見孩子們的報告跟著虛張聲勢。沒什么的,該讓你知道的事情我會告訴你,像這樣的小事情,教師已經即時懲戒過的,你最好裝作不知道。被嚴密看管和雙重監視的感覺,是很讓孩子沮喪的。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

  3、抓好閱讀教育

  聽低年級孩子們讀書,往往覺得他們拖調子如唱歌,每屆孩子都是如此,薛老師頑固:孩子們不達要求就不放松,教師一遍遍的領,讓孩子們感受語言中的音樂節奏。薛老師的頑固讓我感動,也讓我下定決心,今年的孩子們要抓一個新模式出來。

  讀薛老師的文章,不僅能從中讀到我們小學老師真實的日常生活,更能得到許許多多的教育智慧,而且讓我們在工作中真正的受用。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11

  學校給一年級的家長推薦了薛瑞萍老師的班級日志《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于是買來讀讀,雖然讀了還不到一半,但是還是想寫點感受。

  書開篇就大量引用了《道德經》里的內容,我也喜歡《道德經》,于是不自覺就拉進了和作者的距離。如“不尚賢,使民不爭。”我也贊同這個觀點,在管理孩子們的過程中不要過多運用獎勵,還是引導孩子們做事情去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

  這本書對懲戒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懲戒是必需的,沒有懲戒的教育,是獨腿軟骨的巨人,立不穩,更不要說長足前進了。

  書中特別強調了閱讀和音樂,閱讀的作用自然不用說了,一年級最重要也是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孩子們做事情常常有音樂相伴,確實是很好的想法。我想自己就沒有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培養起來,以后要改進。

  孩子步入一年級,作為家長難免焦慮,所以說最重要做到心平氣和。薛老師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就是自己能堅持學習,堅持寫作,班級日志從一年級寫到六年級,的確令人佩服。還有就是自己堅持讀書,她自己在日志中寫到:自己狀態不好,比較急躁的時候,是因為偷懶,沒有讀《道德經》的原因。我想我也要把自己喜歡的幾本書放在身邊,每天讀讀,修煉自己的內心。

  作為家長,與其焦慮,不如去了解一年級孩子的生活狀態,用心平氣和的態度,積極面對的態度陪伴孩子度過這段時光。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12

  作為一名新老師,面對孩子常常感到手足無措,更何況是面對51名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除了感到迷茫無助以外,更多的是感到不得法。小朋友都是那么的天真可愛,可是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心態和角色并不能立刻進入現有的角色身份中,常常剛出現各種小狀況,比如上著課的時候,突然有小朋友哭鬧,再比如上課的時候突然有小朋友說尿褲子了……每一天的上課就好比打仗一樣,常常讓人覺得不能如魚似水的遨游在課堂的海洋中。

  然而當我看到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以后,我發現這些問題都是催使我們成長的教育機智的體現,孩子們的問題層出不窮,做老師的應該要調整心態,心平氣和的面對這些孩子們。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以每日記載的隨筆方式向我們展示了薛老師帶一年級時的點點滴滴。全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走向平和,記述她與一年級孩子共同成長的點滴。第二部分是請跟我來,收錄的是薛老師給孩子家長的信。第三部分是平和輻射,收錄了她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的借鑒意義。第四部分是聆聽大師,這一部分可謂是一針見血,點破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對蘇霍姆林斯基等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

  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

  首先要每天讀書。薛老師是一個極其愛書的人,她的博覽來源于閱讀。在她看來,閱讀,原本就是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飯一樣屬于必然的事情。她認為作為教育者,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家長如此,教師更要如此。薛老師說的好:一切的閱讀都是讀自己。語文原可以無師自通,語文學習的根本在于多讀書,讀好書。

  其次上課聲音要小而柔和。以往講課時常常忍不住會提高自己的`嗓音,總以為那樣做孩子們會聽話些;常常忍不住厲聲喊叫,總以為那樣做孩子們才不敢“胡鬧”。可是,錯了。看來,從現在開始我真的需要“修煉”了,要心態平和,聲音小而柔和。

  再次,每天要不斷地反省、思考。在這本教育教學隨筆中,經常看到她懺悔錄式的自我控訴,通過強烈的自我反省一天天地由浮躁而走向了心平氣和。

  最后要及時跟家長交流、溝通薛老師說:“教師的愛要博大得多,它包含慈祥的母愛,嚴厲的父愛和知心的友愛:知心朋友之間的理解,尊重,信任與交心。”薛老師不僅注重了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溝通,而且特別注重與家長溝通,她給家長寫了那么多信,引領著家長向正確的教育理念前行。

  教書育人,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潛心修煉,默默耕耘,靜待花開的聲音。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相關文章: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02-20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熱門)02-20

心平氣和怎么造句12-08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讀后感09-21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02-11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讀后感范文09-20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范文09-19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學生讀后感09-22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后感11篇09-21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大秀视频 | 日本系列有码字幕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偷拍五月天 |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十精品 中文字幕视频综合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 |